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奚志农:影像保护自然——从滇金丝猴到绿孔雀

奚志农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01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文选自《2017年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论坛信息请访问 www.luosuoriverforum.com

是作者在论坛的发言整理稿,特此说明


奚志农在论坛作演讲



为什么要学摄影

确定?

用影像保护自然是我30多年来一直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因为我觉着中国的普通公众对于中国的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认知是极度有限和贫乏的,这也是大家汇集到一起的意义。虽然我自认为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但当看到年轻人在不断的成长,我觉着我们的未来应该是还有希望的。


这是83年的奚志农扛着一个巨大的35毫米的摄影机做摄影助理的助理。如果没有这次电影的拍摄经历,我也不会找到摄影这个手段来实现我的理想,所以要感谢那个年代。我一定要学会摄影,而且要拍自由飞翔的鸟,在1983年第一次来到版纳植物园,跟着摄制组拍了很多画面。但关键问题是那个时候都是把鸟抓住以后用绳子拴着拍的。我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一个拍法,我觉得我要自己学会摄影。所以多年之后我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到了1990年,我已经从摄影助理的助理变成了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临时摄影师。


开始关注滇金丝猴

确定?

1992年我在德钦开始了滇金丝猴的追寻。现在那里的观花旅行都成了一个非常的热门的自然体验活动了,所以我很幸运,20多年前就在这如画的风景里面去追寻猴子。 6月份,海拔5000米的这个雪山垭口还是冰雪覆盖,要徒步两天才能走回县城。猴子事实上就在我的对面,但是距离实在太远,我那个16倍的标准镜头都没有办法拍,如果猴子不跳都看不到猴子,所以我把一个600毫米的折返镜头用绳子拴住,放在了我那个摄像机的镜头座里面,竟然成像了,拍到了滇金丝猴在野外最早的近景。

          

滇金丝猴 奚志农 摄

确定?

公猴和母猴体型差异很大,大公猴能到40公斤,体色黑白相兼,和我们的大熊猫也有一拼。秋天到来的时候,滇金丝猴会到低海拔的这一片秋色当中。松萝事实上是滇金丝猴最重要的一个食物来源。松萝就像做洗碗布的丝瓜瓤一样,丝瓜瓤没有任何水分,松萝却有很多。


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很多你和你的拍摄对象目光相遇的时间可能就真的只有零点零几秒。当你快门摁下去的时候,它已经飞出去了。所以我当年每秒8.5张的高速连拍也只能记录到一张清晰的。40公斤体重的大公猴跳到另外一个树枝,如果树枝没选好,那就会发生一个悲剧。如果你听到树枝折断的声音,那就说明离侯群很近了,但是这声音听了三年都基本没出现过,因为三年我只看到两次猴子。


每当看这个照片的时候我都这样想,我们这个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事实上很多生物学的本能是越来越退化的。比如现在大城市的朋友好像都不知道一天当中和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了。家里是空调,出门车里是空调,回到到单位还是空调,所以我是一个坚定的空调反对者。你看这个滇金丝猴的孩子还没满月,已经随着妈妈在飞了,还看了妈妈落哪个树枝。


事实上,云南西北部中国最美的一片高山暗针叶林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被采伐。所谓“金沙江林区的开发”。所以当时把东北的林业工人成建制地调到了中国四川的西部和云南的西北部。仅仅两三年的功夫,整座的山头都秃掉了。虽然后来伐木公司种上了幼苗,但这些幼苗过了一二十年甚至都没有超过树桩。这些树桩像墓碑一样的的留下来。当年在214国道上面你能看到最多的就是运木头的卡车。还好,今天看到的是旅游车和自驾车了,当时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年丽江的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连滇金丝猴栖息地都没有放过,所以这里曾经的一群猴子就不得不离开,但是这个被赶出猴群的大公猴就不得不流下来,最后来到了游客的面前。那个时候记者还做了报道,说: “啊!这是人和自然多么和谐!”其实呢,我觉着呢也不能怪记者,因为我们的整个国民教育对于科学素养这一块能给予的实在是太少,虽然记者按理应该见多识广,但是当看到一个动物和人在一起的时候却觉得这是多么好的事情。事实上,是我们人类把它的栖息地给占了。这是一个悲剧。

确定?


