续写雪域情缘 共启幸福新篇——武清区与江达县扶贫协作纪实
武清帮扶江达项目巡礼,关注“美丽武清官方号”抖音,解锁更多精彩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谈及武清人民,这里的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呼他们“阿达啦”(藏语,很亲很亲的人)。
昌都地处西藏自治区的最东端,藏语意为“两水汇合之地”,扎曲河与昂曲河分别从北方的雪山丛中奔流而来,一东一西环护着昌都县城,在城南汇流成著名的澜沧江。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36个民族,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也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和雪域高原通往内地的重要门户,是西藏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地区。
1950年10月19日,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昌都升起,为西藏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70年来,奔流不息的两河一江承载了昌都几代人的致富梦想,记录着“藏东明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见证着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同心、共同奔向美好明天的前进步伐。这其中,也传颂着武清与昌都携手书写雪域情缘、凝结深厚情谊、筑梦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多层次“交流” 立体式“交融”
武清对昌都的对口帮扶由来已久。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995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天津与昌都缔结帮扶关系,武清援藏干部跟随第一批天津援藏党政干部队伍跋涉2700余公里,来到昌都大地,一纸通知,一夜穿云,家便在身后,国扛在肩头。
从个位数海拔的渤海之滨到4000多米海拔的雪域高原,“只有到了西藏,才真正知道援藏意味着什么。”
人们说:“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昌都环山而抱,傍水而依,既有“山城”的秀丽,又具“江城”的风采,可这斑斓美丽背后,也意味着高原地区低氧、强辐射、道路险的自然环境。气候寒冷,山高谷深,昼夜温差大,下乡只能靠骑马或步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复杂的社会局势,客观上形成了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诸多困难。援藏干部经受了内地没有经受过的考验:第一次骑马,第一次行车中的事故,第一次忍饥挨饿,第一次吃生牛肉,第一次在山洞过夜……这些生命中的“第一次”,使援藏干部挑战了极限,战胜了自我,磨砺了意志……虽然身体负荷不断加重,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但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清苦,并没有阻挡住武清援藏干部的坚实脚步。
2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部署和推进西藏工作,为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武清一批又一批援藏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连绵不断地往返于这2700余公里之间,足踏藏东大地,汗洒三江流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民生福祉贡献智慧、青春与热血,践行着“缺氧不缺信仰,艰苦不怕吃苦”的铿锵誓言。
迢迢援藏路,殷殷民族情。“援藏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最大的收获是净化了灵魂。”第一批援藏干部李福海说起昌都,还是那样一往情深。“西藏是中国人的西藏,建设好西藏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责任。”第四批援藏干部李宝全如是说。艾玉田(第二批)、宫汝洲(第三批)、刘振明(第五批)、邵岗(第七批)、李志永(第八批)、崔建国(第九批)……一个个名字镌刻在雪域高原,用“使命与责任”为援藏初心绘出一抹亮丽底色。
2017年2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在区县层面正式展开,武清区与江达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背景下再续前缘。四年来,武清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实地到江达县对接交流,觉昂县长在2018年4月到武清回访考察,两地相关委办局、镇街、国企、医院、学校等部门开展互访对接20余次。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加深。武清区2个镇街与江达县2个乡镇、3家区属国企与江达县3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两地缔结友好村1对、学校3对、医院2对、社会组织1对。
●“万企帮万村”助力脱贫攻坚。京滨工业园商会、博盛工贸、联宇科技等企业募集56万元的资金和棉服,重点解决当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改善当地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博盛工贸、联宇科技两家民企与当地48个深度贫困村达成一对多结对关系。
●“亲戚”有难,武清星夜驰援。2017年7月和2018年10月,在江达县遭遇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期间,先后两次第一时间紧急拨付赈灾款200万元,与江达县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在巍峨雄浑的高原,奔腾不息的三江,武清区用心用情用力真帮实扶、真抓实干,一把把饱满的种子撒下,冒出了幼苗,长出了枝叶,转眼间绿满山涯,果实累累。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一项项造血工程,宛如一朵朵象征幸福的格桑花盛开在昌都大地。
四年来,天津市武清区累计投入市、区、镇街级帮扶资金435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77万元(2020年60万元),多方面、多领域的支援合作直接、间接带动8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截至2019年底,江达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云到雪域云成山,山到高原山是海。
