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越催越磨蹭,真相让人心疼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儿歌《蜗牛 童声版》
多少父母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就忍不住催催催?
结果呐?越催,孩子就越磨蹭。不催,心里又不快活。
怎么办?往下看
——鹿妈
文 | 花未央
来源 | 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早上送女儿上学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妈妈不停地数落孩子: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从7点开始叫你起床,你看看现在几点了?8点了!”
“饭也没吃上,你就饿着肚子吧!”
“现在已经迟到了,看老师怎么罚你!”
我看向那个一直低头不语的孩子,他看上去不过才3岁多一点。
这么大点的孩子,每天要准时起床,一定是件痛苦的事吧。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3岁之前的磨蹭,其实并不是真的磨蹭,他只是还做不到。
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要再磨蹭,甚至对孩子的磨蹭发飙时,你可曾想过是自己误会了孩子?
研究表明:
2岁之前,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完全活在当下,不会回忆过去,也不会焦虑未来。
大约到了3岁左右,孩子对时间的先后才有了初步认识。
但仅仅限于分清过去、现在、未来这样大段的时间。
这时你对孩子说10分钟后出门,他是完全听不懂的。
孩子大约在4岁以后能够描述昨天、今天做了什么事,但是具体到什么时间也不是很清楚,这需要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
所以,在孩子还分不清时间的时候,去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时间里一定要完成什么事,这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前几天朋友来我家小住了几天,早上,我叫女儿起床,叫了两声后就去准备早餐了。
过了好一会儿,朋友忍不住问我:“你这就不管她了?孩子能起来吗?”结果刚说完,女儿就开门出来了,身上的衣服已经穿戴整齐。
朋友被惊到了,非要我教她方法,说自己儿子的起床问题全家都犯难。
她说,有时甚至和老公猜拳去叫儿子起床,因为,这个任务实在太艰巨了。
其实,我哪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不过就是:不催促。
女儿小的时候,我也经历过经常催,反复催的阶段。
尤其是在起床、吃饭、睡觉这三件事上。
起床:常常是第一遍叫不起,第二遍动一动,第三遍哼哼唧唧终于不情愿地起来了,眼睛却眯着,就是不穿衣服。
吃饭:孩子吃个饭常常要40分钟,甚至1个小时。中间一会儿看看这,一会玩玩那,总之一到吃饭时间,各种问题都来......
睡觉:每天睡觉前经常是再喝一口酸奶、再吃一块儿水果、再去一次厕所、再讲一个故事,没有1个小时不够磨蹭的。
我当时的反应基本是这样一个状态:
起床了!——快!
吃饭了!——快!
睡觉了!——快!
每天恶性循环。
然而,一次和女儿的对话,让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记得一次赶着开早会,想要把女儿早点送幼儿园。
可出门前孩子偏偏要上厕所,结果等了10分钟还不出来。
我于是大吼:“你磨蹭什么呢?不知道妈妈着急吗?”
女儿的回答是:“你不知道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比大人慢吗?”
因为孩子的这句话,我突然就不急了。
谁说不是呢?孩子本来就慢啊,急的人往往是我们啊。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跟不上我们是正常的,因为自己的急去责怪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彻底让我改变想法的还是我无意中的一次小测试。
一天突发奇想,就想看看:一整天不催女儿,她究竟会比平时晚多久。
结果:女儿早上上学比平时晚了8分钟,吃饭比平时慢了5分钟,晚上睡觉比平时晚了15分钟。
我就想,这加起来不到半小时的自由,难道就不能直接还给孩子吗?
后来,我用这半小时的自由换来的,是孩子越来越自律了。
催促孩子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往往是:越催孩子越磨蹭。
这是为什么呢?
催促暗示孩子:你可以再磨蹭一会儿
有过经验的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催促孩子时,只有当你真的濒临发火或是已经发火时,孩子才会行动。
因为,习惯于被催促的孩子,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三步曲:
第一遍促催时,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在乎的,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只是在打个预防针,反正还会再催的。
第二遍催促时,孩子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于是抓紧最后的时间再玩一会儿;
第三遍催促时,孩子知道妈妈真的要发火了,再不行动可能会被惩罚,于是才会开始行动。
催促孩子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在我没发火之前,你还有时间再磨蹭一会儿。
经常被催促的孩子,易习惯于依赖
催促的另一层含义其实是:妈妈一定会在我身边盯着我。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吃饭时,你不看着孩子,他就不吃;写作业时,你不在身边,孩子就不做。
所有事情,你不在身边唠叨着,孩子就没有行动的动力。
如果一些妈妈催孩子催不动,干脆直接动手帮忙,那孩子内心就更有依靠了:反正上学不会晚、反正妈妈会帮我收拾。
孩子的磨蹭往往就是被这样催出来了。
当孩子磨蹭时,先不要急着催他,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告诉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当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时,不要跟孩子说:“不许玩玩具。”
你可以告诉孩子:“先吃饭,再玩玩具。”
因为,此时,孩子的兴趣点不在吃饭上,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玩。
这个方法适用于孩子的很多拖延行为。比如,告诉孩子:先洗澡,再讲故事;先写作业,再玩。
这是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又可以暗中帮孩子规划时间。
一次只下达一个指令
一次不要让孩子做太多的事。比如,孩子在睡觉前,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准备洗脸刷牙睡觉了。”
而应先对孩子说:“现在,我们来洗脸吧。”
等孩子做完以后再对孩子说:“现在,我们来刷牙吧。”
再比如,出门前不要说:“把衣服穿好,准备出门了。”
而是要一步一步告诉孩子:“先把外衣穿上”“可以把帽子戴上”“我们来穿袜子吧”。
穿衣服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大指令。
我们指的是所有的衣帽都穿戴好,孩子并不会分解那么多的动作。
因为孩子的记忆力有限,太长的指令记不住。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你催了半天,孩子还在发呆,很可能就是孩子消化不了你的指令。
想起网上曾经很火的一首神曲《妈妈之歌》,整首歌的内容都是妈妈急切的催促:“快点、立刻、马上,来不及了!”
当生活中的碎片被定格在小小的镜头前时,你有没有发现,原来自己曾催促孩子做过这么多的事。
而这些事似乎每一件都是围绕着成人的节奏,又有哪一件是孩子自己的节奏呢?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们太着急。孩子的动作和步骤,又怎么能跟得上成人呢?
磨蹭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
只有在心里认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感受时间、感受规律,孩子才会真正的成长。
允许孩子慢慢长大,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作者:花未央,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学好爱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孩子一起成长。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