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的半导体依旧很精彩

pc.watch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0-09-09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编译自「pc.watch」,谢谢。


进入了2020年,遵照常规,我们都应该对今年的产业发展有一个预测。尤其是在“武汉肺炎”这个疫情出来了以后,大家对半导体的2020有了更多的不同观点。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仅从技术面出发,对2020年的半导体做一个预估,希望这能给你一点启示。

以下是各个关键词受关注的理由,笔者按照顺序逐一说明。

从经济方面来看,微缩已经明确达到极限!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微缩的极限”,此处所说的“微缩”指的缩小是硅晶圆(Silicon Wafer)(或者是半导体基板)的表面的平行方向(或者称为“横向”)的加工尺寸的意思。如果是MOS管(Transistor),在缩短(或者说“细化”)栅极(Gate)的同时,也可以缩短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的距离。如果是平行的电路,就会把电路做得更细、或者缩短电路之间的距离。如果是连接每层电路的导通孔(Via)的话,需要缩小孔的直径。

“微缩”的存储半导体的发展在公元2000年以前是十分活跃的。具体来说,就是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工作频率)的提高、集成密度的提高、每个频率的消耗电力的降低。但是,在2000年-2009年期间,由于漏(Leak)电流的增大,就丧失了“低功耗”的优势。而且,在2010年-2019年期间,工作速度(工作频率)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占据集成电路工作速度较大比例的“布线延迟”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微缩虽然提高了晶体管的工作速度、驱动电流,电路的电阻拖了性能提高的后腿。而且,随着微缩的发展,这一倾向有增无减。
 
而且,最后提高存储半导体的集成密度(高密度化)应该会在2020年迎来其极限。所谓“提高集成密度”指的是增加单位面积内晶体管的数量。通过微缩,晶体管变小,同样面积的硅晶圆(Silicon Die)上搭载的电路规模就会变大。如果是Micro Processor(微处理器)的话,会有以下优点:CPU Core数量增加、内置缓存(Cache)的存储容量变大、存储半导体的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等外置电路得以内置。在2017年-2018年期间,微缩带来的高密度化为集成电路的大规模化、搭载功能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时至今日,微缩带来的工艺成本(Process Cost)的增加也不可忽视。大约在3年前的2016年7月份,在活动“Semicon West”上,Samsung Electronics(三星电子)指出:28nm以后的半导体即使做到微缩,单个晶体管的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倒不如说是增加了!

生产技术Node(代)、生产成本每1美金的晶体管数量的推移(左)。Samsung Electronics(三星电子)于2016年7月的“Semicon West”上做的演讲。(图片出自:pc.watch)

 
如今,最先进的是7nm/10nm,再进行微缩的话,工艺成本(Process Cost)的问题将会十分严峻。比方说,IMEC在2019年6月国际学会VLSI技术座谈会(Symposium)上表示说:7nm代以后,随着微缩的发展,据预测,每一代的单个晶圆的工艺成本可以缩减约30%。

生产技术Node(代)、晶圆成本的推移。出自imec于2019年6月国际学会VLSI技术座谈会(Symposium)上发布的论文(T15-3)。(图片出自:pc.watch)


这样一来,同样面积的硅晶圆(Silicon Die),即使通过微缩增加了晶体管的数量,生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而且,性能几乎没有怎么提高。为了不增加单个硅晶圆的生产成本,就必须要减少硅晶圆的面积。在这里登场的就是“Chiplet(小芯片)”,它由多个性能不同的每一代技术的芯片(Die)构成。也就是尽量把系统汇总到一个硅晶圆上进行搭载,与“SoC (System on a Chip)”完全迥异的方法!
 
就“Chiplet(小芯片)”而言,最尖端的工艺(比方说,7nm)仅用来生产能够提高工作速度、集成密度的电路,而且生产的“硅晶圆”基本都很小,其他的电路由其他更“粗糙”的工艺(比方说,14nm)来生产。此处的“硅晶圆”要比最尖端工艺的晶圆(Die)要大。
 
利用最尖端的工艺把硅晶圆做到极小的办法,与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是一样的目的。因为与较大的晶圆(Die)相比,电路更短。因为可以进一步降低布线延迟,因此可以提高工作频率、降低电路容量,最后达到降低功耗的效果。

高密度化的“王牌”——3D集成化


接下来的关键词是“3D集成化”。

在半导体行业,说起“3D集成化”,曾经指的是“堆叠硅晶圆技术”。如今,硅晶圆的堆叠技术被用在半导体模块(Module)、Multi-Chip-Package(多芯片封装)等方面。可以说是硅晶圆级别、或者芯片级别的3D集成化。
 
