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首发 | 文艺复兴,艺术繁荣的背后暗藏着什么?


只有不懈地钻研和勤奋工作才能使人出类拔萃,艺术不会像圣灵一样自动降临到我们身上。


——瓦萨里

关于艺术之美的

怀旧与启示


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的

“文艺复兴”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伟大艺术的时代,是艺术世俗化的时代,是艺术走向自律的时代,是近代美感产生的时代,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是现实主义艺术观诞生的时代,是艺术美产生的时代,是产生自然美的时代,是艺术呈现心灵的时代,是艺术上古典主义诞生的时代,是天才的时代,是创造的时代……这些词汇集在一起实际上代表着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的到来,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个美学时代之中,虽然已近晚期!所有这些特性都被涵盖在“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之下,当我们使用这个概念时,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上述特性的一种间接的认同,问题在于,这个词是如何承担起这些内涵的,为什么用了这个词,它的内涵又是如何生成的?


“历史”有其“自在”,而对于历史的认识却是无限的,所以“被认识到的历史”都是建构的结果。“文艺复兴”这个概念虽然有其深远的知识谱系,但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却是19世纪的产物。19世纪的人建构出了他们的“文艺复兴”并将其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他们的目的与尺度是什么?我们是否接受他们的尺度与目的?当然他们的目的与尺度是否与历史的事实相符合,这同样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时期,当我们使用“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时,似乎很难确定这个术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就其最基本的实指而言,这个术语代表着一个历史分期,但这个分期的起点难以断定:极端者将之推到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期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当时查理大帝设立的宫廷学校恢复学习古代七艺,建立了宫廷图书馆,收藏了《圣经》、教父神学和古典文化方面的书籍。法兰克王室的宫廷学校聚集了来自西欧各地的教士学者,文化之光得以绽出,这束光在黑暗时代显得尤其耀眼。这些教士学者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并在宫廷学校中进行了融合,为西欧统一的基督教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因而被作为“文艺复兴”之源。


城市生活与

民族文学的确立


佛罗伦萨在语言上的冲突与选择的过程,对于理解佛罗伦萨造型艺术的风格的变化,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基督教拉丁语可以看作中世纪的基督教美术;古典拉丁语可以看作古希腊罗马的美术;俗语可视为佛罗伦萨内部生长出来的写实性美术和民间美术。按这种区分,乔托的绘画,比如《逃往埃及》,是用不太成熟的俗语和基督教拉丁语相结合的结果,基督教拉丁语的刻板和僵化还没有被完全克服,基督教的象征主义,或者说对于场景的象征化的表达,仍然是画面的主导,但是,俗语所具有的生动和细腻的情感已经在画面中获得了初步的表达。安杰利科的绘画,显然还有浓郁的基督教拉丁语的味道,但是精致化了,是基督教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语的结合体,但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比如《三博士来朝》(上图)中,就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在这件作品中,绘画的写实性已经超越了中世纪的象征主义,画面更像是对一个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而不是对一个重大宗教题材的呈现。画面的主导情感是真实感,是现实感,而不是宗教题材所具有的庄严与神圣。绘画对于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刻画,对于诸种动植物和生活场景的刻画,等同于俗语的生动与鲜活,这是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喜闻乐见的。画面的典雅与优美,却具有古典拉丁语的气息,而不再是神圣拉丁语的刻板与肃穆。从美感上讲,这就是但丁所说的“光辉的俗语”所产生的效果,是俗语与古典拉丁语相结合的结果,但本质上是俗语的。这件作品的语言感受,有类于阿尔贝蒂用俗语所写下的学术著作。


意义的深度:近代艺术作品意义结构的诞生


对于一个当代人来说,“看懂”一件艺术作品不是件容易事!作品呈现给他的是图像,图像或许可以借助线条、色线、结构、光影等因素对他产生直接的情感影响,当然这需要观者具有相当的审美经验,从而有较强的体验能力。但观者由于其思维的惯性,还要求理解作品的“内容”,甚至还想知道由这幅作品的内容,或诸构成要素,或技法所呈现着的“意义”,那么他就必须借助于职业的艺术史和美学家所做的评价与介绍,需要他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这使得观众除非受过专门教育,否则对艺术作品,大多数只是观看,却“看不懂”。


