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56期(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
2013年5月,马蔚华告别了任职15年之久的招商银行,正式开启了公益慈善之旅。在其长达15年的任期中,马蔚华带领招行成功从一家区域性小银行转型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跻身世界500强。
过去6年,马蔚华一直在寻找中国企业家做公益以及公益组织在中国存在的最好方式。在接受搜狐财经&经济杂志访谈时,马蔚华表示,过去企业家投身公益主要是把自己的财富捐给社会,来救助需要援助的人。他们在当前的脱贫攻坚以及环保、健康等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全球面临新的考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以传统捐赠方式为主的公益慈善难以弥补解决社会问题所需要的资金缺口,而且中国慈善公益还停留在突发事件或悲情事件发生时捐款、捐物层面,与慈善作为第三次财富分配方式的理念和社会创新手段相去甚远。马蔚华意识到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转型。“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后,马蔚华认为影响力投资可以有效帮助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他指出,影响力投资处于商业投资和公益慈善之间,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影响力投资从出发点开始就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既有正面的财务回报,又有积极的、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马蔚华还指出,由于《慈善法》的相关规定,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的工资在整个行业中相对较低,很多年轻人凭借着情怀和公益热情来从事公益慈善工作。但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待遇,影响力投资会对公益慈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留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谈及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地在中国发展时,马蔚华表示,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突飞猛进,截至目前,中国的基金会已经超过7500多个。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益慈善事业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包括社会对公益慈善的看法、慈善公益机构本身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以及社会对基金会管理水平的要求。“未来公益慈善机构的规范化、透明化是大方向。”马蔚华强调,公益慈善事业需要竞争,需要优胜劣汰。谁做得好,谁就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得到更多的资源。公益慈善机构应该按市场原则配置公益资源、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管理公益组织、借助金融工具实现进一步发展。影响力投资是公益和金融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传统的公益慈善主要靠捐赠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是由于社会问题不断增多,而且许多社会问题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投资环节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现在中国提出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负面问题出现,影响力投资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每一笔投资、每一个经济活动开始的时候,影响力投资就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而不是在过程中或是产生问题后负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正面的财务回报,又有积极的、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除影响力投资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慈善信托等方式来实现公益目的。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企业家作为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您认为企业家采取哪种方式做慈善公益比较好?马蔚华: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是企业家精神重要体现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从事公益慈善来推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福特曾说,一个好的企业家和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区别在于,好的企业家向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而伟大的企业家在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外,还要尽努力让世界更美好。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的方式有很多,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企业家乐善好施,把自己的财富捐给社会,救助需要援助的人,他们在当前的脱贫攻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家也努力在环保、健康等问题的解决中做出贡献。但是由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全球经济面临很多新考验,包括气候变暖、贫富差距加大、粮食危机、水污染等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既要靠传统的公益手段,同时也要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影响力投资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中国企业家做公益主要以捐款或捐物为主,但是国外很多企业家坚持以长期项目推进,这对中国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有何启示?马蔚华:企业为什么要尽社会责任?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雷德曼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赚钱,不要管外面的事,这是当时西方的主流观点。10年后,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否定了他的观点,认为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消耗水源、排放污染,产生负面溢出效应。所以,企业需要为这些负面溢出效应负责。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即任何企业在发展中不光涉及自身利益,还涉及很多利益相关方,这要求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在本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感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当时我在招行工作,我们和国内外的一些公司成立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宣传并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在近千家A股上市公司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企业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明显。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你之前表示影响力投资是金融人的新机会,金融背景的人做公益有何优势?马蔚华:这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理念,我觉得接受它有一个过程。过去我们习惯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现在很多跨国公司提出社会利益最大化。这需要中国企业家在理念上去认同,认同之后,我们还要有一套评价标准。目前这个标准正在推动中,将来可以根据国情制定自己的标准。我们还需要相关信息平台、政策、法律的支持,从而构建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发展生态。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行为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金融界、投资界的人员应该走在前面,因为金融的特殊作用决定金融人会接受这个理念,带动更多的企业家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整个公益慈善领域人员的薪资水平较低,你对致力于发展公益慈善的年轻人有什么话想说?据了解很多年轻人从公益组织去其他行业工作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您对怎么看?
马蔚华:按照《慈善法》规定和其它有关规定,慈善机构需要控制工作人员的薪酬支出成本。所以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公益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 比如,壹基金有很多年轻人都毕业于国际名校,像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高校。如果他们去企业、去金融机构工作,可能收入要比现在高得多,但是从事公益是这些年轻小孩发自内心的一种选择,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当年在雅安地震第一线,这些小孩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靠情怀支撑自己,努力去完成救灾任务,非常值得鼓励,令人尊敬。但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影响力投资会对公益慈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留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关于转行的问题,这个是普遍现象,从其他行业再换另一个行业工作也会面临困难,不仅仅是公益行业。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对年轻人来说,阅历多一点没什么坏处,关键是面对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你必须去适应它,适应的前提是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搜狐财经&经济杂志:国外很多公益慈善机构或NGO组织都有很完善的独立的体系和机构,国内的公益组织经常会出现丑闻等一些负面事情,您怎么看待这一点?马蔚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公益慈善事业突飞猛进。截至目前,中国的基金会已经超过7500多个。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很正常。包括社会对公益慈善的看法、慈善公益机构本身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以及社会对基金会管理水平的要求。举个例子,我刚到壹基金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当时大家怀疑捐款的去向,有人甚至说捐款被李连杰贪污了,但实际上当时李连杰已经不管这个事了。开始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很愤慨,后来我们经过分析了解到,误解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够。后来,我们按照上市公司、上市银行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基金会,内审、外审,进行信息披露,使得机构运行透明化、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时间久了,也就没有误解了,这是一个双方理解的过程。公益界的丑闻事件给我们很多教训,但重要的是,基金会本身要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国际规范、法律要求去运行,让它更透明,进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未来公益慈善机构还会继续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人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搜狐财经&经济杂志:国内基金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马蔚华:我认为公益慈善事业也需要竞争,需要优胜劣汰,同质化没有关系,谁的公益项目好,谁就得到的资源多,这是对的。公益界也应该按市场原则配置公益资源、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管理公益组织、借助金融工具来实现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公益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让大家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搜狐财经&经济杂志:在你看来,公益组织、公益事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关键因素?马蔚华:首先要有明确的发展理念,其次把自己管理好。取信他人需要有透明机制,让所有捐款人有知情权,同时要更加有效,这样公益组织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资本向善是现在全球金融领域的一种趋势。比如,我们在沪深300股票里,按照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的原则选择了99支股票。过去5年,这99支股票收益率指数跑赢了沪深300,跑赢了中国其它所有的指数。这说明资本市场并不是完全唯利是图的,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是受社会尊重的。(搜狐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搜狐财经与经济杂志联合打造的“致知100人”系列访谈。)李扬:现代金融体系的最大贡献是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
对话王忠民:社保基金收益规模超万亿,养老金补充渠道不断丰富
对话朱建民:做企业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打不赢的领域不去做
对话樊纲:中国经济最大的奇迹是未出现危机,我们很好地控制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