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都感染后,她的7条教训…

刘娜 闲时花开 2023-01-05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娜姐

作者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病友们,你们都好了吗?

我们全家老老少少都阳了,老人、男人和孩子,无一幸免,但他们如今都在逐渐好转,只有抵抗力最差的我,病情有点反复。

今天,是我发高烧3天后,退烧的第二天,体温还没完全恢复正常。

历经“嗓子划刀片”“内脏咳出胸”的阶段后,现在我开始进入“冰火两重天”“虚汗像瀑布”的阶段:

虚汗出得比坐月子都多。

醒了一身汗,睡着一身汗,秋衣能拧出水来,要一会儿一换。

今早起床后,浑身稍微轻松一点儿,睁开眼看见外面的天空,昏沉沉的脑袋隐隐作痛,想起过去几天和几亿人一起发烧历劫的往事,犹如回忆起上辈子的战争

打开手机,各种新闻涌入眼帘,看到有人痊愈有人去世,有人愤怒有人平和,有人攻击同行有人保护同类,有人戾气横生有人心怀苍生,又犹如生活在两个割裂的平行世界里。

一时间,心头涌现出一些话,不吐不快,和朋友们说说——



01


为过去争吵,

不如为当下觅光。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为“要不要放开,为什么现在放开”而争吵不休。

很多自媒同行的文章下面,这一派和那一派的掐架,异常凶猛激烈,用尽肮脏羞辱之词,不顾丝毫体面。

两派都精力如此充沛,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是争论的两派,都爱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隐藏的逻辑,都是试图“重启过去,修改过去”。

谁也没法回到过去,谁也没法修改过去。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勇敢面对现在,当个有益的建设者。

就像在怪石嶙峋、道路黢黑的山间行路,不要频频回头凝视身后的黑暗,要一边小步慢走,一边用手中的火把照亮前方。



02


一切都在变,

是唯一的不变。


一切都在变,是唯一的不变。

这几天,曾经被奉为金玉良言的“专家建议”,如今正被很多人踩在脚下,狠狠唾弃。

但凡含有“专家建议”的词条热搜,后面点赞最高的留言都是:“我一听见专家建议就烦。”

遥想疫情之初,我们对各路专家的信赖。

再想疫情之下,我们对各路专家的持疑。


这中间,不排除有些专家说了谎话,让整个专家团队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但还有一个问题,大家也要思辨:

疫情是在不断变化的。

专家不是神仙,无法未卜先知,他们的认知也要根据疫情和事实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正。

专家从昨天疫情数据得出来的结论,未必就和今日疫情发展,完全符合。

专家站在昨日视角说出来的预判,未必就和今日的语境里的事实,毫无出入。

一切都在起变化。

而公众,只想要永远正确的确定答案。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是不变的,那便是“什么都会变的”这一真相本身。



03


清楚自己知之甚少,

是一种清醒。


这一波疫情下来,我最深的感触之一,便是:

尽管瘟疫伴随人类历史很多年,尽管我们马上来到2023年,尽管我们是互联网一代,但面对瘟疫,我们依然知之甚少。

直到今天,我们不仅在公共卫生层面,对瘟疫病毒、对科学防疫知之甚少,而且在个人健康层面,对医药储备、对自我健康也知之甚少。

大疫三年,因为无知,我们见证了很多悲剧,也目睹了很多笑话。

但,这并不全是坏事。

放开后的这波疫情里,我们和新冠病毒打的这结结实实的一仗,着实惨烈,也着实有用。

病患是一场教育。

它不仅映照了我们的脆弱和无知,也给予我们免疫和强大。



04


大疫当前,

请嘴下留情。


这几天,针对张文宏的讨伐,吵翻了社交平台。

以前只是暗斗,现在已是明骂。

这中间,多少是学术的争论?多少是利益的纠葛?多少是派系的围剿?

你我普通百姓,无法妄言。

但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大疫当前,请嘴下留情。

战争还在继续,我们不集中火力围剿敌人,却扣动扳机对准战友,这只会在巨大内耗中,给敌人可乘之机。

何况,就讨伐本身来说:

当你举起一只手对准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有三根手指,对准的是自己。



05


婚姻和家庭的意义,

在危困之时。


其实,这些年,伴随“自我”的觉醒,质疑家庭和婚姻意义的声音,越来越高:

“结婚有什么用?生孩子有什么用?”

很多问题的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个选择和承担的问题。

三年疫情中,不少新闻曝光了亲人之间的间隙、自私和冷漠,但更多新闻曝光了婚姻、亲情和养育的意义:

新冠病毒总留一个“天选做饭人”的调侃,某种程度上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爱人、亲人和孩子,在平淡如水的岁月里,可能是烦恼和麻烦的源头,但在紧急救命的日子里,却是免于孤独、远离恐惧的定心丸。

渴望爱与被爱的安全感,是人类终极的归宿。

越是艰难的日子里,我们对安全感的需求量越高。



06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愿你懂人性。


这几天,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两极分化的情景:

一种是,闹市、景点和景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一种是,医院、墓地和殡仪馆,传来的一阵又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

有的人在重生,有的人在逝去;有的人走过了灾难,有的人留在了昨天;有的人开始奔赴新生活,有的人被遗忘在旧创伤里……

如果不出意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会处于这样“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的割裂感里,一边深夜恸哭,一边凌晨赶路。

或许,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只是疫情把它更加赤裸且醒目地展现而已。

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但我愿你能通人性:

欢喜的时候,要葆有悲心,悲悯他人的不幸。

悲伤的时候,能葆有慈心,接受命运的无常。



07


这片土地不完美,

但值得祝福。


大疫三年,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是有起伏的:

一开始是恐慌,然后被众志成城感动得热泪盈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再后来在漫长的拉锯战中陷入怀疑和动摇,现如今又在信息混乱中,跌落不确定……

一路走下来,我们经历诸多,也感触颇深。

我们这个国家,有着庞大的人口,有着沉重的包袱,有着很多软肋,当然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场比战争更恐怖的疫情,甚至暴露出我们需要改进的更多问题。

但恰如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中,科学界所达成的共识那样:

不管什么样的国家,不管什么样的制度,面对神秘诡异、变化莫测的流行病,我们永远都没法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只能去诚实地面对。

诚实地面对,诚实地引导,诚实地说出真相,诚实地公布数据,诚实地投入到建设性行为中,诚实地和大多数人站到一起,诚实地做到不欺子孙后人……

恰如加缪在《鼠疫》里,借用里厄医生的口,说出的那句话:

“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做到诚实,就很好。

个人也好,集体也好,都当避免的误区是:

因为想要完美,而编造谎言。

因为坚守旧梦,而拒绝改变。

这些天,我们见证的荒诞和怪相、疼痛和眼泪,比任何时候都多一些。

愿我们都能不负这些岁月,能从这“不好的、有病的”部分里,得到足够的清澄和沉实的力量。

恰如那句话:

最艰难的岁月里,往往藏着最宝贵的礼物。

— E N D —  

娜姐好文,点击阅读


阳了后,我更离不开她

阳过后,千万不要做这5件事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