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和本质要求
张云飞(1)
2.走向共同富裕的生态逻辑
罗必良(13)
环境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
环境资源法
3.民法典绿色原则的性质探析
王明远,胡思源(25)
4.城市环境安全风险及其监测预警责任的反思与重构
唐绍均,魏雨(43)
5.论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中“故意”的认定
王秀卫,杨忱(55)
6.体系化视角下民法典环境损害责任条款的规范定位
林潇潇(67)
环境社会学
7.框架视域下农村环境污染的议题建构与治理路径——基于绿领环保组织微信公众平台的个案研究
钟兴菊,龙晓楠(80)
环境经济与管理
8.能源生态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
吕周洋,凌丹丹,陈军飞,丁童慧,邓梦华(95)
摘 要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现代化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集约、清洁循环、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等方式;必须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斗争精神。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永续性、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罗必良
(华南农业大学 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弥补农民因收入不足引发的相对贫困,而且可以有效增进农民的幸福感,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生态环境不仅是资源,也是资产,更是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共同富裕的全局性意义。本文认为,促进共同富裕,两个方面的关系治理尤为重要:一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二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促进生态资产资本化,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共同富裕;集体经济;生态资产;乡村生态振兴;农民
王明远,胡思源
(清华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聚焦于绿色原则区别于其他民法基本原则的独特性,提炼出绿色原则的四大基本性质,即相对独立性、外生限制性、宣示指导性和附属转介性,并系统分析了这些性质何以存在的理论依据与如何实现的实践模式以及它们之间既独立存在又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把握绿色原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特殊场域适度应用的同时,要特别谨慎于绿色原则的单独适用,以便增强其法律适用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其现实价值,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法典;绿色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唐绍均,魏雨
(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导致的事故灾害风险业已成为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安全风险,针对此类风险的监测预警责任旨在惩处监测预警主体的违法犯罪行为,督促其尽职履责以防范风险。但责任主体混沌不清、责任事由涵盖不全、责任追究后果导向不当等现存问题阻滞了我国城市环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责任目的的实现。不确定性理论、风险预防原则、谨慎性原则既可为前述问题的理论反思提供多维视角,也可为监测预警责任的体系重构提供应然指向。城市环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责任的体系重构亟须实现从“工具性”到“人本化”的理念更新,以监测预警一体化原则与比例原则为理论导向,最终达致城市环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责任规则的健全与善用。
[关键词] 城市环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安全体系
王秀卫,杨忱
(海南大学 法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民法典》首次在环境侵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为避免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条款的误读与滥用,须明确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就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主观要件而言,其范围应当限定于“故意”,而“故意”的认定标准应分成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认识因素中须排除应知的情形,意志因素中要强化对放任心态认定的论证,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均需要通过客观标准进行评断。应进一步细化与完善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下“故意”的认定情形,从而保障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司法实务中的准确适用。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构成要件
林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 100720)
[摘要]2020年5月通过的《民法典》在其侵权责任编中以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和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分别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及损失赔偿责任,此二条款在形式上终结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体法律依据不够明确的局面。但由于环境公共利益、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责任所具有的显著的特殊性,导致二者分别与《民法典》中的民事权益体系和民事责任体系产生龃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条款因此与《民法典》体系存在紧张关系,为疏解二者间的龃龉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条款的规范意义,应对条款中的违法性要件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规定理解为在责任构成及责任执行方面对具体“国家规定”的全面引致。我国应在《民法典》生态环境责任条款的基础上,加快专门性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立法的创制进程。正在编纂中的环境法典宜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进行具体的、专门性的规定,从而实现对《民法典》中的引致性、倡议性规定的补全。
[关键词] 民法典;环境公共利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环境法典
钟兴菊,龙晓楠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破解农村“散乱污”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难题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基于框架视域,考察绿领环保组织运用微信公众号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农村“散乱污”企业进行环境污染议题的建构与过程呈现,探究构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体系的策略与路径。研究发现,6大媒体框架分阶段共同构建环境污染议题的目标、过程、归因以及推动议题向纵深发展,形成“行动-宣传-社会支持-持续行动”的闭环治理路径,从中可以总结出线上媒体宣传倡导与线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散乱污”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举一反三”之经验,进而推动农村基层环境治理从“末端”被动治理向“前端”主动防污的策略转型,从而为推动构建农村环境问题多元可持续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与理论思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框架视域;环境多元共治体系;农村“散乱污”企业;环境污染议题构建
吕周洋1,凌丹丹1,陈军飞1,2,3,丁童慧1,邓梦华1,3
(1.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 河海大学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8;3. 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2009—2019年的能源生态效率均值,构建地理、经济和综合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能源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作用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群,低-低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上游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和城市规模水平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系数、工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几个因素与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能源生态效率;“双碳”目标;长江经济带;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