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30余年,他用镜头记录中国最美的野性世界 | 生态文明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造就 Author 造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造就 」
ID:xingshu100
造就,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46mpjdkn
奚志农
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曾多次进入自然保护区和高原地区,拍摄到滇金丝猴和藏羚羊,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他树立了“为保护而拍摄”的理念,30多年来一直实践着用影像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是否有人认识画面里面出现的这个动物?
这是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只剩下20多只了。
在中国的西南有着如此壮丽的高山峡谷,这个地方,生活着一种比较独特的野生动物,有朋友认识吗?
有很多的机会被佛光所笼罩,我想这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福利。
它叫羚牛,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西南山地和秦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蹄动物。
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如果不是当年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浴血奋战,我想藏羚羊这个名字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这是盘羊的马可波罗亚种,在我们遥远的帕米尔高原。
我来自云南,云南也可以说是被高山峡谷所环绕和充满,所以云南也几乎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我们有热带雨林,我们还有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雪峰,所以云南一句话,叫做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云南就是一个浓缩的中国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之下,也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你看这个六千多米的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下面的澜沧江不到两千米,这样的一个跨度是多么的有意思。
在群山当中还有保存相对完好的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秋天是这个样子的,非常的不一样。
春天到来的时候,杜鹃花盛开。这里是我们滇金丝猴的一个重要的栖息地,冰雪刚刚开始融化,杜鹃花就开了,有时候花瓣掉落在雪地上。
当年有朋友问:“你3个月呆在野外,你怎么消磨时光?”。
我想说怎么能叫消磨呢?都快忙死了,天不亮起来,扛着沉重的摄影机,到一个选好的机位,等待日出。看和云海能不能配合的很好,配合的不好我还舍不得开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磁带,不像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64G、256G的卡或者内存。
我拍了3年的猴子,只有不到30盘的磁带,现在说起来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胶卷也只有六七个过期的反转片,所以我把磁带去当做电影胶片一样的用。
这样的一种高原的生态系统,确实孕育了非常非常让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有绿绒蒿,鸢尾在多年以前,已经被人工培育遍布世界的花园了。
包括报春,在海拔5千米的地方,还有一种雪莲,那当然了,还有我的猴子。他们生活在海拔最高的地方,他们吃松萝,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这个地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我们人的系统,可以说是多年来相依相存,相依为命。
在群山深处,有一个如此美丽的藏族村庄。
其实这样美丽的地方,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无论是在那么遥远的白马雪山,还是在我们江浙乃至上海周边。
地域不一样,民族不一样,物产不一样,气候不一样,村落不一样,房子也不一样。
所以我想,这可以说是一种我们人类遵循自然法则而演化或者说造就出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这个更低一点海拔的地方,建筑形式又有所改变。
如果是金沙江边,屋顶都是平的,因为这个地方没有降雪,平的屋顶可以晾晒玉米,这就是一种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非常非常美好的和自然相处的方式。 我们在混凝土的丛林里面,自然越来越远。我们这个所谓城市的这样一个系统,我觉着几乎都是反自然,甚至反人类的。
我们把自然和我们远远的隔离,然后还要用上恐怖,或者该死的空调,一天到晚都不知道温度的变化,这是多么的没有人性。
在中甸的藏族装束,又不一样了,哪怕只隔着几十公里,语言不一样,服饰不一样,这和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对应的。
所以我说生物多样性,是一切人类多样性的源泉,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此的重要。
这是我们村子里面的村民,从森林边捎带检柴火回来,但如今已经有村民用上煤气罐了,这对森林的保护也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事实上,在云南西北部的藏族老百姓的生活是半农半牧,他们既放牧牛羊,也耕种土地。
每年夏天的高山牧场,每天所挤的那一点牛奶,集合起来要把乳和油分离,最后做成的酥油,事实上是牦牛的奶油,特别特别纯净,没有任何添加。
但是在差不多100公里之外,到了澜沧江峡谷,就是傈僳族了。
他们耕种水稻,在高处有青稞,再低点的地方有玉米,我想这都是大自然非常精妙的一个设计。
我们这么多年的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是和自然相适应的一个结果。
但是这样的平衡和美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被打破了。
大量的林业工人来到了中国的西南,到了云南的西北部、四川的西部,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砍掉,整座的山头,几年的功夫就全秃了。
虽然伐木公司种上了树苗,但是一二十年之后,甚至都没有超过树桩。
如果大家去德钦的话,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植被一旦被破坏,几乎没有可能恢复。
所以当年我去追寻滇金丝猴的年代,在214国道,一路所看到的是运木头的卡车。
但今天已经完全变了,变成了旅游车和自驾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应该是一个进步,也是一个好的消息。
这只猴子有一点奇怪,在一堆马上要变成柴火的木头上面。其实这一堆木头,可能是他童年玩耍的大树,所以这是旅游所带来的另外一种改变。
在丽江的老君山,这只猴子来到了一个度假村里面,竟然能从度假村老板的口袋里面去掏花生,他吃的是松萝呀,它的习性都被人为的改变了。
因为它的同伴离开这个地方了,因为它是一个被赶出猴群的公猴,所以他没办法只好留下来了,所以来到了人的面前。
当年我离开之后,还有记者去报道,说人和自然多么和谐,因为猴子在人的旁边拍了照片,所以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解式的理解?
但事实上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人家的家园,被我们人给抢占了,就这样的简单的道理。
像这样几百年的大树,我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它放倒,随着大树的轰然倒下,这个大树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也就崩溃了。
在中国整个发展的历程当中,这样的蠢事坏事真的是太多了,我们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这是澜沧江,这是冰川的融水汇集,你看到是如此的泾渭分明,澜沧江河谷几乎已经成荒漠,只有村庄附近还剩下一点绿色。
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中国的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混凝土森林的系统。
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也特别希望我更多的时候成为一个桥梁和纽带,把来自大自然当中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那一面带到大家面前。
这是青海湖,海心山过去是一个岛,但是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位下降,荒漠化加深,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半岛。
这是在青海湖边祭湖的一个地方,光线如此的美好,远处是经幡,我的近景是报春,祭完湖的喇嘛在互相拍照留念。
一只野兔正好从他们旁边跳过,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一幕,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办法解释,一只兔子竟然在我面前不走,我能够用十几分钟来面对面地拍摄它。
通常情况下,我得全身用迷彩包裹起来,甚至脸都得遮住,因为人的形象,在中国的野生动物当中,实在是太恐怖了。
真是这样,无论你是保护者,还是偷猎者,在野生动物的眼睛里面,看起来是一样的。
所以我只好把自己变成一堆乱草,一个竖杠,甚至一块石头,但是这一次,我没有做任何的隐蔽,这只兔子就在我面前不走,我可以拍很多张照片,甚至还和它拍了合影。 到今天都没有办法解释这是为什么,自我安慰一下这也许是大自然给我的一个惊喜。
30多年当中这样的惊喜,事实上是不断地在发生。
所以我刚才讲这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一个福利,我也特别感谢那么多年在我镜头里面出现过的野生动物,也感谢很多时候和我朝夕相伴的原住民、保护区的兄弟,还有研究者。
也要感谢主办方,和今天到现场的朋友们,我想你只有认识,才可能关心,有了关心之后才可能有行动,这也是我来到这个地方的意义。
小编倡议
希望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为野生动物保护助力!
I SAW AND I CARE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服务人员
更多精彩内容
视频 | 我坚持要起诉!这类问题太典型,对公众健康的威胁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