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淳:难忘陶家庄

江淳 江淳散文 2020-11-06


开发后的南京方山(天印山)风景区


    冬日。我守候着这个村庄,一如农夫守候着他的麦田。

   这些年我们这里正在搞经济建设大开发,征地拆迁工作比秋收还忙碌。为了给正在兴建的“大学城”和“风景区”提供土地,数以百计的村庄象麦子、水稻一样被收割,许多村庄消逝了,陶家庄就是即将消逝的村庄中的一个,在这里,这是划时代的大事,乡村消逝了,城市崛起了,大量的农民背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土地成为城里人。


   从外表看,陶家庄并无任何特别之处。村庄大致呈椭圆形,南北短、东西长,由西边至村中心的马路呈步步登高之势,村中两条十字形的大道贯穿全村,村里建筑以二三层砖混楼为主。村里树木繁多,虽是初冬,但鸟语不绝,花香可闻,大小不等的多片竹林如绿宝石点亮了乡村的冬日,村庄四周是星罗棋布的鱼塘和藕塘,连接着一块块收割后的稻田。


   陶家庄村落大概形成于明代,据说由陶氏三兄弟从河南迁到迷人的方山东麓而成。越秦淮河、跨祖龙顶向东一里便可目睹靠山近水的小山村——陶家庄。目前,村里有130多户,人口近400,人均耕地面积约一亩,九十年代以裱画业为龙头的村级经济蓬勃发展,使这里的村民摘掉了世代贫困的帽子并一天天迈入小康生活。

火山顶上的“方山紫雾”茶园

   我们征迁小组一行四人天天劳作在陶家庄,村里的每座房屋、每块菜地、每棵花木经过我们的丈量变成了呆板的帐目……活生生的乡村之于冰冷的数字化的城市,是迷人的一景,是童年,是梦和精神的故乡,在城里呆久了,麻木的神经需返乡换换空气。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村庄逐个消失,一座现代化高品位的大学城仿佛已显现眼前。在陶家庄的每一天我的“乡村情结”被一次次打开又一次次结上,我感到我的情感已与陶家庄的山水房田、花鸟树亭融为一体,在生命的壮年又一次亲吻乡村,复苏精神。听一听“方山大鼓”,看一看裱画工艺,尝一尝方山山芋,一种在城里不曾有的振奋和迷醉盈满心胸。陶家庄的难忘之处正源于此。


   由方山陶家庄人世代继承流传下来的“方山大鼓”,是独具一格的民间锣鼓艺术。我有幸观看过他们激烈昂扬的表演。十二面大鼓,十二面巨锣,八面写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旌旗,阵容宏大,气氛热烈,气势恢弘,冲天的鼓乐足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力。一九八六年,“方山大鼓”曾在江苏省民间鼓乐大赛中获得金奖。


   一个小山村能在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承传民间鼓乐已属不易,陶家庄还是闻名遐迩的裱画村。村民靠一手裱画绝活工艺致富。这里的裱画业同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依托南都(今南京)文风兴盛,南京江宁一带书画家如林,装裱修残工艺举世闻名并蜚声海外。目前,陶家庄人在省城开了二十多家裱画店,加上在家做裱画的从业人员达六十余人,占其劳动力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书画名人林散之、尉天池、武中奇等人的字画精品一部分就出自陶家庄裱画匠人之手,村里任何一个裱画匠人都能如数家珍地拿出一捆名人字画供人欣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往日宦商、文人墨客独享的字画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朋友,假如你明年春天前来陶家庄,看完“大鼓”和裱画后,千万别忘了尝一尝方山陶家庄的山芋。方山是江苏著名的休眠火山,山坡和山脚由火山灰沉积的夜湿性沙石土壤有利于山芋和茶叶的生长。方山山芋从色质上看有四个主要品种:红皮白心,生吃如苹果鲜嫩爽口;白皮白心,熟食肉质硬甜;红皮黄心,美观鲜艳,易生食;黄皮黄心,可算山芋中的上品,熟食时绵软甘甜、余香不绝。陶家庄人几乎家家种山芋,高产大户每年可产五千斤,全村每年产优质山芋十余万斤。


   喝一杯浓浓的方山紫雾茶,便会忆起可爱的乡村陶家庄。忘不了这里的山,忘不了这里的水,忘不了这里的乡土艺术,更忘不了这里的人!他们为南京江宁科学园的开发建设作出了牺牲。随着陶家庄征地拆迁工作的迅速推进,陶家庄人将整体搬进城里。陶家庄让我受到了乡村艺术的熏陶,圆了我的一个乡村艺术之梦,陶家庄将作为乡村的标本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刊于南京《江宁报》

延伸阅读

江淳:天印·斜塔

江淳:梦归江宁

江淳:老屋·外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