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2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2-12-31

目        录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以农业经营方转型为例

樊鹏飞  苏  敏  刘  洋  冯淑怡

地方知识演化的非正式制度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以贵州省苗族村庄友娘村为例

洪名勇  娄  磊  龚丽娟  李富鸿

产业帮扶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以湖南省野猪桥村扶贫产业的发展与转变为例

何奇峰

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应与机制

刘明月  冯晓龙  张崇尚  仇焕广

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对农场绩效的影响

——基于全国556个家庭农场两期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风田  崔梦怡  郭宇桥  王若男

效率遵循还是利润导向: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分化

侯国庆  高  鸣  乔光华

是“空心化”还是“空巢化”?

——当前中国村落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演化过程辨识

马良灿  康宇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留守精英及其组织化的公共参与路径

杜  姣

农村机构养老的落地困境、经营策略与发展路径

——基于河南省平桥区的田野调查

何倩倩

农民工汇款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彭小辉  傅宇辰  史清华

Vol.1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公共政策选择

——以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为例

樊鹏飞  苏  敏  刘  洋  冯淑怡


摘要:公共政策的有效支持是引导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交易费用视角,考察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公共政策支持问题,并以四川省崇州市农业转型实践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表明:由于农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农业投资的资产专用性程度高,以及农业要素市场的交易频率偏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型面临着较高的交易费用,需要公共政策的有效支持。面对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困境,崇州市不断完善公共政策支持方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条件,实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成功转型。崇州市的经验表明:优化目标考核政策,将考核重点放在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的“工作过程”与“服务质量”上,有利于引导基层组织开展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改进财政补贴政策,将补贴与农业经营绩效挂钩,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强化外部服务政策,建立农业全流程以及综合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导农业要素融合与赋能农业产业经营。


关键词:地方政府、农业经营方式、公共政策、交易费用、农业现代化


Vol.2


地方知识演化的非正式制度与

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以贵州省苗族村庄友娘村为例

洪名勇  娄  磊  龚丽娟  李富鸿


摘要:中国完成了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类减贫奇迹。绝对贫困消除之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其中,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基于地方知识视角,利用新中国成立后至脱贫攻坚前到脱贫攻坚时期再到相对贫困治理新时期贵州省从江县友娘村村民饮酒风俗变迁的案例,探源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饮酒风俗地方知识演化的非正式制度历经“无效非正式制度”到“无效与有效非正式制度博弈共存”再到“有效非正式制度”一系列变迁,是一个打破旧有路径依赖与创建有效制度路径的制度适应性效率提高的过程。②过度饮酒风俗地方知识演化的无效非正式制度既会造成村民人力资本的浪费和物质资本的耗费,又会导致村民堕入“等”“靠”“要”的贫困心理陷阱和陷入教育文化低水平的恶性循环。③适度饮酒风俗地方知识演化的有效非正式制度不仅有助于村民生产要素充分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系统优化,而且有益于提供激励以提升村民志智水平和推动信任构建。因此,民族地区在相对贫困治理新时期不仅要重视地方知识演化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而且要对其加以识别扬弃,促进非正式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以提高制度适应性效率。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知识、非正式制度、制度适应性效率、贫困治理


Vol.3


产业帮扶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以湖南省野猪桥村扶贫产业的发展与转变为例

何奇峰


摘要:脱贫攻坚以来,一些贫困村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产业“做大做强”,但是经过几年的尝试最终呈现多种小规模产业“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野猪桥村扶贫产业的分析发现,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存在并行的显性带贫链条与隐性脱贫链条。显性带贫链条是政府政策与资本支持下村庄产业由外力引导的发展路径,而隐性脱贫链条是在村庄内生性、自发性的产业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两条链条的交织互动使得村庄产业发展具有了内生性动力,完成了从以“做大做强”为导向到“百花齐放”的转变,最终实现了村民的脱贫致富。产业帮扶不仅要发挥显性带贫链条的作用,还要顺应村庄的社会基础,积极发挥隐性脱贫链条的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帮扶机制、社会基础


Vol.4


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应与机制

刘明月  冯晓龙  张崇尚  仇焕广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探究其减贫效应与机制,既对“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讲好易地扶贫搬迁故事、分享中国脱贫经验。本文从“贫”“困”“主观贫困”3个方面阐述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户的多维减贫机理,进而利用8省(区)16县1009户的3期面板数据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多维减贫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在多维贫困临界值k为0.3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多维贫困指数从2016年的0.308下降到2020年的0.009,其中,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平均被剥夺份额的下降幅度;易地扶贫搬迁能显著降低贫困户的多维贫困水平,而且搬迁时间越长,这一效果越显著;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通过改善贫困户的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来提升家庭的发展能力,进而缓解其多维贫困中的“困”。鉴于此,乡村振兴阶段的易地扶贫搬迁仍需加强后续扶持工作,促进安置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就业充分稳定,以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安置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及公共服务提质扩面,以提升搬迁群众的发展能力;加强安置区治理体系建设以及思想文化建设,以增加搬迁群众的主观福利。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收入贫困、多维贫困、主观贫困、减贫


