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随文史大家杨庆存,探寻中国古代散文的奥妙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中国古代散文探奥》


散文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普遍方式,也是世界文学艺术的重要门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散文更是蕴含思想智慧与艺术精髓的基本载体。
而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认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直是一个未能形成共识的遗留问题,是一个急需深入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散文探奥》是文史大家杨庆存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学习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集,以严谨详实的历史实证和文献材料,立足于中国古代散文与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梳理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生、演进、传播和影响。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中国古代散文探奥杨庆存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全面梳理散文的渊源流变

散文的发生与散文的概念是散文研究领域内亟待深入探讨的两大学术问题。长期以来,“散文晚于诗歌”论、“散文概念源于西方”或“始于南宋罗大经”说,一直流播于学界,影响甚广。


对此,杨庆存教授详细专论了散文的概念内涵、古代散文经典与儒学思想精髓的关系、先秦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通过溯源中国文献典籍中的“散文”和12世纪“散文”概念的流行,探索儒学思想的意义、阐释《尚书·尧典》《论语》《中国历代文选》的特点,他认为,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其概念在南宋典籍中广为使用,并非“舶来品”,并且中国古代的散文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精髓与文化特点。





提出以音乐性为标界确立散文研究的范围

中国古代的文章、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尚有数以百计的文体,哪些可以列入古代散文研究的对象,便成为十分复杂的问题。美国学者M.H.阿伯拉姆曾从概念的角度划界散文范围:“散文是一个没有范围限制的术语,一切口语化或书写式的、不具有韵文那种有规律性的格律单位的文章,都是散文。”但这不完全符合中国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情况。


杨庆存教授通过阐述学人研究,论述诗、文的原生属性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从文学的始源形态到当代的文学世界,从中获得了一个一直为大家所忽略的重大启示:音乐对于区分文学类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鉴定文本归属的试剂。


由此提出以音乐性为标界确立散文研究的范围,利用诗歌所独有的原生型特质去鉴别中国古代作品中的诗歌、散文,并论证了赋与骈文均属散文范畴。





重点考察了宋代散文的演进模式与开拓创新

宋代散文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宋代的散文作家又是如何对待前人的创作?怎样开拓其新的疆域?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何影响?


书中,杨庆存教授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全景审视中出发,重点考察了宋代散文以体派衍传为演进模武的繁莱景观与“以人为本〞的深厚人文底蕴,深入分析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如记、书序、题跋、文赋、诗话、随笔等。




详细评析宋代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和历史地位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大手笔云集,名作如林,而且艺术流派层见叠出,作家们丰瞻广博的学识和深厚坚实的学术功底,为散文的大批量产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外加众多作家鲜明的群体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创作团体,从而形成了宋文的繁荣景观。


杨庆存教授从中国古代散文的递嬗规律出发,历时性地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辛弃疾等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和历史地位予以梳理,揭示了他们开创的散文奇观,并提出不少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考。





探索古代散文研究新路径

全书最后两章为杨庆存教授在古代散文研究道路上的思考,通过整理相关史料的发掘成果与运用,如杨亿与《杨文公谈苑》,《宋朝事实类苑》与《秋浦会遇》诗,《易学辨惑》与《东轩笔录》等,更以苏轼的《六一居士集叙》为中心,探讨人文思想与人类生存的紧密联系,同时对散文研究的价值、拓展趋势、名家作品启示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讨论。


作者简介

杨庆存


杨庆存,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新人文学院(2015)首任院长,博士生导师。山东平邑人,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1993年师从王水照先生,1996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5年受聘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导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个人专著《宋代散文研究》《黄庭坚与宋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化论稿》《社会科学论稿》《神话九章》等,合作专著《宋代文学史》(上下)、《宋代文学通论》、《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等,共38种。


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12项。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上海交大名师、“凯原十佳”教师、“最受欢迎教师”。现任中国宋代文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委。获评“2022中国大学高贡献学者”“2022上海市大学高贡献学者”。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自序:我的学术之路


第一章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考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散文认知怪圈与学术疑惑

一、文学史研究中的散文认知怪圈二、散文文体始源形态考索

第二节 “散文”概念内涵的扑朔迷离与出处的似是实非

一、世界各国“散文”概念内涵辨析

二、中国文献典籍中的“散文”溯源

三、12 世纪“散文”概念的流行


第二章 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第一节 散文范畴与文本确定之讨论

一、20 世纪 60 年代的散文大讨论

二、基本原则与理论“务虚”特征

第二节 学人对赋与骈文的直观认识

一、赋与骈文体性认知的见仁见智

二、基本原则与理论“务能”特征

第三节 诗、文的原生属性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一、诗文“体制辞语”与本质区分依据

