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答疑 | 为何重大错报风险高时,更倾向采用实质性方案?

小e 芸窗e财会 2023-02-24

▼听权威解读,点上方蓝字▼



陈汉文教授谈为何重大错报风险高时,更倾向采用实质性方案?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陈汉文教授是资本市场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问题研究等领域的重量级专家。

他最近对审计学科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和小e一起来学习吧!
 

作者简介


陈汉文,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人。


主要从事资本市场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问题研究,在国际主流会计学刊JAR、CAR和国内《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等地学习与交流。历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等职十一年。


2004年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审计学》,同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厦门大学会计学”,是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厦门大学会计学教学团队”总负责人。


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讲座教授,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担任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研究》编委,中国会计学会主办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中国会计评论》联合主编。


▼  点击收听名师原声 ▼


为何重大错报风险高时,更倾向采用实质性方案?

在教材中,我们这样写道:采用实质性方案时,仅实施实质性程序;采用综合性方案时,则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因此,大家很容易理解为:综合性方案所需的审计工作更多,应该更能应对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但实际情况为何正好相反呢?


实质性程序是直接针对金额(即财务报告结果)的审计程序,是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直接和必须程序;而控制测试是针对制度(即财务报告信息生产过程这些内控制度和其他制度)的审计程序,是间接程序,可影响执行实质性程序的决策。因此,实质性方案的工作并不比综合性方案少,反而可能更细致、更多、更费事。


重大错报风险较高往往意味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存在问题,此时控制测试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明知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无法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则就应直接针对财务报告结果即金额执行审计,即执行实质性程序。


那么,为什么重大错报风险不是特别高或预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有效时,却要实施控制测试呢?


这是因为:如果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就可以执行更少的实质性程序。因为过程控制好,结果一般不会太差。


但是,注册会计师必须证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否则注册会计师因此而减少执行实质性程序就会被认为是在“偷懒”、不尽责。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说,“控制测试”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在为“偷懒”(即减少实质性程序)找理由。


注:《审计》(第3版)

- END -


戳“阅读原文”进入《审计》(第3版)购买页面!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