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立方设计主办,方站Cube Station承办,万科云城设计公社协办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立方设计2021年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在方站成功举行。此次展览是立方设计对2021年度精选方案项目的回顾与梳理,也是团队观念共享、与业界互动交流的重要契机。
学术论坛延续立方设计年度论坛传统,由立方设计年轻建筑师们对项目进行演示和讲解,并由在场的嘉宾们进行点评。
迄今为止,立方设计走过了20个年头,年轻的立方公司充满了活力热情,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对怀揣着对城市未来的理想和使命。对立方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灵感和想法,更需要有表达和表现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限时的演讲形式,为设计师们带来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也是发现自身短板,完善自我的重要举措。非常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请到范悦院长以及深圳一线的最棒的建筑师们,非常感谢大家捧场。每年的展览已经是立方公司的传统,我觉得在中国,设计行业已经变成很过剩、看起来是一个“搞钱”特别困难的职业,在西方也是。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设计还是显得那么的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长久下来,我觉得我离我的产出很近,但是离我的职业很远,我内心一直希望能永远在develop,永远在ing(进行中),但同时我也期待有一天能够ed(完成)。立方公司成立21年,我觉得我们还是很年轻,我们千万不能把我们积累的“山”变成我们公司的荣耀,我们要走出来,给我们团队、给大家注入新的思维和创意的一个想法。
去年年底,感谢周一给我一个机会,与原SOM中国区总监Silas Chiow周学望先生进行一个交流,我就问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说1930年的时候,美国成立了那么多公司,为什么最后延伸到现在的不多,尤其是延伸到现在还那么鲜活的更不多,SOM是怎么样让自己的公司具有这么强的信念,同时保持着这样一种鲜活的。他说,就像乔布斯说的一句话——Stay Foolish,Stay Hungry。Hungry和Foolish感觉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在这里我想把它换一成Young ——Stay Young,这是我想对我们的员工、对我们团队说的。这里绝对没有什么谁是老板,谁是被雇佣的员工,我们大家在这里做这个就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机会去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这也回到了我们论坛的主题。我们要珍惜我们手中的笔,珍惜做设计的一个机会,尽量少为社会去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一些东西,一个好的胚胎、一个好的生命是需要孕育的,我们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在于伟大的生命正在被孕育的那种状态,“情理之中”就像十月怀胎,而“意料之外”则是分娩之后的新生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这么帮助我们立方的团队,这是我们的幸运,我再次对各位的到来的嘉宾、观众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是一个Party,我们的员工在这里展现他们的设计,有些设计是中标的,有些设计如果没有今天这个机会,可能就石沉大海了,再也不会跟任何人相见,所以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跟大家来交流,也欢迎各位专家朋友们能够给我们的设计师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的一生和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一个Station(站点),希望大家享受今天下午的时光,谢谢大家。首先祝贺立方设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设计作品展”开幕,这个展览召开是在2022年这个非常郁闷的春天里的一个好消息,我看到邱总依然充满热情的在介绍方站,也同时在直播中也看到了久违的老朋友——范悦院长,还有深圳的一群老朋友。当然我也特别的遗憾,不能到现场来学习和各位朋友交流。第二点,实际上原计划是有另外一个展览在方站开幕的,也就是之前“数字重构”的展览,在上次展览中,我也邀请了深圳大学的齐奕老师参加,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个展览就暂时在武汉先筹备。立方公司将去年一年的设计成果在今天如期展出,我觉得这体现出立方对于建筑以及对于学术的一个坚持。在此特别感谢立方公司给我们建筑行业、给我们还在坚持的建筑师们带来了信心。第三点,今年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建系40周年,我想有一个不情之请,能否回母校,回我们武汉,回我们华科重新再展一次“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这个展览,也当做邱总、向总你们向母校的一个汇报。再次感谢立方公司,同时也祝贺展览和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关键词:朴实·高效
这个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后海街道,在这个地块的中心路和创业路的交界,后海是深圳企业的一个孵化基地,也是深圳有名的后海基地中心,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总部大楼落成。例如,堆叠式的阿里云大厦、传统又稳重的中海油大厦、挺拔优雅的后海中心,以及地标性的华润总部大厦。
然而在此60米*68米的方形基地内,究竟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总部大厦?什么样的总部大厦才中海集团的企业形象和使用逻辑?
