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智库

其他

周其仁: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中制导读】从全球格局来看,中国夹在中间,上有发达国家的“小院高墙”,下有印度、越南等竞争产业链转移,他们成本更低、招商引资力度更大;从内部看,中国成本在变化,并且核心是体制成本的重新上升。那么,中国经济如何突围呢?”-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隐形冠军文章合集

【隐形冠军】一个个“独”字秘诀,一家行业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隐形冠军】大上海到小县城再到海外,中国建筑铝板装饰行业冠军之路【隐形冠军】从“三无”企业到解决我国“卡脖子”问题,江苏铭丰做到了这些【隐形冠军】山博电机:功勋老企业改革上岸记【隐形冠军】万隆农林:粮食安全有秘密,盐碱地种出好大米2022隐形冠军年度发展报告(白皮书)隆重发布!【隐形冠军】从“卡脖子”到“掰腕子”,这家企业够勇!天津菲特:汽车“智”检系统小巨人山东佰盛:20年成就管道防腐行业典范天津百成:三十年潜心打造深海采油“定海神针”“泡沫王”逆袭成行业天花板,技术突围不靠资金而是……“北斗+”赋能,“小巨人”长成“隐形冠军”对话“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中德合作比美德合作更有效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大情怀、大格局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九: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家国情怀从质检服务到“智”检系统隐形冠军“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中国版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盛洪:比经济衰退更危险

因而对于开出如此罚款的官员也是没有风险的。在下次适当的时机,他们还会如此行为。所以,政府权力机构倾向于罚款,尤其是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倾向于增大罚款力度,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下一个华为在哪里

2023年9月25日,在华为一年一度的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中,可能是最为特殊的一次。这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华为强势回归仪式。最近一个月来,麒麟芯片实现华为手机5G功能、“遥遥领先”成为一个梗、任正非和孟晚舟“霸气”的讲话,这一切都似乎意味着,在华为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科技正在找到一个全面替代美国的系统。华为,全球聚光灯下的一个月9月25日,一个自媒体刻意强调是孟晚舟从加拿大回归2周年的日子。从8月29日华为悄然预售Mate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中美欧”三大国际秩序主体:俄罗斯不按常理出牌,中国要做好秩序稳定器,美国却……

“【中制导读】国际秩序的发展,涉及到多个国与国的关系,形态错综复杂,有理论与实践两大方向。现行的国际秩序究竟是什么,中制智库与您一起探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美俄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日益激烈,这一趋势标志着冷战后世界秩序的结束。▲布林肯讲到,中美俄激烈竞争,标志冷战后世界秩序的结束布林肯的观点,反映的既是美国政府内部对中美俄博弈的主流看法,可能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中美是两大经济体,美俄是两大军事强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三边关系,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国际秩序的发展走向,但现在这三个国家坐不到一起,谈不到一块,确实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挑战。国际秩序的发展,因为涉及到多个国与国的关系,形态错综复杂,有理论与实践两大方向。现行的国际秩序究竟是什么,中美俄都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这边,喜欢在前面加个定语,讲“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这里的规则,核心逻辑是西方自由主义。也与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有较大范围的重合。因为美国最终在冷战中胜出,将之视为自由主义的胜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垄断了对国际秩序的解释权。而冷战后秩序的主要特征,又是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还有去意识形态化,这些都与西方自由主义,有吻合的地方。▲美国视冷战胜利,为自由主义的胜利这种架构,对美国有利有弊。好处在于,自由主义的那一套理论,有利于美国巩固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一旦与美国在单边体系下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也会对美国形成限制。而这段时间,美国内部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经历过特朗普时代,自由主义就显得不是那么绝对,而且西方社会还在过度滥用这一概念,导致权威性大大削弱。因此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还有去意识形态化这几个特点,现在都受到明显的冲击。自由主义秩序在国际政治的实践中频频受挫,不再被认可为“普世价值”。▲俄罗斯对国际秩序的理解,比较二元化而中国这边呢,对美国的说法不买账。对于国际秩序的主张,是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俄罗斯虽然也在用这套说法,但主要是在为自己的不合理诉求背书。具体来讲,就是俄罗斯一方面发动俄乌冲突,虽然被国际社会孤立,但仍然坚持,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推翻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还拿科索沃闹独立这件事,为自己对乌克兰的领土主张边界背书。这背后,主要是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作祟,对国际秩序,有一套二元对立的观念,往往不会按照常理出牌。▲俄罗斯发起俄乌冲突,对外讲是推翻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而中国这边,注重循序渐进,推动国际格局往多极的方向演变。因为中国其实也是冷战的胜利国,也从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受益。所以中国的发展,对于现行的国际秩序,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只是现在,美国与中俄,是互相指责,对方是国际秩序的破坏者,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各方对国际秩序理解存在偏差。现在布林肯讲,中美俄的地缘政治竞争,让冷战后世界秩序难以为继,说明美国开始认为,在相关话题上,中美俄三方已经很难找到共识了。不过,中美俄三边关系,对国际秩序的具体影响,存在差别。中美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体,所以中美关系的走向,影响最多的是经济秩序这一部分,不过在这一领域,中美还是有交流合作的意愿,所以稳定作用还是在的。而美俄是军事大国,拥核大国,两边的博弈,主要影响的是安全秩序。而现在,美俄的矛盾十分明显,唯一的共识是不能发生直接冲突,但其他层面的激烈对抗在所难免。而各方都担心,长期下来,美俄迟早有一方,无法理性管控冲突,那样确实会导致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全面终结。▲美俄是军事大国,双边互动主要影响安全秩序当然了,中美俄在国际秩序里的影响力,不是绝对的,其他国家也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中美俄关系虽然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三边关系的互动,无论是缓和也好,恶化也好,都不能视为世界政治的全部。某种程度上说,中美俄竞争激烈,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兴起,加速多极化进程。同时国家行为体的下降,促进多元化格局。而且在历史上,冲突各方被历史一起抛弃的案例,也不少见。总的来看,虽然美国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不过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并没有到完全结束的地步。因为新的国际秩序还没成型,现有的框架依然在发挥作用。而新秩序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曲折地发展。而且,说是终结,也比较片面。冷战后的国际秩序,还是产出了一些能长期保留下去的新成果,像是信息化、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还有全球治理概念及其实践的兴起。这些,并不会因为中美俄关系的变化而消失,而是继续影响这个世界,作为新秩序的一部分。✎THE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全球供应链重塑时代的选择

“【中制导读】现在已步入全球化重塑的时代——国际商贸关系重塑(即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企业就在规避全脱钩与半脱钩的同时,更应该努力保持甚至强化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中制智库与您一起探究:中国企业如何主动有为去参与重塑,到底要持续构建哪些核心竞争力?”八月底,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她是短期内第三位访华的美国内阁官员。中美双方同意在两国商务部之间建立多层级沟通渠道,部长至少每年一晤,双方还将成立由副部长级和司局级官员组成的工作组,每年举行两场副部长级会议,并邀请双方企业代表参加。相比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美国单方面终止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拜登上台之后仍很少提及这一对话——两国商务部层面的多层级沟通机制虽只能说是事务性的,但总算是为每年7000亿美元的中美经贸关系建立了托底机制。恰如雷蒙多在访问时传递的讯息:没有意愿脱钩,增加沟通管道是进步。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塑的时代——一个全球化重塑的时代,一个国际商贸关系重塑的时代,更具体而言则是一个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时代。美国所推动的这种重塑,无论是吸引制造业回归美国,还是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背后都围绕着“国家安全”的科技战主线。这种重塑脱离了此前三十年全球供应链自由发展对效率和快速响应力的追求,转而强调增加冗余和规避风险。许多跨国公司最近在讨论“中国+1”策略,重新审视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基地,开始将一些面向中国以外市场的制造转移到其他地区,也是这一重塑的直接后果。当然,外资对这种被动的供应链转移是不情不愿的:明明中国市场具备明显的供应链优势,为什么要搬迁?好不容易把一个市场给培养大了,怎么能轻言放弃?但如果做情景分析,就必须考虑到极端情况。全脱钩是一种,虽然概率不大。半脱钩也可能,如果外资在中国制造的产能只留下满足中国市场的,而把其余的供应链都转移到国外去,对中国制造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我们还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哪种脱钩,制造业转移一旦完成将是不可逆的。但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并不只是制造业转移一种方式,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也远不是无能为力的“乘客”,无力改变,只能跟随。既然重塑已经开启,中国企业就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规避全脱钩与半脱钩的情景出现,另一方面努力保持甚至强化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这种主动有为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中国有自身供应链向价值链高端持续升级的需求。无论是本土劳动力成本上升还是需要创造更多高收入工作岗位,都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持续搬迁。第二,中国供应商需要继续主动出海。美国希望利用产业政策激励和国别歧视来推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中国供应商可以主动出海布局,在新规则之下赢取发展空间。第三,中国自身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需要中国主动重塑供应链,一个以服务全球市场为目的的世界工厂的供应链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内需增长的要求。没有哪个跨国企业愿意主动放弃中国这个洲际大市场(有众多人口,没有内部贸易障碍,如美国、欧洲、中国市场),这本身就增加了中国在这场全球供应链重塑博弈中的筹码。中国消费市场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特点,例如智能化、重体验、响应快,也反过来会直接影响到全球市场,强化中国制造对供应链的控制力,电动车就是最好的案例。科技战压力下自主研发与全球合作并举的研发模式需要持续开放,吸引全球人才,扩展生态。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潮之下,如何主动有为去参与重塑,到底要持续构建哪些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对全球供应链本身有着更深入的认知。复杂供应链的三大特点在新书《供应链攻防战》(十月出版)中,供应链问题研究专家林雪萍总结了全球复杂供应链的三大特点。第一是连接力。连接力描述了供应链条上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供应链是链条,也是网络。链条上的企业相互连接,每个企业又在产业生态和跨行业支撑中相互配合,形成网络。一个良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一定不只是交易性的,不是简单的低价胜出,它需要企业之间彼此的默契、配合、信任与深度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成熟供应链上整个产业的知识流动。我们常用供应链的集群效应来描述连接力,简言之就是类似的企业扎堆之后会形成能力的溢出效应,在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同时吸引多元人才在特定地区聚集。比如深圳被称之为“硅的三角洲”,就是从华强北经过二十年成长而成的数字硬件产品供应链集群,让希望做数字硬件创新的企业都可以在这里迅速打样,规模化生产。又比如,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制造在光伏领域内积累的供应链能力,支撑了十年后液晶面板中国制造的大爆发。连接力是审视中国制造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视角。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配套完备、高效率、快速响应和灵活度,其基础恰恰是全球连接力。范围广且多层级的中国供应商已经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建立了长期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并浸润在供应链看不到的知识交换中不断成长。全球连接力越是多样、复杂,与中国制造脱钩就会变得越困难。第二是控制力。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的长足发展,而顶尖的跨国公司通常都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或被称为链主企业。他们对供应链有着强大的塑造力,即控制力。苹果在其供应链(俗称果链)上扮演的角色就是典型的链主角色。供应链从来不是简单的采购关系,链主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复杂的知识交换关系。链主企业一方面需要不断向供应商分享研发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供应链的能力边界有充分的了解。苹果的每一次设计都能推动电子制造能力上一个台阶,原因是苹果的设计师对供应链制造能力有足够了解,能不断推动供应链制造能力向上限突破。果链上的企业会在持续合作中不断成长。简单审视一下苹果手机过去十年供应商的变化,不难看出,中国供应商无论是数量还是价值贡献度,都有显著的提升。但果链同时又是流动的。苹果一直坚持自购设备自主研发零部件,这就让苹果持续拥有对果链的控制力,会为了节约成本定期更换供应商。今年,苹果在印度开始生产最新的iPhone15也是它对果链控制力的体现。果链上的供应商必须跟随,而印度本地供应商也将迎来发展的机会。相比之下,以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为核心的高端芯片制造的供应链则凸显出高科技领域供应链很强的嵌套性。高端光刻机的研发和商用依赖阿斯麦与全球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它们之间形成牢固的协作、共享和互信的纽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度的知识分享机制。利益捆绑也很重要,比如英特尔对阿斯麦的战略投资,或者阿斯麦对蔡司十亿欧元的投资。这些意味着阿斯麦很难更换供应商,它对供应链的控制力也就呈现出一环扣一环的嵌套现象。要想突破高端光刻机的卡脖子技术壁垒,需要理解光刻机供应链作为复杂系统的环环相扣。第三是设计力,也就是对供应链的综合管理能力。技术差距容易看到,组织能力的差距却很难被外人觉察。管理供应链的综合能力的缺失,可能是导致技术短板的根本原因,也是系统性设计能力弱的表现。梳理一下供应链的三大特点不难发现,中国制造在全球连接力上成绩出众,控制力次之,需要更多企业努力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设计力上则需要在有机会通盘掌握之后不断学习。汲取日本和美国的教训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有市场因素的推力和非市场因素的拉力,前者表现在供应商向劳动力更便宜的市场转移,后者则体现在跨国公司纷纷在地缘政治压力下,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构建备份的生产基地。这样的推力和拉力并不是这个“去全球化”时代所独有的,过去三十年,日本和美国在外力影响下各自供应链发展出现的问题,就值得审视。首先来看日本的教训。日本的教训是供应链不够开放,忽略内容供应链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可谓风光无二,电脑和手机都可圈可点。但半封闭的日本市场没能充分理解正在发生的全球化浪潮,即电脑和手机都呈现出模块化生产和外包趋势。全球化是在全球整合资源的大外包,相比之下,日本半封闭的制造没能充分参与全球化分工。在电脑、手机等领域已经开始全球供应链配置之后,日本制造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半封闭状态所形成的平行供应链也让日本电子制造失去了对全球市场变化的敏锐判断,变成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式的本土进化。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的最初十年,日本市场内的手机和电脑不乏本土创新,但因为缺乏与全球市场的充分竞争,之后不断落败。更致命的是日本电子制造对全球内容供应链的忽略。全球其他主要市场都开始拥抱内容供应链,通过软件整合硬件,用内容来激活硬件,用服务形成生态系统。什么是内容供应链?其核心是理解客户需求,用服务赋能产品。互联网带来了内容的繁荣,才会催生硬件的支持。不了解内容,没有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很难做出好的硬件产品来。在这一过程中,苹果的崛起和日本消费电子公司的衰落是最好的例子。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的进化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本世纪初,东芝研发出直径只有硬币大小的袖珍硬盘,但却找不到商业应用场景。2001年苹果的研发人员拜访东芝时,马上就意识到东芝的袖珍硬盘恰恰可以成为正在设计的iPod上能装满1000首歌的硬盘,乔布斯拍板出价1000万美元获得独家采购的授权。可以说,东芝的袖珍硬盘帮助苹果的iPod一炮打响。在曾经引领消费电子潮流的国度,东芝的创新竟然无用武之地,的确值得检讨。日本的教训不可谓不大。因为供应链不够开放,忽略了供应链全球知识交换的属性,在迈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没能及时拥抱全球内容供应链,其结果是虽然日本硬件制造能力很强,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再来看美国的教训。美国的教训是产业空洞化一旦形成,就会抑制制造创新,而且再工业化困难重重。美国的问题是整个制造业的生态在过去三十年的外包大潮中被连根摧毁。虽然美国的跨国公司并没有把自己作为链主企业的控制力拱手相让,但美国设计必须在海外制造,这让美国本土已经失去了制造业恢复的土壤。外包导致大量工厂荒芜,与制造相随的车间创新开始减少,美国希望在制造领域创新也很难有机会在美国落地。低端制造被低估之处就是它拥有巨大的连接力。一旦复杂供应链的连接被切断,失去了与制造的深度链接,源头创新也会失去光芒。“加州设计、中国制造”是苹果惯常的标签,也是美国制造业外包最常见的形式。制造与设计的长期分离成为常态。这意味着美国的制造业复兴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因为重塑一个多层次的供应商体系,培养不同类型的工人群体,不可能一蹴而就。汲取日本和美国的教训,中国制造面临全球供应链重塑需要有两点定力。首先,千万不能忽略全球供应链的知识交换和溢出效应,要保持供应链的开放。突破高技术封锁,需要国产化和自主创新,但不能据此就认为未来的竞争需要全面国产化,尤其不能因此推断出应当推动供应链的全面国产化。日本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制造能力强大如当时的日本,如果逐渐失去与全球供应链进行知识交换的机会,也会落下。第二,供应链的搬迁不是简单的工厂的搬迁,而是一种生态的集体切换,供应链重塑也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美国制造业空洞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在逐利驱动下对供应链的主动搬迁。面临被动搬迁压力的中国制造,就更应该理解中国制造完备性的优势,保持全球连接力是中国制造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中企再出海如果说十年前提出中国企业出海背后主要的推手是产能过剩,现在我们提中国制造的再出海则是对全球供应链重塑主动应对的竞争战略。中国制造的再出海的背景虽然有一层被迫和曲线救国的意思,即美国对中国制造做了一系列的限制,让跨国企业、中国龙头企业和中国供应商都需要转移阵地。但同样,我们也需要在理解这种出海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的基础上做出规划。首先,在积累对供应链控制力的同时,不能动摇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全球连接力。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就值得我们学习。丰田采用母子工厂方式,在新兴市场复制自己的制造能力,但并没有削弱本土的制造能力,选择将研发制造作为母工厂留在本土,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工厂的制造基地。西门子也是如此,其在成都构建的全自动工厂就是本土安倍格(Amberg)数字工厂的姐妹版。其次,去全球化也有其游戏规则,要充分利用游戏规则确保对游戏的持续参与。跨国企业因为其有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才能重塑供应链。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供应链转移并不完全是商业逻辑所构建,而是跨国公司应对全球地缘变化的理性选择。中资出海顺应这一重塑的趋势,也会涌现出新机会。第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供应链的设计力。供应链的转移势必意味着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不仅龙头企业需要思考,供应商也需要思考,搬迁到这些新兴市场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富士康想要在越南或者印度完全复制中国生产制造模式并不容易。印度和越南工人都不愿意住宿舍,富士康就很难简单复制在郑州那种动辄规模10万人以上的工厂,整体而言制造的效率提升会慢一些。在印度还面临劳动法方面的各种限制,无法像在中国那样为了赶工而三班倒。此外,印度也缺乏类似中国的地方政府支持或者足够大规模成熟的工业园区。中国重塑供应链三问第一问,中国制造在连接力、掌控力和设计力上与跨国公司到底还有哪些差距?假设没有中美竞争大博弈的背景,推动中国制造进化的逻辑是什么?我们需要主动去审视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冲击、反应”的被动应变的模式。中国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因为中国制造原本的逻辑就是为全球制造,而不是仅仅为中国市场所制造。换句话说,中国制造是美国制造空心化的镜像。这时,中美脱钩也好,去风险也罢,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出口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是什么?第二问,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该怎么去利用中国作为“洲际市场”的这一巨大杠杆?全球比较,日本和德国都是和中国一样的制造和出口大国——其制造和出口的能力都超出了本土的需求。但中国与日、德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仍然在扩张的洲际市场,日、德不是。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要有所作为,就需要用好中国作为洲际市场的内需潜力这根杠杆。作为洲际市场,中国的开放程度非常高。全球企业在大众消费品、奢侈品、汽车/电动车等各个领域展开充分的竞争。一方面中国中产的持续增长会推动这些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崛起新势力的基地,竞争激烈。全球企业不可能忽略中国市场,不仅因为其自身追求增长所需,也因为这里可能孕育未来的全球竞争对手,需要它们花更多时间去琢磨。今年四月的上海车展给全球汽车行业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例子。时隔三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可谓一飞冲天,不仅制造和体验可圈可点,消费者洞察所驱动的品牌塑造更让全球百年车企感受到了压力。第三问,中国年轻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规划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理解中国年轻人的选择。中国作为洲际市场的变量,其核心是不断的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这样的消费升级与代工厂所需要的工人是脱节的。我们必须要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未来年轻人还愿意做供应链上最柔性的那种投入品么,尤其是机器短期仍然无法取代的流程?这种柔性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为了加强供应链的管控,工人需要住宿舍;为了赶工期,需要随时加班;因为制造业是季节性的,比如苹果出品的节奏是9月更新换代,11月之前要为感恩节和圣诞季备货,所以夏季需要工人超长忙碌,而冬天的活却很少。他们会愿意加班,或者为了追求工作机会像候鸟一样从一个工厂迁徙到另一个工厂吗?此外,为了强化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比如为了满足直播电商带来的脉冲式需求(一晚上销售过亿)或者应对在线电商Shein这样把选品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品规模进一步缩小,迭代节奏进一步加速的商业模式变化,都需要供应链的变得更加灵活,也意味着工人的上班节奏更加灵活,他们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生活么?重塑全球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整套涉及各种变量的系统工程。供应链搬迁是延时函数,会历时五到十年。脱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全球连接力越强,脱钩的几率就越低。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积极参与重塑全球供应链的理由。如果说在全球化的路上可以搭便车,在去全球化的道路上则绝对不能只做乘客。(作者为《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THE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一个个“独”字秘诀,一家行业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

