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座川藏318旅行记忆博物馆开幕!

CHARU 2021-09-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18旅行记忆线上博物馆 Author 旅行记忆博物馆






318记忆博物馆部分展陈内容



记忆即生命,生命即旅程



318旅行记忆博物馆是理塘县国有资产的非盈利文化展馆项目,是文旅发展于2020年的重点项目之一。在理塘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国资集团旗下的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汇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策划监制。


马赛尔·普鲁斯特曾经在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即使我们的生活四处漂泊,我们的记忆仍然停留在一处”。


318记忆博物馆建筑外观


2020年夏天,318川藏旅行记忆博物馆的总策划人五之,孔海俊和吴雅洪带领了一支专业尽责的团队,付出了数月的心血,将川藏记忆博物馆打造完成,并在甘孜州理塘县正式亮相于众人。


记忆博物馆犹如一个“记忆黑匣子”,装载着曾经走过318人们的记忆, 不仅是外来的旅人,也是当地藏族人的共同记忆。川藏线成为途径过这里人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将这条路的最珍贵印记留存下来,留给我们自己,留给未来路过这里的人们。


博物馆的招牌是一辆行驶过川藏的旧摩托车 捐献者:钟政


博物馆简介


318国道,东起上海,西至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樟木镇,全长5475公里,是国内迄今为止最长的国道线。是一条古代商业与文化通道的延续。


记忆博物馆建立在一座内部改造的老藏房中。一层以历史印记为主,展示了:百年藏地中外旅行者的故事、川藏历史文献、茶马古道、修路历史、藏地旅行文化、传统旅行用具、大卫尼尔旅行场景蜡像、川藏百年变化对比以及最早的藏地影像视频等板块。二层主要以记忆实物、记忆故事、记忆味道、记忆颜色等板块再现当代的川藏318记忆。



通过视、听、嗅、触、装置、蜡像等多维的展陈方式,让观者追溯这条藏彝走廊,洛克之路,318国道的千年变迁。融时代与个人的记忆,再现川藏之辽阔壮美,展现藏族古老的人文旅行文化。整个博物馆的文案使用了藏,汉,英三语。


百年旅人照片墙


百年中外旅人照片墙


百年旅人照片墙总面积46平方米的图片输出,震撼的展示了127张百年来穿行于藏地旅行的中外探险家所留下的个人影像和摄影作品,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川藏线上珍贵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光。


历史时间轴


历史时间轴


历史时间轴主要展示了在不同时间节点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4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昌都卡若遗址,到公元前15世纪的炉霍宴尔龙石棺葬墓,再到1386年设雅州、碉门茶马司,康藏茶马古道开通,直至1950年开工修筑康藏公路。

 

牦牛搬迁与托运



牦牛搬家实景主要展示藏人迁徙时,牦牛充当交通工具搬家的场景,两只牦牛分别展示短途搬家和长途搬家所携带的不同物品。



地图墙


老地图墙


三米高的墙面挂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老地图。从1737的《藏地、汉地和鞑靼手绘地图》、1886年的《西藏图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藏镇魔图》、1907年雅克巴考的《南部康区的地图》、再到民国时期的《西康地形图 等。



川藏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区展示了记载川藏线资料的几部重量级文献的简介和摘录,如:《白狼歌》 《汉藏史籍》《进藏纪程》《西藏图考》《藏行纪程》《卫藏图识》。文献柜中展示了《卫藏通志》《雅州府志》《四川通志》《西康图经》《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 等文献书籍。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自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川两道最终均到达西藏境内,最后到达尼泊尔和印度境内。今天,交通发达便利,昔日在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景象早已成为了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修路历史

                                                             

修路历史板块


川藏公路的修建历史是从1950年开工修筑“康藏公路”、1958年川藏公路南线通车直到1998年12月19日全线贯通;从2016年开始,川藏高速入藏门户节点“雅康高速”正式贯通,到2018年,折多山隧道的建设在3月29日正式宣布开工。再到不远的未来川藏铁路南线对应川藏铁路,北线对应成昌铁路-那昌铁路,跨越了近60多年的修路历程。



百年藏地旅行家



百年康藏旅行家介绍了六位最早进入藏地探险考察的旅行者的平生和他们的旅行日记,包括:古伯察、大卫尼尔、约瑟夫·洛克、雅克·巴考、庄学本、河口慧海这几位著名的中外旅行者。同时还介绍了传奇的藏地云游僧人。



延伸阅读:最著名藏地游客,百年中外旅行者的西藏记忆。



大卫尼尔藏地旅行场景蜡像


大卫尼尔蜡像


记忆博物馆定制了理塘牧人手工制作的黑帐篷,用蜡像惟妙惟肖的还原了1923年法国女探险家大卫尼尔与义子庸登在藏地旅行的场景。大卫尼尔是第一位进入藏地的欧洲女性探险家。旅行期间,为了避免被人发现真实身份,她曾乔装成乞丐,常搭帐篷在野外宿营。)



藏族传统旅行文化


藏族传统旅行文化


历史上,川藏路上形成了与藏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朝圣文化、商队贸易、锅庄、进贡贸易、 强盗、以及旅行神文化。如今朝圣者仍旧在这条道路上匍匐前行,成为318路途中最震撼的记忆之一。



藏族传统旅行用具


传统旅行用具


川藏沿线的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部,这里的高原山地、峡谷、草原等复杂艰险的地貌成为出行者的挑战。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祖先,用智慧创造了各种适应本土的旅行用具,那么当他们因朝拜或商旅等原因进行长途出行时,都会带有哪些用具呢?



