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丨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马宇 中制智库 2022-07-07

中制智库

2 February 2020



中制智库

作者:马宇


【导语】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对于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建议?感谢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所长马宇发来此文。




本文字数 | 1555字

阅读时间 | 5分钟  




作者:马宇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 所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持续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刚于1月30日宣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续不确定因素众多,所以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难以即时准确评估。但仅就目前来看,有些基本判断还是可以明确的,所以对此谈几点看法。


第一,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重大,尤其是在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会产生叠加、倍增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即使最乐观估计,疫情二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三月份观察、四月份逐步解除国内国际控制措施(WHO也会在三个月内再次评估中国疫情),上半年经济也难以恢复。而如果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则负面作用更无法估量。如此,则经济不是增长不增长、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下降多少的问题。个人认为,全年消费、投资、出口都将陷入负增长,经济增长高于-5%就是不错的结果。


第二,此次疫情对于涉外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于出口和外商投资。


近年来,各方面因素对于我国出口和吸收外商投资的影响已经非常不利,这次疫情会让这些因素加大作用,负面影响更加凸显。个人认为,全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可能有两位数下降,进口下降幅度小些甚至有可能与去年持平,但外商投资可能下降幅度更大,尤其是欧美日韩新等国家的对华投资可能呈现断崖式下跌。


第三,上述两点还是在尽快控制疫情情况下的最乐观判断。

如果疫情及影响持续整个上半年,下半年才开始恢复,则负面影响不堪设想。那样的话,则经济不是增长不增长的问题,也不是下降多少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的问题。


鉴于以上判断,本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改变全年经济工作重心,从“稳增长”转向“保民生”。全面取消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地方的经济增长规划/考核目标,全力抓民生保障、风险防控。在过去几年经济下行状况下,虽然经济增长目标一再调低,也强调不重速度重质量,但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指标考核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在不断加强,导致了严重的形式主义,给转型期的经济造成了很大伤害,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形成,制约了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此次疫情应对,这些问题也在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中体现出来。所以,要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必须转变经济工作重心,改变经济管理方式,政府的工作着力点不再是经济增长,而是保障民生;不再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而是释放市场活力、做好制度保障;不再是数字上的增长考核,而是广大民众的口碑考核。
2.转变经济工作方式,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社会推动,充分释放社会动能和市场活力,尽快速度、最大程度减轻疫情负面影响。其中核心政策有两条:一是“切实”减税减负,必须坚决扭转税收增速长期高于经济增速的状况,使更多企业在多重困难夹击下能活下来、能正常运转,并尽快恢复对于市场和投资的信心;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供给,不再是政府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通过释放消费促进市场复苏,并为后续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坚决推进改革,破除市场垄断,打掉阻碍市场发育、抑制民间活力的种种桎梏,以期快速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迅速释放投资空间和消费动能。电信、能源、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领域,长期开而未开、半开半闭,不但这些领域发展长期滞后、扭曲,而且极大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当此之时,打破这些领域的垄断半垄断,改变行政管制方式,开放引入国内外市场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若干新的千亿乃至万亿量级的大规模投资热点,减缓目前投资下行趋势,并可能形成新的市场消费热点。即使传统制造业、农业领域,如汽车、钢铁、化工、食品、服装等行业,也存在大量不当管制,导致发展受限,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能借此改革取消这些不当管制,则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些改革措施,不是饮鸩止渴式的短期经济刺激措施,而是符合改革开放大方向的市场化、开放型制度建设要求,不但会在当前很大程度上减弱疫情的负面影响,而且不会形成新的后续发展阻碍,反而会为今后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民生造成重大损失。但如果能让我们接受教训、改进工作,也算不幸之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