时势既出,英雄何在?在北斗新赛道的赛车手中,有一家体量小、志气大的“隐形冠军”,成为北斗导航应用产业领域的佼佼者,这就是广东邦盛北斗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邦盛北斗”)。PART
2023年8月3日
其他

【隐形冠军】大上海到小县城再到海外,中国建筑铝板装饰行业冠军之路

“【中制导读】辰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是中国铝单板前10强企业,华东地区最大的铝幕墙、钢质门生产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自研“纳米自洁铝单板”产品更是成功地替代了日本同类产品。作为一家成立仅10年的年轻企业,辰航如何从小县城成长为国内新材料行业首屈一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智库将带您一起了解它背后的成长秘密。”荷叶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这种自洁能力源自其特殊的构造。荷叶表面存在大量约10微米甚至200纳米级的乳突,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膜,利用空气张力排斥水滴,从而产生了“疏水性能”。自洁不仅令荷叶更美观,而且有利于有害细菌侵害,提高了叶面光合作用效率。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人类无限的启发和表率效应。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玻璃、织物、汽车烤漆或是建筑物外墙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在安徽庐江,有一家辰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航新材料”),将荷叶效应运用到建筑装饰材料上,研发出具有特殊涂料的纳米自洁铝单板,以高效防污防水广受市场认可,助力企业成为中国铝单板十大品牌企业。故事,要从10年前辰航新材料董事长许张超返乡创业说起。PART
2023年8月1日
其他

【隐形冠军】从“三无”企业到解决我国“卡脖子”问题,江苏铭丰做到了这些

“【中制导读】从无资金、无资源、无技术的“三无”企业到拥有世界仅有的可量产3.5微米铜箔生产线,铭丰科技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十余年间,铭丰科技凭借着怎样的精神,又是怎样借助新能源发展与5G建设的契机逐步驶入快车道,发展成为国内铜箔行业排名前三的企业。中制智库将为您揭开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真实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心,重点在于怎么选择。”提起往事,江苏铭丰创始人明小强这样讲到。2012年,几近不惑之年的明小强还是社渚镇经贸服务中心的主任,有一份在大家眼里十分体面的“铁饭碗”工作。在这份工作上安安分分的做了十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个关于高端铜箔和锂电池铜箔的项目。明小强发现这个项目几乎可以填补市场空白,“要是这样的项目能到我们社渚来,该给家乡带来多大的前景啊!”明小强心中感叹。面对极具前景的项目、绝佳的机遇,基于一定的熟悉共识度,明小强从整合身边资源开始,找到并说服了有铜箔技术的亲戚一起开始了“创业之路”。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科技部5年两次重组,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在哪里?

“【中制导读】2023年3月1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过渡期办公),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的科技部党组(扩大)会议,注定将成为科技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科技部重组自此步入快车道。”此次会议指出,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工作的各项要求,自觉服从大局,严守改革纪律,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这是自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之后,科技部发出的首次动员令。紧接着,3月16日晚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公布。相比此前全国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仅涉及科技部重组,此次《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改革方案》还给出了改革完成时间表:中央层面的改革任务力争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科技部重组自此步入快车道。科技部一位专家表示:“机构改革是很敏感的事情,触及人员比较多,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重组科技部相关工作应该在准备之中,大家目前还在正常地工作。”强化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3月16日晚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揭晓。根据《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是此次党中央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改革方案》明确阐述: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表示,专门组建新的中央科技委员会,将显著增强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全国一盘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于中央科技委员会的定位,《改革方案》提到三个重大: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这就相当于我们过去讲的举国体制,意味着在中央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未来科技部在这方面承担着类似像‘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任务,而且要全链条管理。”杨宏山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表示:“组建中央科技委,强化了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科技领域发展与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统筹与政策协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方案》指出,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鉴于此前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杨宏山表示,中央科技委员会的办公室也应该设在科技部。“这样中央科学委员会在协同调度方面就有了抓手,党中央直接通过中央科技委员会召开相关会议,一旦涉及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便于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协同研判。”中央科技委员会组建之前,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承担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等相关职能。该小组成立于2018年7月,由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而来,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长、副组长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分别担任。成员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兼任。“新组建的中央科技委员会的规格应该会比此前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要高。”杨宏山分析,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可能由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中央领导担任,成员单位不仅涉及科技部,还涉及国务院的相关组成部门,还可能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科技支撑单位。“当然,成员单位中科技部更为重要,在议题规划、议程设置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杨宏山说。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意味着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层面的相关机构不再保留。《改革方案》提出,不再保留中央国家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意味着此前负责科技创新的多个议事协调机构都将统筹整合到中央科技委员会,使科技领导工作更加步调一致。”杨宏山表示,以往有的小组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复。“比如,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本身包括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交叠,就需要增进沟通,相互协调,在运行中会增加协调成本。”有整合,也有保留。《改革方案》指出,保留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对中央科技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应该是由一些领域的重量级专家组成,比如像原来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顶尖专家,提供重大的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报告和政策建议。”杨宏山分析。科技部5年两次重组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在此轮机构改革中,因调整力度较大而备受关注。曾供职于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科技部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普遍比较高,这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当博士在一些部委还是少数时,科技部博士几乎已经到了入门的最低门槛。”2018年发布的科学技术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显示,科学技术部机关行政编制364名(含两委人员编制4名、援派机动编制4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28名)。加上23个直属事业单位,整个科学技术部人员总数超过1000人。上述架构是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披露的科技部第一次重组方案后形成的。当年的这个方案提出,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科学技术部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5年后发布的《改革方案》,一方面是调整科技部现有职责,另一方面是将重组部分职能划转其他部门。调整方面,《改革方案》提出,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日前撰文指出,通过机构改革,科技部主要负责科技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对国家科技创新的统领性会更强。科技部在规划和组织科技创新方面的自主性和超然性可以得到强化,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新型举国体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型举国体制”并非首次出现的一个新词。2022年9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穆荣平表示:“强化科技工作的中央统筹领导和政府宏观管理职责,就是要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抓战略规划、抓重大专项、抓国家实验室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科技工作,目标是把握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和突破战略高技术国际壁垒,保障战略领域、关键环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并非所有进行的项目都要采用“举国体制”。《意见》指出,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主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科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沈家文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指出。“当今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和过去的一个重大变化在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所以并非所有问题都要采取举国体制。比如在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市场主体很积极、活跃,已经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保护好这种动力。”杨宏山表示。在他看来,今天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些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又面临着打压被‘卡脖子’的领域比如芯片等,就要通过国家力量来助推,需要更好地发挥国家的作用。”杨宏山说。将部分职能划转其他部门此次科技部重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部分职能划转其他部门。在目前科技部组织架构中,科技部内设17个司局级部门,包括办公厅、农村科技司、战略研究司、重大专项司、基础研究司、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高新技术司等。“重组前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覆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事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不再管理经济社会领域科技发展问题,相关领域科技管理职责划转到相关部委,同时将高技术发展相关管理职能转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穆荣平说。而此次重组,划转科学技术部具体管理职责是重头戏。《改革方案》指出,把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农村科技进步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把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分别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把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把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职责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挂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科学技术部不再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发布的《科学技术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就已经明确提出:“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具体工作。”穆荣平表示,通过重组科技部,首先强化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统筹领导;其次将领域科技工作管理的职责转到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卫健委等经济社会管理部门,强化了与经济社会发展从目标设定到科技创新过程的全面耦合。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此次科技领域机构改革全方位调整,与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不无关联。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对出口的打压以及对高科技的“卡脖子”,都是对中国发展的遏制。之所以形成被“卡脖子”的局面,与我国研发经费的投入密切相关。研发经费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源头之水,其投入规模和占GDP的比重(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是反映一国对研发活动资金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根据科技部数据,2012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这表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有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根据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涛与其合作伙伴此前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的文章,2009年美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的研发费用占比就已达到19%。此后,为确保其科学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2年拜登签署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中,有2000多亿美元投向了前沿科学领域,其法案称,将在未来几年提供约2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玄兆辉介绍,从投入来看,中国研发经费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2020年美国的3.45%、德国的3.14%、日本的3.27%、韩国的4.81%等相比,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中等偏高收入经济体,我国很多行业的创新水平发展到世界前沿。但是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创新发展解决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沈家文分析。理顺管理机制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环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沈荣华表示,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国际看,目前面临外部的“切割断链”“卡脖子”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科技领域机构改革,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在此次调整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然归属科技部,并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划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将相关职能划转出去以后,更侧重宏观统筹和监管职能,集中精力抓重大专项、抓国家实验室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科技工作,同时拓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领域,既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也解决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开发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问题,保障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穆荣平表示。在沈家文看来,这是适应有效应对新挑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从体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改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此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创新发展格局,这些都有利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中国要完成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创新型企业,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也因如此,此次科技部重组,将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职责划入与产业结合更紧密的工信部。在沈家文看来,“将高技术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转到工信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将加强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经提了很多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上了“科技”,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科研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学研究主体,要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成果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等各个阶段,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王志刚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可以肯定的是,中央科技委员会和科技部的机构改革,将显著增强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全国一盘棋”,将有助于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THE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隐形冠军】万隆农林:粮食安全有秘密,盐碱地种出好大米

“【中制导读】东营市垦利区万隆农林经贸有限公司是我国食品业的一颗新星,把山东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变成出产绿色健康大米的沃土,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高质量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食品工业新路子。”事随境迁,一粒不起眼的大米,如今拥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涵义。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而且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和转变,无农药残留、生态有机、口感更好的绿色农业品已成为消费者的购买新标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正是联结上层关注与底层需求的关键。它们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这里有一个农业追梦人的故事,从年轻时铁了心留在胜利油田搞粮食生产,到非要把黄河盐碱地变沃土,再到退休人不休,开创让农民增收、消费者吃到健康大米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故事的主人公崔树君和他的东营市垦利区万隆农林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隆农林”),趟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度结合的精彩之路,为其他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借鉴范本。种啥赔啥盐碱地如何变沃土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有着我国乃至全世界温暖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色美则美矣,要为人所用,改造也极费力,崔树君就在这里奋斗了一辈子。他与农业结缘,始于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学植物保护专业的他被分配到胜利油田工作,专门解决企业的吃饭问题。原来,从1961年东营发现第一口油井开始,全国的精锐人才陆续被大量抽调来支援建设胜利油田,20年间已发展成为20多万人口的石油生产大军,自给自足吃饱饭就成了难题。尤其每年春节前后,为了不耽误石油生产黄金期,组织上鼓励职工们不休探亲假,而是把家属们从外地接来东营团聚,吃饭问题更趋严峻。当时国务院专门给批了20万亩水田和10万亩旱田,还从中科院和农科院调来一批专家,让他们与大中专毕业生一起加入到胜利油田农业板块的创业中。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崔树君也与两位农科院专家一起组成了技术小组,负责6200亩农田的生产。正当他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因为与家庭两地分居日久,父亲强令他调回家乡,甚至已经在县里组织部帮他找好了工作。还没来得及干出业绩,他不甘心就此离开,坚持要留下来,最后在领导的支持下,把祖父母,父母、姐妹全家人都搬到了东营来。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崔树君,开始在工作中频频展露头角,1988年,他所在的粮食生产队,比其他生产队的产量高出整整50万斤。不但实践表现优秀,学术成绩也令人侧目,他发表的论文《小麦嫩芽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仿制》,被评为1988年东营市优秀论文一等奖,之后又在国家级核心期刊连续发表论文,屡次获得破格晋升。短短数年间,从一个实习技术员,成长为胜利油田钻机农业副总经理、国家高级农艺师。1998年,这位年轻的农业专家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大挑战,事业舞台也因此而转换。当时崔树君获悉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的土地正在找人承包,实地考察以后,他以专业眼光判断,这将是块宝地,于是就劝自己赋闲的表哥去承包了下来。大片的盐碱地杂草丛生、沟壑遍地,条件极差,只能靠天吃饭,年年都是种啥赔啥。崔树君的表哥对这个所谓的农业专家充满了抱怨,眼看再也撑不下去了。但崔树君没轻易放弃,帮助表哥引进了黄河水,种水稻,改造了两块水田共120亩。结果当年的亩产就达到了800多斤,表哥终于开始略有盈利。后来,从120亩到2000亩,再到23000亩,他们持续加大投入,每年把挣到的钱几乎全部用在水田改造上,20年来光是土地综合治理和土地整平就投资了1.2亿元。经过滚雪球式的持续投入和发展,万隆农林培育出了具有地理标志性的黄河口大米,还凭借自己的帝舒牌有机大米,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盐碱地终于旧貌换新颜,不但废地利用,还摇身变成了专门出产受市场欢迎的绿色产品的沃土。多点增收把鱼虾蟹养在稻田里偌大的黄河湿地保护区里,崔树君带着职工在这儿种了2万亩水稻和88万颗树。从靠天吃饭到师法自然,他越来越悟到了生态养殖的真理。这位已经62岁的退休管理者,现在依然会经常穿着胶鞋戴上草帽,弓腰站在他挚爱了40年的泥土里。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片稻田,会发现水稻间自由放养着鱼虾和蟹,这正是崔树君现在最引以为豪的生态养殖实验。湿地保护区的万亩良田,其实只能用于生态种植。要服务农户,造福一方百姓,还得想别的办法。崔树君直言:“我呢,一心想开创一种让农户增收的模式,成为可以复制的样板。”在多方的努力下,这个由山东农业大学牵头、万隆农林具体实施的山东省渤海粮仓项目,将虾、蟹、鱼和白鹭养在稻田里,探索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里,农药是完全不能使用的,因为一旦碰到农药,鱼虾蟹就会100%死亡。而鱼虾蟹本身又是害虫细菌的天敌,就更没有使用农药的必要了。至此,万隆农林构建起了一个生态圈,让水稻和鱼虾蟹都能按照自己的自然生长规律,共同生长。在极大节省农户成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收入,不但消费者吃上了无农药残留的健康大米,农民也省下了农药钱,生产出高质量的好大米。既能获得水稻的收入,还能获得鱼虾蟹的收入。企业也因此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独特发展道路,可谓妥妥的三赢!产业链+品牌化食品工业转型新思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但还不是食品产业强国,主要原因就是小而散,行不成产业规模,而且标准化程度低。万隆农林围绕农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从田间管理到收割,再到储存、加工和流通,而且对产品实施品牌化战略,这对我国食品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扎根农业四十余年,崔树君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当农民的命。退休前,他有个巨大的遗憾。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已在陕西杨凌建成,土地肥沃偏酸性,这给了崔树君一个启示:“咱们东部也有千万亩良田,但是偏碱性。如果能在东部再建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对我国的农业安全可谓意义重大。”为了在东营申请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崔树君准备以政企研结合的形式推动申请,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因为外部原因没能成功。退休后,这份不甘心让他继续扎根农业生产,投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湿地公园的万亩良田建设中。他带领企业不断开拓农业版图,继续为改善民生做出努力。万隆农林生产的有机大米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2022年,东营市终于申请成功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这些都让崔树君老怀甚慰。20多年来,通过自主研发、校企合作等方式,万隆农林对生产线进行了创新优化,实现了技术创新和节能减耗,建设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并大力开展水稻品种引进、高效栽培技术、高效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万隆农林深信,对产品进行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才是企业立足于时代的根本路径。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在万隆农林实地考察后认为,作为一家食品企业,万隆农业也具备制造业特征。首先自然条件好,产品安全和品质都有保证。其次规模大,将产业链打通,把农业变成了一个产业。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既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又实现了高质量绿色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前景的发展模式。虽然退休了,但崔树君离他的梦想却越来越近。大半生都追随着国家政策,为了粮食安全,为了心中共同富裕的梦想,一直在努力。他将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继续耕耘,带领万隆农林继续开拓。✎THE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隐形冠军】山博电机:功勋老企业改革上岸记