百年撞脸


理塘少女细辫如丝,穿氆氆衣,头顶银盾二枚 |  理塘县少女

1939年  庄学本摄于理塘  |    2020年  大刀摄于理塘



雅砻江上的牛皮船和船夫

1939年  孙明经摄于甘孜 | 2020年  大刀摄于川西



近一个世纪,多位中外摄影家历经多年,行遍各地,采集了多个民族的材料,涉及到了经济交流、族群文化、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留下了大量稀有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时光流转,多年行走于川藏地区的当代摄影师大刀辗转寻访理塘、康定、丹巴等地拍摄了一组难得的对比照片,不变的河流与山体,变化的生活和人物,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图景。人物的撞脸和地点的撞图冲击,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想象与解读空间?


深度阅读:川藏百年摄影今昔对比,对话大师庄学本。



记忆的味道



记忆味道区域展示了藏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味道:藏药、酥油、藏纸、藏香、青稞酒、甚至牛粪都成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回忆。当我们打开一罐装满“藏地味道”的瓶子,戴上耳机,悠远的牧歌传入耳中,便是唤起川藏记忆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



五色的藏地记忆



我们创造了一个关于藏地记忆颜色的房间:蓝、白、红、黄、绿,这五色是藏地特有的颜色组合,分别象征着自然的五种本源:地,风,火,水,空。藏地风中飘扬的五色经幡,是我们的共同记忆,代表着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




我们将代表五种记忆颜色的物件或悬挂,或镶嵌在房间中。蓝色是庄严的药师佛,是天空中秃鹫遗落的一根羽毛,是温巴的面具。白色是珠穆朗玛峰,是纯净的佛塔,法螺与念珠。红色中藏着僧人的袈裟,康巴的英雄结,藏獒的项圈和被遗落的驾驶证。绿色是绿度母的手,秘境中的鹿角,一只遗落的松石耳环。而黄色中有手印,有镶嵌在墙壁中的擦擦,还有千年不灭的酥油灯。



五色墙壁中的还镶嵌着那句无法被遗忘的歌词:


ངའི་རུས་པ་ཨ་དཀར་ས་རྡོ་རེད།

ས་གང་སར་འཐོར་འགྲོ་ཆ་མེད་རེད།

我飘落的身骨,

如阿嘎土一般,

不知会被风吹向何方。



记忆的盒子


记忆盒子


记忆的盒子板块通过网络征集到旅行者捐献的近百件记忆实物,如旧相片、氧气瓶、车票、保温杯、老相机、墨镜等。特此感谢四川省地矿局退休驾驶员张连建老师,捐献了他珍藏多年的,曾在318路上使用过的修车工具、氧气袋和地图册等充满记忆痕迹的珍贵个人物品。


在此,我们感谢每一位寄来展品,愿与我们分享记忆的朋友们,感谢您与我们一起共建了318博物馆!



318在路上


318在路上


318在路上是一个充满旅游者共同回忆的,可互动交流的展示区。展示了318线路所途径的标志性地点。如:雅安、理塘、巴塘、然乌、林芝、拉萨、珠峰等,一直延续到了加德满都和印度洋。


墙面展示的沿途风光和民俗文化的实物,图片及文字,凝结了旅行者们的宝贵回忆。在总长约14m的展示区域提供了96个贴着回忆标签的抽屉柜, 里面装着318途中常见的物件,参观者们亦可以留下相关的物件,或在墙上的透明盒子里分享回忆的图片与文字。



318记忆故事



记忆故事区域我们精选了四位代表人物, 讲述他们与318的故事: 孔海俊因爷爷是援藏干部与藏地结缘,2010年走进这片梦中高原,在理塘经营自己的青年旅舍“理塘的夏天”。牦牛与梅朵骑着摩托走完318,因为旅途成就了一段真挚的爱情。丁丁完成国内首次自行车羌塘无人区穿越,骑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寄来了珍藏的自行车碎片,被我们小心翼翼的做成展品悬挂。小强先森带着儿时对藏地的向往,在中国藏地和西部穿梭近10年。




深度阅读:中国第一个旅行记忆博物馆,征集一份川藏旅途记忆。



旅行背包墙


旅行背包板块


背包墙上展示了12个我们收集到的资深旅行者走过318用过的背包。作为出行者们移动的家,一个不大不小的“断,舍,离”背包,足以装下人们对一段行程的全部需求。目的地固然重要,但经历旅途的过程更是弥足珍贵。