在翻阅的大量资料,我们整理出总部大厦的体量多样化:有堆叠式的、无端抠个洞的,中间叉开的等等极其形式主义的。在如此丰富的形体变化中,而我们思考和选择的是朴实&高效。通过清晰的建筑轮廓、骨架外露、清晰的平面、高效的流线形成我们最终的方案。对这个答案我是出乎意料的。更出乎意料地是建筑的高效,高效体现在它的平面上。通过我们对方案反复推敲,将一个竖向楼梯移到了核心筒一侧之后,在解决了边庭的垂直交通问题的同时更优化了大楼的通风系统,这让我们意料之外。这一切的意料之外其实基于我们前期很扎实、很认真的推敲。在平面布局上我们首先选择了中筒布置,但为了把景观实现最大化,我们选择把中筒靠后压扁;通过思考建筑与城市街道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外骨架的体量。到中期我们做了流线的优化,后期我们对通风系统以及立面的一些细节的深化上面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情理之中。
我想要多分享一下我们团队对于本次主题“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的解释,想要在一个竞赛里面突围,业主经常想要一些亮点、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这意料之外是需要创造力的。其实我们年轻的建筑师不缺乏创造力,但是缺乏“常识”,这些“常识”指的是建筑设计里的逻辑和道理,所以我们在创造一些意料之外的时候,创造力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些小小的疏通变通,其实就很好了。△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女士陈 竹 今天的论坛是邱总给年轻人的一个展示机会,作为我们深大研究生两年毕业,并且被委以重任,给予机会在上面演讲,我觉得这体现了立方培养新人和愿意赋予新人创造的环境,这个环境并不是所有单位都有的,这挺好的。新人的表达方式不错,但刚刚呈现的方案,希望她还是能反思一下,拿这么重要的项目来练手,我觉得你们太奢侈了。今天呈现的内容,表达得很好,但是经不住推敲,老冯其实说了一个很简单的,基本的逻辑相对欠缺。目前打造“低碳”“零碳”这些东西,加上一点商务宣传,看起来像是有很多东西逐渐增长,但实际上甲方是很有特色的,其实是装作没钱,看着很有钱的人,实际上没什么钱。我特别欣赏刚刚分享的年轻人的这种锐气,这种开放,我相信她身上的锐气会不断的促使她学习和积累,我其实看到这个是很有潜力的。
玮言是一个专门供女性消费的、中高端的服装品牌,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时尚、文艺的品牌,服装创作的源泉很多也都是来自于对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的关注。在项目的初始阶段,甲方就提出了希望在新的总部园区融入玮言的文化。项目总的容量是8.3万计容面积,用地面积是3.9万,主要的功能是仓储工厂、办公展示、生活配套等;场地位置是处在距离武汉天河机场6公里的一个产业片区内,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地块是处在片区的一个边界的位置,东侧是一个永久的湿地公园,另外的三侧是紧临的产业地块。
我们首先对功能进行了一个内外的分布,将人使用的、需要对外展示的、对外开放的功能设置在外侧,将仓储、生产部分设置在内侧。一个标准厂房紧邻一个仓储,是一个最高效的组合,形成南北两个组团去共用中间的这样一个卸货广场,既高效便捷有又利于分期。东侧为办公和生活两个部分;在内侧推让出一个大的活动广场,同时也是玮言的一个客厅。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广场一侧,设置了一个玮言的小型的博物馆,让这个空间有了一个精神的地标。同时结合我们的路径、水景等景观的设计,未来会在这里展现出一个非常丰富的活动,有可能玮言的一场时装秀就可以在这里举办。东侧的建筑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活的村落和一个办公的村落,同时通过连廊和垂直交通的引入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立体的街道;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将仓储和生产的屋顶也进行了一个连接,这样我们厂区的使用人员不仅可以走地面进行串联,也可以从我们的天街去到不同的功能。结合路径和空间节点,在不同的标高完善了功能和配套,有工会食堂、星巴克、奥特莱斯工厂店、艺术展廊等形成了一条非常有趣而生动的立体街道,同时还能感受到东侧的自然的景观。在这样一个街道里面可以感受到有风、有雨、有生活,同时能感受到四季的一个更替。办公的功能进行垂叠的分布,同时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大的共享平台,平台之上是董事长的工作室、企业会所,平台之下是销售展示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办公空间。宿舍部分通过穿街引院,化整为零,形成了很多的街巷、院落;最顶上设置的是专家公寓以及空中泳池,往下是宿舍以及生活配套。东侧是玮言的形象展示面,就像一个城市的舞台形成了很多的缝隙,将东侧的一个自然景观向我们场地内进行一个渗透,在不同的标高形成了不同主题的这样一个花园,在仓储的屋顶上是形成了两个秘密花园,给员工提供了一些私密的休闲空间。在工厂的屋顶上是形成了两个运动设置;相当于将休闲和运动的一个场地都抬升到了空中的一个标高,通过天街去串联。最后形成的一个总体的关系:两个村落、一条立体的街道、一个T台秀场,既有情理之中的理性地推导、资源利用,又有漫游和偶遇和浪漫。