“【中制导读】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制造汇聚前行之力,“隐形冠军”栏目探访行业领跑者,揭秘“冠军”是如何炼成的。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有着80年的光荣历史,可谓国内电机行业的奠基者,在我国第一辆红旗轿车上,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上,都搭载其生产的电机。即便遭遇国企改革攻坚十年的困难时刻,也坚持聚焦电机不动摇,开口一尺、深达千米,是中国制造业里一个老企业凭借技术改造重获领跑优势的绝佳案例。”今天,当李仲敏再次站在了淄博市的孝妇河边,山博电机搬离这里已经数年,但他依然感慨万千。这个80年历史的老企业,可谓国内电机领域的隐形冠军,参与了很多国之荣耀时刻。天安门阅兵式上的最新武器和第一辆红旗轿车上,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上,都安装着他们生产的电机。然而在十年国企改革攻坚期,山博电机也遭受了严峻考验,何去何从,前路迷惘。幸运的是,他们现在不但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好。不靠运气靠勇气,不瞎折腾重传统。山博电机走过的岁月,就是一部生动的传统企业改革成功上岸史。与国同行的辉煌与荣耀山博电机的全称是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一家1942年建厂的军工企业,曾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阶段风光无两,称得上是“中国电机行业奠基者”。他们在电机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不断拿出“硬核产品”,填补了我国电机行业的多项空白。1948年,山博电机从山东的胶东解放区搬到了淄博市博山区的孝妇河旁。东西南北都是山,只有这难得的一条河和一块平原,政府把最好的这个地方给了山博电机做厂区。企业的确也很争气,从这里干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淄博档案信息网上,我们可以查到当地政府发布的“淄博市1955年大事记”。信息显示当年5月,博山电机厂试制成功1101型汽车发电机和2201型汽车起动机,是为解放牌汽车配套电机的最早生产厂家。1956年,在国内最早开始生产履带车辆电机。后来,他们更是亲身参与了三个响当当的“中国第一”:第一辆装甲车、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都使用了他们生产的电机。说山博电机的成长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相伴随,并不夸张,这也使他们顺理成章成为国内电机行业的“黄埔军校”。2005年,山博电机董事长李仲敏去湖北电机厂参观,之前两家企业并无业务上的往来。但湖北的姚厂长告诉他,自己跟山博电机其实有一段短暂而深厚的情缘。原来,当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姚厂长曾去山博电机实习过三个月,农村出身家庭不宽裕,在学校生活也很清苦,带他的老师傅对他像亲人一样,每到周末就请他一起回家包水饺改善生活。这份感情历久弥新从未淡漠。姚厂长动情地说,今天山博电机厂来人了,就像亲眼见到老师傅一样。这种师徒温情在那个年代绝非偶然,手把手传帮带的师徒机制被一直延续至今。对学生们敞开宽厚胸怀的山博电机也被人才反哺,源源不断的高校毕业生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来实习的工科大学生,从实践中发现了在学校摸不到见不着的乐趣,反而更坚定了将来从事电机行业的信心。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加上深厚的技术沉淀,造就了山博电机几十年的高歌猛进。到了80年代,尤以微电机产品最为著名,最受欢迎。那时候做一名山博电机人,就意味着无上荣光与前程,根本没人预感到,仅仅几年之后就会风云突变。大树不能倒,还要活得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的困难日子突如其来。当时的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混合着老国企人的汗水甚至泪水,“解困”成为难啃的骨头。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是摆在山博电机面前的一道大难题。李仲敏是1996年来到山博电机的,后来从分厂副厂长调任集团副总。他带领企业职工,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国企突围战。他坦言,2005之前这十年的企业改革使很多职工大受震动。那时候的大型国企,都是“小社会”,从托儿所、中小学到医院、商店,五脏俱全。从1948年搬家至此到2000年迁走,几代人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企业困难了,一家老小的日子都不好过。看着这上千口人,李仲敏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观念:企业是棵大树,不能让它倒了。不但要扶正,还得继续好好活下去。面临危机,很多国企都是改革即改行,但山博电机不想这样。别人问李仲敏为何如此倔强,他回答说,因为传承!老军工人对企业都有一种情结,对企业的忠诚心、责任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多年来形成的专业素质绝非浪得虚名,一个普通职工,把电机拿过来听听异响,马上就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技术还在,心气还在,既然山博最擅长的就是做电机,那么就干脆继续专注地做下去吧,做到全国第一,做到世界领先。信念的笃定还来自多年积累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工艺能力,山博电机号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用有远见的科研在技术研发上始终走在同行前列。在企业改革大概四五年后,人员和市场都渐渐稳定下来,生产的微电机水平不但恢复到80年代巅峰,而且品质更加优秀。山博电机目前的产品分为四大类:交流电机、车辆电机、微特电机和减速电机,最大的产品门类还是军工产品。以前军品的合格率很低,山博电机在2020年实行技术改革之后,装备的实验检测能力大大增加,现在的产品零部件合格率非常高,比过去提升了几十倍,重新站立在行业潮头。开口一尺,深达千米如今的山博电机厂区展览馆前,放着一台绿色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很多年前最原始、最普通的一种型号。李仲敏说,目的是想提醒职工,作为电机人,不能忘本,永远要想着怎么把电机做到最好,做到最强。山博电机的商标上红色变形的“山”字,代表扎根山东,大写的“B”代表“博”,也以螺旋上升姿态象征着凤凰涅槃。在这次国企攻坚涅槃之后,山博电机立志要把电机的产品链拉长,也就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力。进军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机,是这盘大棋的重要一步。以前汽车ABS电机的市场主要由合资企业占领,随着中国工业的转型和国内企业的深耕细作,目前国产新能源汽车的ABS,已大多用上了国产的电机品牌。像比亚迪、奇瑞、传祺、长城等新能源车,都用了山博电机生产的电机。山博电机副董事长丁新国说,因为质量过硬,使用他们产品的汽车稳定性好,刹车距离短,噪音低,市场供不应求。现在山博电机每年生产的ABS电机数量已达200多万只,生产能力正在往300万到500万提升。山博电机总经理姜立军介绍,山博电机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技术,企业现在每年对新产品的科研投入已达6%以上。坚持做细做专、走专业化路线,对生产线和人才倾注大量心血,一批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源源不断地涌现。比如测试环节,是电机整个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对于大批量的生产来说,尤为关键。山博电机近几年非常重视检测设备能力的提升,投资几千万元进行改造。现在整机的一次合格率能够达到99.5%以上,在同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产品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高密度高转速,同样一个转子,人工用手绕,需要10分钟,机器只需20秒,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稳定性好。但山博电机并没有急切地完全抛弃人工,而是在生产上采用了两线并行的方式去相互补充。量大且急需交货的订单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小规模的订单采用人工生产线。人工的优势是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到每道工序制作上产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从老款到新款,每一代都是这样不断迭代进步的,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制造且创造”。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认为,深厚的技术、精益的制造和质量管理,正是山博电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山博电机攻克了很多微特电机里“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工艺技术,成为了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安全且有韧性的企业。老企业焕发出新生机,山博电机正坚定向着百年大厂的目标前进,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持续推波助澜。山博人恳切地说,电机是产生动力的,我们干电机的心中也要有动力,永怀动力引领中国的电机行业。多少城头变幻,多少愁绪百结,都已成过眼云烟。孝妇河畔山博电机的老厂区如今已不见踪迹,变成了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世纪广场。老职工们在那里自发树起了一块石雕,怀念青春,怀念历史。不管将来电机厂搬到哪里,始终要想办法把根留住,把精神留住,这对企业和职工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THE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2022隐形冠军年度发展报告(白皮书)隆重发布!

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于2022年12月23-26日在河北保定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为主题,齐聚多位部委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20余家行业协会、上百家深耕制造业的企业代表,线上线下联动,探讨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及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应对之策与发展之道。在大会专设的“专精特新之路”分论坛上,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发布了《隐形冠军年度发展报告(白皮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发展现状,诠释了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持续经营之道。白皮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产业体系大调整。主要涉及房地产、金融、互联网、制造业四大板块。第二部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论及2008年金融危机、三大冲击与逆全球化、产业链重构与安全。第三部分,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如果增强产业韧性,如何增强现代制造的实力。第四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包括对三大战略进行重新考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补短板与锻长板。第五部分,打造中国版隐形冠军。隐形冠军的内涵在于“专”和“新”。通过对隐形冠军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确定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从多个维度挖掘隐形冠军企业的内在特质和生存密码,为更多企业树立发展标杆。隐形冠军的指标评价体系隐形冠军的产业分布
2022年12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嘉宾演讲合集

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召开!制造业界权威阵容齐聚,共话制造业发展新愿景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设制造强国黄奇帆:要主动布局今后能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刘利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吴晓波:穿越周期的中国创新,将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波在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主题演讲中表示,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数据等等领域里,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急剧迅速地上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穿越周期的中国创新将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有更好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时期。以下为发言实录:尊敬的各位嘉宾,首先热烈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胜利召开,感谢大会的邀请,也感谢中制智库的邀请,有机会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观点。我的主题叫做超越追赶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今天是以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来跟大家来分享。我分这么几部分的内容,首先我是喜欢用我们浙大老校长的话作为开篇,求是精神是我们浙大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中国学者的精神。首先,什么是超越追赶?其实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量的是从引进技术开始创新创业的,所以我们是后来者,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我们就是后来者。但是以我们中国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很快从引进成熟技术到引进新兴技术,就进入到了后二次创新的阶段。成为紧跟着更有厉害的,像华为、海康威视等等一大批我们中国领先的企业,他们不仅仅是用新兴的技术,还开始开发自己的实验室技术,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平台合作,所以他们的创新的基础是基于实验室技术的,所以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领先者,成为行业当中的领先者。所以超越追赶的是这个意思,就是从后来者怎么样进入到领先者的地位,中国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正在进入这个阶段。这些中国企业的快速学习和创新也引起全球的关注。所以从经济学人杂志的几个封面故事,我们很典型地可以看得到,中国制造比以往更强大。对于数字时代的中美竞争,中国在科学领域里面的开始超越,这都是典型的情形。专精特新,为什么这几年成为这么热的话题呢?我个人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是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特别是产业间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的进程当中,水落石出地被人们所关注的。人们怎么会关注他们?是因为过去比如说做汽车,所有零部件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那么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我们可以看得到产品是由成百个上千个企业供应的零部件所组装起来的,这种零部件就是我们讲的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当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被一些专注的公司所占领的制高点,那就是专精特新,是这样一个特点。特别典型的在半导体产业里的专精特新企业,我们看的是非常清楚的,半导体整个行业里随着分工的精细化,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其实是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一轮的发展和竞争当中,地位尤其重要。后面我分三个部分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和分享。我们的研究中心将719家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的年报作为数据池,做了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我们在2022年第一批浙江省的专精特新企业名单里就能看得到,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已经有不少的企业成为非常重要的专精特新企业。他们的情况我们也做了分析报告,大家可以去参考。专精特新企业是怎么起来的。我们认为是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其实中国的制造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往往也是从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林忠毅:工业互联网平台最终要实现每一个创客的价值最大化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海尔卡奥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忠毅在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主题演讲中表示,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深度的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成为整个资源配置的框架,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需要进一步颠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流程,重塑整个工业的价值循环。工业互联网平台,经过实践,最终要体现的就是怎么去实现每个人或者每一个创客的价值最大化。以下为发言实录:首先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的顺利召开。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构建互联网新生态,创造数字化转型新价值。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个介绍整个工业互联网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企业塑造转型的实践案例。最后一部分是助力企业转型的思考跟建议。数字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从数据来看,增速达到16.2%,远大于整个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朱玉: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朱玉在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中做主题演讲中,他表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这些企业也要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努力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以下为发言实录:很高兴应邀请参加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不确定的时代,什么才是确定性?数字化时代企业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挑战重重的时代,如何构建高韧性企业?那么我想今天的专精特新之路分论坛,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畅谈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共话转型升级未来的平台。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数网赋能、数育蝶变,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我想从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议跨界协同,重构企业服务生态,专精特新驱动产业集群发展。首先和大家汇报第一个部分,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快速的发展壮大,也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中小微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企业数量占比达到了99.8%,吸纳就业占比达到了79.4%,拥有资产占比达到了77.1%,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了68.2%。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这些企业也要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努力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同时,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堵漏补缺,在促进产业关联畅通方面,发挥了穿针引线的独特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超6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7成是在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过8成是居于所在省份细分市场的首位。超过9成是国内外的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可以说是小企业做成了大配套。特别是从2021年到现在,中央财政安排了46亿元的专项资金来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动地方财政安排资金超过了40亿元。目前可以说,整体的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已经初步地形成,从最近密集出台的一些政策来看,形成了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性发展的政策体系。另外在融通发展方面,从2018年到今年,陆续推出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通知等等。各地也是开展了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的交流活动,持续探索融通创新的发展路径,拓展融通的范围,目前整体的融通发展的生态已经初步建立。另外,服务体系。目前整个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在不断地健全,现在已有703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92家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了省级3800多家示范平台和2500多家示范基地。同时也开展了一起益企中小企业的服务行动,开展了2020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的活动。第二个部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首先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数字化转型是指数字化驱动导致新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化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应用到的数字技术包括了第一类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第二类基于网络的技术和应用,第三类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元宇宙、区块链等等,更注重大体量的信息和数据的传输、采集、存储、可视化和分析,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沿热点。这三类技术都呈现出蓬勃发展与快速更迭的特点。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减弱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特别有利于形成大批的中小企业。这种去规模化的效应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借助外力,特别是平台外包,极大地拓展企业的外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企业的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产生新的价值。特别是在面向生产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来提升业绩,创造价值。在面向交易方面,企业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上下游活动的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面向客户,可以使用数字技术来洞察预测客户的需求,改进产品。面向创新,可以推动企业内外部的创新,同时把这种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市场,这是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说,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会发生剧烈的改变,也会间接地作用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产生了数字化转型的绩效,这个是数字化转型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大家都在谈数字化转型,企业转型深度会向应用数据的智能优化更迭,基于连接的高效协同在转化。目前转型的探索已经由效率变革走向价值变革,由企业内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这里可以强调一下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论,本质就是数字驱动加行业机理与知识的优化范式。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根本任务是价值体系的优化创新和重构,核心路径是新型能力的建设,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目前调研发现,整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应用的系统大部分还是SARS,在内部管理或者是数字营销方面占了很大比重。很多企业也反馈,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目前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不愿意转、不能转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政府层面也是一直在加大支持平台的发展,推动降低数字化的成本。我们也在鼓励大企业通过产业链数字化的建设,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利用转型,利用外部的资源,帮助中小企业来解决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三个部分,为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所开展的工作。目前工信部正在牵头组织推荐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作申报,有8个方面的指标,包括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明显,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具有较高的绿色化发展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高效,积极参与产业开放合作,具有较强协同创新能力,同时还有较强的治理和服务能力。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完善优质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也特别强调产业集群融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在大企业周边的区域建厂,为大企业提供近距离快响应的配套产品和服务,共享资金、人才、公共技术服务等等产业资源。在政府侧,可以通过赋能来助力政府构建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来明确产业定位,摸清产业家底,定位隐喻的目标,同时能够一键高效联通。在企业侧,可以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包括帮助企业明晰现状,塑造合作,洞察获取发展拓客管理整体的目标。数网赋能,数据蝶变,相信在数字技术的普惠赋能下,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能够巧借外力转型升级,打通堵点痛点,实现降本增效,提质飞跃。沿着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路线图,牵引智能化升级,驱动网络化协同,加速链群化集聚,助力服务化延伸,支撑绿色化发展,共创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千帆进发、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融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同时,助力实体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衷心祝愿我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行稳致远,进而有为,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肖劲松:关键材料如果没有突破,先进制造业就只是空中楼阁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在分论坛“新材料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刘利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利华,在分论坛“新材料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安筱鹏: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缺的不是用户,而是与用户的互动

