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分钟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世界名著经典)

听书读书
2024-09-05


《麦田里的守望者》


关于作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文学家,犹太人,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二战”时期应征入伍,从事情报工作,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和赫特根丛林战。代表作有《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等,《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塞林格一直处于隐居状态。2010年1月27日,他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关于本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徘徊的生活,这段生活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天两夜。塞林格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用纯口语的方式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青春期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看法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核心内容

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全书译成中文后也只有13万字,语言通俗易懂。但除了故事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批判性,以及它背后的质问,那些才是足以让人深思的部分。这些质问把我们带进作者塞林格的内心世界,也让这本书披上了神秘的自述色彩。我们可以通过细读它,分析它,看到塞林格的选择。



一、关于塞林格

塞林格出生于1919年1月1日的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塞林格算是一个小富二代。他的父亲做奶酪和火腿生意,家境富裕。塞林格从小就对学习没太大兴趣,中学时退过学,15岁被父亲送往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这里后来也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潘西中学的取材背景。

之后塞林格进入纽约大学主修特殊教育,但没多久又放弃离校。1937年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奥地利维也纳学做肉品生意,在纳粹统治奥地利前离开。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一般学习学院念夜间部写作课程,作品得到称赞但未取得学位。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纽约客》投稿,不过他的退稿几乎和投稿一样多。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跑到游船上做招待员。没过多久,他在游船上认识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16岁的女儿乌娜。塞林格堕入爱河。但是两年后,乌娜嫁给了大她三十多岁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这段恋情给了塞林格不小的打击,自己心爱的女人被卓别林抢了,实在太郁闷了。

在这期间,塞林格也写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作品,比如《康涅狄格的威格利大叔》《逮香蕉鱼的好日子》等,而正是由于《逮香蕉鱼的好日子》的大受好评,才使得骄傲的《纽约客》与他签订了一份叫“初次退稿权”的秘密合同。

“二战”期间,塞林格正式入伍,亲历了诺曼底登陆、赫特根丛林战、搜寻德国集中营等一场场残酷的战争,这些经历成为他身上的烙印,也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批判色彩。


二、麦田和守望者的由来

“二战”之后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从1945年到1960年,全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倍,新中产阶级由此兴起。但与繁荣并存的,仍然是战后的伤痛,它没有因为表面上的平静而消褪,相反,大量老兵的伤亡促使人们进入反思期。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嘲弄,对各种“假模假式”的不屑,其实就是塞林格以及这一代人的提问和自省:醒来,却无路可走,无计可施,前途一片渺茫。与之后“垮掉的一代”略有不同的是,垮掉派的作家和诗人们直接给出了行动,他们走在路上,任其失去,不问缘由,用无目的来寻找和反抗,他们与毒品、性滥交为伍,表现得更为激烈一些,他们用狂躁取代了抑郁。而麦田少年们,找不到任何解决方案,他们的正确路途是成为父母那样的中产阶级,然而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又完全否定那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一个大历史的风潮,由《麦田》开始,各种反叛和质问的思潮浪一样涌现。而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和艺术总是能以其特有的敏锐首先发声。在这个时期与之对应的,是诗歌领域出现了自白派、戏剧领域出现了荒诞派……这无一不是这次思潮带来的成果。艺术家和写作者们开始关注个体,作品直指个人内心体验,指向与个人密不可分的家庭关系,指向社会,以及社会的病态。

所以这部小说并不只是一个被开除的少年浪荡街头的故事,我们可以借由无处不在的细节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巨大信息量。而也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知道守望的出发点在哪里,霍尔顿要守望的又是什么。


三、此书出版后的一些有趣现象

在当时的年轻人群中,这本书几乎以标配形式人手一册。少年们熟读书内的各个章节,竞相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行举止,甚至他的穿衣风格和反戴鸭舌帽的非常规装扮,也成为校园及街景流行,而这种标签化的时尚元素,一直风靡至今。不过,对这本书的争议在当时也是极其热闹的:一方面,有不少学校和图书馆将它列为禁书,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年轻读者却将它视作一本必读经典。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本书导致的有意思的不同观点和对抗性举措:

“1960年,奥克拉荷马州塔尔萨的一位老师因在班上教授该小说而被开除,之后又被复职。”

“从1961年到1982年中,《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高中、图书馆被禁。”

“1981年,小说在美国受到最严格的审查,同时也是高中第二必读。”

还有两起与这本小说有关的枪击案,其中一起是著名的枪杀约翰•列侬案。1980年12月的一个夜晚,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列侬开了5枪,然后他不慌不忙地坐在街道边,读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对随之而来的警察说:“这本书是写我的。”几年后,查普曼透露,他杀害列侬,就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查普曼甚至在狱中说,“我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

另外一起,是4个月后的里根总统遇刺案。在罪案现场,警察从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四、此书出版后塞林格的动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次。

但是从第三版开始,封面上的作者照片就被塞林格强行撤下,他的生活开始显出隐遁世外的迹象。不久,他便买了一块90多英亩(约36万平方米)带小山的土地,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乡间开始了近60年的隐居。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房子在一排高墙和树林后面,房子的另一面在能俯瞰康奈狄克河谷的断壁上。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唯一把塞林格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一条爬上山丘延绵几英里崎岖不平的小路。在路的尽头,立着一个没有主人名字的邮箱,沿途你还会看到不少树上挂着“禁止闯入”的警示牌子。

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的婚姻生活也随着他的隐居进入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境地。《麦田》出版的4年后,他娶了小自己16岁的女孩克莱尔。这段婚姻持续了11年,以克莱尔提出离婚为结束。再之后,塞林格有一些短暂的恋爱史。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又娶了比他年轻很多的奥尼尔,奥尼尔很尊重塞林格的隐居守则,所以人们对这段婚姻了解极少。

塞林格拒绝一切采访,在人生的后50多年里,他持之以恒地干了一件事情,就是雇了一帮专业律师,蛮不讲理地阻止自己曾经的朋友们写下任何透露他隐私的文字,还毫不留情地把任何他认为侵犯了自己著作权的出版商告上法庭。

可他其实一直在写作,只是不再出版,他给出的解释是,不再出书,使他得到了一种美妙的宁静,他为此感到平和与快乐。他认为出版于他而言,是对隐私的一种严重侵犯。

1992年,他的房子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火灾,但他还是设法逃避了记者们的视线,没有人拍到他,也没有人采访到他。之后有关他的新闻,全是他女儿和情人的回忆文章,或者他的代理人与出版商的纠纷。塞林格顽强地沉默着,你甚至听不到他的呼吸。


金句

1. 塞林格一夜之间成了国民作家,耳熟能详度不亚于今天网络上所谓的国民老公,而20世纪5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诞生。

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大概就是一簇小火焰,从它点燃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一个引燃物,以不可扑灭之势迅速燃烧甚至引爆一些思潮和风潮。

3. 这类学校约等于定制版的中产阶级子弟监护所,大名鼎鼎的约翰∙肯尼迪、富兰克林∙罗斯福,都曾经就读于此类学校,简直是富家子弟的教育标配。

4. 塞林格的提问和自省:醒来,却无路可走,无计可施,前途一片渺茫。

5. 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和艺术总是能以其特有的敏锐首先发声。


更多【20分钟一本书】
《双城记》
《极简欧洲史》
《高盛帝国》
《米开朗基罗传》
《上帝掷骰子吗》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听书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听书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