我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玮言的一个精神家园,又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产业园。△iNgAmE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之杨先生张之杨 从设计上去点评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如果是给一个甲方汇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完美的、成功的,如果你对一个比较外行的业主,后面有一些大咖的作品加持肯定是更容易过的。但如果把场景转换到在这个地方,建筑师在探讨创作的角度上来说,其实那些参考案例可以不说。第二我是觉得有一点点拼凑感,就是说在几个园区有点刻意的去营造那些差异,但是这个差异的关系,比如说左右两个组团,他们之间放在一起的关系没有处理,就是比较生硬的堆砌在一起,我觉得这块可能还可以再考虑一下。
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各位立方的同事,大家下午好,我是立方设计温向阳。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分享太子湾03-08地块滨海社区的方案构想。用地位于深圳南山太子湾片区,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众所周知,太子湾片区是链接深圳湾和香港新城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在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太子湾的整体形象必然是能够代表深圳最具前瞻性的国际标杆。在这里我们可能不是讨论一个滨海小区是怎么建造的,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滨海社区与城市空间如何衔接,深圳未来场景化的生活模式怎么设置。红线范围内是一个5.1万方的居住用地,这里曾经是老蛇口港码头的旧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滨海公共带和山海通廊的一个交接点,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一个通山达海、山海融合的关键位置。在设计之初,我们把引海引绿、海绿交织的这样一个原则,作为设计出发的第一个具体的要点。在这里我们打开了一条山海通廊,山海通廊可以减少我们对城市的一个消极影响,同时我们内推海岸线,最终形成了太子湾里还有内岛、外岛三个岛屿化的居住组团,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IP的滨海居住新体验。一条水岸把地块分成三个岛屿,而每个岛屿的定义可能也不太一样,我们是想要打造有一定的丰富性的一个滨海社区。中间的开放水轴就是把不同功能、不同场所空间、不同生活场景串联起来,比如北部的一个游艇俱乐部,还有东岸的私家泊位,西岸的一些滨水广场。在塔楼的落位设置上面,我们是遵循了城市集落交替演进的一种规划逻辑。前后排塔楼视线上是有一定的错开,希望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形成一个非常友好的邻里关系,发挥这个区域的整体价值和效应。我们可以看到中间呈一个微笑曲线的天际线,给友邻地块一些非常好的与山海对话的机会,同时我们自己的天际也这里划开了一个优美的曲线。我们的设计愿景是在深圳太子湾这里可以打造一个像悉尼达令港,新加坡吉宝湾这样的一个海岸线,拥有着丰富多元、开放生态的一种空间形态,或者说是一种海岸生活方式。这里是老蛇口港码头的一个旧址,我们以前可能很多次来到这里是为了去更远的远方,现在我们把老蛇口码头的位置改造成一个新码头会所。这样的一个设计可以说是对历史的记忆尊重,同时也是对我们山海城市通廊脉络的回应。这就我刚刚说的,因为之前的老码头有一些管桩,它是没有办法就是一根根拔除的,这个基础是没办法再有条件去挪走的,所以说我们在这里想象着设置一个老码头管桩的遗址公园。最后我们在水的两岸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布局,其中我们的西岸形成了楼、阁、亭、台、墅这样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居住体验。东岸是更强调个人化、私有化的一种天际居住、岛屿。一条水岸线是把公共的生活方式串联起来,比如说这边新码头会所的一个游艇停靠,比如说我们这边的一个私家码头的泊位的停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里面探讨一种属于未来的生活场景。这里面可能就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我们希望有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的体验,能够在我们这里面去有一个落地。能不能把我们的海岸线内推,形成一个内海,然后我们能把我们的就是游艇开到每家每户。另外就是我们的直升机,它的停机坪的设计。为了匹配游艇的路线,我们也是查找了国际C类小型游艇的一个标准,然后我们也是在这里面都有一些落实的。另外就是我们的公共空间的一个体验,除了刚才我们说的滨水的社区,另外在山水交织的路径上面,我们都是有一些自然的、生态的体验。最后在这里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画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风帆,有海上。