、半导体及数字制造”上,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数字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企业全局优化的需求跟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以下为发言全文。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祝宝良: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值得期待 工业生产的发展应该不错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祝宝良在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主题演讲上表示,当前最主要的是把平台经济的防资本无序扩张变成常态化监管,最好实行负面清单,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把这两个政策结合在一块,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值得期待,工业生产的发展应该是不错的。以下为发言实录:首先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的顺利召开,也感谢大会组委会和中制智库的邀请。今天就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发展政策趋向做个介绍。一个是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包括工业形势的一些看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是对于明年我国经济工业发展的一些判断。第三个简单地讲一些政策上的取向。今年以来,中国的工业生产走势下行,但相对于服务业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前4个月工业增长速度还有4%,跟过去两年平均6%左右相比,还是低了两个百分点。但服务业基本上是零增长。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国际能源价格上升比较快,那么国内能源保供、能源生产带动的采掘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了一点。制造业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有关的新材料,还有高端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行业增长还是比较快的,所以中国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还是在调整阶段。5月份以后,我国采取了一揽子政策来保市场主体,同时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尽量稳定经济。对消费,特别是像汽车、家用电器的增长,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对汽车的购置税实行减半政策,还是发挥了一定的效果。尽管消费增长很慢,汽车的消费增长还是比较快的,这是一点。第二个,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较快,制造业的投资也比较快。汽车的消费加上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对工业的生产还是形成了很高的支撑作用。另外就是出口,1-10月人民币结算出口增长了11%。尽管出口价格上升也很快,实际出口量增得不快,但进口下降得也很快,所以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也拉动了工业的生产。所以工业生产的增长相对于服务业来说,上半年结构上还是有些优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整个中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还是基本稳定的,没有出现国际上产业链断裂的情况,特别是粮食、能源价格上升,零部件断供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影响下,中国的制造业还是有一定的硬性。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工业生产表现还是好于服务业,另外也说明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保市场主体稳投资,对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当前形势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中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哪些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看,特别是到明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面临着矛盾和问题。从国际上看,外部风险还在增加,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滞胀,甚至衰退期,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过去几年全世界都在大规模的搞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像美国欧洲和泰国直接发钱刺激消费,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疫情结束以后,需求端的消费需求就开始爆发了。但同时尽管供给端也在增长,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人不太愿意出来工作了,一些产业链供应链还是中断了,所以供给端的生产还是比不上需求端的爆发恢复,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欧洲可能跟美国情况不一样,供给端主要是天然气等价格上升过猛。还有一些国家是因为粮食生产粮食价格上涨过猛,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但共同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货币财政政策在收紧,价格却永远处在较高的位置。所以明年可能有些国家可能要出现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是大概有1/3的经济体可能进入衰退,对欧洲的影响要比美国还要大,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也最大。在国内,制造业投资今年还是不错的,但目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制造业大概只有75%左右,距离正常水平78%-82%还是差得很远,整个制造业的产能还是过剩的。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不太强。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整个制造业企业的利润还是负增长,所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也不高,国际上的出口也会下降,所以整个需求端还是很弱的。实际上,从2020年3月两会以来,一共出台了50多项政策,主要6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块就是扩大扩张财政政策市场主体。第二块是宽松的支持小微企业,扩大贷款。第三块是稳住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第四块是稳住速度。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回升,工业的增长速度会继续回升,这是今年的一个情况,明年则会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内需不太足、进出口的影响会有所加大。但是明年也有比较好的条件,到明年的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就会上来。考虑到工业生产、进出口、消费投资等等的影响,明年的工业增长速度跟GDP基本上在同步,可能会略慢一点。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确保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屈贤明: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方向是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进而成为世界冠军企业

