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业要闻 第868期】尹虹:千万不要太过走火入魔

陶瓷故事的 8 个故事

故事时间:2009年

故事地点:广东


01

几天前,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篇题为《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简称《走火入魔》)的陶瓷专业媒体文章,文中所说的产品,所言的“创新”,没有点名的企业,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应该说这些产品、企业及创新我们都很熟悉了,但见到如此评说,还真是闻所未闻。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曾与一陶瓷专业媒体资深人士聊起此文,结果他仅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愤青”,给我一种大有见怪不怪之感觉,说实在的我的整体感觉并不是“愤青”那么简单,而是觉得《走火入魔》一文的评述既不成立,也不负责任,而且自身已经走火入魔太甚了。


《走火入魔》一文给读者强加了些概念定义,文中指出,“让活人买死人砖,足以滑天下之大稽,让人啼笑皆非”,从字面上看这样的结论似乎顺理成章,但略推敲一下,死人砖是什么概念定义,是如文章作者所说的独出心裁地用了些篆刻印章图、用了些甲骨文、金文、阳文或日本古代文字图、用了四象二十八宿图案、用了车马出行图、用了仿青铜器、商周酒器爵、刀兵戈图案的瓷砖,我看文章作者未必能下这样的定义。


没有完整的定义前提,这样似乎流畅的结论,倒是让我觉得啼笑皆非,有点滑稽。总让我联想到前几年流行的唐装,唐装大多应用篆刻印章、古文字、象宿等图案、甚至车马出行图、青铜器、酒器图案等等装饰,是不是这样的唐装就成寿衣了?


不仿去看看2001年上海APEC峰会的领袖服,以及2008杭州国际友城市长峰会市长们身着的唐装。


02

《走火入魔》一文警语连篇,如:“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少一点形式,多一点专业和探索精神”,还喻示“行业相关协会领导的肯定”与“几个设计师点评点评”似是被忽悠了。

显然文章作者已经站在“很高的高度”了,不知是否知道瓷砖行业主要四大创新方向“款式、功能、品质、环保”,款式创新就是瓷砖的形式创新,瓷砖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形式创新是其最重要的装饰性所在,“仿竹、仿木、仿石、仿皮、仿金属的瓷砖也因此层出不穷”,仿生正是瓷砖形式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几年全球最大的瓷砖展CERSAIE同样揭示了这样的瓷砖形式发展趋势。

行业协会领导的肯定与设计师的点评不见得就没有见地,可以去看看北京地铁五号线(奥运专线)东单站的砖饰。这里应该说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谬误,谬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03

去年我曾在《岁末谈谈“我看陶瓷”》一文中说“我们的陶瓷专业媒体头顶的是建陶行业的天空,根植的是建陶行业的沃土”,如果你认为“中国陶瓷行业人士的智慧才智和气焰,令行业人士将立异变成了篡改,将模仿赞誉为潮流,将剽窃标榜为学习,将艺术变得庸俗,将急功近利视为生存之道,将小智慧当作大聪明”,你可以不需要这片天空、你可以不需要这块土地,请千万不要用“让活人买死人砖”、“活死人墓”这样的恶毒词汇来形容老百姓或设计师或制造商的欣赏水平与装饰水平,千万不要太过走火入魔。


04

附1:《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原文:(原载《兴邦陶瓷》2009年8月18日,作者:詹小乐)

“没有仿不出的砖,只有造不出来的人。”这句话道出了中国陶瓷行业人士的聪明才智和气魄。但正是这些“聪明和气魄”,令行业人士将创新变成了篡改,将模仿赞誉为潮流,将剽窃标榜为学习,将艺术变得庸俗,将急功近利视为生存之道,将小聪明当作大智慧。