这些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悦先生范 悦 平时我接触的东西都是相对城市更新一点,比较老旧的东西多,像这样的比较新的、靠近海边比较少。这一类其实这个场所比较特殊,我总体觉得这个设计还是比较优美,包括模型、分区各方面。像海边这样比较尺度大的一个意境或者海景,我个人觉得比较复杂的分区、分块可能不太适宜,但是模型做起来是肯定很漂亮。还有一个比较担心的地方就是水引入到里边,这个水系,我估计是比较难以管理的位置,这个大家必须都有船好像在里头,我看你这个影像有船在里面转来转去,但是实际上可能会代价比较大。总的我是比较欣赏,因为从前面几个项目看过来,我觉得都有一些旧的,立方的基石在里面,做得比较简洁,然后组合起来还是比较娴熟,我觉得这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立方一直以来的一种积淀,可能还是给我印象还是比较深的。我也没有什么疑问,谢谢。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下午好!接下来由我给各位老师分享我们彩生活大厦的方案设计。彩生活大厦位于光明新区,在龙大高速旁边,用地北侧和西侧都有一个绿化带,周边也都是办公塔楼林立。M0的用地,容积率0.6,限高80米,功能上研发用房屋面积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他是办公和商业配套。项目周边大都是传统的办公形式,而福田中心区又是高端的商务办公空间,在这里,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在周边同质化严重的办公产品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做什么?花样年,花样年秉持玩出新花样和玩出名堂、玩出趣的一个理念,致力于成为有趣、有味、有料的一个空间和体验的引领者。我们结合花样年的“趣”,用艺术的形式去结合空间做出不一样的一个产品。拒绝套路,希望通过套路之外能够打造出不一样的网红,就像在酒馆里面开画廊,在星巴克里面办公,在优衣库上面开公园,在MUJI里面做菜场一样。通过跨界的混合,让我们的产品更有趣。皮亚诺(Renzo Piano)的一个工作室,它是一个在山丘上的层层的形式,它营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办公的场所,像在森林中办公,从上面层层都可以感受到下面绿色。我们也期望塑造不一样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的场所和艺术氛围和不一样的交往的圈层。可以看到林肯剧场中《印度合伙人》里面的一个小的片段:从这个剧场里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前面的中心公园。我们就想打造一个像剧场一样的办公的一个空间,于是将M0的4.5m层高做成了1.5m一个台级的4个平台,可以从上面的这个空间一览无余的感受到前面的花园和城市的绿色,上、下的平台可以入口同时作为一个展示和接待场所,中间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加建的高效办公的场所,带来一个独特的空间的体验。两侧的入户花园采用外廊的形式,可以整体记一半的面积,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的阳台。错层的楼板做结构厚板,梁做在层高变化的位置,所以中间没有次梁,这样保证了中间的一个净高,可以灵活的加建,净高都有4米3的loft,比较舒适。入户的两边作为一个接待和展示,把设备都放在了这种通高的区域,中间留出来作为一个高效的办公场所。左边是300一个户型,中间部分加建,两端作为展示和接待,从上往下一览无余。右边是两跨600的户型。我们通过链接城市开放空间绿化带和项目北侧慢行的城市慢行通廊,打造成一个内街,同时内街向上延伸,形成一个立体的城市街区。通过将办公与商业融合,形成一个舒适的半室外空间和一个社区的商业。在这里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一个盒子里头逛,而是身处一个街区、一个小镇,甚至是一个城市里的感觉。通过层层的扶梯直达塔楼的架空层,形成一个垂直的社区,在七层,通过整层的架空设置艺术展厅和架空休闲。核心筒设置在中间,两侧是办公空间,这个素混凝土的核心筒,同时也作为一个艺术的载体,方便艺术家在上面去进行艺术涂鸦创作。建筑立面,考虑到成本控制就,我们将外面的外廊作为主要的立面,把幕墙内退作为了第二个立面,幕墙退进去可采用门窗体系,这样有效控制成本。也做了更多的尝试,像结合巴斯奎特艺术涂鸦做了黑色、红色,但是最后也是选了白色,政府和甲方最后定了一个白色。每个建筑师都有对场所和空间的理想主义,最后一些能被保留下来一些会被砍掉,最后这个建筑呈现的结果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设计的初衷,还是很令人感动和期待的。胡 铮 这个方案其实我还挺喜欢的,它确实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很多看法。外观上,其实它还是比较的纯粹的一个建筑,走到里面去了,它的深层逻辑,包括它最后的一个空间效果其实还是满意,很丰富,甚至说有点出意外了,也看得出来这个是有长时间的一个积累,把这么多的一些亮点能植入进来,包括立方在住宅设计上的深厚经验,以及在这种挑高的办公空间怎么样去活化办公的高度,甚至还有很多这种剖面的技巧,全部都用上了,包括整个外面的这样一些生成、内部的这种空间体系,我觉得还挺不错。期待你们深化的时候,能够把整个的建造逻辑说得更清楚一点。
