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经911,这位西藏贵族把藏毯带向世界

喀瓦坚 CHARU 2021-06-05


这里讲述的是一位在茶马古道上出生的孩子的传奇一生,从古老的香格里拉到现代美国,行走在那张古老的藏毯上,唤起的是如今的鹤发老人对那片土地恋恋不舍的乡愁。而承载着整个故事的手工藏毯背后,是一双双布满岁月老茧的双手,一张张不可磨灭的褐色面孔,谨以此文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些古朴而奢华的手工藏毯的作者—勤勉的雪域手工艺人。



马帮与藏毯


比起《茶马古道》电视剧描述的三江土司,格桑扎西更愿意谈起爷爷获得的另一个称号:སྦྱིན་བདག་(音:锦达),这个称号来自民间,在藏语中意义接近“布施者”。


格桑叔叔


他依然记得爷爷修好的一座桥梁,飞架大河之上,替代了原来危险的溜索。翻越喜马拉雅,往来茶马古道,爷爷历尽艰辛积累下可观的家产,又把它回馈给这条道路。富贵荣华,对格桑扎西影响最大的也许还是家中仿佛无处不在的藏毯,所有家族团圆同舟共济的记忆,都凝聚在古老精美的藏毯上。



青藏高原气候严寒,自远古游牧时代,从原始的羊毛编织发展而来,藏毯始终是藏族人的家居必需品。离开茶马古道三十多年后,格桑扎西创立了“喀瓦坚”藏毯品牌,他们这样阐述自己和藏毯:“西藏游牧生活决定藏族人的天性,残酷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当地人更加贴近自然。他们淳朴、无畏、睿智,世代对佛教的笃信,赋予了他们佛的品质。这些造就了藏族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自由而大胆,而另一方面则是缜密而智慧。这种性格特色很大程度影响到藏族人对美学及装饰艺术的观点。”



而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去,比起受到许多宗教规约的塑像、唐卡,只是寻常家什的藏毯独具创造力,格外生动自由。从拥有第一张属于自己的藏毯开始,格桑扎西就一直热衷于收藏这些温暖动人的艺术品。



格桑扎西的父亲是第一批到昆明学习汉语的学生,对于古道远方不一样的文化总是充满热情。格桑扎西9岁那年,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决定跟随最后的马帮走出香格里拉,移民国外。


喀瓦坚藏毯在北京那曲店展示


六十多年后,格桑扎西还能生动地模仿茶马古道上迢递传来的铜铃声。系着铜铃的辔勒与藏毯工艺相仿,精美可爱;骡马额头上还覆盖着同样编织而成的三角形“takyab”,吉祥的图案让每天冒险前行的赶马人感到安宁。



冲风冒雪的马帮更离不开的,当然还是藏毯。它是一种随时能够陪伴主人出门的家当,无论那是节日近郊的“林卡”(藏族对郊游宴乐的称呼),还是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远征。有了藏毯,马帮才能白天赶路时稳坐,夜晚露营时安睡。到美国后,格桑扎西接受了最好的西式教育,成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他将贯穿自己人生的精神DNA归结为茶马古道的精神:古道上的行者必须与同伴一起,亲身经历一切考验,让风雪激发内心的淳朴、无畏和智慧。



茶马古道归去来


在美国长大的格桑扎西从没忘记雪域家园,家中铺设的藏毯让他感觉自己还在那片土地上行走。那些图案与色彩点燃的心念越发深远,如同赶马人风霜往复,又开始惦念远方。


1986年,他回到家乡,藏毯手工业的现状却使他震惊。传承千年的工艺濒临灭绝,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只能改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牧民辛苦收割的优质羊毛常常低价滞销,市场却被伪劣商品挤占;纯正的手工藏毯与西藏传统文化一样面临险境。



某种使命感降临到格桑扎西身上,茶马古道伟大的冒险和挑战精神像铜铃遥远的召唤。他决定辞去银行安稳耀眼的工作,去走一条显然更为艰难孤独的道路。格桑扎西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喀瓦坚(藏语音译,意为雪山)。从原料到工艺,他决心做出媲美传统藏毯的出色产品。


手工藏毯制作过程:



