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扎琼衣扎 ▎牧人镜头中的牧人世界
扎琼衣扎 四川省若尔盖县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摄影师,纪录片导演。2013年在叔叔扎琼巴让的鼓励下参与环保工作,他以敏感的洞察力,用镜头记录着家乡这片辽阔土地,近6年时间,组建摄影小组完成了近60部纪录片。
他个人导演的作品有《草原沙化治理》、《孤儿羊》、《转经轮》、《回家》,《死于铁丝网》等,其中纪录片《死于铁丝网》获得了扎琼仓世界地球日活动评选大赛的一等奖。新作《狼来了》筹备数年,如今已完成制作。
音乐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
扎琼衣扎 摄
《800牧民治理沙漠化,7年恢复12000亩草原,生态坏境靠大家》 扎琼衣扎 摄
草原意味着什么?
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的扎琼衣扎是一名“90后牧二代”。 高中毕业后,扎琼衣扎没有考上理想大学,正处于迷茫期的他,向往着草原之外的城市生活。在他焦灼不堪的时候,他的叔叔扎琼巴让希望他留在家乡,治理沙化草原。最开始他满不情愿,心无法安静下来,对家乡、对牧人他一无所知。
他曾说:“即使我生长在牧区,父母都是牧民,但我对牧民并不了解,我不明白家乡的这片草原对我意味着什么。”
2013年,他抱着嗤之以鼻的心态跟随“治沙英雄”扎琼巴让走上了环保之路,叔叔告诉他:“只有走过家乡的山川河流,认识它,了解它,才会热爱它,保护它。”
扎琼衣扎与叔叔巴让老师
牧人巴让的言传身教
这几年,扎琼衣扎开始慢慢的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潜移默化的与草原建立了感情,2014年,他与叔叔在家乡创立了集客栈、图书、休闲为一体的“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从最开始的“沙化治理环保人”到如今“扎琼仓生态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他的成长离不开叔叔扎琼巴让的言传身教。
扎琼衣扎在北京的演讲
“在环保工作中,叔叔巴让对我影响很深,2019年他开始让我独立去做阿拉善SEE创绿家的环保项目,写项目申请书、参加演讲、并与在地牧民对接沟通去做沙化治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做得不够好,他也从未对我有过训斥或指责,他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教导我,让我不断的去成长,找寻到内在的自信。
在我的眼中,叔叔从未忽略过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人,他都以一颗谦卑而宽容的心态去真诚平等的对待。他内心的深度与广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牧区生活 扎琼衣扎摄
6年60部纪录片
2015年,扎琼衣扎意识到环境保护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发展,面对当今新媒体的时代,他希望通过数字化影像去传播环保的意义与重要性。他开始自学摄影,用镜头记录家乡草原的牧人生活以及若尔盖的美丽风光。
拍摄中的衣扎
夏季牧场 扎琼衣扎 摄
“摄影对我来说就像一扇窗口,我透过窗口重新认识了藏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牧人文化。藏民族在高原土地繁衍至今,有时不得不选择杀生,曾经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一年中只杀死两头牦牛作为生存补给,他们会像对待逝去的亲人一样给牦牛念经,感谢它奉献自己养育了我们。
这位老人的言语让我重树了对‘杀生’的看法,当我深入牧区生活本身,我才真正的了解了牧人对自然的敬畏,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我的父母,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扎琼衣扎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记录家乡,他前往成都进行专业摄影培训,并在若尔盖成立了16人的摄影小组,小组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摄影、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家乡环境的变化和牧区文化的流失,他们至今已拍摄了近60多部纪录短片。
《死于铁丝网》纪录片
牧人茶馆中的灵感
扎琼衣扎心慢慢沉淀了下来,不再向往草原之外的世界,他想为家乡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同时他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纪录片导演。他的纪录片以朴实无华的风格记录着家乡草原的故事,其中独立拍摄的纪录片《死于铁丝网》记录了草原网围栏对野生动物生命的威胁,荣获了扎琼仓世界地球日活动评选大赛的一等奖。他具备着草原人独特的洞察力和镜头语言敏感性。
铁丝网外的藏原羚 扎琼衣扎 摄
网围栏上死去的牦牛 扎琼衣扎 摄
他说:“我的大部分纪录片灵感主要来源于我们村庄的茶馆,我大部分朋友是草原牧人,他们白天放牧,晚上会来茶馆喝茶聊天,每天我都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草原上所发生的故事,很多牧人亲眼看见野生动物卡在铁丝网无法动弹,最终导致死亡。
我发现这个题材很有意思,2017年开始关注铁丝网与野生动物这一主题,这个题材背后更多的反映了网围栏对草原的影响,分割后的草原打破了草原生态平衡,导致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摒弃传统轮牧的生活方式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薄,牛羊被圈养,‘流动的牧人’被迫下岗,生活逐渐变得懒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围栏对人员较少的牧人家庭却是有好处的,节约了大部分放牧时间,他们可以去往城市打工挣取更多的经济来源。”
拍纪录片时的衣扎
扎琼衣扎以客观的角度将牧区的现状呈现于众,让专家学者以及牧民本身真正了解当下的处境以及草原的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影像的传播能够更直观的寻找问题根源,并更有效的去解决它。
《狼来了》纪录片剧照
狗去了,狼来了
近几年,草原上狼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家畜的威胁越来越大,很多牧民家的牦牛和羊经常在夜晚被狼袭击,这一现象频繁发生,成为牧民们伤脑筋的一件大事。2018年,扎琼衣扎开始关注草原上“狼”的议题,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名为《狼来了》的纪录片,在拍摄期间,他与同伴进一步深入调查,最终发现导致狼变多的主要原因是牧区“狗文化”的消失。
牧人与狗 《狼来了》剧照
“《狼来了》本身像是一种呼唤,一种提醒。以前,牧民和狼之间存在一个边界,人和狼之间不是直接互动,而是通过狗来调节。人站在狗的背后,自己不会参与太多。人懂自己的狗,狗懂自己的主人,就像片子里面合作社老人对待自己母狗跟对待人一模一样。人和狗各自有自己的功能,不会越界,这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功能性共存。
狗和狼的祖先一样,所以它能够感知到人类感知不到的东西。牧民定居之后,不知道怎么养狗,很多人不知道狗真正的功能是什么,没有好好思考过狗是怎么守家的,狗文化逐渐消失,谈判的中介出现了问题,狗的品种、驯养方式都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生态平衡出现问题,一切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
秋季草原 扎琼衣扎摄
扎琼衣扎透过镜头挖掘了许多草原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他也越来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冬天他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纪录片拍摄上,夏天回到扎琼仓做项目。他已成为扎琼仓的中流砥柱,环保成为了他终生的事业。
他说:“想将环保工作持续发展下去,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这片土地,对每一个在草原生存的人来说,智慧的传承是永不停止的。”
回家 扎琼衣扎 摄
有一种生活
你刚刚开始了解
它便已经远去
松石之绿双面双色牦牛绒围巾
点击图片进入了解
▼
一只手工刺绣雪狮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
往期文章
可点击图片阅读
▼
酥油像素:野生艺术家熊阿布笔下的“藏人酷”
李尕也 ▎《雪域青春》逆流而上的创始人。
加入迦入,微信号:charuspace
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您与藏地,与牧人的故事
摄影:扎琼衣扎
采访:王婷婷 被采访人:扎琼衣扎
编辑:王聪
文中素材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
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