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22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3-02-21

目        录


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

李燕凌  高  猛

“乡土-利益”互嵌型村庄治理模式

——基于鲁西南小官庄村的个案分析

王浩瑜  孙  君

乡村社会诚信建设中的连带责任机制

印  子

传统、法治及身份:对中国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受侵的审视

王  健

民生托底政策能使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增加吗?

——对中国农村三项主要民生保障政策效应的考察

杨  晶  刘振杰  邓  悦  刘姜涛

散工市场中的大龄农民工有机嵌入与“桥头”秩序

陈  锋  王光普

农户参保行为的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保险+期货”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尚  燕  熊  涛  李崇光

医保扶贫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陈钰晓  赵绍阳  卢历祺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搭便车”问题

——基于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的治理研究

董银果  钱薇雯

电子商务进农村能促进农户创业吗?

——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涂  勤  曹增栋

Vol.1


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

李燕凌  高  猛


摘要: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系统思维出发,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构”与“共变”,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显著特征;新的功能需求与旧的结构安排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牵引变革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治理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结构-功能”关系上依次呈现“中均衡-低效能”(1949-1952年)、“低均衡-低效能”(1953-1977年)、“中均衡-中效能”(1978-2011年)、“中均衡-高效能”(2012年以来)四种形态,总体上呈现从“低效均衡”向“高效均衡”的螺旋上升趋势。国家建制、社会创制、产权改制的相互交错、彼此借用,成为驱动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深层制度逻辑。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势必立足“权制互动”的实践逻辑,通过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农民增权赋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关键词:农村基层治理、变革逻辑、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


Vol.2


“乡土-利益”互嵌型村庄治理模式

——基于鲁西南小官庄村的个案分析

王浩瑜  孙  君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后,资本下乡与项目下乡推动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利益治理逻辑嵌入乡村社会。本文以鲁西南小官庄村土地折股入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与乡村治理过程为案例,考察了乡土治理机制和利益治理逻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相互融合的新形态,基于此提出了“乡土-利益”互嵌型村庄治理模式。首先,乡村精英作为乡村治理的载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推动了利益治理逻辑与乡土治理资源的衔接;其次,乡土治理机制通过伦理规范、差序信任与乡土舆论为利益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道德基础,并为利益治理逻辑“背书”;最后,随着利益治理逻辑的嵌入,日益提高的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够不断为村治主体提供新的绩效合法性,并增强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回应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乡土治理机制、利益治理、乡村精英、土地股份合作社


Vol.3


乡村社会诚信建设中的连带责任机制

印  子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公共性,乡村社会诚信建设成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诚信建设依靠连带责任机制发挥作用,通过诚信积分制来强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连带责任机制表现为治理效用导向的利益连带,通过强化社会治理事务之间、家庭成员行为责任之间的利益关联,重构基层治理的公共性。连带责任机制治理效能的形成,不仅得益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还根源于乡村社会中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观念。这促使社会成员将外部赋予自己的连带性义务,内化为社会治理的参与性。诚信积分制实践中出现的连带不当和惩戒扩大化问题,既违背了权利保护原则,也妨碍了集体成员权的实现,存在明显的合法性不足。要增强乡村社会诚信建设中连带责任机制的适用性,需要明确村级组织在诚信积分制实施上的权力范围、建设村级诚信积分制与基层行政系统之间的衔接机制、完善与连带责任机制相关的村规民约备案审查制度。


关键词:乡村社会、诚信建设、连带责任机制、积分制、家庭本位


Vol.4


传统、法治及身份:

对中国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受侵的审视

王  健


摘要:受传统观念和中国农村土地权利结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受侵现象在部分农村地区客观存在。本文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在土地承包经营和土地收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土地权益不长久、不稳定。农村各项土地权利以家庭为单位来实现,来自家庭内外部侵犯个人土地权益的威胁更容易发生在家庭中的女性成员身上。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受侵涉及女性未婚、招婿、外嫁、离婚、丧偶等多种“身份”类型。传统观念下女性的“身份”类型会直接影响土地收益的分配决策,加深性别歧视的作用。非正式制度中歧视女性的陈规陋习是造成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受侵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土地权益的保护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保障农村女性发展权。


关键词:农村女性、土地权益、土地制度、村规民约、法律保护


Vol.5

民生托底政策能使农村失能老人

家庭照护投入增加吗?

