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各城市医疗资源排行榜

中制智库 2022-07-07


中制智库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导语】本文通过聚焦各城市三甲医院数量、执业医生人数、医疗机构的病床数量,以此窥探国内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




本文字数 | 1373字

阅读时间 | 5分钟  





和教育一样,医疗也是百姓一直关注的话题。名校数量、含金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教育资源的重要指标,那一个城市的医疗资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聚焦于各城市三甲医院数量、执业医生人数、医疗机构的病床数量,以此窥探国内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


国内医疗资源分布


众所周知,医疗资源的普及一直一个是世界性难题。
美国医疗投入占GDP的15%~17%,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日本、加拿大等国投入约为GDP的10%,仍有效率上的问题。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近十几年已经长了一岁多,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都控制得相当不错,被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已达13.5亿人。
但目前百姓看病、挂号仍有非常多的不方便,看病的真实体验其实是与社会整体评价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莫过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研究人员发现,不到2000家左右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但北上广三甲医院超过一半的不是本地的病人,都是外地的病人。
另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中国今天假设100元的药品消费70%集中在三个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而这70元当中40元就集中在北上广。


那么国内医疗资源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呢?


研究人员整理了各城市三甲医院数量、执业医生人数、医疗机构的病床数量如下:
城市医疗资源排行(三甲医院10家以上)


综合几项指标,很容易看出,国内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这也和我们之前提到的社会现象吻合。北上广一线城市排名三甲,另一个一线城市深圳排名却相当靠后,郑州主要是有一所全亚洲床位最多的医院,所以排名靠前。



深圳目前只有约16家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达不到大多省会城市水平,甚至不如个别三线城市的公立医院多,这是为什么?有业内人士称,不可否认深圳的医疗水平确实不尽如人意,主要有其自身规划和政策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原因可能主要是,1998年根据卫生部要求,广东省暂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时隔12年后才在今年启动,而深圳的大多数医疗机构为近10年内新建。另外,而深圳既非行政的集中地、也非医科院校所在地,其所能得到的医疗资源较少,这是短期很难改变的,而深圳真正发达起来也不过十几年,从这个方面讲,也在情理之中。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下沉?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小地方的老年人也需要享受高质量的日常医疗服务,这就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不断下沉。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其实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想法正在萌芽。
科技界、互联网界人士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如构建“新型医联体”的设想,为新医改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技术手段,家庭医生不仅是守在社区医院中的“守门人”,而是将其触角真正伸入家庭之中。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人曾提案建立“新型医联体”,建议构建“新型医联体”,通过数字技术将优质资源广泛贯通至患者末端,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提供“核心大医院+基层小医院+数字家庭医生”三级供给模式,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和准确率,有效助推分级诊疗,让每个中国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促进医疗普惠全民。
但这些都还停留在想法构建上,从想法到现实,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跨境医疗、远程医疗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看病途径有效的补充。既可以解决部分人群看病难的问题,有效减轻社会压力,又能引入海外先进的医疗管理方法和医学技术,给国内医疗带来更多的借鉴和思考,对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压力和社会问题意义重大,对促进中国大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优化医疗服务产业链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