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智库座谈丨工业生产如何精准支持防疫,企业如何尽快恢复生产
中制智库
25 February 2020
中制智库
编辑:中制智库
【导语】中制智库向工信智库联盟成员负责人、中制智库专家发起线上座谈,就“工业生产如何精准支持防疫工作”、“工业企业如何尽快恢复生产秩序”等问题展开研讨。
本文字数 | 5600字
阅读时间 | 17分钟
关于防疫与工业支持和恢复生产的调查
杨志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农民工办原主任,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制智库顾问委员会委员
按照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基本要求,农民工返程一般需要隔离14天。企业要做好准备,比如建设隔离房、自制口罩等。隔离期间,企业可采取调休方式。有能力的企业,应当发放员工工资。
不过,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特别是关于建筑、装饰等,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可以进行分批返城,既然分批,那么有些人可能暂时还会受限,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但是武汉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危害不言而喻,最有效的防控就是减少人员流动,这个时候外出,其实就是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负责,如非必须,最好待着家中等待疫病得到控制时为好。
不管是不是疫情影响,建筑行业也不宜过早开工。这段时期是全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和打赢这场特殊“战役”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及时返城,在家自我隔离好好休息也是做了贡献。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制智库顾问委员会委员
实现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目标并不容易,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各地都面临两难选择。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产,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道理好说,落到实处很难。疫区和非疫区,返程集中的大城市和其他地方,三产和一二产,三产内部的线上与线下,都有差别,关键是要把中央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分区治理,差异化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政策,既要敢担当,也要有能力。
这次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反思、纠错、改革的机会。应当把危中之机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这里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前有SARS之鉴,这次疫情有可能在初期早发现、早预警、早隔离,把影响控制在局部。除此之外,其他领域治理体系是否存在相同或类似的问题,需要反思、纠错、改革。第二,应推出一些大力度的有利于振奋精神、释放增长潜能的改革举措,比如促进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重点推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等。第三,税费减免、五险一金免交或少交等救助小微企业的政策,在协调完善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转化为长期性政策。第四,在这次疫情期间,倒逼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如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科研、在线审批、在线开会,疫情后可鼓励常态化,进而催生一批新生行业和业务的发展。第五,疫情对中国的国际联系和全球产业链形成很大冲击,是一次压力测试。应借此机会,增强国际社会维护和推进全球化的共识,扩大合作,共促发展。
王天灵: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制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二,企业以及企业主管部门要关注总体防控形势,防疫策略应该看全国疫情形势何时缓解,以及本地区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本地区、本企业防疫形势、防疫规范要根据本地区以及全国应急响应机制的变动随时进行调整。
第三,要支持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尽快制定疫区防疫规范并严格执行,现在一些好的地区、好的企业的做法都可以借鉴,对于大部分疫情比较轻的地区来说,实际上制定一种简易、可操作但又符合防疫规范的一些措施,实际上是特别重要的。有一种操作办法是,一些企业可以把员工分为A班和B班,这两个班组可以互相不见面或者相互隔绝,这样一个班组出了情况后,另一个班组可以顶上去。这是企业实践中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可以借鉴。
最后,企业复工确实要抓紧进行,因为这涉及到产业链的维护,涉及到民生。我觉得在防疫思维上要树立一种动态防疫的思维,在保持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防疫,也不能追求绝对安全,一旦哪些地方发生疫情,实事求是采取隔离措施,不要扩大化,局部地区局部解决,一定要精准施策。
刘奇洪: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员、中制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防疫+春节,大部分领域停工,作为城镇化超过50%的中国而言,整个全国城市保持稳定,还在于中国市场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足,因此,除一些药品和防护用品外没有出现抢购一空问题,这是中国工业“大而强”优势体现。
对于现在进入防疫下半场而言,工业领域精准支持防疫工作,在做到精准防疫(不过度防疫也不防疫缺失)下,应分区分类分级实现工业企业复工。分区以县区为单划,对于连续数日(若定为五天)为零病例的,在做到防护工作到位情况下,尽快实现企业复工;分类,就是按照工业门类,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工业,二是生产关键原材料企业尽快复工。企业复工,社会正常运转,才能防止因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从而真正从宏观层面支持防疫工作。在中观层面,就是做分区域分产业,特别防疫中暴露的“短板产业”要重点支持发展,现湖北存量病人很多,一线医护人员需求的防护用品及一些相关药品、医疗器械企业要满负荷生产,同时,针对疫情的全球扩散,支援国外。二是一般城市、社区、学校、工厂等防疫需要的防护用品,也要尽快恢复产能。三是对于一些原出口企业,因疫情导致出口受阻,政府要鼓励支持企业转产,特事特办,简化流程。四是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03年SARS后迎来了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阿里、京东等快速崛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因突发社会需求增加,必将崛起一批5G、Al、loT、BigData等行业应用巨头,疫情是新技术应用催化剂,未来社会将由重点由抗疫走向防疫,而且长期化、制度化。四是中国传统的中药产业将有一个快速质的提升,这是抗疫、防疫的需要。
