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官宣的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防护?

香橙财经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   ●   

事件



2020年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强调进一步加强家庭内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其最常见的来源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所以“气溶胶”的传播途径其实就包含在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之中。目前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渠道。


气溶胶到底是什么?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气溶胶”的物理传播性质:


对于5微米以下的颗粒,很容易穿透呼吸道,一直到达肺泡腔;

对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很容易到达声门下方;

如果颗粒大于20微米,因为重力的影响,传播不太远,就不太容易被吸入;


按照气溶胶的大小,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把10微米以下的颗粒定义为“可被动吸入颗粒”(respirable),把10微米~100微米之间的定义为“可主动吸入颗粒”(inspirable)。


总之,气溶胶的大小决定了传播的远近,颗粒越大,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近,即便被主动吸入,也是沉积在上呼吸道中;颗粒越小,颗粒就飘得越远,也容易穿透进入下呼吸道。


当然,大的气溶胶在飞行的时候,表面的液体会挥发,形成颗粒较小的“液滴核”,也会增加一些传播距离。



气溶胶与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跟气溶胶有什么关系呢?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特点是下呼吸道感染,所以目前有理论怀疑是特别跟5微米以下的“气溶胶”有关,因为它们可以把病毒带到下呼吸道。


“气溶胶”怎么产生的呢?最常见的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就是气溶胶的来源。如果飞沫里有细菌、病毒,即便是沉淀在环境中,如果被人触摸之后,也会有二次传递,感染更远处的人。


但是,病毒感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还跟细胞表面有没有介导病毒感染的受体蛋白有关。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人体肺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会表达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如果这些细胞主要存在于下呼吸道,那病毒的主要侵入点就在下呼吸道了。


并不是到得了下呼吸道的小“气溶胶”就有害,到不了下呼吸道的大“气溶胶”就没有危害。大“气溶胶”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变小,也可以被主动吸入,就有可能抵达下呼吸道 。



气溶胶传播是否有参考案例?



回看过往,研究人员发现SARS病毒通过空气气溶胶路径传播有明确的证据。


2004年,中国香港学者Yu et al.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称,通过对SARS期间香港淘大花园病例分布进行研究,发现SARS病毒可能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香港淘大花园居住在中层和高层居民感染的风险高于底层居民,这无法用随机接触传播解释。


调查发现楼宇通风井内存在病毒,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估计从通风井逸散的含病毒气溶胶在楼宇间的扩散情况,发现计算等气溶胶分布与实际病例分布情况吻合较好,推断SARS可能通过空气传播。


2003年SARS病毒在香港淘大花园E座传播示意图(其中的“水花”为气溶胶)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自我防护?气溶胶传播



A  防自己 尽可能远离新冠病毒,减少与病毒接触的机会。


具体措施表现为:


多居家,少外出,减少受污染气团的影响;外出回家时,尽量避免将外界可能的污染物带入室内,如鞋子、衣帽等可迅速脱掉并单独隔离存放数天,立即洗手、洗脸,可能的话立即洗个热水澡,保持个人卫生;


出门在外时,务必佩带口罩、手套、帽子等,注意漏气的口罩也将增加感染几率,要正确佩戴;尽可能选择有较大通风空间的交通工具、单独隔离式工具,如自行车、私家车等;


建议尽可能少用中央空调,防止气流携带新冠病毒进入室内;


先盖盖,再冲马桶:因为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会产生气溶胶,如果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


戴口罩:咳嗽、打喷嚏都会产生气溶胶,戴上口罩,也可以避免气溶胶释放到环境中;如果没有戴口罩,咳嗽和喷嚏时需要有纸巾或者衣袖遮挡;


勤洗手:气溶胶携带的病毒,会落在公共场所里,比如扶手、电梯按钮上。手接触到病毒,就有可能带来感染,所以应该好好洗手,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B 防别人:提高防范意识,切断他人传染到自己的可能途径。


具体表现方式为:


与别人交往时,务必提醒对方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杜绝不带口罩的近距离谈话;


抗疫期间拒绝一切聚会。如要接触,双方距离保持不低于双臂之宽;


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小空间内的会议,建议以远程办公为主。


C  防新毒:按照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有条不紊地科学防控。


图片来源网络

多措并举杀灭环境中的病毒。采用酒精、消毒液、紫外灯、有杀菌功能的净化器等措施杀灭病毒,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数量。


加大通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在病毒传播中需要注意病毒的感染剂量和毒性。


空气中的病毒可以通过混合和稀释而减少,然而有时即使极少量的病毒颗粒,也可以引起感染。


因此,建议在家或办公室期间,尽可能启用空气净化器,或适当开窗换气通风,以稀释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


注意防范地面灰尘等。地面可能是病毒隐藏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特别是公共场所。病毒从患者体内排出后可能沉降于地面,而且浓度相对较高。


因此,地面扰动会存在很大的暴露风险。建议少出没公共场所,同时保持公共场所地面清洁。


总之,我们要高度警惕空气气溶胶的传播方式,切实落实“三防原则”以切断其不明传播链条,减少很有可能因气溶胶传播方式引起大范围的感染病例,保护更多人不受感染。


更多精彩内容

今日10点直播 | 从传染病看环境保护、生态毒理与人体健康

请传阅 |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与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安全使用

冬季为什么容易得流感?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 预防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传播给家庭和社区中其他人的暂行指南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