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防晒的真相:人类VS动物,谁更胜一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ME Author SME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SME
炎炎夏日,防晒成为了我们出门在外的头等大事。戴帽子、穿奇葩防晒服、打遮阳伞、抹防晒霜、甚至将全身裹得严严实实......
人们总是想尽各种方法来和太阳进行抗争。那么,我们千方百计防了这么多年的太阳,究竟是在防什么呢?
据说这两位明星能承包一个夏天的笑点?
(左为范冰冰、右为赵丽颖)
我们防的是太阳光中满满当当的紫外线。不过,根据波长的长短,紫外线也有兄弟姐妹,分别是老大长波紫外线(UVA)、老二中波紫外线(UVB)、老三短波紫外线(UVC)。
其中,老三UVC在进入大气层时基本被臭氧层吸收掉,而老二UVB则会被大量吸收掉了。所以,最后照射到我们身上的紫外线中,大部分是由老大UVA组成,老二UVB仅占约4%左右。
可看似微不足道的UVB却是危害人类皮肤健康最主要的杀手。人们在户外运动、海滨休假、游泳等活动中会接触到过量的UVB。
它能直接被人皮肤中的DNA吸收,造成DNA的损伤。 当皮肤暴露UVB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急性紫外辐射效应,从而出现红斑等越晒越红的征兆。
与此同时,它还伴有水肿、水疱、脱皮等典型的晒伤症状,严重的甚至还会患上皮肤癌。虽说其杀伤迅速且明显,但好在它的穿透力不强。比如生活当中的帽子、遮阳伞和长袖衣服都可以阻挡部分的UVB。
晒红的脸部对比图
看上去我们只要平时留心,阻挡老二UVB的危害并非难事。
不过,独占鳌头的UVA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与UVB不同,它的光子携带能量相对较低,不容易产生辐射效应,但其穿透能力十分强。
它可以直接透过玻璃、窗帘,甚至阴雨天都可射至肌肤。即使每天只有几分钟暴露在阳光下,长时间累积下来都足以伤害到你的皮肤。
很多人过完夏天手就可能会变成这样
而当它直接突破表皮,到达真皮层时,就会慢慢破坏真皮胶原纤维。长期下来,它就会对皮肤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松弛等老化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旦晒黑了就很难再白回来了。所以,我们除了避免太阳直射之外,还需要适当使用防晒剂。
一般来说,根据原理不同,防晒剂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大部分是由有机物组成,比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防晒剂辛-甲氧肉桂酸等。
这类物质一般性质比较稳定,并能一直处在低能量的状态。但它一遇到紫外线便会吸收其能量并跃迁到高能量状态,就会变得很不稳定。
此时,它们多余的能量就会以对皮肤无害的形式释放出来,再恢复到低能量状态。就这样,在高、低能量状态下来回转换时,这类防晒剂便对皮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由于它是通过吸收有害的紫外线来实现防晒,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化学防晒剂。
另一类防晒剂则主要是无机物组成的,比如二氧化钛等。这类防晒剂涂抹在皮肤表面后,就好像为皮肤量身定制了一面可以反射紫外线的镜子,从而使皮肤避免其直接接触光线。
而通常只停留在皮肤表面的它们也被称为物理防晒剂。
实际上,人类的这些防晒手段并不高明,生物界早就玩出了新的高度。
要知道,太阳永远照射在地球上,而且所有生物个体都会接触阳光。
为了逃过太阳的灼伤,动物们早已产生了不少机制来保护自己。在自然界,大部分动物身体上的毛发、羽毛和鳞片等形成了阳光和皮肤之间的一道道屏障。
不过,那些皮肤没有保护、光秃秃的动物才是防晒界中的王者。
比如我们熟悉的犀牛、大象、猪等就简单粗暴地赖在泥地里打滚,用泥来充当自身的“保护外套”。
大象泥土护身宛如雕像
更厉害的是,一些动物还会自制“防晒霜”来免受太阳的危害。
河马就能够从气孔分泌出看上去像血液一样的猩红色汗液。这些液体很快就会使河马皮肤变成硬壳,令其避免被阳光晒伤。
爱吃树叶的长颈鹿也会让暴露的舌头产生更多的黑色素,来保护自己。
河马还因此被戏称为“汗血宝马”
而生活在热带溪流的斑马鱼,则自身制造一种名为gadusol的化合物。它能形成抵御太阳紫光线的蛋白质,让斑马鱼的鱼卵不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哺乳动物之外的多数脊椎动物,都能够制造gadusol的基因。目前美国有科学家正致力于弄清斑马鱼产生gadusol化合物的机制,并将这个模式引入到了转基因酵母菌中。
他们希望未来将微生物群落转变成一个超高效率的微型防晒霜工厂。这意味着某一天,我们也许会将这些真菌制造的防晒霜厚厚地涂在自己身上。
虽说鲸鱼在海面上呼吸和群体交互时,很难逃过被晒伤的命运。
可至关重要的是,科学家发现鲸鱼拥有某种特殊机制,能够让灼伤的皮肤快速恢复。可以说,鲸目类动物在修复晒伤方面也非常在行。
无论从保护“外套”、自制“防晒霜”,还是快速自愈能力,这些动物在对抗阳光方面似乎都比人类略胜一筹。