本文中所说的“3D集成化”与以上提到的完全不同。具体来说,就是构成硅晶圆的内部和CMOS电路的晶体管的3D集成化。简而言之,就是把构成CMOS电路的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3D堆叠化”。比方说,在nMOS晶体管的正上方形成pMOS晶体管,并用电将二者连接。这种晶体管构造被称为“CFET(Complementary FET)”,此外,生产CFET的技术被称为“3DSI(3D Sequential Integration)”。

Intel于2019年12月在国际学会IEDM上公布的晶体管的技术发展蓝图(Road Map)(论文序号:1.1)。未来,将会继续推进晶体管的3D集成化(晶体管的3D堆叠化)。(图片出自:pc.watch)


直到最近,在半导体元件技术的研究开发业界(Community),3DSI技术仍旧没有被认为是未来的有力后补技术。晶体管技术从FinFET发展到Nano-wire(纳米线)、Nano-sheet FET,预计未来将会是缩短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之间间隔的构造(Fork-sheet)。

时至今日,3DSI技术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未来的有力后补技术。如上文所述,从经济方面来看,微缩已经明显达到了极限——普遍认为这是3DSI技术成为有力后补的主要原因。不依靠微缩,那么就需要强化削减硅面积的技术。说到底,其关键还是3DSI技术!运用3DSI技术形成CFET电路的话,理论上讲,可以用一半面积的硅来做成同样规模的电路,工艺虽然复杂,整体上可以降低硅晶圆(Silicon Die)的生产成本。

运用CFET构成3 Track Standard Cell(3轨道标准单元)的断面图(左)、与FinFET相比较的布局(Layout)(右)。从布局上看,上面是AOI(AND OR INVERT)211 Gate、下面是Flip-flop。左边的布局图上看,左边是6Track的FinFET电路,右边是3Track 的CFET电路。与FinFET相比,CFET电路的Standard Cell,只需要一半面积的硅。也就是说,就CFET的Standard Cell而言,电源电路被埋在了基板中。出自以imec为中心的研究小组于2018年6月在国际学会VLS技术座谈会(Symposium) 上发表的论文(T13-3)。(图片出自:pc.watch)


混乱的3nm代及后续的晶体管技术


第三个关键词是“3nm及后续的晶体管技术”,它与前面两个关键词——“微缩的极限”、“3D集成化”有紧密的关系。

大约在3-4年前,也就是在7nm之前,大规模的Logic Transistor(逻辑晶体管)构造都使用的FinFET技术;5nm以后,大概会使用Nano-wire(纳米线)、Nano-sheet FET技术。但是,实际上,据说运用FinFET技术的5nm逻辑半导体会在今年(2020年)量产。

那么,3nm的逻辑半导体会被什么样的晶体管使用呢?现在很多后补技术都是一片混乱,主要有改良版的FinFET、Nano-sheet FET、Fork-sheet FET、CFET等。

3nm以后的晶体管技术(断面构造图)的选择项,上面3个是FinFET、下面从左边开始:Nano-sheet FET、Fork-sheet FET、CFET。出自imec于2019年12月在国际学会IEDM上发表的论文(29.4)。(图片出自:pc.watch)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Standard Cell(逻辑半导体的基本电路)到底能小到什么程度,其实晶体管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Standard Cell(标准单元)的尺寸做到极小,就需要提高逻辑半导体电路的密度。之前,是微缩推动了高密度化的发展。最近,降低单元的高度(Cell Height:CH)成了推动高密度化发展的助力。

关于晶体管的构造,未来,也会改成降低晶体管单元(Transistor Cell)高度的构造,而不再使用缩小晶体管本身的构造。可以说CFET是终极的方法——把单元的高度降低一半。即使CFET不是终极方法,但是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把单元的高度缩短一个Track的方法(减少fin的数量、嵌入电源线,即BPR:Buried Power Rail)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被导入。也就是说,所谓Track指的是:以把Standard Cell(标准单元)左右横切的金属配线的数量来定义单元(Cell)的高度,并以此为标准,比方说,如果是6Track(6T)的话,就是6根金属配线的高度。

Standard Cell(标准单元)的微缩蓝图(Road Map)。金属配线Pitch(MP)、Fin Picth(FP)、Contact Gate(Polysilicon,多晶硅)Pitch(CPP和CGP)、单元高度(CH)的推移及未来预测表。出自imec于2019年12月在国际学会IEDM上发表的论文(36.5)。(图片出自:pc.watch)