高入云端的群山是西藏独特的风景,也给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高难度。
如何让贫困的百姓,解脱穷苦的束缚,永远走出大山?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武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发展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优势特长的产业,让产业扶贫真正有的放矢。
走进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迎面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中草药香味。藏香制作车间里,工人们或在翻晾藏香、或在打包装盒。
村民贡秋低着头,聚精会神地数着一根根藏香,宝贝似的将它们装进盒子里。贡秋曾是贫困户,以前住在山沟里,家中10个人挤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只有5个劳动力。“平时就是放放牛、种种地,有空挖些虫草卖钱,没有打工收入。”他回忆着以前的生活,神色有些许落寞。
2018年,贡秋靠易地搬迁政策,挪出了穷山窝。喜上加喜的是,去年,武清投资630万建设了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占地1.57亩,为藏香、藏服、唐卡、汽车和摩托车修理厂发展提供了场地和支撑。凭借着工厂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贡秋成为藏香制作车间的一名工人。“如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每天还有120块钱工资,日子好得很嘞!”贡秋边忙活着边讲述生活的变化,笑容溢满了脸颊。
而另一边,在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镇雪巴沟风景区祥水山庄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作业状态。吊装机左右摆动,奋力施工;运输车来回穿梭,装卸石料。现场的工人忙个不停,机械的轰鸣声好似宏伟的交响曲……
“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简单的话语中却蕴藏着沉甸甸的分量。
江达地理位置优越,是四川、青海、西藏三地的结合部,是国道317线进藏的第一县,也是藏东的门户。武清结合江达优势,提出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依托独特的交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的举措。
雪巴村祥水山庄项目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 4000 平方米,是集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旅游接待场所,建成后将为雪巴村全村参与旅游服务奠定基础。
在施工现场,武清挂职江达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崔建国在和监理、工人亲切地聊天,问问身体情况、看看施工难处。“目前,山庄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9月底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村民就可以过来参与经营,每家每户还能获得分红。”崔建国和一旁的村书记泽夏分享项目的进展情况,老书记听着未来的规划,憧憬着今后的好日子,喜上眉梢。
以上只是多年来,武清援助江达进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根据江达本地的实际需求,武清累计实施带贫产业项目30个,除支持援建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和雪巴村祥水山庄两个重点项目外,还涵盖配套当地异地搬迁居住点的超市、洗车场、汽修厂,以及协助当地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的糌粑加工厂、菜籽油加工厂等带贫项目。
“雪岩泉”是江达的矿泉水品牌,源自白宗神山脚下无污染的地下涌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微量元素。在帮助江达净界水厂开拓销售方面,武清积极对接天津市食品集团旗下的壳牌石油华北区公司与江达开展合作,在华北地区303家壳牌加油站进行“雪岩泉”饮用水的品牌推广,并将其作为区内指定会务用水,在各类市级和区级的重大活动中采购使用。同时,还促成了江达净界水厂与武清注册企业西藏雍锦商贸有限公司成功进行线上签约,达成500万元的消费扶贫框架协议。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消费扶贫388.336万元。
“扶志”自强 “扶智”自立
“这几年跟着党走,日子像泉水一样甜!但是不能只靠政府,我们自己也要努力了!”江达县同普乡东风村贫困户加永拉姆说。
加永拉姆今年47岁,年轻时生了一场重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下数万元债务,康复后也干不了农活、重活,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仅靠丈夫外出打工勉强糊口。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四口之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依旧不是长久之计。
在东风村,像加永拉姆这样的富余劳动力还有很多。为了让大家增加收入、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武清区与江达县在多次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发展稀缺产业、实现就地就业的致富新路子。
发展产业还不够。
教授劳动技能,让富余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从根本上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有效提高人均劳务收入。
今年4月,武清投资150万元,在东风村新建一座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的传统藏式针织厂,选派有着10多年针织经验的尼玛俄色作为致富带头人,教授大家针织技艺。“我们考虑过民族服饰、特色工艺制品等等,但是这些产业与临近村子存在重合,只有藏式针织在江达属于缺口产业,更具有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同普乡党委书记达瓦康珠说,这家针织厂至少可以带动60余人就业,每月可以为员工增收1000元左右,而且针织工作还可以拿回家做,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不耽误员工照顾家里人。
