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不了垃圾分类?NO,海归女硕士在农村做了场实验,誓要建立“零废弃”村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益美传媒 Author 益美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ID:YeeMedia)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垃圾污染是全球化环境问题
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垃圾?
如何避免垃圾造成危害?
每个国家都为此“想破了头”
中国一位海归女硕士
却靠“收垃圾”登上了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
(图/CCTV13新闻调查)
她叫陈立雯,来自河北沧州
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
让她对垃圾处理上了心
此后,无论是在国内工作
还是在国外交流、学习
她一直“追着垃圾跑”
2017年,陈立雯发起了
公益组织“零废弃村落”
开始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
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
不厌其烦地教育、解说
她就是“和农村垃圾过不去”了
▲“零废弃村落”创始人陈立雯(图/Anna Fifield/The Washington Post)
最近,“零废弃村落”
入围了第八届“SEE生态奖”
▼
陈立雯的心中有一个“天国”
那里没有肮脏恶臭的垃圾
只有物尽其用的“珍宝”
01
▼
一张照片走上环保路
誓要在中国推行垃圾分类
2005年
从河北科技大学英语系毕业后
陈立雯又考上了
天津师范大学的英美文学硕士
那时
她的人生目标是当英语老师
这也是父亲对她的期许
可人生的转折总是不经意地到来
硕士毕业的前夕
陈立雯在一次环保活动上
被一张照片深深地震撼了
这是一张由美国摄影师
拍摄的死去信天翁的照片
导致它死亡的原因不是猎杀
而是误食过多塑料垃圾
信天翁的尸体已经逐渐腐化、分解
杀死它的垃圾却还静静躺在那里
▲图片出自美国环保摄影师Chris Jordan拍摄的系列作品
照片拍摄地点中途岛
是个远离人类生活的偏远海岛
可人类随意丢弃的垃圾
却对这里的生灵产生着致命的影响
每年,有成千上万只信天翁
因此而死去
这张照片让陈立雯想到自己的家乡
河北沧州献县西蔡村
那是个曾经美丽的小村庄
却一点一点被“白色污染”所侵蚀
田间地头不再散发泥土的芬芳
而是垃圾的恶臭
(图/CCTV13新闻周刊)
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呢?
陈立雯这样想着
毕业后,她放弃了当老师的梦想
全职加入环保机构工作
关注的方向正是垃圾处理
只有奋战在环保的第一线
才有机会做出改变!
工作后
陈立雯接的第一个环保案子
是震惊全国的“谢勇案”
江苏海安村民谢勇的儿子谢永康
出生后被诊断为脑瘫、癫痫
谢勇怀疑
儿子患病与附近的垃圾焚烧厂有关
于是,开始收集证据
状告垃圾焚烧厂致其子脑瘫
▲垃圾焚烧厂排出的滚滚浓烟(图/Waste360)
这个案子当时引起了极大关注
许多环保机构派人前去实地调研
陈立雯也去了
“永远都忘不了
见到那个孩子的那一幕”
那是一个两岁的孩子
被病痛折磨得已经没法站立
癫痫发作时
嘴唇被自己咬破,渗出鲜血
此后,陈立雯开始四处调研
研究如何阻止污染的产生
她发现目前中国主要的两种处理方式
焚烧和填埋
都对环境和健康有着巨大的伤害
而唯一有效的的解决方式
是建立垃圾分类与回收制度
▲日本街头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图/japaninfo)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2015年
陈立雯远赴加拿大学习环境研究
随后又去美国南加州大学
学习、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史
通过学习和研究
她发现环境污染的代价
往往要由社会弱势群体所承担
这是不公平的
而中国实际从2000年起
就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回收
但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陈立雯不满意这样的进展
她知道中国国情复杂
要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容易
但绝不能就此放弃
“只有真正做好垃圾分类
才能解决焚烧和填埋产生的污染问题
所以,我就一直想
垃圾分类必须要推广”
2017年,陈立雯学成归国
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实验
02
▼
垃圾分类不是麻烦
而是造福下一代的必由之路
最初,陈立雯是想在北京
尝试推广垃圾分类的
但一开始就遇到许多阻碍
她的建议接二连三遭到拒绝
这让陈立雯意识到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推广垃圾分类需要打通的环节太多
物业、环卫集团、垃圾管理部门...
很难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图/thebeijinger)
这时,有朋友向她推荐了
河北涞水的南峪村
那里正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
原先一直存在的垃圾问题
是村委会想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陈立雯决定去看看
没想到,她的垃圾分类计划
很快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
既然如此,那就大干一场吧!
带着垃圾分类的桶
陈立雯只身来到南峪村
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开始了
村里两百多户村民都加入了进来
(图/CCTV13新闻周刊)
什么叫厨余垃圾?
哪些是可回收垃圾?
干垃圾和湿垃圾要怎么分?
陈立雯从这些基础问题开始
“手把手”地教
第一次分类收垃圾的时候
30多户的一个片区
陈立雯足足收了1个半小时
因为每到一户她都要仔细地教村民
如何进行正确的分类
(图/箭厂视频)
有些村民学习能力不是很好
陈立雯就教2次、3次、4次...