二、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联

第四节 骈文属性

一、骈文的产生与特征

二、骈文诵读而不歌唱

第五节 赋之归隶

一、“文学袋鼠”与赋性体认

二、“古诗之流”与“不歌而颂”

三、“赋自诗出”与“脱乐入文”


第三章 古代散文经典与儒学思想精髓

第一节 中国经学的守正创新与人文精神

一、“诂经之说”与“学凡六变”

二、“经学发轫”与“经典定型”

三、文化集成与族群智慧

四、“有根、有用、有效”

五、经学传承与开拓创新

第二节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一、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

二、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

三、倡“仁”以达“和”

四、崇“礼”以致“和”

五、“中庸”以成“和”

六、孔子“和”文化思想的人文基础

第三节 华夏民族理想人格的基石

——孔子仁学整体系统的重新审视

一、“仁”的客观准则——克己复礼

二、“仁”的基本精神——爱人

三、“仁”的心理基础——孝

四、“仁”的实践原则——中庸之道

五、言行关系

六、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 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

——孔子礼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审视

一、社会文明的外化与时代内涵的更新:礼的性质

二、政治等级的经纬与整体秩序的稳定:礼的社会宏观效应

三、社会个体成员的文明规范:礼的自我约束机制

四、正义准绳与公理裁决:礼的社会调节功能

五、“以礼让为国”的历史得失


第四章  先秦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

第一节 《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与中国农耕文明

——兼论经典训释变化与社会时代诉求转变之关系

一、“雍”训为“和”与文脉断裂

二、“雍”字本义追寻与衍生诸义考绎

三、“雍”字训释的语境规定与内涵的诠释选择

四、“雍”训为“蔽”的事理契合与原始朴素的历法科技

五、“于变时雍”的时令本义与“雍和”内涵的社会认知

六、“雍”“庸”通用与“和”义嫁接

七、“黎民于变时雍”与中国上古农耕文明

第二节 《论语》的语言艺术

一、洗练质朴,流畅自然

二、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三、富有哲理,含意深邃

第三节 《中国历代文选》与散文民族特色


第五章  宋代散文的繁荣兴盛与文化底蕴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进与分期

一、学人对前代散文发展轨辙的宏观审视与阶段厘分

二、古代散文的演化分期与特征简述

三、宋代散文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作家投入与作品产出:数量统计及其图表显示

一、作家群体庞大与作品数量宏富

二、唐宋八大家散文创作数量对比

第三节 运行机制:多元并存与整合驱动

一、语体散文与正脉衍传

二、骈、散并行与相互抗争

第四节 发展模式:群体式创作与流派型衍传

一、文化自觉与审美趣尚

二、文学思潮与创作流派

第五节 社会环境:崇文意识与文化氛围

一、人文精神命脉与国家意识形态

二、文学思潮与创作流派

第六节 创作主体透视:知识结构与群体意识

一、集学术、文章、吏事于一身

二、“以天下为己任”与开宗创派


第六章  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节 “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一、“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二、亭轩台阁记的由“物”到“人”

三、山水游记的自然审美与议论说理

四、书画记的重心转移与写意抒情

五、学记与藏书记的空前创造

第二节 书序的美学变化与长足发展

一、书序由“书”到“人”的重心转移

二、书序描写与抒情文学色彩的强化

三、书序宏观审视与发展规律的探寻

第三节 题跋的创制及其趣韵风神

一、题跋的兴起与宋代的鼎盛

二、苏轼题跋的情趣、理趣与谐趣

三、黄庭坚题跋的叙事、抒情与化境

第四节 文赋的脱颖与文艺散文的诞生

一、文赋创制与欧阳修、苏轼的贡献

二、宋代文艺散文的兴起与新境界

第五节 诗话、随笔的创造与日记范式的确立

一、诗话形式的开创与宋代诗话

二、宋代笔记散文的兴盛与文化品位

三、“日记”源流与宋代日记的定型

第六节 体式创新的时代基因与宋代文人的体裁意识


第七章  论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

第一节 宋初骈、散两派的并峙

一、五代派:“沿溯燕许”与华实并重

二、复古派:宗经尊韩与垂教尚散

第二节 时文、古文的对垒相埒

一、西昆派:崇尚骈丽与盛世风采

二、古文派:力涤排偶与独高古文

第三节 文风新变与“有愧于古”