各位领导下午好。今天的主题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其实一开始其实也有两个意外,几年前我是坐着公交车去听冯老师的讲座,其实今天很意外,冯老师来听我的讲座。第二是公司其实有很多很优秀的项目,我被选过来其实也不是最优秀的项目,所以我们的大量项目被选上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其实我也很意外,其实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我代表整个团队感谢大家。大浪位于龙华北侧,是一个深圳的典型的工业片区,英泰产业园其实位于工业片区的一个核心区域。过去大浪给人印象是低端产业,但随着城市更新,大浪如何升级突破?旧的产业园区如何打造宜人、人文的新新产业园区?现在爆火的元宇宙、还有比较热潮的一个芯片开发、计算机开发、万物互联,城市在不断更新,其实产业也在不断升级,旧的工业园区该如何去回应,我们的建筑该如何去回应,怎么去符合我们新时代的一些产业和一些人文办公的场所?我们整个城市更新有5块地,主要就是M0加M1产房和加研发用房,我们把高楼选在选在周宣,中间就形成一个小十字轴线,十字轴线之后就形成一个门户,一个西边的门户,打造整片区的十字轴线。我们想打破建筑的物理边界,让空间更流动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空间体系,让我们的建筑没有边界,与城市的更好的融合,相互渗透。我们整个规划的概念是一个未来无界,城市共生,打造一个研发一个商业无边界的活力聚落,本地块在一个无界的起点,就在这一块,整个是连接地铁口的起点,我们如何打造这一个无界的起点?我们通过一个跳舞的礼盒在一个无界的起点,通过一个舞动的盒子激发整个片区连接我的产业,连接我的商业和未来的地铁,形成一个更融合一个大棚的融合社区。我们底下的商业通过一些跳动的盒子,形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能给周边的办公生活、居住生活能带来更多惊喜的一个空间。我们标准层是2500平,高度是200米,如果拉起来其实是一个很胖、很肥的体块。我们如何去打消这种不是特别好的视觉?我们想通过一些体块切割,形成更多转角的空间,让更多光,采光面还有一个景观面去渗透,我们每层有6户,这样就每户对应一个转角的很好的采光面,更利于研发办公。我们城市层叠的体量错落有致的,多为入口空间,建造一些建筑与环境连接的一个空间,这种空间其实我能更好的与周边用地形成一个更好的呼应,也能创造更多的更好的屋顶花园,能为我上面的研发人员提供更休憩的一些空间。我们与周边地块通过一些联桥媒介打造更多的一个内容空间,与周边相互衔接,让我的办公人员能更好的到达我的周边一些地块:商业、居住,为我这一个片区更好服务的一个服务体。在首层架空,还有一些商业与研发之间打造很多透气的空间,让自然与城市,城市与建筑相互渗透,创造一个24小时公共开放的空间。因为我们地块其实在阳台山和九龙山之间,所以我们想延续阳台山和九龙山的一些自然的景观,在我们地块形成一个有机的碰撞,所以第二个方案就是龙华北森林,因为我们其实也想做一个低碳,碳达峰、碳综合的建筑,不仅人可以在里面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办公环境,还有一些空气、阳光和水,其实这个也是身边的三要素,其实我想我人不仅只是为了工作,其实还可以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环境去享受工作。因为原来它是一个工业用地,所以我们在平房的商业是通过一些原始厂房的构建,还有一些管道,一些工业风,去打造一个工业时代的记忆点。就让周边的人群对这个地其实不是一个很陌生,将来在这个地方能找到一些儿时的记忆。其实在过程中,我们也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多角度切入,探讨了更多方案的可能性。我们这个甲方其实相对于大开发商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甲方,因为我有一次开会的时候说,你们这个楼可能做得很酷炫,但是我们是想公司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能为员工为社会更持久的发展,不能因为我这栋楼到时候公司没办法正常经营了,所以我们就在这成本的控制下,还有一些业主的诉求,我们就没办法去做一些很夸张的造型。所以其实这个也是个意料之外,但思考之后,其实我们让建筑、让公司、让企业、让业主能更持久的发展,所以其实也是一个情理之中。所以我们这个在你感性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就像刚才陈老师说的一些,我现在就开始去去研究一些更机械、更理性的东西,让这个东西更落地。其实就刚才5个方案中,最后甲方确定一个落地的方案,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报建了,所以我们开始一些幕墙深化的细节去做,我们虽然甲方的成本有限,但我们还是想在这些节点控制上能让这个建筑变得更极简、更有效。陈泽涛 首先我觉得今天听了这么久,应该说是在上半场的结尾,第五个确实是可以看到立方的特点,这些项目都有一些延续性,然后我也特别佩服邱总的这种智慧和开放,让员工们都可以开放地去交流分享,同时大家都认为自己是独创的。生产这么多方案,最后来拍板,或者自己去推敲的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技巧的,或者说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生态、城市活力、产城人融合
