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藏传佛教国度,骆驼背上的游牧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R阿热藏餐 Author 阿热藏餐
布里亚特妇女盛装
请用贝加尔湖之圣水加持我,
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
征服那最艰辛的道路...
布里亚特共和国国歌
传统布里亚特音乐就像西伯利亚般辽阔,无边无际。
布里亚特人 1937年
命运多舛的古老部落
在“西伯利亚明珠”贝加尔湖河畔,有一个以蒙古族分支所成立的共和国—— 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人(英语:Buryats,俄语:Буряты)是蒙古人的一支,属黄种人西伯利亚类型,又称“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布里亚特人和其他蒙古利亚种享有近似的文化风俗,包括游牧、毡帐等。如今,大多数的布里亚特人居住在乌兰乌德,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布里亚特语被归类为几乎濒危的语种。
布里亚特妇女
布里亚特人的远祖可追溯为新石器时代就已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居民。现代布里雅特人的祖先很可能是骨利干人,他们是铁勒部落联盟的一部分。而铁勒来自丁零。有关丁零的第一个史料出现在十三至十五世纪的“蒙古秘史”中,“布里雅特”这个名字为林中百姓之一。其中提到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在1207年向北行军征服了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此时住在安加拉河及其支流。
布里亚特风景
13~14世纪时,他们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纪,由贝加尔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里特人、杭戈多尔人与东岸的霍林人等相结合,形成布里亚特部族。1931年,俄国人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在历经25年战争后,布里亚特人没入俄国。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国的布里亚特人向南移投向喀尔喀领地(今蒙古国)和清朝。
布里亚特版图
布里亚特人在苏维埃政权统治的70多年中,其知识界已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肃清,宗教活动也被限制,故基本已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化,以俄语为母语。但在苏联解体后,于1992年改国名为布里亚特共和国,并开始复兴民族文化,佛教以及残存的萨满教也随之复兴。
在骑骆驼比赛中,奔跑在草原上的布里亚特人
骆驼背上的游牧民族
布里亚特人生活在贝加尔湖的森林草原地区,以放牧和狩猎为生,曾被称为“林中百姓”。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布里亚特是分散在大草原上的半游牧群体中。如多数游牧民族,布里亚特人也擅长骑马放牧,但因其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恶劣,常年寒冷并长期积雪,故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骆驼成为了布里亚特人游牧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布里亚特人最亲密的伙伴。
在精神和社会方面,亲属在布里亚特社会中非常重要,故布里亚特人常将他们的血统追溯到一个神秘的个体,借由祖先与生存区域,追寻自己的系谱,来塑造自己的神话体系,也会因为诸如居住地相邻等,来连接他们的关系。他们同地球上其他游牧部落一样,是与土地联系最近的人类之一。
套骆驼的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传统服饰
作为分居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跨境族群,布里亚特蒙古服饰有别于一般蒙古服饰,受到了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右衽、立领、下摆宽大不开叉。
男袍前襟有蓝、黑、红三色组成的“恩格勒”装饰,其中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地,红色象征火,把这三色挂在胸前,表示事事如意,尊重大自然,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女袍以不扎腰带和分割式长袍为特点。女性不扎腰带的服饰特点是布里亚特人与其他蒙古族服饰的不同点之一,而男性扎腰是由其长期野外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例如外出狩猎时将日用品挂于腰间,并能减少马背上的颠簸等作用。
布里亚特传统男女服饰
此外,布里亚特人的帽子和靴子也都有别于其他蒙古族,红缨帽是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帽顶代表太阳,而披散下来的红帽缨则代表阳光。冬天的帽子会用毛皮制成以便抵御风寒,妇女的帽边下会有漂亮的垂饰。由于居住环境潮湿寒冷的特殊性,布里亚特靴子一般都是厚底高腰,以适应草原冬天的严寒和夏季的蚊虫与蛇咬。
总之,布里亚特服饰最直观的特色是无论男女,蒙古袍侧面均不开叉,其原因是布里亚特服饰在清代受满族服饰影响较小,因为较多地保持了早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习俗。
布里亚特红缨帽
布里亚特女性头饰