第八章  欧阳修文道观生成与散文创作实践

第一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生成创构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表述媒介与内涵创新

第三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文化实践与革新策略


第九章  苏轼人文史观与《六一居士集叙》

第一节 苏轼人文史观:儒学思想“功与天地并”

一、《六一居士集》与欧阳修的文化贡献

二、《六一居士集叙》与儒学思想的传承

第二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诠释与孔孟韩欧的文脉传承

一、人类生存的思想保障与儒学的创新性弘扬

二、欧阳修的“文风复古”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苏轼人文史观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与人类和平发展夙愿

二、“人”与“天”与“文”一体共生的关系

三、“人文”“人心”与“天地之心”的统一

第四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生成基础:“奋厉有当世志”

一、“以文治国”环境与儒家思想教育

二、欧阳修思想熏陶与“致君尧舜”理想

三、“知行合一”的践履与评价欧公的运用

第五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实践:“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人文史观的文化实践与“平生功业”

二、黄州“躬耕东坡”与“未忘为国家虑”

三、惠州“文化惠民”与“天涯海角”兴学

第六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思考启迪:“国家之存亡,在道德之深浅”

一、弘扬“人文化成”传统与倡导“和而不同”创新

二、“尊道贵德”的原则与“有意于济世”的效果


第十章  苏轼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创造

第一节 苏轼的非凡处:“深于性命自得” 

第二节 苏轼人文史观:“功与并天地” 

第三节 苏轼书法独创:“端庄杂流丽” 

第四节 苏轼“以诗为词”:“新天下耳目”  


第十一章  黄庭坚的散文创作与艺术境界

第一节 现存山谷散文数量统计

一、黄庭坚传世散文统计表

二、黄庭坚与唐宋八大家散文数量对比

第二节 前人视野中的山谷散文

一、“文章为国器”与“体制词气不病”

二、“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与“邈然有二汉之风”

三、“蕴藉有趣味”与“词著用情”

第三节 山谷散文分类考察

一、山谷之赋:“以高古之文变艳丽之格”

二、山谷之序:“以著书之人为重心”

三、山谷书简:“修辞立其诚,下笔无草草”

四、山谷题跋:“精金美玉”与“格韵高绝”

第四节 黄庭坚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一、深厚广博与勇于创新

二、精于立意与贵于得体

三、笃于情而深于理,博于识而巧于辞

第五节 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

——论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

一、自创格范,垂式千秋

二、构思、主调与文笔

三、补史正误、发明诗文与气象厥珍


第十二章  李清照散文的多维审视

第一节 易安传世的散文作品及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易安散文的立意

一、“应情而发,能通于人”

二、“闺阁之杰”与“压倒须眉”

第三节 含纳丰富,意蕴深厚:易安散文的储存信息与潜在意识

一、“尺幅千里”与“意在言外”

二、“随事以行文”与“因文以见志”

第四节 灵活变化,跌宕多姿:易安散文的结构方法与布局安排

一、“淋漓曲折”与“游于自然”

二、“金线穿珠”与“明暗相辅”

第五节 典赡博雅,精秀清婉: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与艺术风格

一、“错玉编珠”与“工雅可观”

二、“文词清婉”与“磊落不凡”


第十三章  杨万里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杨万里的文化定位与研究缺憾

第二节 杨万里的文化视野与深厚底蕴

第三节 杨万里的文化情怀与使命意识

第四节 杨万里的文化理念与创新实践

第五节 杨万里的文化影响与当代启示


第十四章  辛弃疾散文艺术论

第一节 人格与文格的统一:稼轩散文的立意与境界

一、“思酬国耻”与“罄竭精恳”

二、“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第二节 抗战实践的艺术结晶:稼轩散文的针对性现实性与社会性

一、“率多抚时感事之作”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

第三节 兵法与文法的融合:稼轩散文的结构与层次

一、“精能变化”与“不主故常”

二、“法度谨严”与“逻辑缜密”

第四节 学养与笔力的造型:稼轩散文的语言与节奏

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

二、“茹古含今”与“节奏优美”


第十五章  古代散文史料文献的发掘与运用

第一节 古籍善本与史料考镜

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内涵与认知标准

二、古籍善本的“体”与“魂”

三、古籍善本的“用”与“藏”