我今天借由这个项目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于产业园城市化进行时的一些设计观点。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要素集聚,它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以及交换的集中地。产业园也是构成城市的一种要素集聚的物理形态。在此项目中,希望产业园能具备更强的城市特性,比如生活、休闲、交往等。实际上产业园和城市是有双向作用力的,它可以促进城市的协同发展,同时城市完善的配套也会激发园区的活力,为园区带来可持续性、包容性及烟火气。回看过往的方案,只关注于园区的自身造血能力是不够的,所以需要重新分析和解题。基地处于东江流域,有良好的景观展示面,并且在基地右侧有一些成熟的产业基地和旧文化村落。于是我们想把生态资源与在时代浪潮中极易被忽视的生活记忆在本次设计中重新展现。
被忽略的空间资源应被高效地再分配,既有的城市生活亟需传承再现,新城旧区的建设需协同融合。因此我们从生态、城市活力、产城人融合三个层面,提出我们的一些空间构想,第一个是T空间,第二个T生活,第三个是T链接。首先方案的出发点是沿着东江流域,尽量把流域的生态资源最大化,引入到项目基地中;同时结合右侧老村文化的生活原点,在此碰撞交互,最终构成T空间骨架。在鸟瞰图中可以看到用一个林荫大街来划分原有地块,让中间形成一个低谷空间,扩大整体观景视野积感官体验,并衔接上老村的生活路径。T生活包含四个主要亮点,分别是T谷、天街、绿毯和智坊。T谷可以释放更多可呼吸的生态界面,天街能够延续城市活力和生活。然后通过架起的建筑首层,让地下空间自然流通,让城市活力无限渗透。最后是T链接,通过多维交通体系和网络,链接周边城市设施及园区的配套资源,让人车都能穿梭在绿谷之中的同时,享受城市的高效便捷。期待未来这里能诞生更多的城市活力,生产、生态和生活在这里续写。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女士陈 竹 整个方案的形式感还有环境功能,都非常成熟,从商业设计上来说做得很成功。问题是现在很多建筑师都在做一个ambition,用一套故事的逻辑和视觉展示手法去表达,去帮助甲方满足他们的野心。但往后再深入研究,出于研究的劣根性来看,产业园跟城市的功能关系是滋补性、激活性还是再造性?既然是以产业园的名义,就需要考虑跟城市的功能关系、空间关系、产业关系等,还有内部的生产研发、销售展示,各种功能空间的内部关联,这些逻辑是需要展现的。
这次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将坐落于华侨城天鹅湖畔的老电厂改造成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公共社区建筑。场地保留了一些工业建筑比如油罐、冷却塔、消防泵等。厂区内随处可见的铜锈作为电厂历史的见证,而蓝色作为铜色的反转色,代表着电厂从过去到未来的一种全新身份的转变,也将作为设计应用的一个主色调。首先我们拆除掉场地内原有的废旧的外表皮,保留其结构骨架和“工业遗迹”。然后引入空间装置去和这些工业建筑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回游路径,在这里你可以自由穿梭。紧接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置入黄色的“能量盒子”,最后在主厂房的外部,包裹一层表皮,构成完形,在街角形成昭示性。我们希望电厂能再次成为这个片区的能量之源,现在这里有多功能厅、书店、展廊、餐厅等具有文化属性和公共属性的场所。这些场所,即功能盒子是脱离原有结构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后期灵活置换这些功能。此外充分利用场地将近一层的高差去进行一个双首层设计,不同标高都能让建筑和城市建立一定的联系。场地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作为街区,连通天鹅堡三期商业形成一个整体,南区完整开阔、包容弹性、亲近自然,两个区域形成互补。此外结合保留的工业装置,用一些新型材料如金属网、聚碳酸纸板去和旧材料形成统一,融合共生。修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创造未来,我们借此项目去探索,希望在拆改和保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吴林寿 演讲者直接从人的角度、包括五感或者情感出发,和前面其他人的切入点还是有所不同的。个人觉得需要深入讲解的是弹性空间,为什么之前的厂房能够改造成今天的创业园或者是有其他的功能?立方如果能从弹性功能计划这个角度深挖,这将成为这个项目与其他项目最大的不同。△GROUNDWORK元新建城创办人之一阮文韬先生阮文韬 关于场地介绍,刚提到了“暧昧的氛围”,我觉得这种暧昧是有问题的。大家都觉得这个项目很美,但我觉得缺少了一种铜臭味,我们要面对的是市场,我很认可段总对美的追求,但是我们很shy,我们不敢光明正大的去说出我们想挣钱的野心。如果立方更注重铜臭,让项目有一种生命力,而不是停留在建筑师自嗨的圈子里会更好。
