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一)——春秋战国

拿破仑小炒 小炒说 2020-12-06

小炒注:“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温家宝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华帝国一直在改朝换代的剧情中循环。从暴秦、强汉、乱晋、盛唐、弱宋,到最后明清的封闭,我们习惯于从君王的性情、国家的政治军事史以及官僚的人品道德中去思考过去。但在这些历史表面的背后,是国家财政的负重前行。财政的兴衰,决定了国家的政策和民心的向背

本系列文一共6篇,按照时间顺序,以财政收支为突破口,脱离书本的道德说教和生搬硬套,为你依次解读历史大事,力求一针见血,透其本质。相信你读完后,对中国封建王朝史会有个全新的认识。

为便于读者理解,根据财政制度的传承性和转折性,我将中国集权财政制度分为四个周期

01第一个周期是制度的孕育,时间跨度为春秋战国,持续500年。军阀混战,各大诸侯纷纷变法图强,实质都是变法收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应对战争和领土扩张,最终秦国成功。02第二个周期是制度的成长直至死亡,时间跨度为秦朝至南朝,持续800年。切除了诸侯这个肿瘤,国家财政之手真正覆盖全国,财政实力得到实质性加强,但又出现了世家大族这个癌细胞,国家在与世家大族的对抗中走向终结。03第三个周期是制度的涅槃重生,时间跨度为北朝至南宋,持续900年。以科举制瓦解世家大族后,国家财政制度在国营政策和民间经济中间寻找平衡,却总避免不了国进民退的结局。04第四个周期是制度的返璞归真,时间跨度为元明清,持续600年。小农经济占据主流,民间商业艰难生长,财政制度回归以农业税为主,足够保守、简捷集权财政制度的孕育

中华5000年历史,唯一的一次“变法狂潮”就发生在春秋战国。变法的目的都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国家资源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激增的战争支出。在变法措施上,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扩大税基,以土地私有制改革激发农民种地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

2、打击贵族,向农民直接征税,防止税收被贵族截留;

3、实施国营政策,国家控制自然资源和物资买卖,赚取高额收益。

商鞅变法在制度层面彻底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取得了成功。



旧制度的瓦解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税收大部分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即相当于中世纪西欧国王与大领主的关系。

到了西周末期,西周总人口达到2000万左右,比初期增长近4倍,再加上铁器的广泛使用,很多人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都算私田,这些田的收成不用给周天子上税。而周王室由于大量封国、采役的建立,中央直属的土地逐渐萎缩,与犬戎的交战也耗费了不少财力。

此消彼长,周王室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差距减少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也变弱了,这为东周分裂埋下了伏笔。



新制度的孕育


进入春秋战国,烽火连天,各国开始纷纷变法,在土地私有制改革、瓦解贵族和资源国有化上进行不断地尝试,最终在秦国取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


1

管仲之治,开国营政策之先河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开始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第一,促进农业生产。土地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农户,土地不能买卖和转让。管仲没有打破当时的土地制度,只是重新分配了。

第二、开创盐铁专营之先河。管仲认为征税最好最理想的方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之不怒”,提出“寓稅于价”——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间接收费,这样百姓才不会从心理上去抵抗。盐池和矿山的所有权是国家,开放给民间生产和经营,政府进行统购统销,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我国直到今天也是奉行“寓稅于价”,税收以间接税为主,物价相对较高,房产税是直接税,一直不敢收。

盐铁专营是管仲之治的最大改革遗产,现在提倡的“做大做强国企”,本质就是加强“盐铁专营”。

第三、开国营色情行业。当时设置了7500间妓院,由国家统一管理,从中收取税收。这项让齐国财政获利最丰厚的政策,让管仲被称为妓院祖师爷。东莞也受益匪浅。

第四、重视商业,鼓励贸易和消费。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低下,并不具备商业的条件,这一举措对当时齐国的财政收入影响有限,管仲后期又回到了“利出一孔”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管仲并不是重商主义者,所谓的齐鲁“商战”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通过改革,齐国税收主要由农业税和专营收入构成。齐国人口达到300万,拥有大量战车,齐桓公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管仲没能进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齐桓公死后,管仲的改革措施没能再坚持下去,齐国一世而衰。


