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维度的全面振兴,也包括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包括促进农村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农村的全面发展。应把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简称“三大差距”)作为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取向,防范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可能导致的排斥性风险,用好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可能带来的包容性机遇。
一、未来乡村振兴中的排斥性风险
二、未来乡村振兴中的包容性机遇
三、在未来乡村振兴中用好包容性机遇
(一)推进城乡双向开放
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民农村,需要进一步破除阻碍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城镇对农民的开放。继续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尽快拓展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进城农民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对市民的开放。在继续促进农民转移进城、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的同时,也应看到部分市民下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农民转移进城的一个重要结构性特点是:具有年龄、文化优势的群体更倾向于转移进城,从而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口平均年龄更高、文化程度更低。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产业、就业形态的变化,乡村的居住生活形态对城镇部分人群的吸引力在增强。部分市民下乡有利于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也有利于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得到有效利用。应继续深化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通过创新人才加入机制、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等途径,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农村相关权益。
(二)提高农业发展的包容性
应从中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出发,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注重带动小农户,把更多的支持农业发展的公共资源用于普惠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应在欠发达地区加强网络、快递和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低收入农户和欠发达地区农户提供互联网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信贷资金,利用电子商务和快递渠道增加产品销售。应在欠发达地区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促使拥有土地等资源但只能低效利用、拥有政策性资金获得资格但缺乏有效利用能力、拥有劳动力但就业不充分的农户,与拥有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资源的社会资本实现结合,共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三)加大面向农民的再分配力度
应从两个维度加大有利于农民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再分配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公共财政的转移净收入差距。既要提高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的财政支出力度,也要改进在缴费、待遇领取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避免逆向调节。应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个人缴费提供补贴,降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加大财政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应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推进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用财政性资金投资或由国有企业投资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应注重向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布局,逐步消除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四)加大面向农民的第三次分配力度
在防范道德绑架的前提下,应发扬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文化传统,发挥同乡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平台作用,通过亲情感召、荣誉激励等途径,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各界人士为家乡捐资捐物。应通过采取差异化的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比例等措施,引导企业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开展敬老、扶幼、助残等公益慈善活动。
四、结语
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重大政策目标,促进乡村振兴是重大战略举措。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本文强调要着力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把乡村振兴的过程变成缩小“三大差距”的过程的立论基础。
本文强调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体和区域的适度差异性。在未来提高乡村振兴包容性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是包容性与梯次推进。无论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还是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具体领域的发展,不可能所有地区齐头并进,梯次推进有其合理性。但建设示范区的出发点是为了积累经验,要注意可复制性。有限的公共资源在示范区建设和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之间如何分配,需要进行科学决策。
二是包容性与村庄分类。未来村落布局和形态会发生深刻变化,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必须顺应这种变化,那些未来将会消失的村落是包容不进来的。但村落布局和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少村庄现在还难以判断属于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村庄中的哪一种,这为包容性乡村振兴举措的实施带来了新的难题。
三是包容性与配置效率。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在城乡之间分配公共资源,按低收入群体能以更大比例获益的原则在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分配公共资源,按向重点帮扶地区倾斜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分配公共资源,是提高乡村振兴包容性的必然要求。这对如何评价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是包容性与内生动力。既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又要改进公共政策、社会捐助等外生变量,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完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