今天分享的是百果园的企业总部大厦,项目在盐田区港湾码头,背山临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项目临近海边,西南边可远眺海景, 西北侧可看山景。北侧为城市主干道深盐路,驾车沿深盐路行驶,西南和东北两个立面成为主要形象面。作为盐田的东门户,我们希望设计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总部大厦形象。基于以上设计背景,我们提炼了百果园的企业文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作为一家拥有强烈使命感的企业,百果园致力于让天下人享受水果好生活。那么作为百果园的总部大厦,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匹配百果园的企业文化呢?首先我们从百果园提取了百果园三个字,然后加入一个“个”字,“百个果园”来作为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包含百个果园的伊甸园。我们的设计策略从首层开始,“一个水果集市”,我们的设计核心是构建一个促进交流,互动联通,传递新鲜好水果的科技果园新场所。通过首层架空将地面层归还城市,开放底层,给城市提供活动休闲广场, 以体验、休闲、活动 激发底层架空的商业活力,提升深盐路悠游体验。“一个社区公园”,在建筑塔楼底下设置一个9米高的架空层,我们把它定义成一个社区公园,为使用者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愉悦的一个交互空间。裙房架空区给员工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交流探索空间,不同子公司的人们汇聚一堂,为种出更好的果子碰撞出更多的点子。成为企业的能量活力体。“三个行业翘楚”建筑通过每三层设置通高大堂的形式,设置三个集团子公司,在集团品牌的影响力下,三个子公司相互关联,却又相互独立,各放异彩,在其各自细分的领域里成就行业翘楚。“两个绿色峡谷” 将深盐路的能量和活力引入建筑成为设计的重点和亮点。建筑侧面留出绿色架空空间以及室外透空空间,在优化建筑结构系统的同时,打破建筑立面的单一形式,并进一步将“绿色”由城市引上整个建筑的立面,形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立体公园 , 让建筑本身成为城市中的一道绿色风景线。“一个荣耀殿堂”,我们同时利用屋顶构架的高度,围合成屋顶花园,与建筑立面以及底层架空的百个果园的主题相呼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建筑成为拥有百个果园的伊甸园。更是将建筑的第五立面融入城市环境之中,优化城市高空环境。△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主持设计师、设计总监朱雄毅先生朱雄毅 项目中绿化部分需要再深入思考,因为选用的树种不一样,它的根系生长对楼板下穿这种影响也不一样,这些技术问题都需要再多加思考。国外原来做垂直绿化的时候,请了很多植物学家、工程师一起研究在不同阳台,不同的工程庭院怎么去做绿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点。△CCDI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王浪先生王 浪 我是觉得内部空间是很丰富的,它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想象。那么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外表皮,如果将漂亮的外表皮强化、呈现出来,会是一个让人都很意外的作品。但在表皮做对接光之后,变化的网格反而弱化了外表。第二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总部办公,它的空间形式跟传统企业有什么差别,选择的城市交通系统跟你对接公共空间又有什么关系,这点没有提到。
在日常生活中,水厂是给我们供给自来水的,但是我们作为市民,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往往对它缺少基础的认知和发现。东湖水厂位于东湖公园内部,1961年建立,至今已有60年历史,目前无法满足居民的供水需求。所以甲方也希望在60年这个节点,通过扩能改造工程增大输水量,同时为他们的企业文化创造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前期他们找了一个对市政水厂供水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市政设计院,去做了一个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他们的工艺流程是非常专业的,但如果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可能就少了一点想法。所以借此机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完成整个水厂的品质提升,包括我们前场办公楼的提升。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未来、向心而生的策略,它是作为上世纪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再定义,而并不是做旧如旧的东西,也是对水厂水循环措施的更前沿的再发掘。我们提出了两个策略,第一条就是由厂变园,将水厂外向化,和东湖公园进行连接,可以为厂区工人及参观者营造多元化的浏览体验。另外就是针对办公楼提出由楼变馆的改造方式,我们希望将它从原有的办公属性强化成一个作为展览属性的功能。一方面它对公众完全开放,对公民或对城市起到一个展示教育的作用,同时也为内部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在展厅中办公的环境转变。整个水厂的用地是非常紧凑的,办公楼的正下方是地下室,它是一个大的清水池,是水厂水源输出的最后一个中转站。之前市政院提出建筑采用一字型排布,将西侧空出巨大的广场,但这样周边环境和可达性并不理想。我们建议降低建筑高度,并将建筑形体往西侧延伸,创造更有亲和力的建筑界面,提高场地利用率。