我们来观看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下图)。据佛罗伦萨的一部编年史记载,在1292年,一幅圣母像显现出一种医治疾病的神效,这幅画多次被毁,在1347年的时候,第三次重绘。“这幅画的医病功效十分灵验,朝觐者从托斯卡纳各地前来参拜,留下数目可观的钱财用于资助善举。人们还组织了一个宗教社团为圣像唱赞美诗、管理与圣像有关的事宜。1350年,人们不惜钱财,又在圣像上建起一座豪华的大理石神龛,以示崇敬。不久以后,谷物市场迁走了,凉廊的拱窗用墙围了起来,这座建筑被命名为圣米迦勒教堂。”


情感与心灵:

艺术人文性的起源


乔托作品中一个异常精美的范本如今保存在帕多瓦的阿雷佐,壁画展示了这样一些故事:首先是通过“天使报喜”的描绘,展示了马利亚的生活:天使加百利正在告知这名年轻女子,她将因圣灵而受孕并生下一个男孩;接着就是耶稣的诞生、生活、磨难和审判。这是个非常传统的基督教艺术题材,但原创性在于乔托对每一个单独场景的考虑。他的每一幅画都聚焦于唤起情感的瞬间,以再现的人物、建筑和自然的形式来着力刻画这种情感——当圣母的父亲约阿基姆从神殿被流放的时候,他呈现出绝望之情;当耶稣被出卖以后,约阿基姆冷静地盯着犹大的脸,阻止了他那表面热情的虚伪拥抱,这种情绪强有力地掠过了整幅画面;当耶稣的遗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时(上图),他的母亲和抹大拉的马利亚陷入无限的悲伤,低声哭泣着,天堂里的天使们则被悲痛折磨着。


乔托所刻画的这些形象有一种宗教艺术的肃穆与庄严,令人敬畏,但细细品味,其中又有人间的、人性的情感流淌,面对这样的作品,或者说,当观者被引到这样的作品前而又能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时,人类的体验就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的心灵世界在这些作品中被直接打开了。


艺术公共性的原型:

政治、群体与公共生活


在过去五百年的任何一天,任何一个走进佛罗伦萨的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艺术所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而且是因为它们就在眼前!——乔托塔楼、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多纳太罗、米开朗琪罗、切利尼……特别是兰齐敞廊和元老宫前,以及每一座教堂的外部与内部的不可胜数的“艺术”,整个城市就是一座美术馆,是打开了的“文艺复兴”。艺术就这样毫无遮拦地、绝不阻隔地呈现在每一个观看者面前。


这体现着艺术在那个时代的功能,艺术家不是为表现自己而创作,而是为某个社会群体。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与情感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一种集体意志或者价值观的表达。这个“集体”在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是:城邦、行会、家族、兄弟会、同乡会、修会、政党……或者可以说,除了肖像画,没有别的艺术是为“个人”的。这与我们的时代不同,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艺术家按自己的趣味进行创作,而艺术收藏家与欣赏者按自己的趣味收购艺术品,个人及其自由选择是人们面对艺术作品时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作品就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作品承担着必要的社会功能,满足着某种社会需要。这种需要首先是公众之间的交往需要:艺术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手段与通道;其次也是公共的集体意志的体现,这种为公众而创作的艺术在当代的名称叫作“公共艺术”。


目遇形下之器

心会形上之道

于细小处见卓异

于点滴中现深情


以上内容与图片摘自上海大学教授刘旭光著作《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



活动预告



嘉宾预告

与会嘉宾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才勇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王宏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建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王 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孙晓忠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朱立元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刘旭光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刘彦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阴志科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汪涌豪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汤拥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张宝贵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周 韧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陆 扬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贺圣遂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

夏锦乾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曾 军 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鲍静静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




《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

商务印书馆

刘旭光  著

定价:78.00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

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

了解更多此书信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