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听本书]《剑桥中国史第八册》(完结-全8册)
【文章底部赠送《剑桥中国史》全集图书,供您精读】
要回顾前面六期请点击:
《剑桥中国史第七册》
关于作者
这套书的每一册、每一个专题,都是由不同的世界顶尖历史学家撰写的。它的两位总编辑也是鼎鼎有名:费正清,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头号中国通”,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崔瑞德,西方对中国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作为总编辑,两人前后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成就了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传世之作。
关于本书
本书以“研究”为切入点,在一个时代一册的体系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是历史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备选择。
核心内容
从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两个方面,分析晚清最后几十年局势的动荡,探索自救努力失败的具体原因。
一、自强运动的失败,是清朝晚期矛盾心态的外在表现
清朝的最后几十年非常纠结:一方面,曾经庞大的中华帝国的幻想还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门却被西方列强一次次用武力打开。这种纠结不仅存在于民间,也存在于清朝的高层,它激发出来的,就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场以引进西方技术为途径的自救运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前后20年里一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冲突,都以清政府失败告终,自强运动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自强源自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说法。所谓的自强,就是采纳西方技术,创办新式工厂和企业,通过学习、仿制西方的武器技术,希望能够提高整体的防御水平。
自强说来简单,却很难落到实处。清朝政府内部矛盾重重,这些矛盾不仅体现在心态上,也体现在权力结构上。主张自强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虽然身居要职,但大多不在权力的核心,而中央层面是相当保守的,抵制引进西方技术。除了外部阻挠,自强运动本身也有很大问题:只引进西方技术却抛弃了配套的管理措施,像验收制度、审计制度等,结果造成了腐败丛生,生产效率低下。当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北洋舰队,很多弹药都是以假充真,或者偷工减料,以至于真的到了临战状态下,本来装备在当时还算不错的北洋舰队的实力大打折扣,最终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自强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二、百日维新,标志着中国王朝政治的转型失败
百日维新是在清朝末期开展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触动到了清朝政府更深层次的利益,仅仅持续了103天就被迫终止了。这种利益就是清朝的王朝政治体制。王朝政治,是指围绕着皇帝、皇权建立起来的国家组织体系。它的存在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王权得绝对强大,另一个是民众尚未觉醒。
在清朝末年出现了历史的转折点: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严重削弱了清政府这个王朝政治对中国的控制力,地方上农民起义不断,也显示出老百姓要求平等、要求变革的诉求,太平天国运动等重重打击了对清末王朝政治的等级社会,使得清朝末年的政府有着强烈的改革和转型诉求。当时,西方零零散散传来的民主思想,以及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发生的明治维新,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改革派,提出了变法主张。这次变法开展于1898年,按中国农历的传统算法是戊戌年,所以被称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主张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者是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一系列知识分子。但问题是,无论是康有为还是当时执政的光绪皇帝,他们手上都并无实权可以推动改革,真正的实权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她先后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中央政权里根基深厚。
慈禧太后对于此次改革十分警惕,在一段时间里,对光绪关于变法改革的请示不置可否,只暗中观察,而光绪帝却准备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了。他先是延续了之前自强运动的惯性,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在逐步的改革中还提出取消满人的特权、革除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甚至主张要召开国会、制定宪法、限制皇权。这些改革触动了清朝的根本利益,在进行到三个多月的时候,慈禧太后先是将光绪皇帝软禁,而后诛杀了其他参与改革的人。百日维新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转型的失败。
三、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六条线索
1. 权力
在西周时代,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权力掌握在诸侯手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体系,废除分封制,改为推行郡县制。汉朝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唐朝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但宰相是皇权的制衡。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彻底取消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明清以后,皇权和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2. 法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武力比拼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自称皇帝,但分裂的惯性始终在延续。刘邦创建汉朝以后,和建国功臣约定白马之盟,只有刘氏宗亲才可以做皇帝,这是中国后世法统思想的雏形。魏晋隋唐时代,中国经过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确立了中原王朝汉人的统治地位。元朝灭掉宋朝,但由于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法统上不占优势,最终被明朝所灭。清朝吸纳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早期政权得到巩固,但在19世纪太平天国运动中,正统地位也出现危机。
3. 管理
秦朝确定“三公九卿”制度,但官员组成总会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隋唐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置内阁成为新的辅政系统。内阁具有票拟权,提高了皇帝的办事效率,但在明朝后期宦官权力上升,从皇帝手中得到了批红权,带来了社会的混乱。清朝早期采纳了明朝的官制,在中央推行内阁制,在地方实行督抚制,但废除了宦官的批红权。
4. 经济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国策,除了元朝稍微有一些商业贸易上的发展,其他王朝大多是以农耕为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规定皇族成员免交土地税。由于皇亲和贵族的势力不断膨胀,造成了对耕地的侵占、农民税收的增加,引发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在康熙年间推行摊丁入地,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带来经济上的恢复和发展,但在采取高度货币化政策的同时,又放松了对基层货币折算率的管制,再次引发了基层矛盾。
5. 军事
隋唐以前,中国仍有军事化传统。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执掌兵权出身,并且,他们同属鲜卑的关陇军事集团。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统一发扬光大。但随着唐朝的疆域扩大,采取了藩镇制,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中国重新进入乱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借鉴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把兵权上收,推行以文治国,这虽然给当时宋朝文人阶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利好,但却造成了宋朝军事实力的衰弱。明清以后,军事得到一定恢复,但由于清朝不重视技术,并墨守八旗和绿营兵制,导致了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
6. 文化
在秦朝以前,由于各个诸侯国的存在,思想流派非常多元,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等统称诸子百家。秦朝采取法家治国,打击了诸子百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变通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此外,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的学说确立了君权神授,建立起一套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在随后的两千年里成为中国的社会正统思想。
金句
1. 百日维新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转型的失败。
2. 所谓王朝政治,是指围绕着皇帝、皇权建立起来的国家组织体系。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宋朝、明朝,西方历史上的波旁王朝等等。
3. 从秦朝开始到后来的汉朝、隋朝、唐朝、宋朝,乃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本质上都是王朝政治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所有的官僚系统都是围绕着皇权来运转的,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惯性。
-----END-----
剑桥中国史(全集)
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X2RCFRBTnvrpHibZMyGeQ
密码:67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