砍伐后的林区 奚志农 摄


被赶出猴群的大公猴 奚志农 摄


我想大家都熟悉了,20多年前的对于滇金丝猴的保护当时是源于我给中央的一封信开始的。这封信虽然签的是我的名字,但却是凝聚了很多人的思想和心血在里面。特别是《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老师,“自然之友”的梁先生(梁从诫,整理者注)也把我这个信加了编者按,给了“自然之友”在媒体的会员,所以这是关于滇金丝猴保护最早的一篇报道。1995年12月7日,美联社发了第一个消息。1996年3月,我带着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将要被砍伐的那片林子旁边,后来这个新闻在新闻联播里出现了。其实在这之前的那封信就得到了中央一系列的批示。当时其实就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把这封信就装到了特快专递里面,写了 “北京中南海宋健同志办公室收”,信很快就收到了,而且马上做了批示,很快,中央派了两次调查组,由林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民委联合组成调查组,然后采伐计划停止了,国家的财政补贴紧接着就到了。这是一个奇迹。不过这样的奇迹现在在中国好像不大可能再发生了。


确定?

给宋健同志的信

确定?

这是在白马雪山对唐先生夫人马霞的祭奠仪式。就在我们去绿色营出发的那一天,她去世了。这张照片是我们在白马雪山的采伐基地,营员们在看这些曾经的巨树。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照片,这是 “野性中国”影像保护自然的由来,我想影像真的是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字,如此直观,能够直指人心。


确定?

祭奠马霞


这个照片是在滇金丝猴不是很典型的栖息环境当中拍的,在2001年入选了英国BG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成了这个比赛几十年来第一张来自中国的影像。让我惊讶的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艺术家竟然根据照片给我做了一个猴子的奖杯,后来也给孩子们也专门做了这样的书。


奚志农拍摄的这张照片成为滇金丝猴保护的经典影像


那到了2002年我的第一部滇金丝猴的纪录片也获奖了,在这个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野生动物电影节里。但是遗憾的是我过了十年之后再回到这个电影节,竟然没有第二部中国的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在里面出现,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惭愧,所以我又重整旗鼓,带着年轻人回到了德钦,开始了第二部片子的拍摄。很幸运,技术在进步,成本变低了,很多过去不可想象的画面现在很轻易的就可以做到了。


滇金丝猴纪录片获奖证书


我第一部纪录片里唯一的航拍镜头是透过民航飞机的舷窗拍的金沙江峡谷。但是现在,航拍所用的无人机都成了几乎每一个摄影爱好者的标配。更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原来BBC在历史部的一个很资深的制作人成了我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的这个片子在纽约做了首映,然后PBS的在北美全面的播出,后来《国家地理频道》也全球播了。


确定?

培养更多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人才


“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从那时也开始了,一直做到今天,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更多的一线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能加入到影像保护自然的行列里面。到了今年我们把它升级为中国自然影像学校了。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的讲师:董磊、徐健,黄一峰,还有台湾的徐仁修老师,还有我们年轻的王放和肖诗白。这是我们吴立新老师拍的青海湖湟鱼,这也是这个物种被捕捞了240万吨之后的第一张水下照片;秦岭细鳞鲑也在2007年第一次被影像记录到了它在水下的状况;这是一只红隼叼着它的猎物飞过博雅塔;一只刺猬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穿过北大的草地——这就是在城市夹缝里面顽强生长的自然……不要小看这个鸟,这是灰冠鸦雀一百多年来的第一张照片,很幸运, 2007年我和董磊在唐家河保护区拍到的。


青海湖湟鱼 吴立新 摄


北京大学里飞跃博雅塔的红隼 王放 摄



灰冠鸦雀 董磊摄



关注藏羚羊保护


可可西里现在成了世界自然遗产,我想这对所有关注藏羚羊保护,关注可可西里的朋友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也是那么多人二十年来年来努力的一个结果。我想藏羚羊恐怕是中国除了大熊猫以外最有名的野生动物,这个知名度也是当年野牦牛队的浴血奋战,用生命的代价所换来的。



藏羚羊 奚志农 摄

确定?