利用EUV光刻使微缩达到2nm


第四个关键词是半导体尺寸加工达到微缩的王牌——“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去年(2019年)10月7日,大型半导体制造企业TSMC公布说,已经把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技术应用在7nm逻辑半导体的量产生产中。此外,据说Samsung Electronics也已经开始进行实验性生产。并且,SK Hynix、Intel也在讨论量产时间。

把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导入到逻辑半导体的量产中,意味着把微缩应用到7nm及后续制程已经开始就绪了。如果技术研发顺利进行的话,2020年就可以量产5nm,2022年-2023年就可以开始量产3nm。此外,可以预测的是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也可以应用于2nm制程上。

逻辑半导体的技术Node、对应的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技术的蓝图(Road Map)。(图片出自:pc.watch)


不算初期费用(EUV Lithography设备、光掩膜Mask等的导入成本),与ArF浸液Multi-patterning相比,导入EUV Lithography (极紫外光刻)的制程的成本(每一层的成本)更低。EUV曝光设备厂家ASML表示,与ArF浸液Multi-patterning相比,与每一层的制程成本可以降低约50%甚至更多。

人工智能硬件的研究潮流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第五个关键词是“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在半导体的研发中,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从入选国际学会VLSI座谈会(Symposium)的论文数量来看,2010年-2015年,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相关论文所占据的比例为还不及2%。2016年为2.75%,2017年增加至4.47%。2018年骤增至11.73%,2019年虽然与2018年几乎持平,也达到了12.64%。也就是说,入选VLSI的论文的1/8都是与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相关的。

 VLSI座谈会(Symposium)的人工智能(AI)
相关的论文的数量的推移

2010年-2019年VLSI座谈会(Symposium)上演讲的论文(入选论文)的总数(包括技术座谈会、电路座谈会)、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相关的演讲论文数量、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占整体演讲论文数量的比例。笔者计算VLSI座谈会论文集中论文的数量、并制作了此图,上图中的论文数量都不包括“邀请演讲的论文”。(图片出自:pc.watch)


可以说,在2015年-2019年期间,信息处理研究开发领域中发生的人工智能(AI)、研发大潮、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的成功也波及到了半导体研发领域。2016年,关于深度学习的硬件的研究成果首次进入VLSI座谈会(Symposium)。
 
但是,此时我们还不能确定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的研发大潮未来还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根本的问题是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没有明确的评价基准,如今,研究论文中使用的有2个评价轴,其一、根据功耗来计算演算性能(TOPS/W);其二、使用人工智能的Data Set(数据集),测定其推论的准确性。数据集有用于识别手写数字的、有用于人脸识别的、有用于识别物体的、有用于识别声音的、有用于识别生物体信号的等。

仅用这两个指标,其实用性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很难判断!此外,也很难判断硬件(Hardware)的优劣,AI Hardware(人工智能硬件)的研发人员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且正在努力解决。
  

比起容量的扩大,3D NAND闪存更优先削减成本


第六个关键词是“3D NAND闪存(Flash Memory)”,提高“3D NAND闪存(Flash Memory,以下简称为“3D NAND闪存”)”存储密度的工作还没有停止,甚至在加速研发。
 
要提高3D NAND闪存的存储密度的最大的原因是“多层化”,通过增加字线(Word Line)的堆叠数,增加单个硅晶圆上的Memory Cell(存储单元)的数量,这就像如果建设一栋超级高的酒店,那么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房间的数量也就增加了。3D NAND闪存增加的不是“楼层数”,而是堆叠数,从32层到48层,又急速增加到64层!最新的量产芯片(Silicon Die)甚至超过了90层,达到了92层-96层。
 
3D NAND闪存的正式量产始于2016年前后,很明显,堆叠数的增加与存储容量的扩大有直接关系。硅晶圆(Silicon Die)的最大存储容量为如下:32层的为128Gbit、48层的为256Gbit、64层的为512Gbit、96层的为1Tbit~1.33Tbit!但是,在量产方面,所谓的“多层化”并不是单纯地扩大存储容量,而是要削减硅晶圆(Silicon Die)的面积,换句话说,要削减生产成本!毕竟生产大容量产品的机会是十分少的。

Intel于2019年9月26日在活动“Intel Memory & Storage Day”上公布的3D NAND闪存的最新裸片(Die),字线(Word Line)的堆叠数尽管高达96,存储容量却只有512Gbit(多值存储方式为TLC方式)。可以看出,硅晶圆(Silicon Die)的面积为84平方mm,且优先把面积缩小。(图片出自:pc.watch)


