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观察》精华版|李华胤: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现实价值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与现实价值
作者:李华胤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
中国农村研究院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观察》2022年第3期
乡愁现象是任何农业国家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都会发生的世界性命题。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愁是人们对经受现代化冲击的历史印记、文化传统、生活记忆、生态风光以及伦理价值观念的怀念情感。在城乡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如何处理历史上累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印记,有效实现乡愁情感及元素与现代化相衔接,使乡愁元素迸发时代生命力,是重要课题。习近平不仅自己表达乡愁,而且基于实地考察对乡愁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阐释,为新时代在留住乡愁中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价值基础。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城市与乡村的统一,为中国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导。
一、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
生成之源
习近平着眼于乡村振兴与城乡现代化、着眼于人民幸福生活与民族复兴,对乡愁做了系列阐释和多维解读,是个人情感与国家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实践等叠加催生的发展思想。
1.传承于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乡土文化
习近平关于乡愁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固有乡愁情怀的继承和凝练,体现了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血脉延续性。厚重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乡愁的“根”。乡愁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内涵和见证。乡愁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中华文化也赋予了乡愁特定的内涵。离家离乡人的乡愁是思家思乡,离开祖国的人的乡愁则是思家思乡思国。在中国人的乡愁里,思家思乡思国与爱家爱乡爱国是一体化的,这是中国乡愁的独特性所在。在习近平看来,乡愁的最高层级就是家国情感,是中华儿女彼此相连的精神血脉和情感纽带。乡愁是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的核心体现,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高度统一。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传承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体现了爱家爱乡爱国相统一、思家思乡思国相统一的历史文化。
2.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农村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农村情怀外显为“情系农村、牵挂农民”的独特乡愁,升华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史中所积淀的农村情怀和农民情结。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乡愁,流露自己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在习近平看来,乡愁是新时代人民的诉求,是城乡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对乡愁的表达、阐述和理解,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固有农村情怀的延续和升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为人民谋幸福的博大情怀。
3.凝练于中国城乡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城市和乡村的不均衡现代化,导致了“乡村病”和“城市病”,同时催生出城乡一体两面的乡愁。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看,乡愁是城乡发展问题。现代化发展的病症要用现代化的方法予以解决,关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的每一个村庄和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它们构成每个人独有的乡愁记忆。中国的城乡建设亦不能抛却中国的城乡历史和文化。习近平非常重视城乡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将乡愁统一到城乡现代化的实践中进行审视和论述,乡愁面向的是城市和乡村,面向的是城乡居民。新时代城乡现代化实践要走中国道路,关键之一是重视城市和乡村的乡愁记忆,在传承历史文化基因中建设现代化的人文城乡、生态城乡和生活城乡。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是对70多年中国城乡现代化实践的凝练和升华,赋予了新时代城乡现代化更多的情感意义、人文意义和共同体意义。
4.植根于习近平工作经历中缔结的农村情结
乡愁具有个体属性。习近平的农村工作经历是他个人乡愁情感的基础。他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与村民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并成为他个人独有的乡愁记忆。在这份乡愁里,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具体的乡愁体现为他对梁家河的牵挂和想念。艰苦而务实的农村工作经历使习近平深度融入农村,与陕北高原的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血肉联系和亲人般的深厚情感,并构成其独有的乡愁。这份乡愁也逐步内化为一种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幸福的大情怀,升华为一种情系全国所有村庄的乡愁情怀。这是习近平个人抽象的乡愁、升华的乡愁。习近平对乡愁的阐述植根于他扎实的农村工作经历,是对共产党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内化,是个人的农村情结与中国共产党人“三农”情怀相结合的思想结晶。
二、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
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体现了城乡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人、自然、历史、文化、城乡展开阐述,包括五大核心要义,即乡兴要义(乡村振兴)、空间要义(新型城乡关系)、生态要义(生态文明建设)、人的要义(留住中国人民的乡愁)、文化要义(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1.乡兴要义:探索留住乡愁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在习近平看来,乡村振兴不是去传统化、去历史化、去乡愁化,而是要留住乡愁、利用乡愁。乡愁与乡村振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乡村振兴的乡愁只能是“愁乡”,失去乡愁的乡村振兴也只能是缺了人情味的形式化振兴,结果必然产生新的“愁”。用发展的方法把乡愁保留好、传承好、建设好,就留住了人,村庄发展就有了活力;反过来,村庄发展好了,就有更好的条件和能力把乡愁传承好。乡愁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彰显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面貌。由于地域、历史、文化风俗具有差异性,每一个村庄的乡愁印记不尽相同。乡愁的内容不同,留住乡愁的形式就不同,乡村振兴的路径也必然要有差异性和针对性。要因地制宜,找到乡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点,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乡愁振兴乡村之路,这才符合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总要求。习近平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去认识乡愁,用发展的视野审视乡愁,在辩证认识和科学处理乡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上擘画了乡村振兴实践蓝图。留住乡愁式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根本要求,也是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2.空间要义:建构以乡愁为纽带的新型城乡关系
习近平在城市和农村同步、同期论述和阐释乡愁。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城乡乡愁是一体的,不分离的,统合于人民情感需要和中华历史文化共同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人们的乡愁。城市不仅有城市人的乡愁记忆,也有农村人对城市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的乡愁记忆;农村既有农村人的乡愁记忆,也有城市人对农村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的乡愁记忆。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乡愁既各具特色,又彼此包容和联系。这是由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和中华文明的农耕性所决定的。共同的乡愁记忆是城乡关系的文化连接点和情感融合点,有机统一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
在习近平看来,城市和农村在乡愁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上是一体化的,彼此联系,城乡乡愁是不分离的。城乡乡愁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一脉相承的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乡愁文化是城乡居民的共同记忆,是城乡互动融合的历史文化基础。把城市建设得更像中国的城市,把乡村振兴得更像中国的乡村,关键要在共同的乡愁记忆中自然建立一种内生的、有机的、互动的现代化城乡关系。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本质是从文化、情感维度对新时代新型城乡关系进行深刻描摹,是新时代促进城乡有机融合的思想指南。
