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汉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汉赋之美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流行的文体,以至于有“汉赋”的专名,也是两汉时期文学的代表。汉赋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看,侧重“体物写志”。

近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它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于淑娟的著作《汉赋与汉代辞书研究》就是一部把文学与语言学相结合、文化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创新之作。


汉赋与汉代辞书研究
于淑娟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将传统的小学视角引入汉赋研究

作者在书中谈到,文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载体,文学作品又是文字的艺术,正如刘勰所论,文字是“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故《文心雕龙》专设《练字》篇,讨论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得失优劣。文字始终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所谓“搉论文学,以文字为准”。
中国古代的众多文体中,汉赋文字以其汪濊博富、玮丽瑰奇而著称,皇甫谧《三都赋序》将赋作称为“美丽之文”。语言文字的盛衰与赋体的消长关系密切,因而从小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汉赋的文体特点,不失为一个恰当的视角。
赋学研究肇始于汉代,历经两千年,成果堪称浩繁。对汉赋与小学关系的探讨虽时日久远,但相比于汉赋的思想、艺术乃至文化研究,仍非常薄弱。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章太炎《国故论衡》已指出“小学亡而赋不作”,然而大多数学者仍将小学作为解读汉赋的工具,只在汉赋的校注疏证中使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更多学者发现了汉代小学与汉大赋的深层关联,所取得成果既是汉赋文字特点及其与小学关系研究的先声,亦是后学者的研究基础,但就目前的汉赋研究而言,对这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
探讨汉大赋与小学并行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或隐或显的文本互动和呼应,总结汉赋在文字、词语、修辞乃至结构上更深微具体的文体特点,考察社会制度对小学与汉赋的影响,这是本书的立足点,也是研究的重点。 


阐明汉赋与辞书、汉赋与汉代制度之间的关系

回顾并对比汉赋与汉代辞书的发展,作者指出两者的繁盛期有明显的重合,加之或明或暗的众多关联,更表明汉赋与小学之间确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面。西汉辞书编纂自汉武帝至成帝间最为繁盛,重要的小学家如司马相如、史游、扬雄等皆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汉大赋创作的兴盛阶段,不仅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等有代表性的赋家,还有很多以辞赋见长的文人。东汉时期赋家与赋作的规模不减西汉,东汉小学著作亦进入鼎盛时期,汉赋创作与辞书编纂的兴盛期有较明显的重合。
汉代辞书编纂与大赋创作的同时共运,还有一个既是表象也是内因的不争事实:汉赋与辞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重合的,汉赋家同时是小学家,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纵横驰骋,兼长并擅。小学、经学与赋作,看似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后两者皆以小学为基础。汉赋文辞玮丽繁富,要求作者必须有极丰富的文字知识,才有可能创作出铺陈事物、穷形尽相的大赋。
赋是讲求文辞情采、注重写物图貌的文学作品,辞书是用来记载字的形音义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两者的性质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思维特点和结构形式上,两者却高度相似。汉赋和辞书在字句结构上的相似,透露着相同的以类相从的思维特点,反映出汉人对文学与文字关系的理解,以及独特的审美倾向。两者在句式、段落以及时空上的结构异同,是辞赋研究不可或缺的角度与内容,对两者关系深入而细致的剖析,或将揭示一些深隐于文本中的文体特点与文学理念。
本书立足于传统语言文字学视角,具体从字形、词汇、修辞、结构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汉赋与汉代辞书之间的关联,细致地比较了汉赋与辞书的联绵字同词异形、字形繁化现象,叠字与方言特点,联边、复语和对偶等手法。
此外,作者还梳理了影响汉赋与辞书的外部因素,考察了汉代职官制度、文化教育制度与经济等社会制度对汉赋与汉代辞书的影响。




作者简介


于淑娟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香港大学文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经学研究以及文献整理工作。在《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浙江学刊》《读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韩诗外传研究》(2015),古籍整理著作《白香词谱》(2018)、《山带阁注楚辞》(2019)、《楚辞灯》(2019)、《游山日记》(2021)等。主持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担任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導 言 漢賦研究的小學視角 第一節 漢賦小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第二節 漢賦與辭書發展的同時共運第三節 漢賦家與小學家的身份重合第四節 漢代賦作與辭書的異質同構
第一章 漢賦字形及其與漢代辭書的關聯 第一節 漢賦聯綿字的同詞異形現象及其淵源與影響第二節 漢賦字形的繁化及其與辭書的關聯
第二章 漢賦詞彙及其與漢代辭書的關聯 第一節 漢賦詞彙的創新與承傳第二節 漢賦疊字及其與辭書的關聯第三節 漢賦與漢代辭書中的方言
第三章 漢賦修辭及其與漢代辭書的關聯 第一節 聯 邊第二節 複 語第三節 對 偶
第四章 漢賦結構及其與漢代辭書的關聯 第一節 漢賦與辭書的句式異同第二節 漢賦與辭書的章句結構第三節 漢賦與辭書的深層結構
第五章 漢賦、辭書與漢代制度之關係 第一節 職官制度對漢賦、辭書的影響第二節 文化教育制度對漢賦、辭書的影響第三節 經濟制度對漢賦、辭書的影響
結 語附錄一 漢賦聯綿字簡明通檢表附錄二 漢賦疊字簡明通檢表後 記



试读章节


向上滑动阅览


文字是文學作品最小的語言單位,具有形、音、義三個要素,字形、音韻、訓詁共同構成了傳統小學的主要內容。“諷誦則績在宮商,臨文則能歸字形矣”,文學作品口耳傳誦時依賴語音,但語音具有暫時性,它轉瞬即逝,在傳播的穩定性與長久性上,始終不能與書面文字相媲美。面對流存於世的文學作品,人們最重視的當然是文宇傳達的意義,但仍需要依據字形,方能最終抵達字義。


漢賦文字也一樣,同時兼有記音、表義的功能,但歸根到底,一旦書於竹帛,必然要以字形爲載體。字形是文字最直觀的呈現,也是我們深入研究文學作品的重要依據。漢賦的文體特點之一是體物寫貌、抒情達志,因此對事物的鋪陳極爲繁複,力求以窮形盡相的描寫,再現事物形貌,抒發作者情志,正如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所言:“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漢賦用詞之“巧麗”不僅表現在詞義上,也直接呈現在字形中,它透露着漢賦家對語言文字與文學創作關係的獨特理解。


漢代文學作品非常注重字形的選擇,即便是記音文字,也並非隨意選用,“漢代文史典籍對於相關語種所涉名物的處理,采用的是音譯與意譯疊加重合的方式。所用的漢字一方面具有標示讀音的功能……另一方面,這些漢字還有表意功能”。漠賦字形具有鮮明的特點,不同賦作中相同詞彙的字形並不完全相同,與辭書記錄的字形也互有異同。在考察漢賦宇形時,對比辭書,總結漢賦的文字運用特點,是探討漢賦與辭書內在關係的角度之一。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其他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汉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汉赋之美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