在TLC方式下,64层的3D NAND闪存的最大容量为512Gbit;QLC方式下,最大容量为1Tbit(1,024Gbit)。但是,在量产的工厂里,最大存储容量非常小:TLC方式下为256Gbit、QLC方式下为512Gbit。而且,在QLC方式下,96层的3D NAND闪存的最大容量可以达到1.33Tbit。但是,在量产工厂里,TLC方式下,96层的3D NAND闪存最大容量为256Gbit~512Gbit,QLC方式下为512Gbit~1Tbit。
 
乍一看很奇怪,即便实现了“多层化”,在量产工厂的存储容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优先削减硅晶圆的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原因起于人们施加给3D NAND闪存的降价压力。以存储容量为单位,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约为30%-35%。假设为30%,2年之内价格就会降低50%。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不得不优先削减硅晶圆的面积。

一跃成为存储半导体“主角的”SSD


3D NAND闪存的成本、价格的下降促使了SSD单位存储容量的价格下跌、出货数量的增加。于是,第七个关键词为“SSD”。
 
以存储容量为单位,来看平均单价,SSD要比HDD高。尽管如此,SSD的出货数量却在不断增加,HDD的出货数量却在不断减少。虽然下面的数字稍微有点旧,据推测,前年(2018年)的SSD的年度出货数量(全球市场)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约39%,增至约1亿7,000万个,每GB的单价约为23.8美分(约人民币1.67元)。
 
相对地,2018年的HDD的年度出货数量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约7%,减少至约3亿7,500万个,每GB的单价约低至2.9美分(约人民币0.20元)!从金额来看,与2017年相比,SSD的2018年销售金额约增加了30%,增至194亿美元(约人民币1,356.06亿元),HHD增加约0.8%,增至约247亿美元(约人民币1,726.53亿元)。
 
当前,SSD的出货数量、HDD的出货数量都在持续增加。去年(2019年)二者的市场规模几乎持平,据预测,今年(2020年)SSD的出货数量将会超过HDD,且21世纪20年代的存储的主角将会是SSD。

Western Digital(WD,西部数据)于2019年12月公布的支持NVMe的M.2 SSD——“WD Blue SN550 NVMe SSD”。存储容量为250GB/500GB/1TB。笔者在Amazon上调查的价格为:5,980日元(约人民币358.8元)/8,480日元(约人民币508.8元)/14,480日元(约人民币868.8元)(2020年1月31日时间点)。仅供参考,存储容量为1TB的2.5inch的HDD“WD Blue”在Amazon上的销售价格为5,381日元(约人民币322.86元)(2020年1月31日时间点)(图片出自:pc.watch)

  

“嵌入式”开始“渗透”到新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半导体中


接下来的关键词是“新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半导体(NG-NVM : Next Generation Non-Volatile Memory)”。如笔者在2018年2月份发表的文中提到的一样,NG-NVM(新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半导体)有第一代和第二代。那么这里又说“新一代”,还有“第一代和第二代”,名字比较奇怪,之所以这样叫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请大家谅解。

首先,所谓的第一代指的是以下三种:“相变存储器(PCM,Phase Change Memory)”、“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可变电阻式存储器(ReRAM)”。这3种存储半导体的研发历史比较长,超过了20年。每个都是作为单体存储半导体而生产的,MRAM和ReRAM现在市场上还有销售,但是,市场规模很小,可以说是“利基(Niche)市场”。

最近的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SoC(System on a Chip)等的嵌入式存储半导体。并且,为了替换“嵌入式闪存半导体”而积极推进着研发。Samsung Electronics、Intel、TSMC、GLOBALFOUNDRIES等Silicon Foundry企业正在推进研发嵌入式MRAM,并且逐步开始向客户提供产品。2019年3月,Samsung Electronics公布说已经开始量产“嵌入式MRAM”!
 
据说有企业正在研发推进用“嵌入式ReRAM”、“嵌入式PCM”代替“微控制器内埋式闪存”,松下于2013年7月开始量产“嵌入式ReRAM”(8bit 微控制器)。STMicroelectronics 于2018年12月试做了32bit 微控制器,并开始出货测试版的“嵌入式PCM”样品。

接下来是第二代,进入2010年以来,非挥发性存储半导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代表是Intel和Micron Technology于2015年7月公布的、双方合作开发的128Gbit的大容量存储半导体——“3D XPoint Memory”!Intel的 “Optane” 品牌下的HDD Cache(缓存器)、高速SDD、Memory Module(DIMM,即双列直插式存储模块)等产品已经实现量产,但是并不以单体存储半导体的形式销售。