2

晋国版“打土豪分田地”


晋国历经两次重大改革,才成就了晋文公霸业。先是晋献公“打土豪”,即打击公族,公元前669年尽杀群公子,本家四代通通杀死

然后晋献公之子晋惠公着手进行财政改革,开始“田地”,采取“作辕田”,将贵族占有的土地返还给农民,承认土地私有,这样原来进入公族口袋的田赋充实了现在的政府财政收入。

由于收拾了四代公族,相比齐国,晋国强势延续了较长时间,持续百年。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被合称为“晋国六霸”。

晋无公族,但有功之臣的后裔“春风吹又生”成了王室最大的威胁,并导致了后来的六卿专权(”三家分晋”源于此)。卿大夫们又形成了小的诸侯,小的诸侯霸占田地,又开始一点点的蚕食财政,晋国逐渐衰落,这和周王室的衰落如出一辙。


3

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公元前 594 年,大家熟知的季文子在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开始对私田按亩征税,正式确立起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比晋国更彻底。

季文子想出这招税收方式,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实际耕种田地的亩数来收税够狠够准,税率为1/10。一下子私田兴起,“隐民”剧增,税基大大扩大,政府收入增加,国家变强大。

鲁国的国君鲁宣公意欲除去季文子,但是发现国人明显倾心于他,宣公死后,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氏的执政专权之路。


4

李悝变法,首次全国性整体配套改革

全国性整体配套变法,始于李悝变法,终于王安石变法。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第一,土地政策上,沿袭季文子的土地制

第二,打击贵族,废除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世袭俸禄。这一条显示了李悝相比前人的前瞻性但执行得并不彻底,宗室贵族的儿子继续霸占田地,农业税还是收不上来。

变法后,魏国很快富强起来,四面出击,开拓大片疆土,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李悝变法有其不彻底性,一些被动过“奶酪”的贵族利益阶层一直伺机报复,李悝、魏文侯相继离世之后,改革力量没能压制住旧势力,魏国又退回到了从前。


5

吴起变法,打土豪的运动

吴起也参与了李悝变法,跑到楚国后,公元前386年,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开始轰轰烈烈的吴起变法。

吴起吸取李悝变法失败的教训,将变法的核心放在打击贵族。第一,免除贵族三代以上无功人员的官职,收回俸禄;第二,勒令一些民愤较大的旧贵族,迁移到边远荒凉地区去垦荒生产,没收他们原来的封地,收回征税权。

经过吴起变法,前后不过5年时间,楚国国力强盛,北伐魏国,收复陈蔡二国,南平百越。公元前381年,吴起被贵族用乱箭射死,变法失败,楚国回到老样子。

吴起改革简单粗暴地直接剥夺贵族利益以弥补国家财政,迅速激化了矛盾;没有涉及农民利益,使得改革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只抓政治,不抓经济和民生,这种古代版的“三反五反”运动,即使改革多进行几年,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6

商鞅变法,首次完整意义上的成功

战国时期的国际环境更为恶劣,秦国又很穷,被称为“秦夷”。

公元前356年,秦国开始大刀阔斧的商鞅变法。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平均分配土地,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老百姓开荒,允许买卖土地。这是照搬季文子革,但商鞅做得更决绝:“利出一孔”,强迫人们只能种地,堵住其他出路。资源国有化、商品重税、户籍登记、取消货币以实行以物易物,将老百姓死死地限制在土地上。

第二、控制粮食买卖和所有自然资源国有化。盐铁专营的深化。

第三,军爵制度,取消贵族所有的爵禄。商鞅直接收回特权,只以“短平快”的军功论赏;并且,全国上下,只要有军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这一军爵制度可为开天辟地,快速将贵族制度打破得彻彻底底,解决了困扰历代改革者的贵族阻扰问题。科举制与军爵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军爵制度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第四,“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让农民专心务农,不致意志涣散,把人变成了种地机器。这是商鞅变法区别于改革前辈的独创,认识到了思想灌输的重要性。“只有一种思想”,与“不许思想”一脉相承。

变法实施后,农民税收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央,10年时间秦国财政收入增加20倍,到公元前342年,秦国财政收入超过六国总和的一半,秦国有了大规模战争的本钱。