交通工具实物


交通工具实物


交通工具实物展示了曾经在川藏线使用过的朝圣推车、珍贵的雅砻江牛皮船、被装饰的像马一样鲜艳隆重的牧民摩托车、滑板、自行车, 配合一段318路上各种交通工具的视频, 并以图文详细介绍了318路上,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水、陆、空等10余种交通工具。



川菜馆游客休息处



在这个充满回忆和创意的游客休息处,我们复原了一间318沿线每一位过客都曾光临过的普通川菜馆,桌椅收购自真正的川菜馆。游客可以在此休息,在充满记忆味道的老桌子上给我们留言,写下一份属于您自己的川藏记忆。川菜馆的屋顶上用帷幔印制了三语的关于记忆的语录。



帷幔记忆语录


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尼玛尼诺

照顾好您的所有记忆,因为你无法重温它们。/鲍勃·迪伦

记忆……是我们所有人随身携带的日记。/奥斯卡·王尔德

赞美失去的东西使回忆变得亲切。/威廉·莎士比亚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赫克斯科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徐志摩

我们必须经常保持旧的记忆和新的希望。/毛姆

我喜欢怀旧的自己,我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失去过去的事情。/华特



结语


318之后的人生,

每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开始。

把这一代最珍贵的记忆留存下来,

留给这条路,留给未来路过这里的您。

献给川藏,

献给G318,

献给每一位曾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因为川藏在那里。



参与团队感想




孔海俊

你来G318时,我在G318。你再来G318,我仍在G318。




吴雅洪

在展陈设计过程中注重“以人为中心”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互动,将展品、图像和文字通过多种艺术语言进行整合,考虑展陈空间的带入感,观者与作品零距离交流,并不断延续展品内容。



闹久次力

在自我发现的旅途中,身处一切传统之外。



陈伟鹏

从4月份开始接到318旅行记忆博物馆的工作,在过去的3个月虽然很苦很累,也充满争执和分歧,但是当博物馆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讲解员为游客们讲解着自己设计的板块内容时,我感到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这让我无比高兴。



李雨航

给记忆博物馆找资料的过程是从个人记忆开始的,个人记忆虽然是私人的,但通过追溯不同的个人记忆同时也反映出了群体的记忆,例如某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从个人记忆出发所反映出的不同群体在不同时代间的连结,个人记忆中所呈现的不仅仅只有自我,更包括他者。



石四

这次的参与建设,对我来说远非是做了一个博物馆这么简单,对于族群、道路、民俗几者交互作用的关系,也将成为日后较长时间内我关注的重点之一。




大刀

这次负责百年撞脸版块,感触很深。跟随前辈的脚步,在高原缺氧下重新认识了广袤藏地的山河人文。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来自于双脚对这片土地的寸步丈量。如今天堑变通途,交通便捷,人们从此打通物理阻隔,让更多的人体验了藏地之美。



张晓丹

博物馆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激发好奇心又不断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博物馆收藏了大家的318记忆,穿过古今中外的记忆,也重构了我的318记忆。



张莹

人的记忆会被时间抹去,镜头下便会成为永恒,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张杰

听了318,见了318,走了318,待了318,建了318。



小二

2013年第一次到理塘,就与这座小城结下了不解缘,之后辗转于藏区各地,最终选择留在这里。2018年在理塘遇到爱人,2019年在理塘结婚,之后一直在理塘生活。建318记忆博物馆让人感到兴奋和有趣,因为我们深爱着这条路。这些年我们把青春记忆和爱恨情仇,都留在了这条路上。



 哈泽

318博物馆,让理塘的日子不再平淡。




王飞腾

现代设计普遍走向同质化,这次接触藏民族文化,做有意义的事,绘有趣的图。在平淡的商业模式化夹缝中,找到了沸点。




王聪

318记忆博物馆全面呈现于线上平台,虽未身临其中,但已感到集体记忆的强大能量。博物馆就如一个黑匣子,即使时代更迭,岁月流逝,在去探索的那一刻,百年的藏地记忆密码就瞬间被开启。




五之

20岁第一次踏上的高原土地便是川藏,转眼18年,我将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这里,感谢藏地和藏族人给予我的一切。感谢理塘,让我终于也有机会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






 团队介绍 


总顾问:格勒多吉
顾问:次登达瓦  夏进孟
文化顾问:闹久次力 高小平
监制:张玺 杜冬
甲方施工代表:魏华斌
策划:五之 孔二小姐 吴雅洪
撰稿:闹久次力 石四  杜冬 李雨航
内容:闹久次力 五之 孔二小姐 吴雅红 石四 雨航员

  洛桑  边巴  张杰  张晓丹  陈伟鹏 哈泽 小二 大刀367
展陈设计:五之 吴雅洪 陈伟鹏 莎莎
摄影:大刀367  桑珠 博格勒 达瓦卓玛
摄像:张杰
视频剪辑:张莹
施工监制:哈泽
翻译:闹久次仁 则玛其西
制图:王飞腾
推文编辑:王聪


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您与藏地的故事

加入迦入,微信号:charuspace

转自318记忆博物馆

文章素材版权归作者所有 请勿随意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