12月24日,由中制智库独家运营的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屈贤明在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主题演讲中表示,民营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生产总值,70%的创新成果,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是推动指导全国建设的主要的力量,更是培育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的主力。以下为发言实录:首先祝贺第七届制造强国战略论坛开幕。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培养大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看法和建议。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跟踪研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他们的成长轨迹,成长之路。这里我介绍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五种模式:模式一,以高质量产品赢得用户信任,准确切入市场的模式。在常州有一个恒力油缸公司,从低端组做起,以非主流产品切入市场,以高质量赢得用户信赖,逐步向高端主流产品拓展。大家知道工程机械液压电是非常重要,而特别重要的就是35兆帕以上的高压坝,高压的多漏阀,高压的瓦达以及油缸,恒力油缸,现在不仅仅是做油缸了,它经过了20多年的不断的进取,已经成为工程机械高压泵、多路阀马达、油缸的第一供应商。像著名的卡特彼勒,每年都要给它几个亿订单。模式二,专注于一种工艺持续的创新,终成正果,成为领先者。泰州姜堰太平洋精锻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于汽车、差速器、锥齿轮等定段间的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41%,全球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10%,是各大国际汽车制造商的优秀供应商,是专精特世界冠军企业,现在已经在泰州、天津、重庆、宁波等地布局。模式三,几十年如一日,把简单产品做到极致的深耕模式,把简单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就是精品。在宁波的慈溪,有一个公牛集团,23年深耕电器插座行业,一心一意研究产品和市场。2015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56亿,在一个技术不高的产品和一个行业体量不大的市场,缔造出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公牛神话模式。模式四,引进国外团队高起点发展的模式。前面讲到,我们有一个卡脖子的短板,而飞机发动机的耐高温叶片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它需要采用高温合剂,镜像凝固精密铸造,这是一个高度的商业机密,掌握在少数工业公司的手里。无锡有一个民营企业,花费了2.2亿人民币,按产业链对16个关键环节吸收了16位欧洲的知名专家,迅速掌握了核心技术,不仅满足了国内急需,还成为国外著名公司的供应商。对于他们的这种勇气,我非常敬佩。模式五,与主机企业联合密切合作,实现共赢的发展模式。陕西的杨凌有一个美畅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抓住了光伏发电设备快速突破发展的机遇,联合龙头企业西安隆基,这是我们国家最著名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他们开拓了金刚石线锯这一颠覆性的技术,在单晶硅切割上的应用快速做大做强,成为全球领先的金刚石线锯以及设备的制造商,每年大约要给光伏产业带来大约400亿的利润。中国制造2025年要步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那么它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必须拥有4个世界第一的产业。如现在的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以光伏发电装备为代表的电力装备,一批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工信部三年评出来了45家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下一步的发展向何处而去?就是要向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继续去发展。力争到2025年能培养出10家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不仅有产品输出和出口的能力,而且有资本输出的能力,技术的输出能力,能够对世界该领域的市场起到控制,能对技术上起到引领作用。还要有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世界冠军企业。我们只拥有了4个一批,世界级的产业,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世界级的大企业,以及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世界冠军企业,那样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每个省市都能培养出10家几十家世界冠军的专精特新企业,那么到2025年总计能够达到800~1000家左右,那么我国制造业将形成牢固的基础,谁想再抓住一个元器件、一个芯片来制约我国?所以对此我寄予很高的希望。我也很希望保定做一个新能源装备的国家级的产业集群,围绕风电、光伏发电、输配电这三个领域,能够培养出10家20家专精特新的冠军企业。当然要做到这个其实各地都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比如首先要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进行梳理,有哪些专精特新的企业,它离国内领先,再到国际上领先存在什么问题和短板?针对这些短板,首先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每家企业分析出努力的方向,企业和政府共同联手精准失策。这样到2025年培养800~1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达到的。在座的多是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生产总值,70%的创新成果,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是推动指导全国建设的主要的力量,更是培育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的主力。在夯实中国工业基础中应该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一句话,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专注于一个细分方向,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成为世界冠军企业。近年来,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一批有志的新闻工作者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嘉兴、宁波、上海、厦门、无锡、泉州等11个市的《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的丛书,使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认识到了培养冠军企业的重要性,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已上升为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成为解决产业基础薄弱,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的主要路径和三大对策之一,也已写入各级政府的文件和各地的十四五规划,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发展态势。希望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小巨人企业,世界冠军企业,涌现形成一致宏大的力量。这些可能是小微企业,但是它却可以形成蚂蚁雄兵。✎THE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刘利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在主论坛演讲中表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以下为发言实录: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借助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和大家相聚在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河北保定,衷心感谢大家对制造业及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工业强则百业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振作工业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来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制造业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恢复增长的态势。去年,我国制造业增长了9.8%,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长了2.8%,高于GDP0.3个百分点。近两年来,制造业比重逐渐从2020年底的26.3%,提升至今年二季度的28.8%。制造业增长和制造业比重的回升,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充分展现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全、韧性强的重要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奋力突破光刻机、芯片、核心工业软件、触觉传感器等一批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比如在锻长板方面,要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等传统优势,将已在轨道列车、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取得一定先发优势的领域继续做强做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在补短板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投入大、见效慢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亟须解决的短板项目。同时,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稳步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有力带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装备数字化发展,落实落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健全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要适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趋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培育发展优质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升制造业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锚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目标,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李振国:中国的光伏产业已实现全球产业技术全面领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在主论坛演讲中表示,十几年前的中国光伏产业是“三头在外”——市场在外、原料在外、装备在外。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从装备到供应链,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国产自主,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同时实现了在整个产业技术上的全面领先。今天,光伏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当地最经济的电力能源。让人们使用清洁能源时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更低,这是企业乃至整个光伏行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以下为发言实录:大家好,首先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的顺利召开。在过去一二十年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壮大绿能产业,创造绿能世界。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光伏制造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以我们公司为例,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只有4068名员工,当时只在单晶硅片有一个吉瓦的产能,人均产出0.25兆瓦。到2021年,员工接近5万人,形成的产能是硅片105吉瓦,电池37吉瓦,组件60吉瓦。这时候的人均产出4兆瓦水平,10年间人效提高了16倍。同时在光伏成本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天光伏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成为当地最经济的电力能源。举个例子,10年前我们的单晶硅片是100块钱一片,如今是5~6块钱一片的水平,这还是在最近一年以来多晶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2020年中期,硅片的价格曾经降到三块钱以内,我们拉制单晶硅棒的,非硅成本10年以前是45美元一公斤,现在是3美元一公斤,组件的价格也从10年前30块钱一瓦降到现在2块钱左右一瓦的水平。一度电成本在10年以前要差不多2块钱,今天在国内已经实现了与火电平价,大概三毛钱一度电的水平。如果现在计算技术成本,或者叫做会计成本的话,大概只有几分钱一度电的水平。去年年初,沙特阿拉伯大型的吉瓦级光伏项目,上网电价为1.04美分一度电。过去10年间,光伏成本降了接近80%,同时整个产业链覆盖了大部分工业领域,从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到最后的电站,涉及到众多工业门类,形成对产业的支撑。在前面这些年,我们在拉单晶技术上,采用了RCZ技术,金刚线切片技术,使硅片的成本大幅度降低。那么同时我们在2016年2017年开始推广破壳电池技术以及双面电池和组件技术,这些技术支撑了过去十几年行业的重大技术变革和进步。这主要取决于高度重视研发,在研发投入方面领先于全行业。我们现有1700个研发人员,2012年上市开始到现在10年间,累计研发投入近200亿人民币,去年年度研发投入已经达到43.9亿人民币。累计获得专利超过1800项。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不仅推动了产业的进步,最近一年更是连续十几次打破下一代各种电池技术路线,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比如说在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赫尔曼·西蒙: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越来越强大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在主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现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这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中小企业对中国巨大的出口量贡献已占68%,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小企业比大公司更为重要,而且它们在制造业中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赫尔曼·西蒙称,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并且拥有大型的制造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不仅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且能够提供日益精密复杂的产品和服务。隐形冠军对这种努力和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期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以下为发言实录: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受邀参加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并向大家问好。本次论坛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牵头,由保定市政府和中制智库共同举办。这些重要的组织机构都能够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做出贡献。我从德国送出问候,想就中国和德国在制造业中的角色发表一点看法。在德国,大型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型企业,它们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不为公众所知。这些公司在中国经营着2000多家制造工厂,是我们企业的基石。一方面,他们是市场领导者。另一方面,他们不为大众熟知。因此,我称它们为隐形冠军。在中国,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涌现,这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在过去,中小企业对中国巨大的出口量贡献了其中的68%。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小企业比大公司更为重要,而且它们在制造业中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并且拥有大型的制造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不仅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且能够提供日益精密复杂的产品和服务。隐形冠军对这种努力和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期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也希望来自德国的隐形冠军们能够继续成功之路,维持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我们看到全球化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30年里,出口发挥了主要作用。但现在,出口正越来越多地被外商直接投资所取代。因此,扩大制造业的范围将意味着德国公司必须在中国进行更多和更大规模的投资。同样,中国公司也必须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投资。而德国在这一进展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因为我们有非常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我期待着中国和德国之间富有成效的、持续的合作,这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我也祝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众多的参会者以及丰富的演讲发言内容,让整个会议可以成为一个高效学习的机会。我感谢所有参会的组织机构,并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来自中国和德国的隐形冠军,在未来的制造业中取得成功。非常感谢您们的倾听,谢谢。✎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朱宏任: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需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在主论坛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需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制造业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而具有较强基础的制造业城市,就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盘。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城市,应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制造业跃升,带动区域新发展。以下为发言实录:在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向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全国掀起了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本次论坛把握制造强国目标,以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为主题,深入探讨制造业如何有效解决卡脖子难题,补短断长,打造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问题,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扎实举措,很有意义。论坛活动连年举行,惠及政府部门领导和业界专家,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围绕京津冀区域制造业转型及新经济制造业发展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影响越来越大。保定市地处经济交通便利,制造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良,近年来,主动承接北京市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产业积极效果,一批创新型机构创业落户保定发展,提供大量制造业创新成果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靓丽名片。继去年之后,制造强国论坛再一次在保定市召开,充分展示了保定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创新立市的决心。期待论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清晰了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态势。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强调制造业,美国几届政府都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的要求,欧盟整体上开始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拜登政府致力于振兴美国制造业,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2022年10月发布了新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了开发和实施先进的制造技术,培育先进制造业技术劳动力,提高制造业供应链弹性和生态系统韧性等三大目标以及11项技术措施,旨在确保美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系统性打压,以脱钩限制中国发展高科技关键技术的同时,该计划中明确提出由美国引领智能制造未来,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证明了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制造业迈步由大向强,这一历史性进程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我国制造技术企业管理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阶段点填空白,锻长板,补短板,大力推进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确保产业安全。还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二、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工作方向。第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中国把自主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脱钩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在高技术领域的追赶并跑,直至领跑知识。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持续提高制造业企业效率质量和综合素质。第二,以打造韧性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制造业发展新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环节,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与各国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第三,以加快数字化转型,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成熟,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工业部门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产品形态等发生全方位的深刻革命。要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为基础,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有序推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建设部署和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第四,以落实绿色低碳转型,重塑制造业发展新路径。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是制造业底色。制造业企业要认真落实碳达峰碳综合部署,全面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严控重化工业新增产能规模,从而更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型产业,以绿色低碳为目标路径,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五,以开展无形制造,拓展制造业发展的全新领域。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有利于推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业企业有必要通过服务型制造迈上新台阶,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而且可以通过贸易服务打造产业链延伸的巨大空间。随着制造业企业转型进程加快,服务型制造将通过现代生产要素新组合,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和障碍,强化现代要素支撑,有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成为制造业的新蓝海。第六,以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培养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制造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动员更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合,拓展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化思维,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加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中国制造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三、积极夯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实基础。制造业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而具有较强基础的制造业城市,就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盘。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城市,应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实施制造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支撑,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引资引智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全力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制造业跃升,带动区域新发展。一、系统谋划,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水平。在已有产业基地基础上,重点培育若干产业链完善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聚焦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大力推进精密制造等技术产业化和数控装备发展,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不断延伸制造企业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金融、工业设计、信息系统服务等与制造业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增长质量和盈利能力。二、动能培育,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选定一批具有国内一流产品和技术与国家战略对接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企业,一企一策给予引导支持,鼓励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里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使其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中成为新的发展动能。三、加快转型,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为抓手,沿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路径,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增强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打造高质量园区网络,引领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引导园区服务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提升数字资源的管理能力。四、夯实基础,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加快基础制造产业的换代提升,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机械加工成套设备等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突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通过改造整合提升,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要的零部件配套工业体系,提高本地零部件的配套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五、引资引智,奋力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围绕资金人才谋划项目,加紧集聚资源。一方面要集中优势,招强引优,突出龙头型、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企业的引进,以增强产业带动性和后劲。另一方面要实施产业链产业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以产业链为主线,放眼全球,联合聚集优质资源,补链强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加大先进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投身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融通发展,全力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突出制造业的特点,积极制定和实施围绕产业链龙头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充分利用分层级建立的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为产业链供应链,打通断点堵点,匹配合适的企业,帮助位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骨干企业,尤其是创新能力突出,掌握了核心技术且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获取更多通过市场配置的资源,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生态。按照国家指引,进一步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出台培育优质企业的专项配套扶持政策,夯实制造业基础。同志们朋友们,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认识,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协同攻关,争取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陈学东: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主论坛的演讲中介绍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在进行的相关战略咨询课题研究以及部分成果。陈学冬指出,在十四五到十六五,我们国家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推动工业强基工程,助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并且发挥双方的作用来解决。以下为发言实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大家上午好。首先我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圆满成功,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题目是我们在周济院长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战略咨询课题研究,把其中一些成果给大家报告一下。我的报告分六个方面。第一,从现在的制造大国到实现现代化强国,必须要经过制造强国这么一个历史的阶段。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对我们进行高端施压,另外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跟我们争抢中低端的市场,使得我们受到双向挤压的局面。全球疫情爆发以后,全球的产业链纵向缩短,横向区域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俄乌冲突以后对我们国家制造业也是有影响的。俄乌冲突爆发还会引发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的担忧,使得我们要关注能源装备和农业装备。第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近十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像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华龙一号的核电、新能源汽车、能源掘进装备、蛟龙号以及C919等等,都体现了我们的标志性的成果。我们国家现在的全球创新指数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全球创新指数是由康奈尔大学欧洲管理学院和联合国来共同发布的一个经济创新能力指标,它包括评估制度和政策创新驱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等,对125个国家进行评估。我们国家从2012年的34位上升到第11位,现在已经比法国和日本还要高了,当然比欧洲的其他国家和美国还要低一些。我们国家从2010年开始就成为制造大国,连续12年保持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包括我们的GDP占全球制造业的占比都是全球最大的。但是我们大而不强,整体还处于全球的产业链中低端,但也有专家认为大也是强的一个重要指标。2019年工程院组织了专家对26类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认为有11类企业处于国际领先和先进地位,比方说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输变电、纺织家电、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钢铁石化、建材装备等等。仍然还有15类与世界制造强国差别巨大,你像飞机、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农业装备等等,我们国家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工业基础、资源利用率两化融合方面,大而不强突出问题。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原创性、颠覆性变革性成果不多,工业技术还是比较薄弱的,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尚不能完全自主可控,质量效益指数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人员利用率比较低,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2.6倍以上,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还是有待提升。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的研发投入比较少,科技创新对国家贡献力是不够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这个是我们国家关于创新型国家指标若干4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其中第一个企业研发投入,我们应该在2020年达到2.5%,但我们到去年才2.4%,同类的发达国家有3-4%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60%左右,离创新型国家要求的70%还有差距。另外我们工业技术是比较薄弱的,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下面这几张图都是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所反映的问题。从这个图上可以看,这个图是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巴西、印度,我们一共9个国家在一起比较,只要是跟规模相关的,我们中国都排在第一。只要跟质量效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我们都排在第七,跟印度、巴西差不多。如果这个指标既与规模有关,也与结构有关,也与质量有关,我们一般排在第四,就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我们发达国家质量产品的质量分布,应该是一个菱形分布,高端和低端是对称的,而我们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形分布,我们以中低端为主,另外我们资源能源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环境污染还是比较突出,像钢铁、建材、化工等等,比如先进水平要高出10-20%左右。另外我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也有待于提升,深入推进任重道远。我们本来在2020年应该全面实行数字化转型,但是这个工作现在还在进行,还没有完全结束。那么到2025年我们要数字化、网络化全面实现,要探索新一代智能化过程还是任重道远。第三,工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工业强基就是从制造大国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的工业产业基础就是指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元器件,重要的基础材料,关键的技术工艺和工业软件,还有重要的技术基础主要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这么一个关系,工业技术能力决定着我们产品的性能质量与可靠性,是国家制造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工业基础,对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建立品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技术存在的问题看,有三个方面问题,一个方面是我们核心技术零部件,关键技术材料仍然严重依赖于进口,也就是存在卡脖子问题,没有办法很好地满足一些重点领域的装备发展要求。下面这个表列出来,我们有一些装备,还有一些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还要100%进口,有的是80-90%进口,比方说像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减速机等。尽管我们的美的已经把德国库卡兼并过来,但是基础零部件部分并不在其中。燃料电池氢气再循环泵,70兆帕的一些瓶口阀依然需要进口,这是卡脖子问题。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我们虽然做出来了,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研究不足,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还需要全面提高。短板问题较为突出,比方说我们的涡喷涡扇发动机轴承寿命只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10,我们军用飞机齿轮的寿命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3%左右。我们通用机产品寿命大概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0%左右。我们的食品机械、纺织机械在差异化、精细化、大容量化学纤维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也存在短板。第三个就是我们基础工艺薄弱,质量基础不完善,主要的产品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比方说我们现在工艺的研究很缺乏,某重大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机床,由于缺乏结合高技术工业研究,最终没人通过验收。工业技术差的原因分析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处于跟踪与模仿,高水平自立自强不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很少提出原创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原创性的重大性成果和变革性成果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比较弱的。产学研融合结合还没有真正形成,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所以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寿命可靠性不高,缺锌少魂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第二个是我们缺乏顶层设计,我们过去技术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系统成套设备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脱节。工业化前期的时候,我们重主机轻配套,在加入WTO以后,我们对整机产品要征税,对零部件产品不征税,这样子就把我们民族的零部件企业和技术材料企业给打压下去了。第三个是我们工业技术研究前期积累不够,后期投入不足,不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第四个1999年的时候,原工业部门的院所科研院所转制,造成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不够,使得我们科技和经济出现两张皮现象。当年我们主要是按照前苏联的机制,工业部门建立科研院所来从事应用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来解决科学发现到产品实践之间衔接问题。第五个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一个方面我们缺少龙头企业。你比方说轴承行业,前三个轴承企业加在一起还不到国外一家著名公司的50%。再比方说我们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考核评价体制存在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问题。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比较低,质量技术研发投入也不足,造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办法效仿美国。第六个是我们高校对科技经济融合企业计算能力支撑作用也是不足的。我们重科学、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重个人、轻团队,使得高校对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作用自身也有限。第四个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我们是以德国和美国日本为例,他们在产业基础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们有这么些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第一个重视法律法规和机制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基战略。在我们国家对基础件产品免税的时候,德国和日本都立法规定,他们的主要工业产品的基础件基础材料必须由本国的工艺专门立法。第二个在我们把院所转制的时候,他们很重视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检验了很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确保工业技术可持续发展。比方说德国的弗朗霍夫研究院,它就是介于全苏联机制和美国制度之间的这么一个市场加计划经济的模式。因为政府要稳定地拨款30%给弗朗霍夫研究院,用于支持它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同时免费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而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70%的资金用于高端研发的开发。他们还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德国每年拿出500亿欧元的2/3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给弗朗霍夫研究院的钱,也要求它能够对中小企业免费开放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等。另外他们很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攻关以及生产工艺的创新。本来招商融合系统骨干是我们中国的创新,我们当年的两弹一星就这么搞出来的,但是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的协作反而是更加难了。德国也很重视工艺创新,他们工艺和硬件的配比是四份工艺的费用来搭配一份硬件,而我们国家重视硬件,不重视工艺。日本的工艺和硬件比例是1.8:1,另外他们很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重视整机企业与零部件技术材料先进工艺研发和生产企业稳定的供需关系。他们的很多企业都有两三百年的供应关系,稳定的供应关系就体现了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另外他们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世界闻名,这个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的董事长提出了锻造国际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发展战略,就是既要挣钱又不仅仅挣钱,既是企业又要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我们很重视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打造重大装备这个关键技术零部件的创新联合体,着力解决重大装备基础领域的卡脖子短板问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所以在国家做所有的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当中,都有我们提供的轴承传感器、功能材料、密封件、测控仪器和工艺等等。另外我们很重视转制院所的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我们借鉴德国弗朗霍夫经验,持续稳定的支持转职院所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技术研究和产品实现有效的选择,勇做原创技术策源地。我们在培育国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标准供给以及检测检验服务机构、科技期刊这块也都做了很多工作。我们重视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驱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比方第一拖拉机厂拖拉机精品工程,我们跟将近10来个学校高校合作,引把上游的技术引入到我们这里来,同时我们跟很多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合作,造成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所以在运行期间,很多地方供应链不能保证的时候,我们的供应链是能够保证的。我们的创新链是围绕着产业链来布局的,所以现在拖拉机精品工程做得非常之好。另外我们还重视质量基础的设施的建设,这里面包括质量创新、精品工程培养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另外我们很重视企业的科技团队建设,在技术高地上构筑学术高峰,在优秀团队中产生领军人才。所以我们在评聘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设立各种人才基金项目,重视退休人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生活待遇,包括培养高技能人才都做了很多突出的工作。弗朗霍夫经验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供了若干建议,一个是我们现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薄弱是我们制造业主要大而不强的原因。我们有三个方面建议,从政策环境、研发平台和优秀人才等三个方面。在政策环境方面,我们提了也是三个方面的建议,一个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我们现在不同的问题,要分类施策,形成可持续的推进机制。所谓分类施策就是针对卡脖子问题,中央政府、国家要拿出主要精力和费用来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实施突破工程,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化。对于短板工程,我们认为应该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来夯实产业技术,挖掘创新特性的企业,来实施短板工程,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对于大量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迈进问题,我们觉得应该实行卓越工程,锻造优势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企业集群,实施产业链的现代化。可持续推进机制就是要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要相结合,市场作用与政府的协调要侠锗作相结合,国防军工和民用企业要向衔接,独立自主的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第二,在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提议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提出六个方面,包括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健全转制约束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技术上用的话语权,培养有条件的企业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包括民营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关的建议在2021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被国务院出台了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的若干措施,一共有11个方面,34项举措已经采纳了。但是如何贯彻落实真正能够激发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我觉得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落实。另外第三个就是在政策方面,我们建议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一个方面我们加强NQI的投入,开发极端条件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计量与检验检测技术,健全国际国家团体标准体系。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健全质量治理体系,要建立质量分级制度,要优质优价,不能永远是搞低价中标。如果最低价中标的话,对我们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和质量体系的建设会有很大影响。另外我们要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培育检验检测认证的知名品牌。在第二个方面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是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另外还要鼓励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仅是中央企业,包括我们一些大型的重要的民营企业,也要成为产业链的链长,联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我们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制造领域的国家创新这个平台体系建设。比方说我们要遵循四个面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议从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工业模具技术、重大装备技术等四个子领域来建立创新平台,增强制造业的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能力。这个我们还要聚焦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确保产业链的韧性和柔性。特色产业集群也是一个平台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领域的高端装备,打造以整机生产为中心,上下游紧密系统,基础件完整配套的特色产业体系。那么第三个方面建议就是人才方面,我们建议培养更多富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战略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我们认为优秀的企业家本身就是战略科技人才,要把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结合在一起。企业家精神富有冒险精神,科学家精神对专业有执着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并且发挥双方的作用,来解决卡脖子短板和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问题。我们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强基及质量品牌建设。我们要加强政府政策的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对标世界一流,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可持续推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品牌中国。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苏波: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支持制造业走向高端化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苏波在主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苏波着重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对比了国际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指出制造强国建设关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局,必须大张旗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必须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支持制造业走向高端化。以下为发言实录: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源泉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目前全球高技术激烈竞争博弈的核心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对完成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10年来,我国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升到2021年的30.45%,与排位第二到第四位的美国、日本、德国三国之和相当。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0个小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产品门类中,有4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据世界第一位,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多年持续的科技投入和创新发展,制造业创新成果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组网、深海探测、自主航母列装,C919交付商业运营,各高压输变电设备、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一大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和24个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铁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航天装备、工业机器人、工程施工装备、钢铁石化等行业技术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制作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当前金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疫情影响加深,全球产业格局深刻的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今年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加深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外部势力对我国的遏制打压变本加厉,逆全球化严重割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破坏全球资源配置体系,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权的竞争更加激烈美。西方纷纷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又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紧布局,制定发布实施了多个制造业发展战略,如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德国工业战略2030等,就在今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自2012年以来第三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核心内容是围绕先进技术、制造技术、高素质人才、供应链弹性三大支柱,提出11项重点发展领域目标和37项实施路径,以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三版战略都将半导体、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支持。依托今年8月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在政府财政527亿美元支持芯片发展,并迫使跨国企业在先进制程制造中美二选一。近日美国频繁更新制裁清单以及公布出口管制新规,几乎完全切断使用美国技术的美国和他国企业对中国芯片制造和设计的供应,我们还要警惕这一战略。在今年8月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等推动下,美打压我国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摒弃美方搞供应链联盟,构建去中国化的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美国两届政府一边大肆攻击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阻止中国制造2025实施。另一方面一改自由市场经济,传统大国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模仿中国产业政策模式。德国总理舒尔茨在今年8月的一次论坛上公开讲,希望欧盟学习中国制造2025的做法,通过欧洲制造2030计划,意在重点战略技术上重新获得已经失去的竞争力和自主权。拜登到处讲新能源汽车中国是全球第一,美国落后到世界第八,中国一个月的钢铁产量比美国一年的还要多,以中国高铁、新能源汽车、电池、钢铁等行业领先美国为由,动员国会财政支持,强调美国要重回国际领导核心地位。美国商务部还妄言,必须让中国创新速度放慢。美方还列出中国不能发展的五大高端制造业,对我国打压遏阻亦无所不用其极。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减弱,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企业生产受到疫情严重影响,以及缺锌缺基础性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部分行业卡脖子问题突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产业链完整,宏观政策工具比较丰富,稳住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刚刚召开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稳定发展确定了大政方针,明确了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使命如磐,任重道远。三,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建设制造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支撑。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的工业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优势,以制造业为主体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走欧美一些国家脱实向虚的产业结构体系的老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有效扭转了之前社会上一度忽视制造业的倾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要素脱实向虚的状况,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疫情的重大影响,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造业投资一度出现负增长,资源配置困难,各层级政府和企业参与制造强国建设的声势氛围和弱化,工作力度有所下降,影响了中央战略决策的落地落实。制造强国建设关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局,必须大张旗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作用,动员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资源,积极投入强国建设,形成持之以恒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态势,力争早日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10年也就是2025年的奋斗目标。二是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极大丰富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内涵,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大定位,给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是要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引领的协调创新体系。二是要加快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发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产业。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优势。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大趋势中占得先机。新能源汽车产量由2012年国家规划发布实施时的1.3万辆,到2020年的136.6万辆,2021年的367.7万辆,今年1-11月产销量达到了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增长一倍,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多年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今年前三季度占全球销量的62.9%,全年产量有望达到700万辆,提前三年超额实现。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提出的2025年20%的渗透率目标,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继全球领先的高铁,5G电力装备等重要领域之后,又一个引领全球发展的新领域新优势,并已进入由政府政策支持主导,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主导的快速发展新阶段,形成了在全球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快速成长的新的生态系统。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燃油车生产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挪威等发布2025,德国、荷兰等发布2030,欧盟等发布2035年禁售燃油新车的大势下,我国超过3500万辆燃油汽车产能的替代将会加速进行。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每年减少几百万辆燃油车的产销,汽车行业的产业变革势在必行。相关企业要有紧迫感,绝不能再等待观望。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紧紧抓住汽车新赛道的新机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领先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尽快建成汽车强国。四、加快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聚焦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全面梳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状况,做好重点行业供应链战略设计和基础设施,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及体系完整的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中突破一批重要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要达到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巩固已有的产业链,把产业基础和核心企业的根留在国内,要高度警惕和重视英美西方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和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产业链调整动向。十四五期间要系统研究建立产业救济机制和相关的政策保障,对一些国家投入巨额补贴,引导关键产业链回流,可能形成我国产业链外迁风险,要早做防范,延缓和组织重要产业链过快或者整体向外迁移。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向中高端跃升,畅通产业和经济循环,在开放合作中打造更强的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五,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抓紧落实好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的开放政策,做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的服务工作,以法定规范的方式固定对外开放举措,提高制造业发展政策透明度,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与全球制造业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规范引导好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布局和有序转移,深入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大引进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务实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坚持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最后祝贺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黄奇帆:要主动布局今后能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他提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第一,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够过低。第三,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黄奇帆还预测了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三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以下为演讲实录: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结合今天的主题,我就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谈几点思考。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然后就在峰值上徘徊平衡,到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了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全球主要工业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等,制造业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另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端高质产品不足。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同一制造业门类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容易陷入同质竞争。一谈哪个行业处于风口,大量制造业企业往往一拥而上,搞低水平重复,最后形成恶性竞争,产能过剩。三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受制于人。四是缺乏引领国际的高端品牌。一个品牌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的专一专精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以后再逐步下降。我们国家在2011年人均GDP才5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开始较快速度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这就是一个问题。今后我们要着力延缓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够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在2050年前不能低于20%。制造业之外,在工业范围内还有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他们和制造业一起构成第二产业,大体上这一部分占GDP的10%,那么如果我们制造业能够保持25%以上,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建筑业的10个百分点,那么2035年的时候,我们的第二产业能保持在35以上,2050年以前后能保持在30%以上,总之中国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8%的极端,美国的制造业占GDP是11.5%,美国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在18左右,这个是脱实就虚。我们如果能够把第二产业保持在GDP的35%或者30%以上,这样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美国的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第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了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从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些指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在今后5-15年把这些指标能够赶上去。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一方面制造品中相关的服务业占比逐渐加大到百分之30-60,也就是说一个制造业的商品镶嵌在制造业的硬件中的服务比重,服务价值比重会达到30-60%等等。同时伴随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也会逐渐加大到制造业增加值的50-60%。当这4个方面条件满足以后,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成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在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就有了以制造业为重心,而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外,还要积极进取,才能根本上摆脱我们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有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发挥中国作为最大规模单一市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优势。未来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是要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为产业链招商,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千亿、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从这次疫情的应对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在疫情时期更凸显出竞争力。要努力推动形成三种集群。一是某一个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比如说汽车这个产品,那么它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各种模组等百分之七八十的部件形成本地化的生产,这是一类。第二类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产业链集群。当几个同类大企业在一个地方落户以后,那么它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以为这家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以为那家企业服务,这样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最后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合作,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也就伴随着制造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互动地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比如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从事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位置的配套,这就涉及到创新链条的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这三类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更大水平开放实施补链扩链和强链的行动计划,实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也就是要针对相对薄弱的物流、保险、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力度吸引优势外资进入,补上我们供应链的短板,这就是补链。或者要利用已经形成的贸易关系,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企业导入,形成产业链高度集成的新布局,这就是扩链。或者要推动现有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微笑曲线两端一延伸,两端往上拉了以后,我们也就把它叫做马脸曲线,像一匹马的脸,那么马脸曲线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往上延伸,那么这样的一个马脸曲线出现的话,将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就是强烈推动补链扩链强链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形成更高水平的产业链集群,这种产业链集群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对象的内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当国外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这样既有助于我们防范和应对类似新冠疫情这种因天灾导致的全球断链的风险,又因为产业链集群本身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可以有效阻遏未来在某些关键领域被人卡脖子的风险。第三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组织上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门类、企业门类齐全,实际上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产业能力,也就是对复杂产品的组装能力。这类高技术的复杂产品的总装厂固然停留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与掌握这三链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所在的中间环节的增加值并不是很高。但也不能小瞧了这一能力,因为它是成百上千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对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组织能力的集成,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大优势。这种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带来的产地销、销地产的产业链集群模式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熟练工人队伍以及日益精进的科研开发能力分不开。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建了不少合资的汽车主机厂,手机组装厂,家电的组装厂等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很多的内资企业也都已经学会了这种大规模制造的管理能力,为我们培养自己的富士康,培育新时代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打下了基础。第四是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产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微软公司、谷歌公司、苹果公司是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典型例子。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已经是一个无组件制造商,是一个以其知识产权为基础,组织全球价值链特殊的商业组织。苹果公司不直接生产苹果手机,却凭借其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品牌、产品、设计、软件、数据库等,在生产前和生产后组织管理和经营着全球产业链的标准,供应链的纽带和价值链的枢纽,主导着整个苹果的生态。当前中国在部分领域已有此类企业出现,比如华为,我们要倍加珍惜。一是要用中国大市场为这类企业推广其应用迭代其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鼓励这类企业树立全球视野,根植全球化基因,通过搭建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帮助这类企业在全球开展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的布局。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主导性的猎头企业的共性特征,是在底层技术上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支持此类企业发展壮大,强化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从根本上对其竞争力形成有效保护,在这方面需要持续加强。第五,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产业链的集群化,真正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事实上全世界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4-5个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不管在中国还是亚洲或者欧美地区都是如此。比如上世纪50-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留声机等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录像机等等。新世纪以来的20年是手机、基本电脑、液晶面板、电视机、汽车等等,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往往超过万亿人民币,在全球超过万亿美元。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够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当下就应该抢未来的四大件五大件,国务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就是这个意思。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大体上包括以下五种,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的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三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因为在过去五六十年的过程中,过去的三个时代的四大件五大件基本上都是欧美日本发明,然后我们引进消化吸收的。所以不管我们洗衣机、冰箱、彩电或者笔记本电脑、手机生产能力都是世界第一,世界前列,但其实它的源头创新可以说都是舶来品,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合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那么对未来世代的四大件五大件,除了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地引进消化吸收之外,我们更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生产线,自己的新开发的产品,形成三大件四大件五大件。这样的产品一般我们自主形成,那么猎头企业就是我们自主的企业形成的。代工龙头,也是我们自主的企业来安排的,那么整个的制造业产业链,不管它放在中国还是放在世界各地,我们就掌控了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安排布局的主动权。总之,建设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制造业为重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稳中求进,不仅能构建中国本本土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而且还有一批能在全球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这是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根本之道。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THE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设制造强国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隆重举行了开幕式暨主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首先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省保定市成功举办。我想就学习领悟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问题导向的论述,分析如何看待和解决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体会。我准备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问题和差距,第二个讲讲怎样针对这些差距落实战略措施。第一个问题,充分肯定成绩,坚持问题导向,剖析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句话概括得十分精辟。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是实际的、客观的存在。在现实和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和矛盾又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时代的呼唤,能够觉察、发现、查找并解决问题,要具有清醒的、镇静的定力,与时俱进的认知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不断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并身体力行地去贯彻落实学习领悟。在充分肯定我国工业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在大变局下再次审视我国工业发展的风险挑战和问题差距,然后去努力破解。我大概概括了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趋势,工业被边缘化、被空心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从2006年到去年,工业和制造业占GDP比重过快下降,从2006年的42%降到2020年的30.9%,最低点在去年有所回升,32.6%。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06年是32.5%,然后降到2020年的最低点26.3%,去年有所回升,27.4%。这一问题我们仍需要在认识上、政策上、措施上加以纠正。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很大,去年是2.78万亿,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是2.44%,很有潜力。但其中的基础研发只占总投入的6.2%,到2025年要力争达到8%。发达国家是15%~20%。我国成果转化率各种统计口径最高是3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三是我国的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虽然是全世界门类最全的,但是结构还不够优化,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质量品牌差距还比较大。四是工业基础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基础的零部件元器件及关键材料重要设备等还要依赖进口,存在不少被卡脖子的问题,重点产业链的安全存在风险。五是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异比较大。工业2.0、4.0并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够,区域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重复建设这个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六是绿色低碳转型比较迟缓,比如单位GDP能耗,虽然每年都要降低,但仍然是发达国家的2.1倍。严重污染有所扭转,但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相当繁重。七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滞后。深度广度还不够,需要将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的跨界融合走深向实。八是部分能源资源短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73.5%,天然气44.3%,铁矿石按含铁量计算的话,85%是进口。另外铜、钴、镍也有90%左右进口,铝70%进口。九是产业国内国际循环还不够畅通。国内市场存在着地方保护市场风格,国际多边双边合作还有待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的话语权参与权仍然不够。看到这些问题和差距,但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去付诸实施,去落实,这是我们自信有实力的表现。第二个问题讲讲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落实战略举措,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变局下,超预期的事件增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几率增加。要把握住我国经济结构性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治本的问题,才能筑牢基础,才能内生动力,才能抵御风险,加快发展。工业制造业领域,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去努力。第一,要保持工业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我国工业化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程,中央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第二,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澄清认识,强化措施,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支撑保障作用。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呢?要力争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比GDP的增速相当或略高。再一个,工业投资的增速比全社会投资的增速也要相当或略高,这样才能够保持制造业的占比基本稳定,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同时注意量的合理增长。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在完成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之上,布局一批新的重大专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了解,现在全国已经有23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要达到60个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要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足量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020年是1.35%,到十四五,要提高到1.6%左右。注意这里指的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第四,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二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工业基础能力包括哪些?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再加上一个基础工业软件合成。5G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必须下苦功夫去做扎实,还要按行业梳理,被卡脖子的那些痛点和节点,专项或者是协同攻关,强链补链。第五,需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走深向实。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才是目的,这个关系要摆正。要适度超前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延伸到行业,延伸到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十四五期间要由7.8%提到10%,写入了十四五规划。一项重要的指标,发展智能制造,5G加工业互联网,开发各种硬场景,并且进行示范推广。要把数字化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环节,一开始是在表层表象,但是不能停留在表层,要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去延伸,促进转型升级。现在各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数字产业园。第六是要推行绿色低碳先例,稳步安全地降碳,深入节能降耗和减碳治污。要全面把握双碳的内涵和工作部署。中央和国务院都发了文件,其中关键几句话,要因业施策,要分类推进,要先立后破。能源是源头,工业是个重点,立足国情,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要梳理碳排放,查清碳足迹,落实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还要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大中初级产品要保供稳价,这是中央的要求。要吸取去年一度因为缺煤拉闸限电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教训,要保障能源和经济的安全。第七是提升优质制造,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品。商品是先从消费品工业提出,但应该扩展到全部的工业产品,商品的原动力来自于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因此要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创品牌,首先从研发设计抓起,要落实到绿色智能改造中,要建立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质量管控体系。要与智能制造相适应,向前发展,比如采取数字孪生、在线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追溯以及大数据市场细分,个性化规模定制等等这些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服务,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市场的评价,推进各个层级产品技术标准升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不断提升质量水平。第八是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集群。有哪些产业集群呢?一个是发展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是十大重点先进制造业,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期完成国家规划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据实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要成为各个城市群的经济的支柱。还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十四五全国要培育100万家创新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1万家专精特型小巨人和大约2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还要涌现一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这样,大中小企业可以融通发展。第九是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局。我国进出口总额是世界第一,工业是进出口贸易的支撑,因为进口的95%、出口的72%都是工业品,剩下还有不少工业用的原材料等等。要发挥产业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发挥市场优势,要积极改善国际交往的环境,还要对外开放,积极改善国际交往的环境,开展多边双边的交流合作,吸引外资。还要走出去,特别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开拓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外循环的协调畅通。要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应对敌对势力的封锁打压,还要注意应对借绿色低碳可能会产生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维护国家利益。✎THE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召开!制造业界权威阵容齐聚,共话制造业发展新愿景