四、古籍辑佚与史料考镜

第二节 苏轼与黄庭坚行谊考

一、苏黄友谊的序曲:品文识友与推扬汲引

二、苏黄友谊的确立:投书赠诗与作答次韵

三、苏黄友谊的发展:诗文唱和与翰墨往还

四、苏黄友谊的高峰:京师初晤与翱翔馆阁

五、苏黄友谊的深化:彭蠡诀别与挽歌湖海

第三节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一、北宋欧阳修与黄庭坚的文字记述

二、南宋周必大与袁燮、黄铢的描述

三、元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史料记载

四、历史论误订正与黄庭坚宗族世系表


第十六章  中国散文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 人文思想与人类生存:苏轼《六一居士集叙》的人文内涵

一、《六一居士集叙》与“体大而思精”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

第二节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散文研究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引领

一、最有思想魅力的艺术奇葩

二、散文研究的新局面与新态势

三、散文研究的价值引领与拓展趋势

第三节 朱自清的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

一、学术研究的“返本开新”

二、散文创作的“返本开新”

三、朱自清文化精神的当代启示


后记

杨庆存著作一览


试读章节


向上滑动阅览


易安(李清照)散文的文采首先表现在雅善用典方面。用典是古代文学的传统。宋代之前,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程度不同的用典现象。宋代书籍的广泛传播和学子的博闻通识,使用典空前普遍,成时代大潮,从西昆唱和,到江西诗社,用典蔚成风气,故李清照也把“典重”、“故实”纳入衡词标准之中。宋代散文与诗歌不同,基本上承继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沿着平易自然的路子走。从王禹偁“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的理论主张,到欧阳修自然平易的创作实践,乃至苏东坡“滔滔汩汩,不择地而出”的艺术风格,北宋散文诸名家名作,一般典实甚少,除赋体作品仍旧保持着用典传统,其他体裁的散文并不讲求用典。李清照在这方面与前辈圣哲有所不同,她的散文一方面力求平易自然,同时又大量用典,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一,用典频率高。《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全文四十五句(分句不计,下同),典实近五十;《打马赋》通篇不足五十句,掌故过半百;《打马命辞》、《打马图经序》、《金石录后序》诸篇中的典故均以十计。易安散文不仅篇篇有典,有的句句用典,乃至一句数典。《打马赋》中“若乃吴江枫冷,燕山叶飞;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文才三句,而实五典;《打马图经序》中“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矣!”文只两句,而用八典……其用典之多、之密可见一斑。


其二,用典精博明当。易安散文典实密集,却无堆砌感和艰涩感,这主要与作者的精于选择、巧于组织、善于表述有关。如《贺人孪生启》云“无午未二时之分,有伯仲两楷之似。既系臂而系足,实难弟而难兄。玉刻双璋,锦挑对褓”。这里挑选了前代四个有关孪生的故实:任文二子、张伯楷仲楷兄弟、白汲兄弟和《西京杂记》中霍将军妻孪生二子论长幼,分别从出生时辰相去无几、长相极相似、亲人难以分辨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予以运化成文,结尾两句又用“双、对”挑明,即便读者不知典出何处,而文意亦已十分明确,知者自诧其精博,无怪乎俞正燮惊叹“其用事明当如此”(《易安居士事辑》)。再如“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感一也”(《金石录后序》),此三句为一意群,前两句运化四个典故,王涯、元载事见《新唐书》,长舆、元凯事采自《晋书》,后一句则点明其实质皆“惑”,读者不必详审典实,仅据其文,意亦甚明,且典出一书,异事寻同,又非博熟而不能。


其三,用典妥贴自然,了无斧痕。上面胪列的例子,已略可概见。





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由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担任总主编,旨在充分展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学术机构的支撑和学术理论的建构两方面的基础,从全球的视野来探讨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课题。 本丛书第一辑出版五位学者的文集。分别是王宁教授的《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杨庆存教授的《中国古代散文探奥》、陈嘉明教授的《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张中良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和祁志祥教授的《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通过它们,读者可以了解这五位学者的学术历程、标志性成果、基本主张及主要贡献。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丛书已出版书目介绍

《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王宁 著

新书推荐|《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探奥》,杨庆存 著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陈嘉明 著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提供中西哲学交流互鉴新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张中良 著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和视域拓展》:发掘文学史实,重返历史现场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祁志祥 著

以“大人文”之视野,探究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并重写中国思想史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
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
扫码即可关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账号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跟随文史大家杨庆存,探寻中国古代散文的奥妙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