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蚊子喜欢叮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方舟子 Author 方是民

编者按

 

      

为什么追我的从不是靓男美女,而是蚊子?



真的是这样么?

胖人、香水、二氧化碳、汗味、肺活量大、深色皮肤

容易招蚊子么?

这需要科普一下。



      天气渐渐转暖,蚊子也多了起来。我不幸属于特别招蚊子的人,尤其是每次回南方老家,总要饱受几种蚊子的叮咬之苦,而且反应激烈,被叮咬处往往鼓起大包,多日之后叮痕犹在。


  为什么同处一室,有的人成为蚊子的食物,有的人却安然无恙?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蚊子是怎么发现人的,或者说,人是怎么吸引来蚊子的。蚊子头部大部分由眼睛组成,有数以百计的小眼,不过蚊子并不靠眼睛找人,而是靠“化学仪器”——通过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流动以及热量的散发,来发现远处有活人在呼吸,然后向他飞去。即使你是躲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蚊子也能轻易地找到缝隙、通风孔钻进去,因为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从这些出口流出时已告诉蚊子入口在哪里。


  但是二氧化碳能把蚊子吸引到人的身边,却无助于蚊子找到下嘴的地方——裸露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的皮肤,更是某些种类的蚊子的最爱。蚊子是靠汗液散发出的体味来找到落脚下嘴的地方的。新鲜的汗液是无味的,生活在皮肤上的各种细菌把汗液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了,才释放出味道。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汗液产生的成分不尽相同,制造的味道(更确切地说,是挥发性气体)也不一样,对蚊子的吸引力也不同。有的细菌在环境中也有,而有的细菌则几乎只生活在皮肤上,后者是皮肤的最佳标志,才是蚊子最感兴趣的。身体不同部位生活的细菌的组成也不尽相同,蚊子能据此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落脚点。


  汗液中的乳酸、氨、羧酸等成分都是吸引蚊子的成分,不同的人的皮肤上的细菌组成不同,汗液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导致了他们对蚊子的吸引力的差异。有的人的汗液中还含有令蚊子讨厌的成分,例如乙醛、辛醛、壬醛和某些酮等都是天然的驱蚊剂。特别是汗液中的两种酮类,以1:1比例混合时,其驱蚊效果甚至超过了被视为驱蚊剂金标准的避蚊胺(DEET)。所以有些人天生就不怕蚊子,因为他们的身体不停地在制造、释放最强的驱蚊剂。


  蚊子在叮人时,要往人体里注入几种蛋白质,统称蚊子唾液蛋白。这些蛋白质抑制人体的血液凝固系统,防止血液凝固,防止血管收缩,这样蚊子才能顺利地把血吸上来。吸完血,蚊子飞走了,蚊子唾液蛋白却留在了人体内。人体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试图清除这些外来物质,发生了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物质叫组胺,它能让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让细胞之间充满了液体,也就出现了炎症。这时被蚊子叮咬的地方才发痒、红肿。


  如果蚊子没有携带病原体的话,被蚊子吸走的那点血对人来说可忽略不计。让人难受的是叮咬处的发痒,而这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没有必要地对蚊子唾液蛋白大动干戈造成的,其实是过敏反应。蚊子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三类,有的反应很快,被叮咬几秒后就出现,但消失得也快,一天后就没了;而有的反应则一天后才出现,持续几天甚至很多天才消失。


  不同种的蚊子引起的过敏反应并不一样,有的重有的轻。和其他过敏原一样,不同的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过敏非常严重,甚至严重到全身都起反应,有致命的危险;有的过敏非常轻,轻到不引起注意。有的人觉得自己不招蚊子,其实是对某种蚊子的叮咬不过敏,不知不觉地被蚊子把血吸走了,并不是蚊子不叮他,而是被叮了却不知道。


  被蚊子叮咬的地方一旦过敏就会发痒,让人忍不住要去挠,挠的结果刺激分泌更多的组胺,所以往往是越挠越痒越肿。很多人被蚊子叮了,习惯涂万金油、风油精之类,其实它们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也会让过敏更严重。反倒是对叮咬处冷敷,能促使血管收缩,缓解过敏症状。如果过敏严重,可考虑服用抗组胺类的抗过敏药物,例如扑尔敏、苯海拉明、仙特明,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组胺的作用,来抑制过敏反应。也可在红肿的地方涂抹皮质类固醇激素(例如氢化可的松),起到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反作用。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使用药物,只好忍着。或许能让你略感欣慰的是,如果长期在某个地方生活让某种蚊子叮咬,有可能逐渐对其脱敏,过敏变得不那么严重。民间传说蚊子爱叮客人,其实就是因为主人对自家的蚊子脱敏了。


  (收入《科舟求健》)




附:驱赶蚊子的“神药”:避蚊胺是如何炼成的


  我们在黑龙江东宁寻找日本关东军机场遗迹,在山中林间穿行。遇到暴雨,山路陡峭泥泞,走得很艰难。最烦人的是雨一变小,就有无数的蚊子朝我发起进攻,瞬间被咬了十几个包,把全身包裹严实了才抵挡住了。我本来是准备了驱蚊剂的,但没想到白天也会遇到蚊子,没有带在身上。那瓶驱蚊剂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在美国生活从未被蚊子咬过,算得上中美的一个显著差距。并非美国蚊子已经绝迹。如果黄昏、夜间去林间活动,同样会遇到蚊子。不过,这时提前往身上喷驱蚊剂,蚊子就无从下嘴。