让她感到挺意外的是
村民们没有觉得不耐烦
还十分热情地配合她的工作
两个60岁多的大妈拉着她的手说
“姑娘我可能不知道怎么分
你告诉我,我就按你说的做”
(图/CCTV13新闻周刊)
还有不少村民主动提出帮忙
小到分发传单、购买垃圾袋
大到改造垃圾车、建立堆肥场
曾经以为的困难都迎刃而解
这让陈立雯十分感动
社会上有不少声音认为
中国垃圾分类迟迟无法推广
是因为人民素质低下
陈立雯完全不这样看
连不识字的大妈都可以做到
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村民给出了教科书级的回答(图/CCTV13新闻周刊)
在陈立雯看来
垃圾分类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没有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
永远无法摆脱垃圾的困境
一旦混合,后面就很难办”
(图/CCTV13新闻周刊)
做好垃圾分类之后
就可以开始考虑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垃圾
甚至“变废为宝”
在农村
堆肥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实际上,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垃圾
都是厨余垃圾
只要能将垃圾“干湿分离”
起码能减少50%的垃圾
这些会腐烂的厨余垃圾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后
会变成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
(图/CCTV13新闻周刊)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龙溪村
是陈立雯成立“零废弃村落”以来
推广垃圾分类的第6个村
这里本来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
将垃圾集中起来填埋或焚烧
陈立雯来到这里之后
开始帮助村民把厨余垃圾
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
并贴心地在黄绿两个垃圾桶印上
“会腐烂的”和“不会腐烂的”
以便村民辨认
(图/CCTV13新闻调查)
将能堆肥的部分在村里堆肥后
需要运走的垃圾直接减少了50%
甚至更多,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堆出来的有机肥
还可以无偿送给当地农户和果园
“填埋过程当中气体的问题
沼气的问题,硫化氢的问题
废水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厨余
在源头的时候把它分出来了
后端的这个污染控制
一下子就变得简单了”
(图/CCTV13新闻调查)
看到这样的情况
龙溪村当地政府决定投资2万块
在村边的山坡上建一个堆肥场
未来
村里每天300公斤的厨余垃圾
都将送来堆肥场处理
这样的“变废为宝”
在陈立雯看来还只是初级阶段
一旦垃圾分类回收彻底落实
还会有更多有效处理垃圾的渠道
甚至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方法
(图/CCTV13新闻周刊)
在2年的垃圾分类探索中
“零废弃村落”实现了
从一个村到一个乡镇规模的实践
积累了许多垃圾分类实现的路径方式
以及可以有效推广的经验
白岩松在节目里说:
“希望像她这样的人再多一些!”
是啊,像陈立雯这样
愿意放下身段,拿出耐心
深入基层传播实践环保理念的人
如果再多一些就好了
03
▼
推进贯彻落实垃圾分类
他们也在行动!
宋慧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和陈立雯一样
他也对中国的垃圾污染问题感到焦虑
“ 如今的故乡和大自然遍地都承载着
人类生活进程所遗留下的垃圾
这种情况让人无比焦虑
但我还是毅然选择面对它”
▲“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总干事宋慧
与陈立雯的深入农村不同
宋慧选择了扎根城市
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
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爱芬环保”)
经过7年的实践
希望在上海探索出了一条
推广垃圾分类回收的新道路
“爱芬环保”也入围了
第八届“SEE生态奖”
▼
与质朴、热忱的农村人不同
城市人对社区公共活动
总有种疏离的冷漠感
宋慧最开始去动员社区的时候
居民们大多都表现得漠不关心
以为是又一次心血来潮的活动
但随着时间推移
他们发现志愿们者非常认真
每天早上都在垃圾桶旁值班
告知居民为什么要分类、怎么分类
理解不分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后
小区里的居民逐渐参与了进来
宋慧他们还买了一个堆肥桶
用来做厨余垃圾堆肥
先用一段时间展示怎么堆肥
再将堆肥产生的肥料
倒进小区的枇杷树旁
当年树上真的结了很多枇杷
让居民们看到了整个过程
宋慧和志愿者们做了一些
装有感谢信的袋子,里面放上枇杷
送给了大厦里每一户居民
“很多人说,这是第一次吃到小区里的枇杷
感觉和小区的联系更深了
更愿意一起做垃圾分类了”
▲爱芬试点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每天早晚高峰时间段会有社区内的志愿者在垃圾厢房旁值班,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摄影/澍)
就这样,宋慧开始逐渐将
垃圾分类的经验推广复制到更多社区
截至2018年底
“爱芬环保”已在上海309个小区推动垃圾分类
覆盖超过40万居民
以垃圾填埋、焚烧减量计算
经其介入的社区
垃圾减量率在30%-70%之间
我国开始垃圾分类工作以来
效果一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
居民参与率低,社区推动困难
除了法律政策方面的短板
缺乏适合中国社区的
垃圾分类推动方法和技术是很大的原因
“爱芬环保”不断总结经验
创造出了“独门绝技”
“爱芬模式”的
社区垃圾分类减量解决方案
▲宋慧正在展示爱芬环保制作的垃圾分类小贴士(摄影/澍)
它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三期十步法”为核心
联合垃圾分类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
在社区建立可持续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在半年到一年内即可达到
让社区大部分居民实现自主、持续分类的目标
▲爱芬环保整理出的三期十步法
▲爱芬环保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方式
从1个老闸北区到如今上海的3个区
从1个社区的半年试点
到309个社区的规模化尝试
从扎根社区垃圾分类
到探索绿色零废弃生活方式
“爱芬环保”围绕“垃圾分类”和“社区”
在七年多的累积和反复实践中
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城市社区的
垃圾分类方法和技术
▲《社区垃圾分类的爱芬模式》报告,《商业生态》联合创作
最近,中国不少城市都颁布了
强制垃圾分类的法规
相信总有一天
我们能拥有一个绿色地球
相信总有一天
下一代能在更洁净的环境成长
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
精彩回顾
她痴迷于海边捡垃圾,拍出难以置信的照片,然而背后的真相触目惊心···
日本最“变态”小镇,15年“零垃圾”,一群65岁+老人,靠捡树叶个个年入千万!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