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屈贤明: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丨中国制造大讲堂第二期

屈贤明 中制智库 2021-11-26


中制智库

文:屈贤明

编辑:36氪丨文华、黄晓敏


【导语】哪些因素促成世界工厂的变迁?世界工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说世界工厂会长期留在中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为我们带来解读。




本文字数 | 2600字

阅读时间 | 8分钟   






5月6日,由中制智库、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的“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第二期《“世界工厂”保卫战》重磅上线,讯飞听见和小鱼易连提供网络直播产品支持。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担纲主持,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和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吴晓波实时在线探讨,新浪财经源发,36氪、凤凰财经、搜狐财经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累计收看总人次达180万。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屈贤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之源泉。中美之间的摩擦再加之如今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爆发,严重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国人开始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还能不能保住。
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世界工厂的变迁。世界工厂经历了英国、美国再到中国的变迁,这其实也正是产业转移的一个路径。两个因素促成了世界工厂的这种转移:
一是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伴而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可以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二是产业转移造成的结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产业来说就是要向成本低的洼地流。


世界工厂的变迁、转移需要有一个过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初级版,2010这一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一,可以说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了世界工厂阶段。中国有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体系,联合国对制造业分为39大类,191中类和525小类,中国是唯一一个所有品类都能生产的国家,我们有220种以上的产品产量是世界第一。
第二个是增强版,这就是我们提出来的“中国制造二零二五”这样一个目标。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我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拥有量处于世界第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少部分产业处于世界领先,第三阶段高级版,计划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五百强企业拥有量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世界先进,有一部分处于世界领先。
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的申请量达到了58990件,处于世界第一,但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世界工厂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有一系列重要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应该处于前列。
第二,它有一大批的企业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具有产品、资本、技术的输出能力,能够影响它所在行业的发展。
第三,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前列,一些产业、一大批产品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世界工厂为何会长期留在中国


第一,我们已经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够适应低端、中端、高端,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各个细分行业的产业链。
第二,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将长期保持,中国还有2亿到2.5亿农村人口需要转移,所以中国劳动力成本还是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性价比较高,吃苦耐劳素质高。
第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14亿的中国人民已经在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上方,国内的需求形成了低、中、高端需求并举的局面,为世界工厂提供了超大规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四是,对全球产业有影响力的特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在世界500强中占比越来越多。如小米创建仅9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
五是,提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中国制造业正从跟随式创新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新模式转变。现在中国制造业已有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家电等五个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现在国际上出现了逆全球化潮流,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提出了要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力求推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很难。
第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是自然形成的,是按经济规律推动形成的。
第二,美国、日本提出要将在中国的工厂搬回美国或者搬到其他国家,它的难度大、成本高,政府财政我认为负担很多,企业也难以承受。
第三,要搬回或者搬到其他国家,要形成有效率的新的产业链,成本太高。
我接触过很多美国企业,很多说美国政府叫我们回去,那我们回去要从企业利益去考虑。再看看日本,4月6号日本政府提出将投入2435亿日元,约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所所长,4月1号到6号对710家日资企业的调查,九成企业表示不会从中国搬回,而且会进一步强化在中国制造和产业链体系。


做最坏的打算,制定相应的预案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疫情和各国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增加本国产业链的弹性,调整产业布局的这样一种动力。我们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第一,要补强“卡脖子”的短板,从大的产业看,有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和软件,航空发动机。
第二,要增强可影响全球的长板,长板要充分发挥,你能卡我,我也有能力卡你。
第三,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提高教育水平,减少人员的成本,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
第四,向中西部转移力度,包括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且保证核心环节一定要留到国内。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谁想改就能立即改的,要改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你转移到中国来,要转出去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制造体系,是哪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所以只要我们抓紧抓好,及时的补短板,我们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世界工厂将会在比较长的时间留在中国,需要我们去做努力。


问答环节

@36氪网友:在中国人力成本逐渐提高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会不会来分享未来世界工厂的蛋糕?

屈贤明:我正好担任了工信部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开始我一直就参与中国智能制造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制定,每年要跑几百家工厂,看他们的一些变化,就是你刚才讲的智能化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的改变太大了,至少有希望解决人力成本带来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推行智能制造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既懂车间,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在职的员工,不能说他不懂就下岗,怎样培训提高,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说来说去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

@新望:“中国制造二零二五”已经执行到了第五年,甚至于在国际上都成了一个热词,现在对“中国制造二零二五”的评价是一个什么情况?会不会还有一个“中国制造2035”?

屈贤明:应该说“中国制造二零二五”的出台恰逢时机,它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还应该适合国情的。这几年制造业发展也不是那么很顺利的,但是有了这个大旗以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中国有五个产业,经过了各个行业认真地分析评价,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还有一大批重要的产品也在世界上处于一个先进的甚至领先的地位,所以中国的创新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个变化我认为也是很大的。总的来看,实际上2025变成了一个名词,我认为这个名词已经不重要了,也可能它叫2025,也可能叫高质量发展或者卓越发展,都有可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