在平铺的建筑体量中打开公共庭院结合底层架空,形成带有舒适灰空间的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从丹平快速往下看,整个厂区一览无余,所有屋顶、建筑布局都被尽收眼底,所以我们将屋顶作为一个重点设计,去创造一种非常有趣味性的天井序列。第二点也是着重去打造了入口庭院空间,它也是有一个兼容并包的形态,反映深水的精神,我们也想做一个微景观,也是对水循环的一个探索探讨。最后一点是我们通过提出厂区公园化这一系列组织共生的策略,来模糊建筑和景观的边界,我们希望我们的景观并不是一个二维的,只是铺在地上的景观,而应该是一种三维的、体验多重的空间。我们其实是创造了一个透明的渗透性很强的一个空间,不仅可以提升办公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幸福度,同时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服务市民。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公众参与也是一种教育,它同样代表了一种深圳超前的历史和一种想要树立新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标杆的这样一个榜样。那么我们也希望让东湖水厂真正地成为一个水资源和教育体验都有的基地,同样也是让它成为深圳市民的骄傲。△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沈驰先生沈 驰 因为是投标项目,方案做的稍微有点花哨。如何利用创意去打动评委和专家,在目前内卷的环境中我们做的设计和之前可能不一样。在酷和客户的审判中平衡出最终的状态。对于这种设计状态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如果单纯从项目的创意点来谈,是否可以从建构、外表皮等其他方面去做文章。
现在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地铁前海时代项目,这是个纯住宅项目,带一点商业。西侧是前海商务中心,东侧是深圳西站,南侧是水廊道和国际会议中心,北侧是16米高差的车辆段和5-1地块的前海之门。这个项目包含两个地块(5-2地块和7-2地块),限高200米。根据以上条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第一是如何打造一个开放的城市界面,第二是如何实现景观价值最大化,第三是如何解决基地与车辆段的16米高差。5-2地块呈狭长型,布局比较有限制性,所以它采用3栋150米的一个塔楼t5户型。7-2地块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地块,充分考虑楼栋数、楼高度、楼栋面宽、景观朝向和结构等因素,最终选择了8栋工字形点式一梯两户塔楼布局,可以实现更友好的城市界面,而且工字形的塔楼高厚比更适合一梯两户超高层建筑。中间是两栋200米双子塔,整体布局呈s形布局,把水廊道景观融入到我们的社区。水廊道、小区花园和北侧学校进行景观一体化设计,很好地消化与车辆段的16米高差问题。我们户型采用端厅设计,实现270°景观视线。由于基底左侧是密集的CBD商务区,有很多玻璃幕墙且较为拥堵,所以政府需要我们控制玻璃面的使用面积,以及要求建筑多样化和丰富性,将住宅区脱离出来,且需要实现开敞友好的城市界面。我们的最终方案是将整个地块分为三个建筑群落,三种立面风格和两种立面色彩,实现友好城市视线通廊;左下角三栋塔楼采用垂直绿化设计,把水廊道景观延伸到塔楼立面上,然后向内部渗透,再采用层层景观退台和慢行系统来解决16米高差的问题,打造城市、小区景观一体化设计。冯果川 它是一个考虑的比较周全的方案,包括对于场地中十几米的高差问题,立方是做了一个开放的设计,它是层层叠叠的路径,然后人可以从从地面标高一直到测量段高度的标高,是一个比较立体的、漫游的路径,而且是一个可实施的,它是真的可以像逛一个山地公园一样走上去,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设计点。
此次展览是立方设计2021年设计作品的一次总结和回顾,体现了立方设计实践的多样性,不同的规模尺度、功能类型、建设阶段、形式手法……多样性背后,又存在共性的关键词,是城市、是场所精神、是体验感、是美学、是高品质的实操性。年展期间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活动大合照活动回放
扫描二维码
【立方设计微赞平台】查看论坛回放
网上展厅
扫描二维码线上观看展厅
交通指引地铁:留仙洞地铁站C出口
公交:中兴人才公寓东站下车步行400米驾车:打石二路与创科路交汇处
备注:需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进入万科云城
方站 Cube Station方站Cube Station非严格意义上的办公室,因为你除了可以在那里办公,开会,还能开讲座,办展览,喝咖啡,读杂志,开沙龙,洽谈,社交等。
通过精心设计将空间复合利用,会议室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用的电影室或健身房,展览厅摇身一变可作为艺术画廊或沙龙场所,吧台不仅是茶歇间,更是休憩,洽谈,社交场所……
在这里,设计师交流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个体之间相互连接,建立起多维度的圈层;它更面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设计价值。
正如立方设计、方站Cube Station品牌创始人邱慧康在演讲中表示的,这是“设计师的朋友圈”,一个既开放又利用的圈层,以物理空间之名所创造的精神家园。
关注方站设计师的朋友圈展览|讲座|沙龙|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