陶瓷行业人士不乏智慧,但更热衷于小聪明。笔者最近就了解到这样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一陶瓷企业,为让自己的产品充满历史感,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手工砖上篆刻印章,绘制车马出行图、日本古代文字和中国传统星象(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象与二十八宿),各种仿青铜器、商周酒器爵、兵器戈等一应俱全,可谓声威赫赫。然而,有专家告诉笔者,车马出行图,战国至汉魏之际,一般用于墓室、墓道内壁画题材,寓意为死者乘车马而升天;四象二十八宿,自汉代以来,更是王公贵族大墓墓室顶的壁画图案,多为圆形天象仰视图。将汉代墓室常用题材《车马出行图》、星象图用于现代家居墙砖之中,倒是颇能营造金庸笔下“活死人墓”氛围。

让活人买死人砖,即使在当今如此开放的世界也足以滑天下之大稽。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创新”还得到行业相关协会领导的肯定,产品远销东亚等国。因为市场疲软,新奇特、充满个性化的瓷砖成了厂商抓人眼球、激活市场的法宝,各种仿竹、仿木、仿石、仿皮、仿金属的瓷砖也因此层出不穷,充满艺术和传统文化色彩的图案、文字也开始登堂入室,艺术大作、甲骨文、金文、阳文,凡是与文化、艺术挂钩的,能仿的、该仿的一个不落,而且越古老越好。

目前陶瓷行业人士纷纷提倡中国陶瓷产品应该从中国本土出发,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推广中国文化概念,这些企业也算是传统文化挖掘的先行者。作为营销手段,笔者认为该企业这种营销境界比卖梳子给和尚还“技高一筹”,而且更为超前。将传统墓室题材用于陶瓷产品创新和文化提炼,则是企业的无知,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不尊重。老外买回去无所谓,权当古董赝品收藏,若国人买回去装修房子、孝敬父母,一旦了解真相,父母不气死才怪。住“活死人墓”,咱们老百姓还没有达到小龙女那种境界。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陶瓷行业一些从业者喜欢搞形式主义,不求甚解,以为产品创新就是新图案、新名字,搞几个艺术字,描几幅山水图,刻几个印章,换换色调,再取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名字也不知道是哪本书上拿来的),再好一点的就是请几个设计师点评点评。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品牌形象就被塑造出来,就有“文化“了。殊不知,他们离真正的文化还有很远。

少一点形式,多一点专业和探索精神,这也许才是当今中国陶瓷行业最需要的大智慧。 


附2:《有些“文章”正在妖言惑众》原文:(原载《陶瓷资讯》2009年9月,作者:非乐)


初读《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这篇奇文,当时的感觉是荒唐加无知,却并没往深处想,只当是无聊文人的瞎折腾。及读了尹博士的短评,才知道自己太天真。在瞎折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作者的弥天祸心:该文嘲弄并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正是陶瓷行业创新之核心所在­——仿古砖由舶来品到本土化的文化创新!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该文似乎还不错,想象力挺丰富,文句也很流畅,无愧为才子手笔。可惜的是,作者的“大智慧”用错了地方。因为他仅凭仿古砖上绘制了车马出行图、四象与二十八宿、仿青铜器、酒器爵、兵器戈等,就断言是“死人砖”,现代家居用上这类砖,就是“活死人墓”。如此演绎,已经不只是对陶瓷行业的蓄意污蔑,更是对广大使用者的恶毒诅咒。


中国人自古有厚葬的习俗。历史上的达官显贵们,幻想死后继续享受富贵荣华,于是把生前的场景浓缩进坟墓。这才有考古学家通过出土文物,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可以说,古墓里的绘画、器物等,大多是仿效当时活人所用之物。即使瓷砖上用了这些题材,也是借用古人的灵感与智慧,丰富现代人的居家生活。我不明白,这样的瓷砖如何就变成“死人砖”?这样的家居如何就变成“活死人墓”?按照该文作者的逻辑:凡是墓室中用过的,活人都不能用,否则就在劫难逃。如此一来,我们吃饭只能用手抓,因为碗筷之类墓中有得是;衣裤也不能穿,只能裸奔,因为死人是穿衣服下葬的;首饰也不能戴,因为死人常常披金挂银;结婚更不行,只能打光棍,因为古墓中也有夫妻合葬;据说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原型,就是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国人千万不可参团旅游,否则就是走向坟墓……