——对中国农村三项主要民生保障政策效应的考察

杨  晶  刘振杰  邓  悦  刘姜涛


摘要:本文使用民政部“托底性民生保障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专项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农村三项主要民生托底政策对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不同筹资模式的民生托底政策(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医疗保险)均能使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增加。这一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后仍然是稳健的。第二,所有类型民生托底政策对农村重度失能老人家庭、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家庭和经济不困难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投入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养老服务补贴和医疗保险政策还有助于增加非重度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而高龄津贴政策对非重度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的影响不显著。第三,医疗保险政策与高龄津贴政策、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在影响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方面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第四,津贴型和补贴型民生托底政策(高龄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通过提高老人收入,促进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投入的增加。改善农村失能老人照护效果,应从改进民生托底政策以及完善居家照护支持性政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村失能老人、民生托底政策、家庭照护投入、政策效应、家庭支持政策


Vol.6


散工市场中的大龄农民工有机嵌入

与“桥头”秩序

陈  锋  王光普


摘要:随着年龄增长和体能下降,相当一部分难以在常规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龄农民工进入散工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以谋求生存。从对散工市场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大龄农民工基于散工工作的自由性将就业选择有机嵌入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农业耕作周期,形成“半工半歇”“半城半乡”“半工半耕”的平衡,并在规避风险的过程中形成自组织化的“桥头”秩序这种主动适应散工市场的生存模式。散工市场为大龄农民工提供了退守的务工场所,使大龄农民工实现从“剩余人”向“自由人”的角色转变。对于散工市场的治理,应注重管理与服务并举,维持市场基本秩序,并为大龄农民工提供风险提示,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给予大龄农民工及其家庭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关键词:大龄农民工、散工、生命历程、自组织化


Vol.7


农户参保行为的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保险+期货”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尚  燕  熊  涛  李崇光


摘要:本文基于“保险+期货”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以试点地区未参保农户作为处理组,以非试点地区农户作为控制组,探究农户参保行为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农户层面探讨提高“保险+期货”参保率的新途径。研究发现:农户参保行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试点地区未参保农户的参保意愿比非试点地区农户高10.0%~13.3%,即使更换不同估计方法,此结果依然稳健;上述溢出效应通过保险信息交流发生作用,即试点地区未参保农户通过与家人、邻居和亲朋交流保险信息提高其参保意愿;上述溢出效应使试点地区未参保农户的“保险+期货”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应重视农户参保行为的溢出效应,积极发挥社会网络的保险信息交流作用,促进“保险+期货”的推广。


关键词:“保险+期货”、溢出效应、同伴参保示范、保险信息交流


Vol.8


医保扶贫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

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陈钰晓  赵绍阳  卢历祺


摘要:有效发挥社会医疗保障的贫困阻断功能,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医保扶贫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医保扶贫政策通过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显著增加了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安慰剂检验,此结论依然稳健。医保扶贫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而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医疗服务利用没有明显影响。低收入家庭缺乏与儿童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可能导致了这种异质性影响。因此,要保障低收入人口医保待遇,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医保扶贫、医疗服务利用、健康状况、健康素养


Vol.9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

“搭便车”问题

——基于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的

治理研究

董银果  钱薇雯


摘要:防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搭便车”行为,对提升品牌声誉、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集体行动中“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存在的“搭便车”现象,阐述了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通过信息供给防范“搭便车”行为的机理,并提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发现: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通过产品追溯、品牌分割、品质保证和信息传递解决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品牌管理者与品牌成员、市场监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防范“搭便车”行为,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因此,防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搭便车”行为应以供应链信息供给为突破口,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新“三品一标”为导向,采取“三步走”策略,分步实施双圈、双层、全过程的数字化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走出当前维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区域公用品牌、“搭便车”、信息不对称、数字化


Vol.10


电子商务进农村能促进农户创业吗?

——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

准自然实验

涂  勤  曹增栋


摘要:本文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四期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电子商务进农村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户创业概率显著提高了1.4个百分点。该示范政策的创业促进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户以及对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农户更为明显,体现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普惠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能够缓解农户的资金约束和社会资本约束,同时降低创业风险,由此激励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的农户进行创业。另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提升了农户创业规模,但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农村电子商务建设能够为农户创业赋能。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户创业、双重差分法、准自然实验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