  这种驱蚊剂的有效成分是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英文缩写为DEET,中国也叫避蚊胺。这是美军在二战期间研发的,大概是为了在热带丛林作战的需要。不过研发成功时(1946年),二战已经结束了,在1957年开始投入民用。避蚊胺的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毒性低,驱蚊效果极其显著,很快流行开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用过避蚊胺,到现在已被用了大约90亿次。更神的是,避蚊胺被用了50多年,蚊子居然还没有产生抗药性,驱蚊效果并不见降低,现在仍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的唯一一种个人驱蚊剂。美国市场上的驱蚊剂,主要还是避蚊胺。


  避蚊胺如果有过专利的话,早就过期了,有条件的厂家都可以生产。奇怪的是,国内市场上虽然有众多驱蚊剂,却难以找到纯粹的避蚊胺产品,要么号称是新一代的驱蚊剂,主要是驱蚊酯(国外叫IR3535);要么号称是纯天然成分,特别是中药成分。即使是含避蚊胺成分的,也往往要加上中药成分,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健康风险。


  有的产品特地强调“不含避蚊胺”,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以为含避蚊胺的是不好的毒性强的产品。那么避蚊胺的毒性究竟如何呢?美国环保署在1998年曾对避蚊胺的安全性做了全面的评估,认为避蚊胺的毒性很低,未发现其能致癌、致突变、发育毒性,对一般人群并不构成健康威胁。从1960年到当时,美国有14起在使用避蚊胺后癫痫发作的报道,大部分是儿童,其中有4人死亡。但并不能确定避蚊胺就是癫痫发作的因素,有可能只是偶合:美国每年有15000~20000名儿童出现非发热性癫痫,大约有1700万名儿童每年使用10次避蚊胺,那么就存在在使用避蚊胺后碰巧发生癫痫的可能性。美国环保署估计,避蚊胺使用者在使用避蚊胺后出现癫痫的概率是一亿分之一。


  所以避蚊胺是非常安全的,儿童也可以使用(美国儿科协会只是建议不到2月大的婴儿不要用)。相反地,其他试图取代避蚊胺的新一代驱蚊剂、“纯天然”产品,它们的安全性还没有经过像避蚊胺那样透彻的评估。而且,它们的驱蚊效果都不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2年发表的实验报告指出,市场上的驱蚊产品只有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能起到驱蚊作用,其效果与浓度有关,23.8%浓度驱蚊302分钟,20%浓度驱蚊234分,6.65%浓度驱蚊112分,4.75%浓度驱蚊88分。其他想要取代DEET的产品都是忽悠,例如7.75%驱蚊酯(IR3535)只能驱蚊23分,2%的大豆油只能驱蚊95分,10%的香茅油只能驱蚊20分。避蚊胺要喷洒到裸露皮肤或衣服上才有效,如果仅仅是在手上戴一个含避蚊胺的橡皮圈,是没有效果的。


  避蚊胺能通过皮肤被吸收到体内,为保险起见,不要过分喷洒,皮肤有破损的地方不要使用;也不要直接往脸上喷,而要先喷到手上再往脸上擦;没有必要驱蚊了就要及时清洗。避蚊胺浓度越低并非就越不容易被吸收进体内。恰恰相反,由于用来稀释避蚊胺的有机溶剂更容易渗透入皮肤,低浓度避蚊胺反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例如,15%避蚊胺产品被皮肤的吸收率是20%,而未稀释的避蚊胺被皮肤的吸收率是12%。


  避蚊胺为什么驱蚊效果这么好?其机理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争议。有的研究认为,蚊子触角上有一种受体能感受人体散发的一种有机物,蚊子借此找到人的皮肤下嘴,而避蚊胺能与该受体结合抑制其活性,让蚊子一下子失去了攻击目标。也有的研究认为,蚊子触角上有一种能感受避蚊胺的特殊受体,而蚊子不喜欢避蚊胺的气味,被赶走。


  如果我们搞清楚了避蚊胺驱蚊的机理,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与避蚊胺的驱蚊能力一样强甚至更强,而毒性却更低的产品。同时也可以消除避蚊胺的一些缺陷。例如避蚊胺的一大缺陷是它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能够溶解塑料,所以如果要喷洒在衣服上,就要担心会对化纤材料造成损害。


  2014.6.25.



转载声明:本文已经得到原作者授权,转载自「方舟子」,搜索「fangzhouzi」即可关注。


小编倡议


搞清机理,防治蚊子


I SAW AND I CARE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服务人员



更多精彩内容

环境科普  |  野火烧不尽

日常生活中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吗?|  环境安全

飞行10小时相当于接受一次胸透拍片?背景辐射真的没有危害吗?|  环境安全

比甲醛更可怕,平房别墅楼房底层易受害,住宅装修中的放射性氡污染必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物扫描(第004号)

三类中药中的毒害污染物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物扫描(第006号)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