2022年12月23日-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盛大开幕。在这座可能是国内第一批从疫情中恢复生机的城市,在即将万象更新的年底,话信心、论前景,鼓干劲,正当时!为贯彻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实施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助力制造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以“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为主题,齐聚多位部委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20余家行业协会、上百家深耕制造业的企业代表,线上线下联动,探讨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及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应对之策与发展之道。12月24日上午,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举行了开幕式暨主论坛,数位制造业界的权威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聚焦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关键表述,对制造业发展方向做出深入解读和预测。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及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保定市政府市长闫继红、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建峰等领导出席了线下开幕式。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首先致辞。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锚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目标,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在讲话中,邀请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智造保定标志场景。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建峰也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表达了信心。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七位重磅嘉宾进行了精彩分享。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设制造强国。他指出了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九大问题,比如我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趋势,工业被边缘化、被空心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基础研发只占总投入的6.2%,而发达国家是15%-20%等等。看到问题和差距,才能去落实解决办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应对外部势力的封锁打压。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认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他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第一,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过低。第三,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黄奇帆还预测了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技术,五是3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他着重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对比了国际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指出制造强国建设关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局,必须大张旗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必须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支持制造业走向高端化。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介绍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在进行的相关战略咨询课题研究以及部分成果。从十四五到十六五,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推动工业强基工程,助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并且发挥双方的作用来解决。他还从政策、平台建设、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则认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向强需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制造业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而具有较强基础的制造业城市,就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盘。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城市,应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制造业跃升,带动区域新发展。“隐形冠军”之父、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通过线上参会的方式,阐述了隐形冠军的中国优势。他观察到中国现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企业,这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中小企业对中国出口量的贡献已占68%,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小企业比大公司更为重要,而且它们在制造业中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作为新能源企业的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将十几年前的中国光伏产业总结为“三头在外”——市场在外、原料在外、装备在外。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从装备到供应链,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国产自主,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同时实现了在整个产业技术上的全面领先。今天,光伏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当地最经济的电力能源。让人们使用清洁能源时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更低,是企业乃至整个光伏行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另外,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一批保定当地重大项目的签约仪式。在12月23日下午,举办了“走进保定”活动,组织各界参访当地知名企业。12月24日下午,分论坛“专精特新之路”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解析“扩大内需战略”:内需问题的背后终究是经济深层体制问题

“【中制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文试图从经济深层的体制问题,来解析消费内需。”(1)我国内需不振,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谈起消费率的问题,经常见一些财经媒体和经济学家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造成我国消费率已经很高,赶上世界主流的错觉。比如从去年开始,流行一种说法,中国马上要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了,很多经济学家采用的对比参照是,2021年我国社会商品消费总额是6.83万亿美元,而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隐形冠军文章合集

【隐形冠军】从“卡脖子”到“掰腕子”,这家企业够勇!天津菲特:汽车“智”检系统小巨人山东佰盛:20年成就管道防腐行业典范天津百成:三十年潜心打造深海采油“定海神针”“泡沫王”逆袭成行业天花板,技术突围不靠资金而是……“北斗+”赋能,“小巨人”长成“隐形冠军”对话“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中德合作比美德合作更有效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大情怀、大格局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九: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家国情怀从质检服务到“智”检系统隐形冠军“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中国版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天津菲特:汽车“智”检系统小巨人

吉利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你可知这些汽车整车制造业龙头的背后,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服务贸易业等汽车产业链环节,有众多质量专家在一线默默地把守着中国汽车制造的质量关卡。天津有位八零后海归青年叫曹彬,自2013年创建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特”)以来,8年多专攻汽车质检服务,菲特已成为我国汽车质检行业的领军企业。曹彬为人做事低调内敛,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举手投足颇有儒家风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古训。在管理企业过程中,他从不喜欢“菲特”对外进行过多的宣传。在汽车质检行业领域,菲特专注于智能化检测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填补了多项汽车检测技术的空白,解决行业内“卡脖子”技术难题,被行业内称为“隐形冠军”。目前,菲特拥有200多名科研人员、120多项专利和知识产权,菲特设计的在线质量检测方案,已经实现了从智能“自动化”到智能“无人化”的全方位质检服务,能做到汽车零部件在线生产过程100%全检测,而且质检准确率高达99.99%,其检测覆盖率、检测效率及检测准确率远远高于传统“人工目检”。菲特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一整套汽车智能化检测方案和设备,得到了一汽大众、红旗、长城、本田、丰田、比亚迪等众多头部客户的认可和采用;其外,菲特还跟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有着良好的战略互动合作关系。近年来,曹彬主持的菲特研发团队,参与了多项车型国产化项目的标准制订,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单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天津市瞪羚企业等诸多殊荣。截至2022年6月,菲特已发布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齿轮传动件、超级铝压铸等12种标准解决方案,获得众多汽车行业头部品牌的广泛认可。四年实现智能化转型大跨越菲特成立初期,公司主要是为汽车行业的一些全球知名品牌提供专业的质量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当时国内汽车质量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均处于混乱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价格战为主。在激烈的市场夹缝之中,菲特只能通过内生和外延不断扩大业务覆盖区域和质量服务类型,寻求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菲特的一项主要业务是为知名品牌汽车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当时的国内汽车质检行业,普遍是采用“人工目检”。所谓“人工目检”,就是汽车检测师对新车上下左右,从里到外,每一个角落都要经过反复观看、触摸,进行360度“地毯式检查”,以确保没有一个缺陷漏网,这是每一名汽车质检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由于“人工目检”的人工劳动量大、检测效率低、且存在漏检、误差等,缺乏供应链的基础数据,标准不透明,难以精准对标追溯。因此汽车检测的返工隐形成本偏高,已明显不适用于现代的汽车生产检测的要求。在国内消费市场,即便是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也经常发生已上市汽车被召回的事件,由此汽车质量检测受到很多消费者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从2016年底,曹彬开始筹划组建研发团队,进行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的研发。并在2017年投资1000万元,正式成立了菲特研发团队,其中包含光学、软件、AI等前沿课题研发小组,专门用于汽车质检软件和智能硬件的开发应用。由此,菲特正式进入计算机AI(指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应用领域,并在两年内完成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通用化AI视觉及大数据分析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可以为汽车客户提供质量预警、成因分析、趋势分析、工艺优化等多方面的产品与服务。菲特开辟了传统汽车质检的一个新方向,将计算机AI视觉技术应用到汽车质量检测领域,实现了汽车智能化质检。一方面通过智能设备可以统一检测标准,避免了目检带来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人员使用率,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可以说,汽车智能化质检促使整个汽车质检行业起到了质的改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针对这些汽车质量检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错误,菲特汽车智能检测依托多年来积累的汽车行业专业知识和相应数据,以及行业应用中的一些技术诀窍,通过相机矩阵配合AI检测,可以将汽车产品进行360度的全方位严格检测,同时将不同检测设备植入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诸如入料质量判别、模具监控、车型判别、出货检测等多个功能,在提升检验效率、降低检验成本的同时,还确保了产品质量可控。专注投资智能制造的天鹰资本与菲特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据天鹰资本主管合伙人迟景朝介绍,汽车质量检测的容错率极低,即便是一个微小的质量检测错误,就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召回和成本损失,也会造成供应链中问题企业的巨额罚款。菲特公司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准的智能化汽车检测,赢得诸多头部客户的信赖,主要是得益于长期的经验积累、技术积累。比如在汽车智能检测中对光学成像、AI视觉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一般而言,汽车品牌企业对供应商、服务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准入门槛偏高,供应商和服务商需要经过3至5年的准入周期考察,才能获取供应和服务的资质,菲特公司能赢得一汽大众、红旗、长城、本田、丰田、比亚迪等众多品牌汽车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实属不易。要做就做行业天花板菲特成立初期,办公条件非常简陋。为了节约费用,所有团队成员都在仓库、简装平房内办公,一人一桌一本,聘用的财务人员还是兼职。到了冬天,办公室里没暖气,大家冻得瑟瑟发抖,工作工作环境颇为寒酸。曹彬回忆,整个冬天,他经常裹着棉被给国外客户撰写方案报告。为了跟客户见面沟通,深度商谈合作事项,尽快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他每天都要行车几百公里,东南西北来回奔波。在筹划公司转型初期,曹彬自费从汽车客户那里买样件研究,还亲自给员工做相关技能培训。菲特团队每天都坚持提取总结相关检验数据,与主要汽车客户研究分析,一点一滴,才培养了一批技术高超的骨干团队成员。难怪他们在汽车智能化质检行业,逐渐成了行业天花板。假如你走进现在的天津菲特,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专业人才多、工程师多。目前,菲特拥有300多名成员,其中研发团队14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2%。菲特核心研发成员主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还有多位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专家和高管。曹彬本人是德国柏林大学真空物理专业的硕士生,除了低调内敛,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是善于识人用人,眼光深谋远虑,并拥有适时出击的决断力。从一开始踏入汽车质检行业,他就在不断拓宽人脉,同时注意延揽身边接触到的各类人才。天津菲特公司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法定代表人常小刚,是汽车传动领域的一名专家,曾在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工作。曹彬三顾茅庐,多次沟通,终于打动了常小刚,主动放弃上千万的年薪,加入了天津菲特的创业团队中;胡江洪是天津菲特的副总裁,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是听到曹彬的一句“我们要干一件能成为行业天花板的事”,为此深受感动,就果断加入了菲特。菲特团队的科研骨干成员个个都有大来头。研发总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曾在世界知名实验室参与多项数字图像与深度学习课题实验,尤其擅长成像信号数据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高性能部署方案等。菲特还有两位博士都毕业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一位专注于光学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尤其擅长领域包含微米级高精度尺寸测量、3D无序视觉引导、面结构光三维重构等;另一位专注于深度学习算法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特别擅长智能优化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深度学习,以及在嵌入式设备中的落地与应用等。自从转型进入汽车智能检测,菲特一直持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强化技术研发能力。为迎合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汽车产线改造等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2020年,天津菲特在保税区设立“汽车行业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项目,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光学、AI、人机交互等技术为汽车制造智能数转提供了综合的智能解决方案。为保证项目研发的有序进行,公司从市场部、研发部和工程部抽调26人组成研发小组,对上百种镜头和打光方案进行了反复测试,最终整套系统被成功研发出来。现在“菲特质量控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项目已成功应用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现菲特自主研发打造的“5+4”平台的成功研发,也大幅加快了AI检测在工业领域落地的步伐。如今的菲特已经是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光学测量、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汽车工业上,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智能制造在线检测方案的企业。2021年天津菲特联合天津大学成立“天津大学—菲特联合研发中心”,双方将通力合作,整合各自人才、技术储备、行业资源等优势,制定工业智能检测领域的战略规划,实现检测行业智慧化变革,推动检测行业智能化发展。跻身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队菲特业务主要分为四大版块:AI、机器视觉、自动化和工业控制软件。2019年,菲特和一汽大众联合建立的产学研平台,共同填补了多项汽车行业空白;截至2021年底,菲特已经积累了2亿多条工业质量数据,将光学、AI、机器人、IoT(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到一起,为汽车质检行业提供了50余项填补行业空白的在线质检方案,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成本、节拍以及在线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现在菲特的汽车质检技术与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之所以能走到现在的江湖地位,是从一招一式苦练出来的。菲特第一个震惊业内的产品是汽车冲压车间线尾检测,这个产品是用于汽车冲压车间线尾的四门两盖的检测,研发之初,曾遭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在研发汽车冲压车间线尾检测的过程中,研发工程师胡江洪很巧妙地用到了光学检测原理。使用相机进行图像采集,光线足够,才能保证速度够快。他在设备里搭载了30多个高速相机,进行光学取样,紧接着AI智能检测,平均每个检测时间不到4秒,并且保证了极高的检测准确率,实现了在线产品100%全检测。汽车冲压车间线尾检测的设备,看似不起眼,但完全可能让汽车发动机机缸体、齿轮、四门两盖上面的磕碰、划伤、生锈、拉损、开裂、黑皮等微小瑕疵无处遁形。目前大众汽车已经引进菲特的这套设备,而这套设备还有一个足以碾压细分领域对手的细节。汽车冲压车间线尾检测对所有车型的检测是全兼容的,任何品牌的车型都可以使用,甚至就算各品牌汽车进行了改款升级。菲特检测反而更加自信,因为它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胡江洪表示,菲特已掌握了各项汽车制造工艺重要数据,充分了解了产生问题的肌理与过程,并被输入到AI智能检测过程中,通过采图、训练、形成“云”大脑,它已经被训练成了一台“神经发达”的机器人。据专业人士介绍,目前人们熟知的人脸识别,准确率仅需达到90%-95%之间即可,可以通过多次识别来弥补准确率的缺失。但工业生产的容错率极低,生产成本需要极高精度的准确率来作为保障。菲特在此难点研发上取得了突破,不仅可以实现在线级检测,且准确率可高达99.99%。菲特汽车冲压车间线尾检测设备,不仅完成了国内首创,也填补了行业内该项领域的空白。2018年以来,曹彬和菲特公司的研发团队已经参与了多项车型国产化项目的标准制订,并参与了众多汽车头部客户的技术支持及现场质量体系规划等工作。据曹彬透露,现在每年菲特投入研发经费能占到总收入的50%-60%。在信念的驱使下,菲特并没有止步AI智能检测,而是依托汽车行业这一复杂工业生产领域中积累的丰富的AI智能质检综合能力和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研发推进,已于2021年初成功完成了跨行业的推广利用。实现了在医药、化纺、军工等行业领域的横向技术拓展,并为众多制造企业提供了多项技术解决方案。2021年7月19日,工信部网站公示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有2930家企业上榜,其中浙江、广东、山东上榜企业均超过200家,天津以89家企业上榜数排名第16。就在这一天,天津菲特公司成功跻身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队。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菲特能够凭借先进的产品研发实力和雄厚的创新应用能力,从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这个荣誉,让同行业者都颇为羡慕。曹彬兴奋地说,“此次成功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标杆要求,鞭策我们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祖国争光添彩!”回顾菲特公司的发展史,从汽车零件到整车智检,从服务路线到科技路线,从创新到责任,创业精神已经融入每个菲特人的灵魂。引领智能制造是菲特公司的初心,菲特人也将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持续为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THE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山东佰盛:20年成就管道防腐行业典范