“学会了针织,以后我也能挣钱了,只要我们全家一起努力,生活一定能改善!”聊起未来生活,加永拉姆的话语里满是信心与向往。走出加永拉姆的家,屋顶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仿佛在告诉大家,这片土地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
从“习惯贫困”向“立志有为”转变,这只是武清区携手江达县开展扶志扶智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李局长来了之后,我们新栽的柳树成活率从70%增长到100%,有知识、有技术真是太重要了!”在江达县林业和草原局,一名当地藏民由衷地夸赞着,他口中的“李局长”就是来自武清雍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援藏干部李晓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藏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有责任保护好!”在西藏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晓东将自己积累了10多年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技术管理者。在他看来,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了这里,但是知识会留下、技术会留下,江达的绿化事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
结对帮扶以来,武清区选派3名干部到江达县挂职,先后调配20名专技人才扎根当地部门、医院、学校和基层一线开展工作,积极参与重点课题研究,特色产业培育,难点问题攻关,为江达县送去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增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动力。江达县100余名党政干部先后3批次到武清交流培训,学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典型经验方法,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结对帮扶江达以来,武清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帮扶援助。在今年疫情期间,更是大力援助,开展了网上消费扶贫,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让江达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武清的关怀与情谊,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我们全县各族人民对此感念在心。”谈及武清的真情帮扶,昌都市委常委、江达县委书记黎世江如是说。
大山深处的江达县迎来了武清区的真心、真情、真策,
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
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
更激活了江达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
武清与江达,路长,情也长;源深,援也深。
这是一段跨越25年、2700余公里的情谊。一笔笔帮扶资金在江达播下脱贫致富的种子,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帮扶、教育帮扶等领域全面开花,结出硕果;一批批医疗专家、农技员、园林工程师等人才奔赴西藏,与江达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武清模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画卷已壮丽铺展,武清与江达扶贫协作的故事仍在续写。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
武清区与江达县两地相隔2700余公里,但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让两地1995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中央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武清和江达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亲上加亲。从此,双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极力助推江达脱贫摘帽。
四年来,武清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助力江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帮钱帮物“输血”到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理念持续攻坚,提升“造血”能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在江达多点推进、遍地开花、持续升级。武清干部群众与江达贫困老乡心手相连,谱写出一曲携手奔小康的友谊赞歌。
4530万元的市、区、镇街三级资金投入、实施带贫产业项目30余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一个个数字成为精准扶贫上的一个个“硕果”,撬动了贫困的“根”。2018年11月4日,江达以优异的成绩正式脱贫摘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脱贫不能止于摘帽,把江达贫困群众“扶上马”之后还需“送一程”,使其不仅能“站起来”,而且能“走得远”。脱贫摘帽后的过渡期内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要保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谨防“一篙松劲退千寻”,切实做到“四个不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目标在前、旌旗猎猎、使命催征,在新起点上,武清要与江达“兄弟”一道,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严格遵循“十个必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抓好落实,跑出乡村振兴发展的“加速度”,带领两地广大群众携手共圆小康梦。
文字:杨雨涵、张炼、刘菲菲
图片:董鑫 评论:刘菲菲
视频:石勇杰、杨雨涵、张炼、董鑫
编辑:仲夏
欢迎建言献策!武清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公开征求意见
把爱洒在雪域高原——记武清援藏教师周利萍
三尺讲台潜心育人——记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副校长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