3.生态要义:建设看见乡愁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生态是乡愁的主题。没有看得见的青山绿水,乡愁只能是看不见的回忆。习近平深邃地看到了乡愁的生态意蕴,乡愁即生态,生态即乡愁。留住乡愁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生态乡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生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乡愁的环境要义。乡愁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人文生态。记住历史、留住记忆是乡愁的人文要义。在习近平看来,乡愁是绿色的、是人文的。留住乡愁不仅使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和原则,而且点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层面: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的乡愁,也要保护人文生态的乡愁。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保护山水,而是要融入人们对乡村田园、青山绿水的情感记忆,要融入历史文化、民间技艺、节日习俗等文化底蕴,把自然的乡愁与人文的乡愁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建看见乡愁的生态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乡愁和人文乡愁。以乡愁为价值追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展现出更新的时代气息、更强的文化品质和更深的情感内涵。
4.人的要义:“记住乡愁”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论述乡愁,既看到了乡愁的人民诉求性,也看到了留住乡愁行动的人民主体性。他始终围绕人民幸福这个中心点,对人民与乡愁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一方面,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保留乡愁必须融入人的生活和情感。乡愁既体现了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人民现实主体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留住乡愁、记住乡愁是对人民情感诉求和生活诉求的尊重和回归。乡愁集中反映了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美丽生态的向往,是一种对有别于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慢生活、静生活的美好追求。
习近平将乡愁视为一个民生问题,乡愁即人民诉求。留住乡愁的民生意义是要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内容上,留住乡愁既要留住中华民族的共性乡愁,也要留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个性乡愁。记住乡愁的深层政治含义是使人民满意、人民幸福。只有坚持以人民的情感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民在留住乡愁、记住乡愁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才能保证所留住的乡愁是有人情味的、有历史文脉的、有文化气息的。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突显人民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高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文化要义:在传承乡愁记忆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乡愁的核心。习近平的乡愁论述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彰显了绵延不息的大国文化自信。乡愁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积淀的农耕文化和城市文脉。习近平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乡愁,将乡愁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留住乡愁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剖析了乡愁与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在习近平看来,留住乡愁等于传承文化,只有留住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和中华儿女的情感驻地,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定力,进而生成文化自信。回到乡愁的文化根源看,乡愁唤醒的是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记忆与归依,记住乡愁、留住乡愁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是文化自觉,更是文化自信。习近平关于乡愁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民族血脉、家国情感的文化底蕴和大国气度,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客观体现。
三、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的
现实价值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更有深度的城乡融合、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方法意义。
1.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个国家有多么悠久的农业文明,就会有多么浓郁的乡愁。乡愁背后的文化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资本。习近平把乡愁与国家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强调在传承、保护、建设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留住乡愁中增强文化软实力。在习近平看来,农耕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共同构成乡愁文化体系,它们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文化底气、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清晰地阐释了乡愁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关联,留住乡愁就必须传承好农耕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乡愁的文化本质是在全球激荡的文化浪潮中找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留住乡愁的行动中形塑和强化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谱写“乡愁中的中国”。
2.促进更有深度的城乡融合
乡愁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是共同的、相通的情感。如果城乡在乡愁情感上形成了城乡共鸣,实现了城乡情感融合,就为其他方面的城乡融合奠定了基础。乡愁在城乡融合中具有黏合剂、促融剂的功能。只有留住这种共同情感的物质基础,才能强化城乡居民的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才能逐渐消除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认知差别,使他们形成情感上的融合和互动。留住乡愁的具体实践必须把城市和乡村统筹起来,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和文化情感为目标。只有留住了属于中国城市和中国农村的乡愁,才能吸引城乡居民双向流动,寻找乡愁、共享乡愁,形塑城乡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最终形成城乡有机融合体。习近平眼中的乡愁不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城乡互动共享的,是城乡融合的纽带。留住乡愁所引致的双向流动式寻找乡愁是城乡融合的有效实践方法。
3.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
乡愁的物质载体或非物质载体可以成为乡村振兴中重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生态资源和治理资源。习近平以发展和建设的视野审视乡愁,将乡愁情感要素化、资源化、方法化,为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现实指导。
在留住乡愁中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建设乡愁中形成乡愁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二是在打造乡愁特色中吸引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三是在传承乡愁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四是在留住乡愁中建设宜居村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五是在乡愁载体建设中形成公共议题和公共行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习近平深度剖析了乡愁的情感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治理价值和生态价值,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价值链条,只要利用得好,完全可以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在留住乡愁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可以避免乡村振兴实践的单一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可以丰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也可以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彰显乡村个性与特性。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寄托。它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力,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现实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份独特的乡愁;每一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乡愁。尽管内容有所不同、形式有所差异,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习近平在阐述乡愁时,既着眼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人,又着眼于中华民族整体。乡愁的内涵是人们对故土家园的眷念、对历史印迹和生活记忆的怀念,是一种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属于中国的每一个民族,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情感,是一种向上向善的文化情怀。因此,乡愁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凝聚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因此,留住乡愁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命脉。
四、结语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对乡愁进行了科学、辩证和系统的阐释,不仅赋予了乡愁新的内涵和时代特性,而且将乡愁内化为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升华为文明范畴的重要命题。中国式现代化要走中国道路,要实现的是能记住和留住中国乡愁的现代化。中国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也以留住中国乡愁为基础。“乡愁中国”的谱写和实践必将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愁”这一世界性议题提供中国方案。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