但其实我们祖先早就在进化的过程中做出了最好的防护选择,那就是产生黑色素。
只不过,我们付出的最大代价就是变黑了。
黑色素是由皮肤黑色素细胞产生的,具有强大的吸收紫外线能力,可以大幅降低紫外线对DNA的伤害。
黑色素
要知道,紫外线对人体最普遍的危害就是会破坏体内的叶酸。
作为复合维生素B族的一员,叶酸在胚胎中枢神经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内叶酸太少的话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紊乱,以致于不能形成完整的大脑和头骨。比如孕妇缺少叶酸补充时就容易生出畸形儿。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紫外线暴露会诱发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日光性角质化病、恶性黑色素瘤,引起角膜炎和增加白内障失明的风险。
这样一来,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便起到了最大限度降低紫外线的危害。
可因为黑色素细胞本身透明,所以合成的黑色素很容易就呈现出来了,而且每当吸收的紫外线越多时,人体合成的黑色素就越多。这也正是皮肤被太阳照射后会慢慢变黑的元凶。
不过,紫外线并非全是坏的,它能帮助皮肤中的胆固醇类物质转化生成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的媒介作用,人的骨质会更结实更好。
如果人体缺少维生素D,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骨软化症和佝偻病,容易跌倒和骨折。
这就大大增加了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
维生素D缺乏症的儿童很难站得稳
此外,目前科学研究发现它还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多疾病都有密切关联。好在,正常人每天只要晒上十几分钟的太阳,就可以合成人体足够量的维生素D了。
但是维生素D又不能生产过多,否则会出现致命的效果。
维生素D的合成过程
一旦合成的维生素D超过机体需求,就不得不通过肾脏处理后经尿液排出体外。我们体内产生的维生素D越多,给肾脏的负担就越重。
也就是说,人体就必须控制维生素D的生成量。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要设法滤去阳光中多余的紫外线。
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又必须增加黑色素。况且,凡是黑色素不够的人,患上白化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一旦这些人短时间晒上过多的太阳,不仅容易被晒伤,还可能因为合成过多的维生素D而被慢性肾衰竭拖累致死。
当黑素细胞产生很少的黑色素时会发生白化症
许多科学家认为,维生素D、紫外线、黑色素三者需要达到平衡状态,这就导致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肤色。
当人类走出非洲时确实在变得更白,因为他们会限制黑色素的合成,防止缺乏紫外线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症。
由于不同地区光线强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人类的黑色素含量也必然不同。合适的黑色素含量意味着适量的紫外线与适量的维生素D。
全球的人种分布
这也就有了我们如今大致的人种分布,生活在赤道地区的人皮肤较深,大多是黑人。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则肤色稍浅,呈现黄色和棕色。欧洲和极低纬度的人肤色更浅。
值得一提是,只是我们亚洲人有日照有比较强的适应力,能快速生成黑色素来进行调节。欧美白人则因为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太弱了,只能借助外力来防晒。所以,白种人使用的防晒霜远多于黑人和黄种人。
否则,他们将会被晒伤或是患上相应的疾病。比如说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前期,凡能活到65岁的美国白人,其中有40%~50%至少患过1次皮肤癌。
这样看来,人类费尽心思地防晒也并不只是为了变美,更是为了健康。对其他动物而言,这也似乎成了生物生存的必备手段。
*参考资料
人类肤色探秘《现代科技译丛(哈尔滨)》2003年 第4期 | 李小眉
肖皓天,陈智敏,薛原.有关人类肤色的那些事儿[J].生命世界,2013(10):10-17.
动物为何很少被晒伤?它们有自愈能力并能自制“防晒霜”,作者:叶倾城.
书籍:肤色进化的逻辑 作者:史钧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内容转载自【SME】公众号
我们的地球,我们同守护;
我们的生活,我们知真相!
中国大学MOOC
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