Vol.5


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对农场

绩效的影响

——基于全国556个家庭农场两期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风田  崔梦怡  郭宇桥  王若男


摘要: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情境紧密结合,探讨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这一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提升农场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必要条件,并基于全国556个家庭农场的两期追踪调查数据构建PSM-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能够显著提升农场绩效,该结果具有很强的稳健性;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的绩效提升效应主要来自内部组织模式变迁的优势,而非外部政策优惠套取的“捷径”;在内部组织模式变迁中,家庭农场与其他生产者的横向联合并未起到减少专用性资产投资进而提升农场绩效的作用,向消费市场的纵向延伸是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提升农场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场主较强的个人能力、家庭农场丰富的资源禀赋、合作社的种植类经营特征和服务型组织特征、村庄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市场可及性是家庭农场通过领办合作社提升农场绩效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绩效


Vol.6


效率遵循还是利润导向:农户奶牛

养殖模式的分化

侯国庆  高  鸣  乔光华


摘要:中国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快速分化,但尚不清楚分化过程中农户行为决策符合效率遵循还是利润导向,以及不同效率的农户在规模化经营行为上存在的差异。本文选取农户奶牛养殖模式分化事例,采用IV-MProbit模型和2SLS方法探讨效率和利润对农户养殖模式分化的影响,并运用费舍尔组合检验分析种养结合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农户养殖模式的分化行为符合效率遵循与利润导向的双重原则,这有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双重目标的同步实现。高效率养殖户形成了较大的存栏规模,资源要素向高效经营主体集中,未产生资源错配问题。种养结合在效率遵循与利润导向影响农户养殖模式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为对效率遵循影响的减弱以及对利润导向作用的增强。同时,种养结合在效率和利润对农户存栏规模的影响中也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为增强了效率和利润的影响。


关键词:生产效率、养殖利润、种养结合、养殖模式分化


Vol.7


是“空心化”还是“空巢化”?

——当前中国村落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演化过程辨识

马良灿  康宇兰


摘要: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村落社会是“空心化”社会,亦即在城镇化、市场化和人口大规模外流等因素驱动下,村落社会将陷入主体缺失、人口递减、资源衰竭、组织衰败和社会解组的困境。最终,村落社会和农民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终结。“村落空心化”论者所秉持的线性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城乡“相克”的二元观念和村落终结的论调同当前大多数村落社会的经验事实与变动趋势不相吻合。因此,应当用“村落空巢化”来概括村落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村落空巢化”突出城乡互动与城乡相成共生,主张城市繁荣不应带来乡村衰败。它表明,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周期性“离巢”与“回巢”双重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村落非但不会终结,还会以新的存在形态延续。村落振兴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破除“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落社会组织化,需创新社会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社会基础。


关键词:村落社会、空心化、空巢化、乡村振兴


Vol.8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留守精英

及其组织化的公共参与路径

杜  姣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带来乡村人力资本大幅流失。但乡村社会仍存在丰富的可供利用的剩余人力资本,以留守经济精英、留守妇女精英与留守“五老”精英为代表的乡村留守精英是这些剩余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留守精英是中国乡村治理主体的重要来源,也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担纲者。他们成为乡村社会的活力之源,能够在乡村公共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不仅需要通过吸引外流精英回乡、培育乡村精英与输入外部精英的方式壮大乡村精英队伍,更应激发乡村留守精英的作用,调动他们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行政吸纳、党建统合与社会组织动员等促进乡村留守精英实现公共参与的组织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留守精英、公共参与、组织化


Vol.9


农村机构养老的落地困境、经营策略

与发展路径

——基于河南省平桥区的田野调查

何倩倩


摘要: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转型冲击了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成为当前应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新选择之一。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在满足“养”这一实质功能的同时,还要与农民家庭的需求对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机构养老快速发展。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来分析农村机构养老运行状况,经研究发现:一些养老机构通过“在地化”经营策略降低了养老服务成本,实现了与农民养老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匹配,有效化解了养老机构进入农村时面临的供需错位困境。发展农村机构养老,要实现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在功能上的互补,在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内生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低成本、基础性”的养老服务来缓冲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冲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积极的行动支持。


关键词: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发展路径


Vol.10


农民工汇款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及其作用机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彭小辉  傅宇辰  史清华


摘要:本文构建汇款影响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汇款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汇款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都存在显著影响,汇款不仅有助于增加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还能够显著提升其学习成绩;汇款金额主要通过教育投入、营养摄入和母亲参与3个渠道影响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异质性分析发现:汇款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提升作用更明显;对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于母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所受的影响,增加汇款金额对母亲在家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的正向影响更明显;相比于留守男童所受的影响,增加汇款对留守女童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更大。本研究的结论对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促进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提高农村家庭内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汇款、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学习成绩、教育投入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