工业企业如何尽快恢复生产?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现“一刀切”让企业停工,控制疫情扩散,这是迫不得已策略,随着抗疫各地拐点到来,对于输入员工为主城市,政府要继续保持抗疫前提下,要让企业尽快复工,简化复工程序,控制城市大门责任重点在政府。二是企业要做好预防,员工上班,就会聚集,我们要反对过度防疫,但企业必须防疫、日常防疫做到位、制度化,日常体温测试、口罩佩戴、工作和聚餐尽量分开和时间错开,一些想技术改造企业,可以加快技术革新、设备更新,采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三是企业复工,必不可少,会增加员工社会活动,全社会还不能放松防疫抗疫工作。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尽快恢复生产,让工业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上,满足工业企业需求。
徐静: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中制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
应当支持各个行业里智能制造走在前列的企业成为复工复产的头部企业,发挥其自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优势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快速、有序复产,以引领实体经济迅速走向正轨。工业企业也要通过这次疫情的大考,充分认识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身的生产、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实施智能制造。
吕风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实验室副主任,中制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
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疫情已经出现拐点,湖北之外的地区疫情发生的程度在显著下降,未来预计也不会出现大的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区别不同区域,有序恢复生产秩序。在湖北地区,仍然以防疫为主,在湖北之外,则应以生产秩序的恢复为主。这种恢复不仅仅是工业生产环节,还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恢复,甚至包括物流和会展等活动的恢复。当然,这种恢复也是有条件的,即对人流密度、饮食条件、防护措施等要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新望: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
我将此次疫情的应对之策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应急之策或者叫短期应对之策,其次是中期应对之策,最后是长期之策。现在短期要有一些应急之策,比如说减少人、财、物的损失,灾害面前我们不考虑创造价值,只考虑保存价值,要留人,留得青山在,将所有的政策都用尽,然后到衰退期再做一些善后维护工作的准备。
中期应对就是把应急的事做完以后尽快想办法变现,市场上因为疫情造成了很多空缺。一场冰雹完了以后,很多窗户就破了,它需要玻璃,这在经济学上叫破窗理论。这个时候是创造GDP,企业有大量缺口的时候,如果能补上这个缺口,可能解决一些企业短期的现金流问题。
如果时间再延长,就要考虑线上办公,考虑发展线上业务,从线下往线上转。随着移动通讯越来越发达,很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考虑由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另外,企业从这次疫情中还可以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这次疫情也可能会催生出一些新的业态,以及一些新的消费,甚至于出现一些新的介于二产三产四产之间的新经济形式。企业必须成为学习型企业,要能抓得住这些新形式。
我觉得最需要说的一句就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也很难,但是这两年已经进入到了下行通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现了很多发展难的问题。如今,中国经济特别需要放水养鱼让民营企业休养生息,再不要折腾它,少折腾、不折腾,然后给企业一些政策。除了短期的政策比如三险一金的反还,免税,免租免息等等,还要把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坚持好、落实好,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落到实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最后,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方位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并且在极端情况下有准备预案,比如如何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机遇,为我所用。
梁琦: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工业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秩序的关键要看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大企业有现代化的管理,有雄厚的资金,所以恢复生产秩序很容易,不用我们多操心。而中小企业则不然。很多中小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巨大,甚至一些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尽管各地颁布了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当前最害怕的是资金链断裂,缺钱是普遍现象,而银行贷款均有门槛。一个严重现象是:近日来,很多中小企业在向金融公司借钱,这些企业达不到银行的门槛,不得不向金融公司借,因为金融公司比银行宽松。但是金融公司利息高、手续费高,周期短。虽然可以度过一小段时间,但企业存活率低。如果企业大量倒闭,会引起经济危机。所以,如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是当务之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建议政府为疫情买单,为中小企业开绿灯,以最低门槛或无门堪放贷。当企业有钱了,成活率80%以上,就可以回报社会。
这里我提出五点建议:一,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机制提供防疫设备公共信息平台,建立新冠疫情防控设备信息平台,分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民用口罩等细分平台,集聚资源和供求双方信息。二,考虑到部门的管辖权,建议工信部、商务部、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各自建立新冠疫情防控设备信息平台,并对各省市下属部门做相应要求。三,在当前紧急情况下,应鼓励各地政府财政支持口罩生产或扩大产能,基本达到自给自足。四,对于有出口资质,却无国内生产资质的口罩生产出口企业,应赶紧颁发国内生产许可证。例如湖北仙桃坐拥全球口罩生产基地,本应开足马力供应湖北乃至全国,结果却是限制生产,然后爱心人士花钱从国外买回捐献。五,疫情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迅速简化程序,促进国内口罩生产。
刘嘉: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专项三处副处长
对于工业企业如何尽快恢复生产秩序?首先,实施中小企业减负特别政策。如:减免中小企业半年社保、减免中小企业半年企业所得税、实施中小企业半年电价减半。其次,设立人工智能VR职工培训软硬件攻关专项,实现重点生产领域人力远程、分布式培训。最后,要发挥产业集群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以订单、人才支持等方式拉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复工,对作出贡献的大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