现在的小朋友都知道这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那事实上在90年代末的可可西里深处,大量的藏羚羊被偷猎者杀死。有一次在阿尔金山深处,我碰到了11处尸体,有89头母羊被偷猎分子杀死。但是在那之前和之后仅仅是野牦牛队查获的藏羚羊皮都是几千张。这是1999年WWF和WCS的宣传品,没有比这样更形象的了:一个“沙图什”的披肩等于三到五只藏羚羊的生命。我想在国际组织的努力之下,因为藏羚羊是CITIS公约附录一的物种,这是绝对的禁止贸易的,这样的真相通过影像被揭示以后,我想市场自然就没有,谁还好意思说:啊!我带的是“沙图什”的披肩,因为这是带血的,我想这也是影像推动自然保护的一个非常直接的例子。多年之后,现在的青藏高原的枪声已经渐渐远去了。大规模的武装偷猎呢已经完全的杜绝,因为那个市场不存在了。

保护藏羚羊的宣传品


8月份,藏羚羊的妈妈带着孩子准备要返回它平时生活的地方。领头的母羊试探性地踏上青藏公路,保护区的兄弟们要把两边的车给拦下来,所以我敢说这是全中国最开心的一种被堵车。我后面一大堆自驾车的朋友只恨没有望远镜和长镜头。我拍完了以后,他们拥到我的取景器边来看藏羚羊过马路的整个过程。

 

这是在我那么多年的野外生涯里面得到过的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新年礼物:农历十六的月亮正在缓缓地沉入地平线,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升起,打亮了我镜头前面的这群藏羚羊,所以我想这是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福利。


藏羚羊 奚志农 摄


确定?

关注绿孔雀保护


当年我去拍滇金丝猴其实是憋着一口气的,因为在那之前碰到一个中央台的人,他说:你们云南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孔雀和大象吗?我说没有。我们云南还有好多的野生动物,还有一个叫滇金丝猴的。但是过去就是这么一种认知,所以大家就完全不把孔雀当回事,就觉着孔雀不到处都是吗?直到今天版纳的旅游区养了成百上千只蓝孔雀,他们觉着“其实遍地都是孔雀,怎么濒危了,怎么没有了”。但是事实上,我们要感谢小顾(顾伯健),如果不是小顾的话,我想绿孔雀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所以我特别遗憾的是晚认识了小顾一年。

 

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这个位置(大理巍山青华乡绿孔雀保护区)拍摄绿孔雀。有一天傍晚,一只公的绿孔雀从山顶拖着长长的羽屏往下面的河谷飞,那个时候是胶片相机,没有办法拍,我就拿着望远镜紧紧地追随着它,直到最后在视线里消失。我想那一幕是我30多年野外工作里那么多美好场景当中非常深刻的一瞬间,直到现在都还非常清晰的在脑海里面。但遗憾的是,今年2月我再回到这个地方,下面的河谷——它曾经的栖息地,澜沧江流域的一个支流黑惠江,在2010年小湾电站建成以后已经变成水库。从此这个地方的绿孔雀就慢慢消失了。去年这个地方有了保护区管理机构,但是已经没有绿孔雀了,非常非常的遗憾。


所以在小顾的指引之下,今年3月份我第一时间就来到了目前还幸存着绿孔雀的现场——红河流域的小江河。我很幸运,第一天进入河谷的时候就看到两只绿孔雀飞到对岸。我坐的这个地方,如果戛洒江一级电站建成,将会沉入水底,包括两岸那么好的热带季雨林植被也将消失。这里曾经有一个为保护绿孔雀而建的保护区,但是最宝贵的河谷地带都被划出去了。我们去的时候知道有一个小的电站还在施工,但因为我们的调查和呼吁,这个小电站现在已经停工了。这是其中一个电站(礼社江大湾电站,整理者注)建成之前的那么完好的植被,当时是漂流爱好者最喜欢的河段,但现在已经成了那个样子,戛洒江电站一旦建成,这些地方都会被淹没。


修电站对孔雀栖息地造成极大的破坏 野性中国 供图

确定?

历史上怒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红河流域都有绿孔雀分布,现在基本上就只硕果仅存只在红河流域。这是我们在昆明召开的专家研讨会,这是在北京的电影院刊登的绿孔雀广告,这是北京地铁的广告,我想我们民间的声音我们能做的都做了,但是那个电站依然还在进行,我想绿孔雀的危机啊远远胜过当年的滇金丝猴和藏羚羊,我想我们所有的人还得继续努力,谢谢!



 本文来源:2017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分会场发言。特此感谢。


小编倡议


影像保护自然,需要你我传播和支持


I SAW AND I CARE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转发,敬请联系


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

优质 + 免费 + 专业 + 还有证书——10门互联网环保课程推荐

感谢有你 | 纪念公众号100天(干货合集)——我们要做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环保公众号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