漫步城市中,以前常可见到一条条道路被挖开,一根根管道被更换。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管道要被频繁更换?这是不是在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答案是这些负责给城市传输能量的这些天然气管道、给水管道、热力管道,都是用防腐钢管做成的。防腐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防腐钢管的寿命,一旦出现事故风险,后果不堪设想。管道防腐是非常小众的细分行业,被形象地称为“城市中的毛细血管”。但其实又跟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传统的钢管防腐工艺叫“三油两布法”。在清理除锈后的管道上一层层涂抹防腐油,再缠裹纤维布。这种旧工艺的国家标准使用寿命只有3-5年,所以市政部门不得不在这个时限内完成城市全部管道的更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马路被“开膛破肚”。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3PE防腐工艺的诞生,可以使得防腐钢管寿命在某些地区提高到80-100年!一位山东的退伍军人,敏锐抓住了技术升级的商机,倾力打造出全国首屈一指的钢质管道防腐企业。如今他的公司生产的防腐钢管可以绕地球5至6圈,成为这个小众细分行业的国内隐形冠军。他的名字叫张寿新,是山东佰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佰盛”)的董事长。在国内管道防腐保温行业,提起他,几乎无人不晓。张寿新带领他的山东佰盛公司开创了多个第一:国内小口径3PE防腐钢管和环氧粉末耐侯防腐钢管的首创者、国内首家获得AX级防腐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单位、国家防腐钢管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与此同时,山东佰盛还先后获得“专精特新”企业、中国品质优秀企业、AAA级信用企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品质金鼎奖等诸多荣誉。有趣的是,这些高精尖技术和公司传奇,竟然源自于孩子的一句热血话语。16岁少年一语惊醒创业人山东佰盛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注于从事天燃气、石油、城市燃气、热力、自来水所用钢质管道的内、外防腐,保温生产加工及各类钢管和配件供应的高科技能源企业。在创办这家企业之前,张寿新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从1986年起在济南军分区后勤部从事生产经营工作。直到1998年,国家政策出现变化,中央军委下令取消军队“三产”,不允许军队继续经商了,张寿新由此萌发了从部队转业回乡并自主创业的念头。张寿新毫不讳言,是十几年的军营生活塑造了他的坚韧不拔和敢于担当。军人特有的气场,在他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低调沉稳又刚正不阿,同时具备敏锐的前瞻意识、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正是这些品格,成就了他后来的一番事业。“创业一定会遇到困难,不遇到困难也不能叫创业。”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天津百成:三十年潜心打造深海采油“定海神针”

俄乌战争已超半年,给世界带来的恶果,正在逐渐显现。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对我国原油进口也有根本性的影响,打造现代能源产业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南海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当于中国全部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其中70%的油气资源都蕴藏在海面300米以下的深水区。长期以来,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垄断深海石油勘探开采的核心技术,导致我国在该领域被“卡脖子”。在深海采油领域,潜油电泵是一个核心设备。那么,究竟有多核心多重要呢?据权威报告分析,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把潜油电泵的研发跟核心技术列入到最高机密,列入到国家能源战略与关键技术当中的核心部分来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开发制造国产潜油电泵的意义无比重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海东部油田一直采用美、俄等国引进的大排量潜油电泵技术。直到2021年11月24日,有一家民营企业制造的排量3000立方米、扬程800米的大功率潜油电泵机组,在南海东部油田试机成功,终于打破了此项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尴尬局面。标志着我国在大排量潜油电泵机组国产化方面实现了根本性突破,真正解决了深海采油的一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中国深海采油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这家为国争光的民企就是天津市百成油田采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百成”)。不少行业内人士感叹,天津百成生产的潜油电泵,将成为我国深海采油的“定海神针”。怀揣兴国梦想,长成隐形冠军与其他民营企业的老板相比,天津百成董事长王欣显得非常低调,但在潜油电泵行业、乃至整个中国深海采油行业,天津百成的名气可谓响当当,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他对中制智库讲起了自己往昔的创业故事。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大型国企做了十多年管理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1992年邓小平南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热潮,中华大地上的民营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王欣怀揣实业兴国的梦想,毅然下海创建了百成的前身——天津市油田采油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王欣是潜油电泵行业的生产管理专家,他深信,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深海采油行业的核心技术被美、俄等国家长期垄断。作为生产潜油电泵的中国企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深海采油的核心技术,把企业做强做大,才能与发达国家竞争,在深海采油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团队组建初期,王欣吸纳的骨干人才都有着十几二十多年的潜没式电泵设计、生产和管理经验。尤其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潜油电泵设计、制造及研究工作,有的是曾参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消化和吸收引进美国潜油电泵技术的部分工程技术专家。为使青年技术工程人员更快成长起来,更好地落实公司"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的研发宗旨,由王欣牵头,采用强化实习、以师带徒、复合型技术职务等加速强化措施,带领青年技术工程人员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轨道,在比学赶帮、竞争激励的良好氛围下,培养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并能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的科技研发团队,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团队保证。在荟萃科技人才的基础上,王欣在公司设立了分工清晰的部门,组建了专业齐全的专家委员会,且跟与潜油电泵有关的各大科研院所和技术院所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为企业重点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提供了扎实稳固的指导和支撑。凭借着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质量、灵活的市场经营理念,王欣亲手打造的这家民营企业生产的潜油电泵、潜油螺杆泵、潜海水电泵等产品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司就已成为中国石油行业两大龙头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首选供应商。2006年,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美国斯伦贝谢(Schlumberger)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天津百成”开展深层合作。斯伦贝谢是一家上榜全球500强的国际化公司,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是国际石油天然气行业公认最好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该公司上门寻求合作,看重的就是百成的核心技术。多轮谈判之后,王欣与美国斯伦贝谢公司签订了深层次合作协议。他告诉中制智库,之所以决定与这家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公司合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把自己这家企业,打造成为世界级潜油电泵制造及服务商。在与美国斯伦贝谢公司合作3年里,王欣带领企业从整个研发到生产管理、再到经营管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成为我国最具实力的、集科研、技术、生产、服务为一体、全生命周期的潜油电泵制造企业。天津百成生产的潜油电泵,产品规格型号齐全,是国内质量最好的产品,甚至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也占有一席之地。王欣自豪地说,我们生产的潜油电泵,所有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是纯正的“百成芯”、“中国芯”。在研发技术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天津百成获得诸多国家级、省市级的荣誉,其中,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被评为省部级潜没电机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6年被评为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20年被评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技术大跨越天津百成是一个以人为本,以情、法、人为脉络为管理理念的公司,之所以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中国乃至国际深海采油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离不开王欣和团队数十年的深耕细作,以及深厚的工匠精神。2011年初,王欣主动结束了与美国斯伦贝谢公司合作,组建了新团队,对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了天津百成。同年5月30日,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天津百成完成新型大功率738系列潜油电机的设计、试制工作,并在一个月后,又完成了新型大井径高效率538系列潜油泵的设计和试制工作。天津百成非常注重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潜油电泵制造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加以创新,这正是公司产品拥有较高技术水准并得以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和达到国际水平的根本原因。2012年,天津百成注册TVEM商标,迅速成为潜油电泵行业的著名商标。十多年过去了,该商标已经打造成为国内外潜油电泵行业的驰名商标,无形中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在市场中的品牌度。天津百成成立至今,不断进取,在王欣董事长的带领下,在潜油电泵行业深耕细作,力求做专做精。公司组建了天津市潜没电机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潜油电泵技术中心平台,培养了100多名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骨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金字塔型高精尖技术人才团队。毫无疑问,王欣既是成功的创业者,也是卓越的管理者。在他的带领下,天津百成公司不断以创新的电机和电泵设计理念,运用当今最新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出了一系列与国外优质潜油电泵相媲美的潜油电泵产品。如今的天津百成,拥有完整的潜油电泵和潜海水电泵生产线,具有数十台专业的电泵生产设备,生产线具备年产潜油电泵机组5000台套、年产潜海水电泵机组500台套的生产能力。公司采用专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组织生产,使用跟单制进行生产质量全程的管控。零部件加工全部采用自动化闭环管理,自动线检测设备为世界顶级海德汉在线检测系统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01mm,自动进行刀具补偿,确保零部件加工精度及稳定性,公司还拥有数十台机器人设备,从零部件到产品的组装机器人已操控性灵活,定位精度高来保证稳定的质量,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潜没电泵。2018年至2020年,天津百成实现了大跨越。在三年内进行了智能制造软件、硬件的全面升级,实现了给企业数字化赋能,对软件实行生命全周期管理、9条自动化生产线先后投入生产。2019年11月,中海油有关领导和南海东部油田各油田组到天津百成考察,看到工厂硬件、软件的优秀,而且大排量机组已经运行成功,实现了大泵国产化,纷纷对王欣竖起大拇指。紧接着,受中海油委托的试制国产大机组替代进口大机组项目,天津百成进一步与央企国家队开始进行深度合作。常言道,“上天难,入地更难”。深海采油作业因要钻入环境复杂的海底地层深部寻找油气,还要成功提取到地面上来,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高科技、高成本“三高”行业。作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实践者,王欣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苦苦钻研,如何进一步强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克服南海深水环境和地质复杂条件,破解核心技术常被国外“卡脖子”的难题。在潜油电泵生产研发领域乐此不疲三四十年,王欣怀揣着领跑的梦想在飞奔。2021年,通过在南海东部深海采油检验,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功率机组潜油电泵试机取得圆满成功,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王欣告诉中制智库,2021年11月,天津百成在南海东部油田试机成功的排量3000立方米、扬程800米的大功率潜油电泵机组,单节电机功率输出可高达714马力,可在井下温度高达200℃、负压350公斤(35MP)的腐蚀性环境中不间断作业,主要性能指标均已超越国际水平,所有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超高额研发投入,率先实现业内“黑灯工厂”在生产大功率机组潜油电泵过程中,天津百成有诸多独门秘笈,其中最先进的是采用“5G+互联网智能”高科技,这是国内潜油泵行业第一个实现“5G+互联网智能”生产的自动化工厂。在生产738系列潜油泵的工厂,拥有高标准的生产工艺,通过“5G+互联网智能”的机加工,生产出一些最关键的零部件,比如生产电机头,工人在下班前编好智能化程序,即使下班后,晚上把灯关了,机器人也照样按程序工作,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第二天早上工厂开门,设计好的电机头一个不少就都生产出来了。这可以叫“无人车间”,或者“黑灯工厂”。一排排机器人以既定的节奏运转,形形色色的机械手不知疲倦地摆头,将物料精准地在不同设备之间有效传递。在生产738系列潜油泵的工厂里,从物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流程不需要一个人,每台设备都配有多个传感器。每个传感器的数据都按时传送MES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都是呈指数级上升。“黑灯工厂”4条生产线上有1000多个传感器,这些工业互联网传感器送来的数据,最后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大脑”。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智慧大脑都可以自主判断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管理者通过MES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地掌控工厂实时状况,再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出来的准确数据,能够有效调整设备的起停时间及运行参数,从而达到设备动态检测生产,自动控制的最佳效果。目前,天津百成在“5G+互联网智能”的赋能下,每件产品的生产速度从一开始的45分钟,缩减到了35分钟,不仅在我国同行业内领先,即便跟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一生产技术和生产速度也处于领先地位。企业自主创新是天津百成的生命力,想要做行业的引领者,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大踏步前进,方能带领行业稳步向前发展。目前天津百成所有的关键零部件都实现了自主生产,而且每一个关键零部件都可以提供各种型号和规格,再也不用担心被国外“卡脖子”了。从2011年组建天津百成至今,公司已拥有天津市潜没电机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潜没电泵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获得56项自主专利技术。2014年,天津百成生产的“高效潜油电泵”被认定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产品。不同于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富裕之后就开始挥霍,过度追求个人生活享受,王欣把天津百成这些年赚的钱,除了支付员工薪酬,剩下的基本都投入到了研发领域中,以此来确保天津百成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始终坚持聚焦在产业当中的一个核心环节经营,坚持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打造核心产品,坚持投入和提高核心团队的管理水平。2016年该公司被评为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20年被评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一步的目标是力争进入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列。新形势要求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必须要有一批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不但会给国家创造巨大财富,还能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王欣说,作为深海采油的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专精特新”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做好,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天津百成将来还要做中国潜油电泵行业的“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领头羊”、潜油电泵行业的“国家队”!✎THE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泡沫王”逆袭成行业天花板,技术突围不靠资金而是……

“【中制导读】在重庆这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超大城市里,有一半以上的高楼建筑穿的“保温外衣”都是来自重庆聚源。从“泡沫王”到小作坊,再到西南地区最大的建筑保温板制造商,创始人潘会民和他的企业,趟出了一部草根逆袭的传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有个有名的“泡沫王”,每天在重庆市的大街小巷吆喝着收购白色泡沫板,以此来养家糊口。这位“泡沫王”就是潘会民;熟悉他的人,就叫他“泡沫王”、“潘泡沫”。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泡沫王”,用收购来的一板车一板车的白色泡沫板,辛辛苦苦赚来的养家糊口钱,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为整个重庆市人尽皆知的重庆聚源公司。他自己也因此成为重庆市的大名人。潘会民是重庆聚源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聚源”)的董事长。虽然仅有高中学历,但现在却是我国绿色建筑节能行业的高新技术专家,以他为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科研成果就有10多个。他用30年的时间,将一个不起眼的从事物资回收的“小作坊”,打造成为全国名列前茅,西南地区优秀的供应商,成为全国地产50强最信赖的合作伙伴之一,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为神奇的是,由于专注绿色环保建筑保温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发展,获得了联合国161.2884万美元的多边基金赠款。在重庆这座传统与时尚交融、繁华与烟火气并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有一半以上的高楼建筑穿的“保温外衣”都是来自重庆聚源,这种保暖外衣的核心材料叫“挤塑板”,是重庆聚源的核心产品。潘会民和他创建的重庆聚源,深耕泡沫塑料制造领域30多年,公司累计生产销售的挤塑板,足足可以绕整个地球赤道5大圈。潘会民是一个光荣的退伍军人,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为绿色环保建筑保温行业作出毕生的贡献!从“泡沫王”到西南地区最大的建筑保温一体板制造商1988年,重庆聚源只是一个从事物资回收的简易小作坊,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发展,小作坊逐渐羽翼渐丰,到2006年,重庆聚源塑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定位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为一体的建筑环保节能企业,以聚源XPS挤塑板(简称挤塑板)、聚源XPS保温板(简称保温板)等为主打产品。聚源XPS挤塑板复杂的全称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最简单的称谓是“挤塑板”,是一种将废旧塑料变废为宝的新型环保材料。因为它本身内部是几近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使得它具有极低的吸水性、高抗压性和低导热性,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性,使得这种材料耐潮、耐腐蚀和抗老化的性能十分优越,用在建筑墙体上可以使房屋冬暖夏凉,可以说是建筑领域墙体保温的最佳材料,也是目前中国普遍推广的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它本身具有的极低吸水性、高抗压性和低导热性,也被广泛应用于地热工程、中央空调通风管道、高速铁路、机场跑道、大型冷库以及车内装饰保温等诸多领域。从2006年生产第一代建筑节能产品开始,重庆聚源就始终致力于产品功能、质量、寿命等特性的迭代升级,相继开发出XPS挤塑聚苯板、EPS膨胀聚苯板、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保温砂浆、腻子粉等及辅助材料。现在重庆聚源开发出了第三代挤塑板。挤塑板是高科技产品。潘会民说,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抗压强度已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国内高强度挤塑板从国外进口的现状,而且价格明显偏低,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青睐。举个实例,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机场跑道需要使用超高压、隔热性、长期稳定不变形的材料。过去我国铺设一条机场跑道,往往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的挤塑板,现在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经过相关部门的超高压、阻燃性、保温性、透湿性等一系列检测实验,证明有充足的品质保证,每立方米价格比进口产品低300~500元,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据潘会民介绍,在国内的一些机场,比如,昆明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已经停止从国外进口,开始使用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隐形冠军】从“卡脖子”到“掰腕子”,这家企业够勇!

