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东: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主论坛的演讲中介绍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在进行的相关战略咨询课题研究以及部分成果。陈学冬指出,在十四五到十六五,我们国家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推动工业强基工程,助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并且发挥双方的作用来解决。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大家上午好。首先我祝贺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圆满成功,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题目是我们在周济院长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战略咨询课题研究,把其中一些成果给大家报告一下。
我的报告分六个方面。第一,从现在的制造大国到实现现代化强国,必须要经过制造强国这么一个历史的阶段。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对我们进行高端施压,另外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跟我们争抢中低端的市场,使得我们受到双向挤压的局面。全球疫情爆发以后,全球的产业链纵向缩短,横向区域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俄乌冲突以后对我们国家制造业也是有影响的。俄乌冲突爆发还会引发世界各国对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的担忧,使得我们要关注能源装备和农业装备。
第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近十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像嫦娥探月、北斗卫星、华龙一号的核电、新能源汽车、能源掘进装备、蛟龙号以及C919等等,都体现了我们的标志性的成果。
我们国家现在的全球创新指数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全球创新指数是由康奈尔大学欧洲管理学院和联合国来共同发布的一个经济创新能力指标,它包括评估制度和政策创新驱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等,对125个国家进行评估。我们国家从2012年的34位上升到第11位,现在已经比法国和日本还要高了,当然比欧洲的其他国家和美国还要低一些。
我们国家从2010年开始就成为制造大国,连续12年保持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包括我们的GDP占全球制造业的占比都是全球最大的。但是我们大而不强,整体还处于全球的产业链中低端,但也有专家认为大也是强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9年工程院组织了专家对26类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认为有11类企业处于国际领先和先进地位,比方说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输变电、纺织家电、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钢铁石化、建材装备等等。仍然还有15类与世界制造强国差别巨大,你像飞机、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农业装备等等,我们国家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工业基础、资源利用率两化融合方面,大而不强突出问题。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原创性、颠覆性变革性成果不多,工业技术还是比较薄弱的,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尚不能完全自主可控,质量效益指数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我们人员利用率比较低,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2.6倍以上,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还是有待提升。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的研发投入比较少,科技创新对国家贡献力是不够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这个是我们国家关于创新型国家指标若干4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其中第一个企业研发投入,我们应该在2020年达到2.5%,但我们到去年才2.4%,同类的发达国家有3-4%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60%左右,离创新型国家要求的70%还有差距。
另外我们工业技术是比较薄弱的,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下面这几张图都是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所反映的问题。从这个图上可以看,这个图是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巴西、印度,我们一共9个国家在一起比较,只要是跟规模相关的,我们中国都排在第一。只要跟质量效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我们都排在第七,跟印度、巴西差不多。如果这个指标既与规模有关,也与结构有关,也与质量有关,我们一般排在第四,就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
我们发达国家质量产品的质量分布,应该是一个菱形分布,高端和低端是对称的,而我们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形分布,我们以中低端为主,另外我们资源能源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环境污染还是比较突出,像钢铁、建材、化工等等,比如先进水平要高出10-20%左右。
另外我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也有待于提升,深入推进任重道远。我们本来在2020年应该全面实行数字化转型,但是这个工作现在还在进行,还没有完全结束。那么到2025年我们要数字化、网络化全面实现,要探索新一代智能化过程还是任重道远。
第三,工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工业强基就是从制造大国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的工业产业基础就是指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元器件,重要的基础材料,关键的技术工艺和工业软件,还有重要的技术基础主要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
是这么一个关系,工业技术能力决定着我们产品的性能质量与可靠性,是国家制造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夯实工业基础,对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建立品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技术存在的问题看,有三个方面问题,一个方面是我们核心技术零部件,关键技术材料仍然严重依赖于进口,也就是存在卡脖子问题,没有办法很好地满足一些重点领域的装备发展要求。
下面这个表列出来,我们有一些装备,还有一些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还要100%进口,有的是80-90%进口,比方说像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减速机等。尽管我们的美的已经把德国库卡兼并过来,但是基础零部件部分并不在其中。
燃料电池氢气再循环泵,70兆帕的一些瓶口阀依然需要进口,这是卡脖子问题。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我们虽然做出来了,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是我们的核心技术研究不足,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还需要全面提高。
短板问题较为突出,比方说我们的涡喷涡扇发动机轴承寿命只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10,我们军用飞机齿轮的寿命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3%左右。我们通用机产品寿命大概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0%左右。我们的食品机械、纺织机械在差异化、精细化、大容量化学纤维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也存在短板。
第三个就是我们基础工艺薄弱,质量基础不完善,主要的产品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比方说我们现在工艺的研究很缺乏,某重大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机床,由于缺乏结合高技术工业研究,最终没人通过验收。
工业技术差的原因分析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处于跟踪与模仿,高水平自立自强不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很少提出原创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原创性的重大性成果和变革性成果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比较弱的。产学研融合结合还没有真正形成,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所以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寿命可靠性不高,缺锌少魂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第二个是我们缺乏顶层设计,我们过去技术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系统成套设备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脱节。工业化前期的时候,我们重主机轻配套,在加入WTO以后,我们对整机产品要征税,对零部件产品不征税,这样子就把我们民族的零部件企业和技术材料企业给打压下去了。
第三个是我们工业技术研究前期积累不够,后期投入不足,不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第四个1999年的时候,原工业部门的院所科研院所转制,造成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不够,使得我们科技和经济出现两张皮现象。当年我们主要是按照前苏联的机制,工业部门建立科研院所来从事应用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来解决科学发现到产品实践之间衔接问题。
第五个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一个方面我们缺少龙头企业。你比方说轴承行业,前三个轴承企业加在一起还不到国外一家著名公司的50%。再比方说我们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考核评价体制存在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问题。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比较低,质量技术研发投入也不足,造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办法效仿美国。第六个是我们高校对科技经济融合企业计算能力支撑作用也是不足的。我们重科学、轻技术、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重个人、轻团队,使得高校对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作用自身也有限。