当然,以作者的“大智慧”,是不会犯这种白痴级错误的。在荒唐的演绎之前,他早已打出了“据专家告诉笔者”的独白。如果有错,那也是专家的事,与作者无关。作者的高明我们不得不钦佩:谎言是自己编造的,骂名却由别人来承担!只是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种“高明”与智慧有何相通之处,倒觉得与阴险挺般配。但我依然怀疑这个所谓“专家”的身份,要么是作者自谦,要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盗墓专家。只有在盗墓者眼中,古墓才是他的财富源泉,死人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当然希望,普天之下、莫非古墓。甚至连作文章这类雅事,也要配上一长串“奠”字,弄得像祭祖似的。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一个陶瓷界普通的“形式创新”,有人何以会痛心疾首,仿佛如丧考妣。倘若他对陶瓷行业有宿仇,秉承父嘱师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倒佩服他的那点勇气。但据了解,其人完全是门外汉。如此用心良苦、极尽诅咒污蔑之能事,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自视太高,而把陶瓷人想象得太愚昧(从其文中“把小聪明当作大智慧”就能佐证):他是智慧比天的精英大士,文化是他的专利;而陶瓷人只是一群会耍点小聪明的“泥巴匠”。如今,“泥巴匠”居然玩起文化,侵犯他的专利,让精英们的脸面往哪搁?不把你这些“泥巴匠”赶进坟墓,精英们怎能自在招摇?赶进坟墓已经是手下留情了,没把你们化骨扬灰、打进十八层地狱,够给面子了。你们这些“泥巴匠”,快点谢谢哥们才是!


平心而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建陶进步斐然,已经跻身世界先进之列,行业恶习委实不少,人格濒临破产的小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唯其如此,才更需要批评。但批评必须是善意的、有建设性的,而绝不能借批评之名,大兴文革笔法、绍兴师爷作派、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妄行文化霸权,愚弄无辜百姓。行业可以容忍各种批评,唯独不能容忍污蔑与诅咒;可以容忍真小人,唯独不能容忍包藏祸心的伪精英。


陶瓷是一门土与火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陶瓷人的胸怀:不管东土西土,能烧出瓷砖就是好土。绵延数千年的窑火,也早已炼就了陶瓷人的火眼金睛:如果你是妖孽,即使你幻化成冰清玉洁的小龙女、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在陶瓷人眼里也只是一堆狰狞的白骨;如果你自诩为精英,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白骨精。想吃唐僧肉,还得问问博士手中的金箍棒。


妖孽不除,何以兴邦!    


后记:

事情已经过去7年多了,当时报纸《兴邦陶瓷》在头版头条刊登出这样的文章,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一个专业媒体,直接把矛头指向行业的知名陶企,马可波罗瓷砖,而且是对手最擅长而得以成名的仿古砖,明显带有诋毁之意,文字多流畅、警语满天飞也无济于事,业内人士多少都可以感觉到文章的别有用心,还引起读者猜测其潜台词。附1是《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原文。《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发表一周后,我写了这篇《千万不要太过走火入魔》,发表于2009年8月28日《陶城报》。文章发表大概一周后,陶院校友王幸福用笔名非乐(应该是针对原文作者詹小乐而取的笔名),发表了《有些“文章”正在妖言惑众》(见附2)。当时这三篇文章简单构成了一场笔墨之战。数年之后《兴邦陶瓷》退出了陶瓷行业,也许就不感到奇怪。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陶业要闻 第867期】尹虹:有一种瓷砖叫浪漫

【陶业要闻 第866期】尹虹:我说的“大理石瓷砖”故事

【陶业要闻 第865期】尹虹:将罗曼缔克进行到底

【陶业要闻 第864期】尹虹:我们应该记住Karl Günther 博士

【陶业要闻 第863期】尹虹:瓷海钩沉:陶成局、新明瓷厂与德盛窑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