“【中制导读】“2006年,凯美能源是白纸,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也是白纸。经过16年的技术更迭、人才积累、知识储备,凯美能源(公司)从默默无闻发展至行业领军,现已成为国内生产规模大、产品规格和型号齐全、具备竞争力的超级电容器专业生产的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欧美、日韩等三十个国家。”在中国的超级电容器领域,凯美能源是非常有话语权的!”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美能源”)董事长才奇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凯美能源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大型的超级电容器企业,同时还是第一批获得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家能源局“电能计量设备用超级电容器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公司产品在国内数十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赢得市场广泛赞誉。凯美能源公司总经理丁锦生和董事长才奇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十几年前,两人从锦州某大型国企辞职,共同组建了凯美能源。回忆起创业初期,丁锦生感叹说,凯美能源是国内生产超级电容器最早的企业之一,那时候,我国超级电容器的市场极不完善,而巨大的市场需求背后,是一场与外企技术垄断之间“没有硝烟的科研之争”。从“卡脖子”到“掰腕子”,凯美能源的研发团队在超级电容器的各项指标上与国际龙头企业暗暗较劲。“新领域就好比一片汪洋,而我们是这片海域最孤独的舵手,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不懈追求,终于成长为驰骋海浪的超级航母。”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北斗+”赋能,“小巨人”长成“隐形冠军”

“【中制导读】说起“北斗系统”,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这是中国独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联合国认可的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广东邦盛北斗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邦盛北斗”)
2022年9月8日
其他

对话“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中德合作比美德合作更有效

“【中制导读】德国等欧洲国家孕育了大批“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市场占有率领先但却鲜为人知。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往往梦想做大做强并最终上市,这反映出中欧商道哪些大异其趣之处?“隐形冠军”对中国企业有何启示?在过去7年中,超过300家德国企业被中企收购,其中大约50家为“隐形冠军”。中国将成为德国“隐形冠军”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吗?”围绕上述问题,“隐形冠军”之父、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2022年9月7日
其他

隐形冠军系列合集

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大情怀、大格局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九: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家国情怀从质检服务到“智”检系统隐形冠军“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中国版
2022年9月7日
其他

中国版“隐形冠军”的大情怀、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他列举了多位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其中第一位便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张謇。同年11月12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寄望广大企业家传承和弘扬张謇的家国情怀、实干兴邦和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去年以来,中制智库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等方面共同启动“隐形冠军”节目,并正式启动了“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在甄选100家细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隐形冠军”过程中,中制智库注意到,几乎每一个中国版“隐形冠军”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甚至多位“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在甄选出来的中国版“隐形冠军”企业当中,有的企业家原本是国企中高层管理者,有的是光荣的退伍军人,有的是国外名牌高校毕业的海归人才,还有的是四五十岁才开始创业,到了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还没退休。他们看准商机,在各自领域中经过十多年、数十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突破制造业关键领域短板,摆脱“卡脖子”领域的对外依赖,默默撑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这些中国版“隐形冠军”企业的掌舵者,最初选择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创办企业,往往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带有一份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色彩,心甘情愿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怀有崇高的使命感与强烈的情感,要突破制造业关键领域的短板,要摆脱“卡脖子”领域的对外依赖,现在终于成为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一个个“隐形冠军”。可以说,每一个中国版“隐形冠军”企业的掌舵者,都是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每一个中国版“隐形冠军”企业掌舵者的创业史,都是一个为梦想奋斗的成功励志故事。“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是“隐形冠军”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谈到对“隐形冠军”的示范宣传和荣誉表彰时表示,中制智库联合专业机构、各大媒体等共同打造“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从质检服务到“智”检系统隐形冠军

提起中国汽车行业的名人大佬,肯定会想到一长串名字: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蔚来创始人兼CEO李斌、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殊不知,这仅仅是汽车整车制造业的名人大佬,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服务贸易业等汽车产业链环节背后,有着众多质量专家在一线默默地把守着中国汽车制造的质量关卡。比如,天津有位八零后海归青年名叫曹彬,2013年创建了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特”),8年多专攻汽车质检服务;现在曹彬本人40刚出头,这家公司就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质检行业的领军企业。曹彬为人做事低调内敛,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举手投足颇有儒家风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古训。在管理企业过程中,他从不喜欢“菲特”对外进行过多的宣传,同样是儒家风格。在汽车质检行业领域,菲特专注于智能化检测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填补了多项汽车检测技术的空白,解决行业内“卡脖子”技术难题,被行业内专业人士称之为“隐形冠军”。目前,菲特拥有200多名科研人员、120多项专利和知识产权,菲特设计的在线质量检测方案,已经实现了从智能“自动化”到智能“无人化”的全方位质检服务,能做到汽车零部件在线生产过程100%全检测,而且质检准确率高达99.99%,其检测覆盖率、检测效率及检测准确率远远高于传统目检。菲特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一整套汽车智能化检测方案和设备,得到了一汽大众、红旗、长城、本田、丰田、比亚迪等众多头部客户的认可和采用;其外,菲特还跟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拥有良好的战略互动合作关系。近年来,曹彬主持的菲特研发团队,参与了多项车型国产化项目的标准制订,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单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天津市瞪羚企业等诸多殊荣。截至2022年6月,菲特已发布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齿轮传动件、超级铝压铸等12种标准解决方案,获得众多汽车行业头部品牌广泛认可。起步于“人工目测”质检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

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雄踞全球首位,不仅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而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工业规模巨大和工业门类齐全,并不代表一定就是工业强国。中美经贸摩擦提示我们,在全球价值链(GVC)上建设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防范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关键部位和特殊材料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在关键时刻出于各种动机对我国产业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具有这类性质和能力的中间品供应商,一般我们把它们称为“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世界领先但却鲜为人知的企业。这些“隐形冠军”不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发生联系,但却因掌握行业的关键技术、知识和技能,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地位,因而往往是具体产业命运的真正控制者。中国企业在GVC的分工序列中,因为比较优势的缘故,一直处于其加工装配等生产环节,是高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目前全世界处于这个价值链上游的“隐形冠军”有3000多家,其中德国数量最多,大致拥有1300多家,而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也处于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缺乏像“台积电”那样的行业“隐形冠军”。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发动机,小到圆珠笔的球珠、高铁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芯片、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等,都是我们在产业链上的一些软肋和痛点。这些年来部分中国企业被“卡脖子”证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太可能都通过引进技术或收购兼并某些关键环节获得发展,而是需要自己去培育更多的“隐形冠军”,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逐步迈向GVC的中高端。“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未来我国安全自主高效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必须在依靠下游“链主”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等的基础上,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逐步向上延伸,让大量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间品投入供应商专注于产业链上的技术知识密集环节,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把技术一层一层地往上做,做大做强后往上提升,掌握链的某一部分的不易被取代的重要价值环节。这些企业不一定非要做成巨大无比的规模,也不太可能都成为享誉世界的“隐形冠军”,而是要做成“小池塘里的大青蛙”,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否则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GVC上的“隐形冠军”,需要我们主动地扬弃过去某些经济理论,如不能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去实施所谓的“扬长避短”策略,放弃对GVC上游的某些高知识技术密集环节的追赶和投入,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而应该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施“扬长补短”策略,全力拓宽发展的瓶颈部门。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GVC上的“隐形冠军”,对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制造业是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如果说,小国经济可以通过嵌入全球经济实现专业分工和合作,从而建立起依赖外部关系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话,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依赖于不断增长的、规模巨大的内需优势,去建设独立自主的、开放的工业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最重要选择。小国经济因国内需求规模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设很多门类齐全的具有规模经济特性要求的现代工业,必须放弃许多产业领域,同时也需要较大规模地利用外部市场,否则就很难生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我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和知识,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独立自主研发,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基础厚实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军事工业。当然,考虑到国际分工,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既没有可能也没必要在诸如芯片、精密仪器、飞机发动机、传感器等等所有领域和环节都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和控制地位,中国目前欠缺的技术,也不可能都由国家出面来不惜代价地组织追赶。因此,一是在实施扬长补短策略中,要避免分散,要集中国家的资源,运用市场方式攻克最短板的那些“卡脖子”环节;二是一方面要运用中央主导型产业政策的作用,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实现“1-N”型技术突破;同时另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市场和中小企业在“0-1”型的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风险和提高效率,各地政府在投资于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尽量避免直接进行投资决策、直接介入管理的传统模式。比较可行的模式是:政府出面组建巨型投资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该混合型投资基金要用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通用方式进行管理运作,如参与管理运作的专业团队必须全球化竞争遴选,这个团队自己也必须真金白银掏一部分钱参与基金,基金盈利团队可以获得超额分配,但是如果发生亏损必须先亏自己参与的部分,等等。智库研究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呈现连续性、梯度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经营战略、营销模式、还是产品研发、后期服务,都有各自独到的宝贵经验。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联合打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联合宣发“隐形冠军示范工程”项目,以《隐形冠军》节目配套“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旨在发现、展示、表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并与德国隐形冠军协会、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THE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中国版 “隐形冠军”国际化之路

“隐形冠军”是由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隐形冠军”有三大支柱:第一是专注,第二是创新,第三是国际化经营。在我国,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逐步领跑的阶段,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崭露头角。与此同时,中制智库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等方面共同启动“隐形冠军”节目,并于去年年底启动了“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按照计划,“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将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制造业先进企业中,甄选出100家细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作为行业典范来进行培育辅导、示范宣传和荣誉表彰。中制智库注意到,在目前入选“隐形冠军闪耀100年度评选”的企业中,部分企业不仅成为国内行业细分领域的“领跑者”,而且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有的甚至成为细分行业全球领先者。上期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报道推出“天津市百成油田采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佰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聚源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本期特别关注——锦州凯美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美能源”)、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隐形冠军炼成记:从小作坊主到绿色建筑节能企业的大老板

他用30年的时间,将一个不起眼的从事物资回收的“小作坊”,打造成为全国名列前茅,西南地区优秀的供应商,成为全国地产50强最信赖的合作伙伴之一,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为神奇的是,由于专注绿色环保建筑保温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发展,获得了联合国161.2884万美元的多边基金赠款。这位民营企业家名叫潘会民,是重庆聚源塑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聚源”)的董事长。虽然仅有高中学历,但现在却是我国绿色建筑节能行业的高新技术专家,以他为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科研成果就有10多个。在重庆这座传统与时尚交融、繁华与烟火气并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城市,有一半以上的高楼建筑穿的“保温外衣”都是来自重庆聚源,这种保暖外衣的核心材料叫“挤塑板”,是重庆聚源的核心产品。潘会民和他创建的重庆聚源,深耕泡沫塑料制造领域30多年,公司累计生产销售的挤塑板,足足可以绕整个地球赤道5大圈。潘会民是一个光荣的退伍军人,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为绿色环保建筑保温行业作出毕生的贡献!从“泡沫王”到西南地区最大的建筑保温一体板制造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有个有名的“泡沫王”,每天在重庆市的大街小巷吆喝着收购白色泡沫板,以此来养家糊口。这位“泡沫王”就是潘会民;熟悉他的人,就叫他“泡沫王”、“潘泡沫”。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泡沫王”、“潘泡沫”,用收购来的一板车一板车的白色泡沫板,辛辛苦苦赚来的养家糊口钱,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为整个重庆市人尽皆知的重庆聚源公司,他自己也因此成为重庆市的大名人。1988年,重庆聚源只是一个从事物资回收的简易小作坊,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发展,小作坊逐渐羽翼渐丰,到2006年,重庆聚源塑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定位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为一体的建筑环保节能企业,以聚源XPS挤塑板(简称挤塑板)、聚源XPS保温板(简称保温板)等为主打产品。聚源XPS挤塑板复杂的全称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最简单的称谓是“挤塑板”,是一种将废旧塑料变废为宝的新型环保材料。因为它本身内部是几近完美的闭孔蜂窝结构,使得它具有极低的吸水性、高抗压性和低导热性,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性,使得这种材料耐潮、耐腐蚀和抗老化的性能十分优越,用在建筑墙体上可以使房屋冬暖夏凉,可以说是建筑领域墙体保温的最佳材料,也是目前中国普遍推广的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它本身具有的极低吸水性、高抗压性和低导热性,也被广泛应用于地热工程、中央空调通风管道、高速铁路、机场跑道、大型冷库以及车内装饰保温等诸多领域。从2006年生产第一代建筑节能产品开始,重庆聚源就始终致力于产品功能、质量、寿命等特性的迭代升级,相继开发出XPS挤塑聚苯板、EPS膨胀聚苯板、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保温砂浆、腻子粉等及辅助材料。现在重庆聚源开发出了第三代挤塑板。挤塑板是高科技产品。潘会民说,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抗压强度已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国内高强度挤塑板从国外进口的现状,而且价格明显偏低,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青睐。举个实例,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机场跑道需要使用超高压、隔热性、长期稳定不变形的材料。过去我国铺设一条机场跑道,往往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的挤塑板,现在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经过相关部门的超高压、阻燃性、保温性、透湿性等一系列检测实验,证明有充足的品质保证,每立方米价格比进口产品低300~500元,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据潘会民介绍,在国内的一些机场,比如,昆明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已经停止从国外进口,开始使用重庆聚源生产的第三代挤塑板。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高端科学仪器90%靠进口,中国何时不被“卡脖子”?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越是高端科技,越离不开与之匹配的高端仪器作为科研的支撑。一说起卡脖子,很多人想到芯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仍然摆脱不了对少数品类产品进口的高度依赖,排名前三的是芯片、石油——以及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的科学仪器。我国90%的高端科学仪器要进口,被国外公司垄断。如何才能破解“卡脖子”?国外垄断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窥视世界原始信息数据源头的眼睛”。据统计,到2017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想做出点别人做不出来的研究,手里也得有别人没有的家伙式儿。以现代物理研究为例,约有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工作与仪器研制有关。在当代科学研究中,谁拥有先进的仪器,谁就掌握了探索和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在科学仪器领域所掌握的主动权实在太少了。据统计,去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79万亿元。其中四分之一的投入是仪器设备采购费用,占科研固定资产投资的近6成。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国产科学仪器能抢到市场份额的却屈指可数。科学仪器采购数据目前,中国约73%的分析测试仪器需要进口,某些高档精密仪器的进口比例更高,个别特种专用仪器则完全依赖进口。例如国内的电子显微镜市场,就有99%的份额被全球五家公司瓜分。类似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的“国货”占比率,则更是只有可怜的0.99%、1.19%、1.32%。毫不夸张地说,在高端科研仪器上,卡脖子的情况更加严峻!2018年,北大核磁共振中心一台布鲁克核磁共振仪出了故障。校方向仪器生产方的国外厂商发出售后要求,得到的回复却是,先付23万元人工费,然后才去做修理准备。换句话说,即使没能修好,这笔钱也不会退还。北大核磁中心一台950兆赫的核磁共振仪正在工作听到这种无理要求,北大核磁共振中心愤而终止合作。北大核磁共振中心的声明可强硬的态度解决不了实际的无奈,以至于集齐了国内该领域多名工程师之合力,却依然无法修好这台仪器。现实很骨感,国内几乎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叫核磁共振仪的东西,连关键零部件也不行。由于我国的高端科学仪器过于依赖进口,在关键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研发中,很容易在关键设备和部件上被“卡脖子”,类似北大这样被“勒索”的情况屡见不鲜。国产差在哪里在大众心目中属于“高精尖”的科研领域里,恐怕每个人都得承认,国产仪器确实跟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首先是技术鸿沟。国产品牌在技术上与国外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并且短时期内难以赶超。发达国家在高端仪器领域有几百年的技术积淀,社会对创新的激励机制也更加合理,这方面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同其他技术领域一样,高端科研仪器不仅受制于制造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制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生产、市场流通、应用、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用于分析物质结构和材料微结构的X射线衍射仪,应用广泛,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供应商主要有日本的Rigaku
2022年7月6日
其他

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七:中国版 “隐形冠军”之路

重新定义中国制造13:财经杂志|中制智库新望等:打造中国版产业“隐形冠军”14:以更高水平开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15:隐形冠军闪耀100:搭建隐形冠军企业的“时代舞台”16:隐形冠军示范工程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六:德国为什么盛产“隐形冠军”

重新定义中国制造13:财经杂志|中制智库新望等:打造中国版产业“隐形冠军”14:以更高水平开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15:隐形冠军闪耀100:搭建隐形冠军企业的“时代舞台”16:隐形冠军示范工程
2022年6月1日
其他

中制智库发现“隐形冠军”系列之五:专精特新如何赶超德国“隐形冠军”?

核心提示✦“隐形冠军”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是由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指在细分产业市场份额领先且公众知名度较低的企业。更通俗的讲,就是在行业内广为认可,但是普通大众不太了解的企业。在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密切相关。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与大企业配套发展之路。其后,工信部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上,提出要重点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2016年工信部制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单项冠军与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的隐形冠军概念相类似。借助近几年“专精特新”不断提升的热度,业内人士经常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与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的“隐形冠军”进行比较。业内普遍认为,德国“隐形冠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可靠性超过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尤其是在国际化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明显存在短板。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认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概念,比赫尔曼·西蒙所说的世界制造业单项冠军标准略低。他同时表示,专精特新是隐形冠军企业成长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已有11.3万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体到单项冠军企业,从2016年至今,我国国家级层面上总计认定了848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主要分布在23个制造业大类。其中,机械、电子信息和石化行业的单项冠军企业较多,在精密光学、精密轴承等先进制造和新兴领域的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在地域分布上,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数量较多,占比超过70%,中西部地区占比较小,不过也处于不断增加中。中制智库作为制造业专业智力咨询机构,拥有广泛的专家资源和数百家专项辅导成功经验,为优质企业提供“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专项辅导服务,在已辅导企业中已有多家通过审核。作为制造业行业翘楚,工信部方面认定的“单项冠军”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