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特别有用、有害的分出来,没想好分出来做什么的不要盲目分类

中国环联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精彩语录

垃圾分类的首要原则是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违背了物质能量守恒原则,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什么是选择性分类?特别有用和特别有害的分出来,没想好分出来做什么的不要盲目分类,分出来问题更多更复杂。


——刘建国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第一届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高峰论坛,陈思勤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讲述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建国

报告题目:


求真务实构建生活垃圾分类中国模式


核心内容:

刘教授深入浅出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初心”和“中国模式”的实施路线图,指出垃圾分类不能盲目地为了分类而分类,更不能脱离事物基本规律,“掩耳盗铃”式地假分类。

刘教授结合课题组研究的垃圾处理不同技术组合综合绩效评估比较了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在垃圾减量、温室气体排放、能量回收、物质回收和稳定化几大方面的优劣势,明确了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垃圾回到土地利用,但是在未实现土地回用之前,要坚持垃圾焚烧的重要地位。

最后,刘教授给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中国模式


   


去年年底,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中国环联第一届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高峰论坛正值习总书记讲话一周年之际,在此时此刻我们一同研讨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展望,非常有意义。



我今天的讲话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对垃圾分类中国模式的理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首先,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远宏大的环保理念,先从垃圾分类开始践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连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如何谈远大理想。换而言之,垃圾分类这样琐碎细小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它,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


第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我们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是时候也应该着手做这件事了。


第三,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的助推器。垃圾分类的外延包括了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引领绿色生活、环境保护责任、带动绿色发展以及文明进步动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垃圾处理层面的工作,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看垃圾分类问题。


我们在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天价购买垃圾、依赖市场而非落实居民源头责任进行分类、不管产物去向单纯为了分类而分类。这些问题非常突出,我认为是我们垃圾分类走的远了,渐渐忘记了初心。


垃圾分类投放是居民履行环境责任、践行环保理念、培养良好习惯的主要载体。只有真正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脱离居民源头分类投放责任来推动垃圾分类,只能是“假装在分类”,无助于产生前减量和源头减量,实际上不可能持续。必须端正初心,迎难而上,不能“病急乱投医”,更不能“掩耳盗铃”



对个人,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一场从习惯到自然的修行

对企业,是一种清洁生产动力,一个实现绿色发展的良机

对政府,是一种社会治理底层逻辑,一个精细化管理抓手

 


明确目标规划路径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提出2020 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 35% 以上,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目前这个比例有多少,我们并不知道,如何达到35%的目标,我们也不清楚。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目前这个回收利用率究竟是多少,说不定现在已经超过35%了呢?


我们看下面这个日本的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计算公式,日本也才21%,我们能做到35%吗?



我们又看到欧盟的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的情况,德国是62%,我们感觉中国的35%又是有可能达到的。



我们发现,指标体系不一样,结果差很多。

 

再分析一下我国35%资源回收率实现路径。

发现:纸张 + 塑料 + 玻璃 + 金属 = 17% << 35%


即便把这些都分类出,也远远达不到35%,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界定好计算回收率的分子和分母,明确实现路径,否则只能是一笔糊涂账。


这是我认为的中国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计算方法:


 

厨余垃圾适度回收


系统解决生活垃圾问题,我认为主要靠减量提质增效。


  • 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数量

  • 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

  • 提高处理系统效能和污染控制水平

 

厨余分类回收应重追求“质精”而非“量大”,回收10~20%纯度较高的厨余,综合环境绩效远高于回收50%品质低劣的厨余。厨余分类是为了将产物回归土地利用,能回归土地利用是最大的环境优势,反之就一点优势都没有,不如不分。



坚持焚烧重要地位


根据我们做的垃圾处理不同技术组合综合绩效评估,生活垃圾处理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焚烧、堆肥后最终让垃圾回到土地利用,但是如果还无法为厨余找到土地回用出路的话,焚烧是目前阶段最适合的方法,其在垃圾减量、温室气体减排、能量回收和稳定化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估都遥遥领先。



废品回收转型升级


分类本身并不直接消灭和利用垃圾,只有可回收物(废品或再生资源)得到“妥善利用”才能算是减量回收。


“妥善利用”判别标准:质量合格,环保达标,成本可控。质量合格,就是不能生产残次伪劣产品;环保达标,就是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攫取利润;成本可控,就是不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短缺经济时代与过剩经济时代,自力更生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环境容量大的时代与环境容量小的时代,分类回收策略不同。我们目前废品回收行业大多只能生产低端产品,但市场越来越小了。相当一批废品回收企业属“散乱污”,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维持生产获取利润。在此轮环保督察中,大批废品回收利用企业因环保不达标或无污染防止设施被关停。


废品回收行业必须要转型升级,思考到底需要分些什么东西?分出来的原料能生产出什么产品,市场又在哪里?我们要认识到,社会发展已经不可能容许传统废品回收行业如此粗犷的发展模式。


垃圾中的可回收物通常只能降级利用,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含量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如果我们仅把这些可回收物当作资源来考虑,为什么发达国家将产业链最低端的可回收物出口到我们国家,这种不公平的全球价值链,我们应该重构!



分类处理中国模式


谈垃圾分类的首要原则是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目前有些垃圾处理模式违背了物质能量守恒原则,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下图就是我们从原理出发,构建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生产标准化和高质量的产品,这个就是“精”、“真”。政府如果愿意为此支付费用,那我们就有可能做到“精”、“真”。目前的情况就是大部分地方政府支付意愿不高,也缺乏标准化产品,因此比较多垃圾还是进入填埋。



另外,系统性地看待垃圾分类,我们不能为填埋而填埋,为焚烧而焚烧。通过垃圾的物质流,我们可以识别出物质如何流动的,转化效率如何,是否能被监控,下面是我做的一个垃圾的物质流。




最后我们要多管齐下协同推进,我们要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条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设施建设为根本。我也提出了三个制度去撬动垃圾分类工作,包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活垃圾统筹管理制度、从量按质差异收费制度。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可以很好地撬动垃圾分类工作。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中国模式实际上是取日本模式、德国模式、美国模式之长的综合模式。什么是选择性分类?我认为特别有用,特别有害,特别有干扰的分出来,其他的还没想好分出来干嘛用的,先不要分,分出来问题更多更复杂。


这样,垃圾分类工作就简化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的调节,垃圾分类可以逐步推动,可以做一些动态的调整。


END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环联”

更多精彩


垃圾经济学的四个问题:一位环境学者眼中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我们能否照搬经验拔苗助长?

从娃娃开始:澳大利亚垃圾分类回收一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