“3D XPoint Memory”的优势在于其特Memory Cell Array(存储单元阵列)采取了被称为“Cross Point(交叉开关矩阵)”或者“Cross Bar”的构造。其结构(Architecture)如下:在2个平行线群(Word line 和Bit Line)相交叉的地方,配置纵型的Memory Cell(存储单元)。作为平面的Memory Cell Array(存储单元阵列),可以进一步提高单元的密度。

把Cell Array(单元阵列)进行堆叠、并3D化,就会成为被称为“3D Cross Point(3D交叉开关矩阵)”或者“3D Cross Bar”的高密度存储半导体。在Intel量产的Optane存储器中,通过堆叠2层64Gbit的Cell Array(单元阵列),获得了128Gbit的大容量存储器。

当然,其他竞争对手也在着手开发“3D Cross Point(3D交叉开关矩阵)”。此外,Intel和Micron正在研发把64Gbit的增加至4层、记忆容量达到256Gbit的第二代Optane存储器。

新一代非挥发性存储半导体(NG-NVM)的概要,笔者汇总了研发的进展状况。(图片出自:pc.watch)


功率半导体元件(Power Device)——日本半导厂商在世界上活跃的元件


第九个关键词是“功率半导体”。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功率半导体元件是日本企业发展的为数不多的、较好的元件。
 
长时间以来,Si(硅,Silicon)都是功率半导体元件的“主角”。通过改良硅元件(Silicon Device)的构造,提高半导体的性能。但是,最近正在开发从理论上来看性能超过硅的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元件,实际产品也比硅制产品具有较高的性能。其代表就是碳化硅(SiC)、氮化镓(GaN)。
 
SiC已经开始应用于Schottky Barrier Diode(SBD, 肖特基二极管)、Power MOS FET(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兼具大电流、高耐压的优势,可以把硅制pin 二极管更换为SiC的SBD、把硅制IGBT更换为SiC的Power MOS FET(电力场效应晶体管)。这样的话,电力损耗就会降低。
 
GaN已经开始被应用于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虽然工作速度很高,与SiC相比,耐压和电流容量却更低。正在通过替换硅制高速、高周波Power MOS FET(电力场效应晶体管)而推进其普及。与SiC一样,通过替换,达到降低电力损耗的效果。

功率半导体材料、元件的特性比较。理论上,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氧化镓(Ga2O3)的功率元件都比硅(Si)具有较好的性能。(图片出自:pc.watch)


另外,最近,作为第三大、用于功率元件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氧化镓(Ga2O3)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理论上看,用氧化镓(Ga2O3)不仅可以生产出性能超过SiC、GaN的功率元件,而且,可以还较廉价地生产出晶圆(Wafer)。有2家日本的风投企业正在推进其研发,未来可期。
  

缓慢恢复的半导体市场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半导体市场的恢复”!众所周知,自2018年秋季开始,半导体市场开始步入低迷时期,从业界团体、市场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2019年)的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率为-12%,可谓是一落千丈!与此相对,今年(2020年)的预计增长率为6%。

WSTS在2019年12月3日公布说,2020年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将会比2019年增加5.9%,增至4,330亿美元(约人民币29,887亿美元),按照产品来分,其明细如下:模拟(Analog,混合信号mixed-signal与Power)同比增加5.3%,Micro(Micro-processor和Micro Controller,DSP)同比增加4.9%,Logic(特殊用途IC、ASIC、FPGA)同比增加6.5%,存储半导体同比增加4.1%。逻辑半导体的增长率稍微高一些。

从应用领域来看,拉动半导体需求增长的是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PC。2020年开始,日本也会开始5G通信系统的应用服务。因此预测,逻辑半导体和存储半导体的需求会增加,由于“Windows 7”服务的终止(2020年1月14日),因此期待PC的更换需求会有增加。

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月度比较和上年同月比较的推移

全球半导体的销售额(过去三个月为移动平均值)的月度比较、上年同月比较值的推移,笔者根据WSTS公布的数据制作了此图。(图片出自:pc.watch)


中美贸易摩擦是令人担忧的关键因素,最近,新型冠状肺炎也成为了令人担忧的因素,使未来更加不透明,那么2020年究竟会怎么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链接:

https://pc.watch.impress.co.jp/docs/column/semicon/1232236.html

https://pc.watch.impress.co.jp/docs/column/semicon/1232839.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212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2020年,芯片企业淘汰赛将开打

美国三大射频巨头的殊途不同归

用Habana取代Nervana!英特尔为何这样做?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湖北武汉|AI|台积电|华为晶圆CMOS|AMD|2019半导体盘点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