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刘 奥、张双龙: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共同富裕效应——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4-09-04


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

共同富裕效应

——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作者:刘 奥1  张双龙2

作者单位: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3期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多维概念,其中经济维度是基础和前提(万广华等,2022),经济维度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求促进经济增长,还要求改善收入分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成果和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李实和朱梦冰,2022),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不平等中最为严重、最不合理的组成部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中国整体收入不平等中的占比达到40%以上(Wan et al.,2007)。因此,中国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逐步达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和生活质量等值化(魏后凯,2021)。


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革命老区的发展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之一。革命老区凭借其独特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和社会历史条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以上条件严重制约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为此,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陕甘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左右江、大别山和川陕5个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这5个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都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中央政府还从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倾斜、金融贷款、土地审批等方面给革命老区提供了许多帮助。已有相关研究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通过财政输血、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转型以及城镇化建设促进了革命老区发展(龚斌磊等,2022)。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等均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性因素,那么,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否通过上述路径缩小革命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种效果是否会产生溢出效应?


鉴于此,本文基于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溢出效应和增收效应两方面进行拓展分析。较既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本文以促进共同富裕最为关键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研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研究贡献了新视角。第二,本研究结论不仅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革命老区振兴相关措施以及推进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还为下一阶段继续扩大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范围,以及新时期推动革命老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作为一项农村偏向型政策,本研究为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参考。


二、政策背景与理论分析


(一)政策背景


革命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的1599个县,革命老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革命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发展十分挂念,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根本动力,全面形成了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的“1258”政策体系。在“1258”政策体系中,5个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是中国首次以革命老区作为区域地理单元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对于改善革命老区贫困落后面貌,推动革命老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龚斌磊等,2022)。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中央利用投资政策,将大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布局在革命老区,同时革命老区的各级地方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部署了相关规划以支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杨冕等,2022)。基础设施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加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减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为革命老区农村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增添便利,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均等化,进而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刘晓光等,2015)。


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的作用下,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可通过“外部输血”驱动“内部造血”的方式推动革命老区发展。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产业结构升级等,强化了革命老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发展基础。财政资金的“输血”能够加快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让更多农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特色产业的壮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在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部署了大量项目。从理论上分析,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有密切关系(万广华,2013),劳动力转移会使城乡要素报酬趋于均等化,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陆铭和陈钊,2004)。当城镇化率提高时,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这会提高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降低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会使农村人口减少,有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进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张义博和刘文忻,201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钟甫宁和何军,2007),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和优惠政策(张启正等,2022),并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技术升级等目标。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促使资本和技术快速流向农业农村,进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提出要积极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切实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优势资源开发均会对革命老区毗邻地区产生间接影响。当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到一定程度后,会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毗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H1: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H2: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H3: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缩小革命老区毗邻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县域面板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人均公路里程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的县(市、区)名录来源于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文件;县域间相互毗邻情况根据中国县域行政区划地图采用ArcGIS软件整理得到。


(二)模型构建


2012-2016年批复的5个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不仅体现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各项政策的鲜明特点,也因其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立性适合作为一项政策冲击(龚斌磊等,2022)。因此,本文将5个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评估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理。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衡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2.核心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采用如下方法定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县域设定为处理组,未覆盖县域则设定为控制组。其中,处理组县域在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当年及之后年份,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控制组县域则全部取值为0。


3.机制变量。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公路里程、地方财政投入、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均农机投入作为机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比未实施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县域,实施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使县域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了0.0727。


(二)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基准回归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平行趋势假设检验、预期效应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指标、缩小控制组范围、考虑异质性处理效应、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机制检验


前文基准回归结果已证实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仍有必要检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是否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等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上述路径进行的回归结果均显著为正。由此说明,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等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进一步讨论


(一)异质性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更为突出。


2.地理区位。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缩小中西部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但未能缩小东部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够缩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


4.城乡收入差距。当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显著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而当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反而扩大了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二)拓展分析


1.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是否毗邻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县域”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缩小毗邻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2.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增收效应。结果显示,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表明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来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等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不同特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县域效果更好。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毗邻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上述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扩大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覆盖区域。各级地方政府应以“1+N+X”政策体系为基础,借助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探索出一条适合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振兴规划方案,推动实现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第二,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增强革命老区自我“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完善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等“外部输血”方式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强化革命老区“内部造血”功能,进而形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第三,着力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的驱动作用。革命老区范围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低收入群体分享增长红利的作用,使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助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实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046,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264,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83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972,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九。


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