他们坚持选用纯粹的藏北高原羊毛。这种羊放牧于高海拔干旱草原,经过专业认证,与新西兰和澳洲混种羊的机械加工羊毛相比,羊毛纤维明显地更洁白粗长,弯曲大,柔韧带丝光。另外,角质膜厚、毛鳞片大的特性使它的着色能力优于普通羊毛。传统藏毯柔软弹性的触感、古雅牢固的色泽及历久弥新的耐用性正是由这种羊毛纤维的特性决定的。

喀瓦坚藏毯在北京那曲店展示


格桑扎西走遍以藏毯编织闻名的甘孜、日喀则、乃琼和拉萨,寻访技艺精湛的编织、染色手工艺人,并培训出新一代传承者,使这种传统手艺成为越来越多牧民赖以为生的活计。在他们质朴勤勉的双手中,喀瓦坚藏毯再现了传统藏毯的肌理和色泽,足以终身使用并传诸后世,达到了艺术收藏品的级别。


喀瓦坚藏毯,在日本高端商店中长期销售


手艺人们捧出最优秀的藏毯,从华尔街富商、好莱坞明星到欧洲新贵,客户稳步增加,喀瓦坚培养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欢迎其他艺人前来学习,在各地开发卫星工厂,只要能生产出符合高标准的藏毯,便由喀瓦坚负责收购出口。



暴风雪中同行


由于内地市场的滞后,喀瓦坚一直更受外国市场欢迎。风云不测,1999年,喀瓦坚在世贸双子塔开设的豪华展厅在“911”中毁于一旦。2008年后,外国游客锐减,加上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连串失误,北京展厅也关闭了。未曾有的严冬让本应给人们带来温暖的藏毯被冻结在库房中。原来300多人的大型手工作坊,在动荡中只剩下如今的30多人。不过,无论是怎样的艰难,还是有人坚持要顶风冒雪走下去,因为喀瓦坚就是他们的家。



喀瓦坚工厂建立在一座宽大的藏式四合院里,一层是制作地毯的各个工作室和展厅,由于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复杂,这样的工作室有七八间之多。仓库里整齐堆放着各色毛线,全部拥有自己的编号。严格的管理体系以及品质保证,是喀瓦坚能够坚持到今天的重要原因。大院的第二层就是员工们的家,有些孩子甚至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辉煌时期的喀瓦坚还曾有过自己的幼儿园。大院外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每逢节庆,手艺人们便扶老携幼席地而坐,欢聚在一起过林卡,一派大家庭景象。



普顿老师


普顿老师12岁开始在江孜学习编织藏毯,从事这项工艺已经三十多年。他伴随喀瓦坚从初创走到现在,是喀瓦坚极为重要的一位技术专员,不但掌握着藏毯织造全过程所有工艺,还是修补、平剪等复杂技术的一流高手。普顿老师的善良淳朴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染力,路边遇到的小鸟、蚂蚁都能得到他的爱护,手工藏毯更是他的心中挚爱,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正是从热爱而来,可以随时说出藏毯所需的任何色彩或图案编号。普顿老师也承认手工编织藏毯是一件极其复杂而辛苦的工作,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这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技艺就可以传给更多的人。目前普顿老师的某些技术,厂子里只有他一个人掌握,他正期待着冥冥中的传承人能够早点到来。


尼玛扎西老师


尼玛扎西老师现在是喀瓦坚的车间主任,同样从12岁开始学习藏毯织造,从业也有三十多年了。忠厚朴实的尼玛扎西老师毫无“主任”的派头,他管理着车间大大小小所有事情,最苦最累的活总是抢在前面。他的理想是能够坚守这份工作,因为他真的非常热爱这门传统手工艺,不希望它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传或没落。同时,负责喀瓦坚技术指导的尼玛扎西老师盼望着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喀瓦坚及手工藏毯事业,他希望年老时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保障。



阿妈次拉


退休老员工如果无处可去,喀瓦坚便把他们收留下来,提供住处并安排导线等比较简单的工作,支付相应酬劳,让他们也能老有所为。员工里年纪最大的老阿妈次拉,大家已经记不清她到底何时来到喀瓦坚了。次拉阿妈现在每天一大早起来转经,午饭回来后与同伴安详地在车间里导线,工作量是随心而定的,没有任何压力。她戴着粉色的遮阳帽,一副鹤发童颜的可爱模样,接受采访时她说,现在一天不导线,就会觉得身上不自在。