生活在十分寒冷地区的布里亚特牧民,也会缝制动物皮衣御寒。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布里亚特蒙古族创造了独具风采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而且也充分反映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审美观,体现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创造力与智慧。
布里亚特蒙古包形式的木屋
布里亚特的木质蒙古包
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有50余万布里亚特人,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们多由游牧转为定居。传统的住屋是蒙古包,西部地区已转入定居的农民则住壁桁式的木架帐篷。如其他游牧民族,布里亚特人曾长期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故其居所以圆锥形毡制蒙古包为主,近年多数布里亚特人开始定居,但房屋依然是遵循传统蒙古包形式的木屋。
布里亚特人的传统文化非常尊重环境,虽然西伯利亚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但他们生活方式一直是与自然和谐互动,塑造平等的伙伴关系,加之“万物有灵,有所敬畏,所以活得谦卑”的生存智慧。
布里亚特境内清澈的贝加尔湖畔
布里亚特的圣湖—贝加尔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使贝加尔湖湖水至今在布里亚特人的保护下清澈如初。对大自然的这种崇敬与保护,其实源自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当地宗教相结合的生存观念。
布里亚特萨满
萨满—布里亚特人原始信教
布里亚特人曾经在漫长的历史上传承着古老的萨满教传统,和其他西伯利亚部落相比,布里亚特的萨满教形态更为丰富和复杂,其神灵观、灵魂观、萨满的入门仪式,萨满的服饰和器具,以及萨满医疗的表现都很有特色,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在布利亚特族人的村子里有许多萨满。一些早期外国传教士曾悲叹到,这些巫师在行奇功异能方面比他们更有能力。
布里亚特部分地区的萨满服会挂有动物皮毛或飞禽类的瓜子。
18世纪开始,佛教和基督教开始在布里亚特地区传播,无神论和反萨满教运动的冲击,使布里亚特萨满教中掺入了佛教和基督教的要素。苏联解体后,布里亚特地区的萨满教同佛教一起复兴,其形式有传统萨满教的延续,也有新创造的萨满教,但萨满教“万物有灵”的神灵观至今影响着布里亚特人的生活及发展。
布里亚特佛教圣地——阿金斯基扎仓,摄于1914年
当地历史博物馆以学者Gombozhab Tsybikov命名
布里亚特与藏传佛教
东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多信佛教,这与印度及藏地有很大关联。16世纪后期佛教通过蒙古传入西伯利亚,17世纪时已有少部分布里亚特民众信奉佛教,但根据布里亚特历史学家的记载,直到1712年,150名藏地和蒙古喇嘛来到俄罗斯前,佛教在布里亚特的影响微乎其微。
布里亚特人蒙古包中供奉的藏传佛教唐卡,1937年前后
1741年,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宣布了佛教为俄国官方宗教之一,并建立了第一个布里雅特扎仓(佛教寺院)。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是布里亚特佛教教(1914年在布里亚特有48个扎仓)的成长时期,不少藏地和蒙古喇嘛再次进入布里亚特等地区,同时也有布里亚特信徒开始前往藏地和蒙古朝拜、学习。佛教成为了布里亚特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899—1902年期间,一位叫做Gombozhab Tsybikov的布里亚特学者穿过蒙古草原、戈壁、柴达木沼泽、喜马拉雅高原山口,最终抵达拉萨,进行了一场藏地的朝圣和游学,并记录了有关藏地的游记。
布里亚特的经幡
布里亚特的佛塔
布里亚特的僧人
布里亚特对于藏地佛教文化更为详细的记录和学习是从第二名布里亚特学者Bazar Baradiin 开始的。Bazar Baradiin 在安多地区的拉卜楞生活了一年,并在游学前已学习了梵语、佛教哲学和历史,故他对藏地寺院佛教仪轨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尤其对拉卜楞寺院的生活进行了生动地描述,同时也记录了布里亚特朝圣者常规的路线。
伊沃尔金斯克寺
伊沃尔金斯克寺(Ivolginsky Datsan),距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市38公里,被认为是俄罗斯佛教的中心,其建筑风格部分依然遵循了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建筑风格。
1927年,布里亚特游牧生活珍贵视频
布里亚特,一个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古老民族,现虽跨境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三地,但其坚守传统文化与信仰的信念,使布里亚特依自然而居的生活方式和敬畏自然与万物的生存智慧传承至今。
西伯利亚的辽阔
足以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
贝加尔湖的澄澈
见证着古老的生存智慧
愿世间万物永远能被善待
双面双色牦牛绒围巾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了解
▼
冈仁波齐吊坠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了解
▼
往期文章可点击图片阅读▼
为什么吐舌头 ▎藏族人的肢体语言
一切护神之首,大鹏金翅吊坠。加入迦入,微信号:charuspace为我们讲述您的故事,您与藏地,与牧人的故事
转自阿热藏餐作者:阿秀毛文中素材请勿随意印刷转载 后果自负合作及投稿邮箱:charuspa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