第四个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我们是以德国和美国日本为例,他们在产业基础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所以他们有这么些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第一个重视法律法规和机制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基战略。在我们国家对基础件产品免税的时候,德国和日本都立法规定,他们的主要工业产品的基础件基础材料必须由本国的工艺专门立法。第二个在我们把院所转制的时候,他们很重视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检验了很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确保工业技术可持续发展。比方说德国的弗朗霍夫研究院,它就是介于全苏联机制和美国制度之间的这么一个市场加计划经济的模式。因为政府要稳定地拨款30%给弗朗霍夫研究院,用于支持它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同时免费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而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70%的资金用于高端研发的开发。
他们还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德国每年拿出500亿欧元的2/3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给弗朗霍夫研究院的钱,也要求它能够对中小企业免费开放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等。另外他们很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攻关以及生产工艺的创新。本来招商融合系统骨干是我们中国的创新,我们当年的两弹一星就这么搞出来的,但是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的协作反而是更加难了。
德国也很重视工艺创新,他们工艺和硬件的配比是四份工艺的费用来搭配一份硬件,而我们国家重视硬件,不重视工艺。日本的工艺和硬件比例是1.8:1,另外他们很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重视整机企业与零部件技术材料先进工艺研发和生产企业稳定的供需关系。
他们的很多企业都有两三百年的供应关系,稳定的供应关系就体现了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另外他们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世界闻名,这个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的董事长提出了锻造国际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发展战略,就是既要挣钱又不仅仅挣钱,既是企业又要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我们很重视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打造重大装备这个关键技术零部件的创新联合体,着力解决重大装备基础领域的卡脖子短板问题,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所以在国家做所有的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当中,都有我们提供的轴承传感器、功能材料、密封件、测控仪器和工艺等等。
另外我们很重视转制院所的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我们借鉴德国弗朗霍夫经验,持续稳定的支持转职院所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技术研究和产品实现有效的选择,勇做原创技术策源地。我们在培育国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标准供给以及检测检验服务机构、科技期刊这块也都做了很多工作。
我们重视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驱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比方第一拖拉机厂拖拉机精品工程,我们跟将近10来个学校高校合作,引把上游的技术引入到我们这里来,同时我们跟很多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合作,造成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
所以在运行期间,很多地方供应链不能保证的时候,我们的供应链是能够保证的。我们的创新链是围绕着产业链来布局的,所以现在拖拉机精品工程做得非常之好。
另外我们还重视质量基础的设施的建设,这里面包括质量创新、精品工程培养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另外我们很重视企业的科技团队建设,在技术高地上构筑学术高峰,在优秀团队中产生领军人才。所以我们在评聘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设立各种人才基金项目,重视退休人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生活待遇,包括培养高技能人才都做了很多突出的工作。
弗朗霍夫经验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供了若干建议,一个是我们现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薄弱是我们制造业主要大而不强的原因。
我们有三个方面建议,从政策环境、研发平台和优秀人才等三个方面。在政策环境方面,我们提了也是三个方面的建议,一个是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我们现在不同的问题,要分类施策,形成可持续的推进机制。
所谓分类施策就是针对卡脖子问题,中央政府、国家要拿出主要精力和费用来支持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实施突破工程,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化。对于短板工程,我们认为应该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来夯实产业技术,挖掘创新特性的企业,来实施短板工程,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
对于大量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迈进问题,我们觉得应该实行卓越工程,锻造优势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企业集群,实施产业链的现代化。可持续推进机制就是要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要相结合,市场作用与政府的协调要侠锗作相结合,国防军工和民用企业要向衔接,独立自主的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
第二,在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提议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提出六个方面,包括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健全转制约束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在技术上用的话语权,培养有条件的企业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包括民营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关的建议在2021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被国务院出台了提升中小型企业竞争力的若干措施,一共有11个方面,34项举措已经采纳了。但是如何贯彻落实真正能够激发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我觉得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落实。
另外第三个就是在政策方面,我们建议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一个方面我们加强NQI的投入,开发极端条件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计量与检验检测技术,健全国际国家团体标准体系。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健全质量治理体系,要建立质量分级制度,要优质优价,不能永远是搞低价中标。如果最低价中标的话,对我们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和质量体系的建设会有很大影响。
另外我们要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培育检验检测认证的知名品牌。
在第二个方面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是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另外还要鼓励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仅是中央企业,包括我们一些大型的重要的民营企业,也要成为产业链的链长,联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我们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制造领域的国家创新这个平台体系建设。
比方说我们要遵循四个面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议从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工业模具技术、重大装备技术等四个子领域来建立创新平台,增强制造业的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能力。这个我们还要聚焦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确保产业链的韧性和柔性。特色产业集群也是一个平台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领域的高端装备,打造以整机生产为中心,上下游紧密系统,基础件完整配套的特色产业体系。
那么第三个方面建议就是人才方面,我们建议培养更多富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战略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我们认为优秀的企业家本身就是战略科技人才,要把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结合在一起。企业家精神富有冒险精神,科学家精神对专业有执着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工业技术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并且发挥双方的作用,来解决卡脖子短板和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问题。我们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强基及质量品牌建设。我们要加强政府政策的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对标世界一流,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可持续推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品牌中国。谢谢大家。
✎
✎
THE END
编辑:昕敏
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制智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THE END
编辑:昕敏
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制智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隐形冠军示范工程”,一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