坚才


手工地毯纺织车间里唯一一位男士名叫坚才,是位聋哑人,来自山南,在喀瓦坚工作4年了。虽然是位男子汉,做起精致的手工却不输给在场任何一位女士,他手艺精湛而且效率高,闲暇时会用手语跟大家交流,多数员工都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并用手语跟他交谈、嬉戏。由于长期一起工作生活,员工们彼此了解、相互帮助,更像是一家人。



王泽强


来自山东的27岁小伙子王泽强,是喀瓦坚手工地毯厂的领军人物。两年前他受格桑老先生之托毅然辞去了多哈航空公司的高薪工作来到拉萨,在藏毯厂生产经营最困难的时候,捡起这个“烂摊子”。他年纪轻轻肩负着40,50位乡亲们的糊口重任,重整营销渠道,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难经营,从当初接管时的窘境,到现在的源源不断的五个月以后才能提货的订单。当格桑扎西老人回到拉萨,看到藏毯厂的巨大变化,对泽强说:“你让喀瓦坚藏毯厂又站起来了。”


“喀瓦坚从之前的岌岌可危到现在一年两次给员工提薪,从三年没有订单到现在产能紧张,这其中的艰辛和过程可能只有我知道,但是我觉得非常满足,而这种满足更多的来自于喀瓦坚老员工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更深远的意义是一定要把真正的藏传手工地毯继续传承下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直是我所坚信” —王泽强


格桑叔叔与特殊学校的学生


在泽强的努力下,喀瓦坚于2015年底与拉萨市特殊学校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规划并在特校中联合开设了喀瓦坚手工藏毯编织班,之后特校每一届毕业的聋哑学生都将有机会进入喀瓦坚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谈到喀瓦坚的未来,格桑扎西的信念很坚定,因为他相信藏毯对于同样从乡土家族传统中走来的现代中国,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离开家乡走在路上,每一条交通要道都是这些闯荡者的茶马古道。格桑扎西老先生满怀热爱地讲起藏毯对一个人的承托、提振与疗愈:“好的地毯,你进门应该对它合十说一声扎西德勒。累了一天回来,脱鞋踩上去,它会给你按摩。它把你的心提高了,让你出门时没有阴雨,看到阳光。”



喀瓦坚大家庭的守望

信念是珍贵的,但手艺不能仅靠信念传承。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无法建立手艺传承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手工藏毯就依然无法走出困境。喀瓦坚现在最大期待的事就是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手工藏毯的传承,人们可以像爱护古董一样守护手艺传承人。这样的期待,已经成为喀瓦坚大家庭父老乡亲们共同的守望。



这是一个关于藏毯的故事。一个茶马古道之王后代的传奇,一位古稀老人的乡愁。一世轮回,一毯一生,一毯传世。


ཆ་རུ་ནི་འབྲོག་པའི་སྦྲ་ནག་སོགས་ཀྱི་ཁ་མཚམས་འབྲེལ་བྱེད་ཀྱི་སྲོལ་རྒྱུན་གྱི་ཡོ་བྱད་ཅིག་ཡིན་པ་དང་། ཆ་རུས་བོད་ཡུལ་ཁེ་ལས་སྣ་ཚོགས་ལ་ཁྱབ་སྤེལ་གྱི་སྡིངས་ཆ་བཞེངས་བ་དང་། བོད་ཡུལ་འཕེལ་རྒྱས་ལ་ཕྱིའི་བསམ་བློ་གསར་བ་ནང་འདྲེན་དང་ནང་གི་རིག་གནས་ཉིང་བཅུད་སྤེལ་བར་གཞོལ་བ། ཆ་འཕྲིན་དྲྭ་བའི་ཐབས་ལམ་བརྒྱུད་དེ་སྣ་མང་དང་ཕྱོགས་མང་གི་ཁེ་ལ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རྣམ་པ་བསྐྲུན་པ་སོགས་ལ་འབད་དེ། བོད་ཀྱི་སྲོལ་རྒྱུན་རིག་གནས་དང་དེང་རབས་འཚོ་བར་འབྲེལ་ཟམ་འཛུགས་པ་དེའོ།།

迦入音译自藏语ཆ་རུ།,意为“链接”,是一家位于成都的实体咖啡工作空间。迦入致力于为藏企提供创业推广平台,把创新思维引入藏地社区建设,以互联网开启多元跨界合作的商业模式,使藏文化与当代接轨。


 原文作者:黄莹  /  摄影:五之 王泽强 韵竹 

 编辑:五之

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微信号:charuspa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