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海绵宝宝|海绵城市调研

海绵宝宝组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这里有一份问卷等待您的填写



  团队介绍  

      

李诗雨                 柏云声                 龚静仪

我们来自北师大环境学院,是三位初次接触科研的大一学生,李诗雨,柏云声,龚静仪。此课题全称为“社区尺度蓝绿基础设施的生态效益评估与优化”,目前课题已立项为北京市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我们选择了北京、天津、武汉、厦门、深圳、南宁、鹤壁、萍乡、常德、青岛十个城市作为调研地点。研究将主要由实地调研和后续评价体系建立与核算两大模块组成。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1、 提出背景

住建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显示, 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的城市占39%。”城市看海”已成为城市的痛点,单一“快速排放”的传统理念和以管渠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雨水困境。

2、 名词提出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3、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 试点城市

一批: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二批: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

  课题研究出发点  

     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对其进行评价的体系却十分缺少。2018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中,以城市水体、自然生态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三方面建立了7类评价指标。

      但此体系仅从城市宏观角度出发,侧重考虑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效应。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多为局部改造和小尺度建设,如果单纯把所有局部单元格看成整体,从城市尺度考量其生态效益,可能会忽视其发挥的作用和出现的问题,有失体系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所以我们希望将“海绵化”进程的评价具体化、局部化。针对海绵小区中具体的蓝绿基础设施,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优化。

  目前研究阶段  

      我们希望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先了解全国公众对海绵城市和蓝绿基础设施的态度看法,并收集公民对居住小区现状所持有的看法和意见。

        因此我们发起了下面的问卷调查。诚邀您根据小区现状和自己的真实看法进行填写,感谢您对我们的配合和支持!  

欢迎对我们的问卷或研究内容提出宝贵建议,您可将建议内容写在问卷最后,或在本条推送后留言。

在此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