秦国一扫六合



1

新制度的延续

商鞅变法很幸运地延续了下来,走出了历代改革人亡政息的怪圈,这主要是因为:

1、变法带来的财政增长十分明显,呈几何级增长;

2、通过军爵制度巧妙地将内部矛盾以战争方式对外转移,军功客观而且快速,不像文官升迁比较主观而且缓慢,因此秦国快速形成了军人阶级这个新的利益阶层,能够压制旧贵族;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原因。

3、商鞅虽被车裂,但旧势力也一并被铲除,这是新君为稳固自身的政治斗争,与变法本身无关。

自此,商鞅变法深深地镶嵌在秦国身体里,融为一体,秦国崭新的财政制度孕育而生。

2

以战养战

公元前330年,秦国击败魏国收复农业重镇河西地区;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又得一粮仓;公元前278年,秦国在鄢郢之战击败楚国,占取江汉粮仓。

秦国对外扩张获得丰富的土地和人口,复制秦国模式,化地入秦,获得更多的农业税,投入更大的战争,这种以战养战,秦国所向披靡。这也体现了秦国的深谋远虑,不穷兵黩武,每一次大规模军事打击,都要有所收益,通过对占领地征税和掠夺官府财富,维持帝国财政平衡,保证军队后勤。


3

长平之战的财政比拼

战国末期,秦国已经是七雄里面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东方六国只有赵国仍有与秦军一拼之力。楚国实力大挫,魏国苟延残喘,韩国奄奄一息,齐国因与燕国大战而元气大伤,燕国在燕昭王时期昙花一现之后江河日下。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决战之时秦国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占全国男丁1/4,赵国投入45万人,占全国男丁1/3。

秦国人口600万,占七国总人口3/10;财政收入占七国总量的60%坐拥关中、巴蜀、河东及江汉四大粮仓,秦国还可以沿渭河、黄河、汾河通过水运从河东运输粮食,水运的成本和速度占优。

赵国人口300万,产粮地以晋阳和邯郸两个地方为主,土地质量不如秦国四大粮仓,赵国并不太重视农业,连有名的赵武灵王变法也未涉及农业生产,长平位于邯郸上游,军粮只能陆运。

在国力的比拼上,赵国已输一大截。

赵国强撑三年后,到了公元前260年,财力耗尽,打到最后,就连君王都带头喝粥,其惨状可想而知。

赵国的财力无法支撑了,赵王督促廉颇主动出击,结束战争。但廉颇坚守不出,这才有了廉颇下课、赵括上任,赵括主动出击,结果全军覆没,赵括落了个“纸上谈兵”的笑话,成为背锅侠

但真相是:如果主动出击有获胜把握,名将廉颇何必死守呢?赵国的财政已经决定了战争结局,非人为能改变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关键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4

财政蓄力,一扫六合

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立刻灭亡赵国,而是过了30年后才灭亡赵国,这主要是因为为了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国也死伤过半,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财政需要进行一定时期的恢复

公元前230年,秦国财政收入超过六国之和,军队人数100万,然后仅用了10年时间,秦国一举灭掉六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建立起2000多万人口的大一统国家。 


小结

管仲开创盐铁专营政策,国营政策成为集权国家快速扩充财政收入的不二法门;

季文子建立土地私有制下的全民税收制度,解决了最基本的税基问题;

商鞅利用军爵制彻底打掉贵族这个中间层解决了税收流失问题,国家得以能够对民众直接征税;

商鞅发扬光大历任改革者的有利措施,辅之以愚民政策的意识形态全面化,终于成功孕育出崭新的集权财政制度,从而将秦国国力带上新的台阶,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在财政的有力支撑和战争节奏的良好把握下,秦国时刻注重财政平衡,顺利灭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THE END

从商鞅变法开始,到秦灭六国,历时135年,战争不断,但秦国始终强大;

秦朝建立后,人口、土地大大增加,战争威胁大大减少,理应一片欣欣向荣,但秦朝二世而亡,国祚仅仅14年,令人唏嘘不已。

其原因就在财政里,具体分析请看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二 )—秦汉》。


您的转发,是小炒写下去的动力。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吧▼ 把时间交给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