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写作计划与困惑

小炒说 2020-12-06


这个月,我会开始写日本史和美国史,西欧史马上就写到了19世纪,会持续更新,三管齐下,会成为我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算上之前写的中东和俄罗斯,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主要论述的5大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欧洲+美国)、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和日本文明,就凑齐了。

当今世界主流文明的历史画卷,将在我的笔下,徐徐展开。

最大的遗憾是,从去年底就开始计划的中国近代史,估计要放弃了。我想写的,完全没法下笔,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个比一个更加禁区。

中国的古代史,我将减少像写其他国家历史那样的宏大叙事,尝试以专题的形式去写片段和细节。其实,古代史的宏大叙事,稍不留神也会违规。

能写的越来越少,也就国际史勉强还可以畅所欲言。

关注我超过半年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的文风在2020年有点变化,已经有读者担心炸号了。这主要是因为,yq以来的种种刷新下限,让我有了一种幻灭感。这给我带来一个困扰:我该如何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历史写作者而言,史料的堆砌是最容易的,文字中表达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最核心的。而这种表达有一个根本:自我认识。我并不相信历史实证主义,追究史实的精确和权威是无意义和不可能的。历史的解释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改变,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当前社会的焦点和意识形态去解读历史,冷战前后的美国学者、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学者,对同一段历史的表述,必然是不同的。

对世界的认识源于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理解,对过去的不同见解又首先来自于我们如何认识当下。这就好比一个人,此时此刻的自我看待,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他对周围人的评判。很简单的例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高考和爱情的认识是全然不同的。

对于我的世界史解读,这就回归到一个本源:我脚下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认识相当重要,如果说我的文章是一座大厦,那这个问题就是地基。我不可能做到以完全冷血的旁观者态度,去看待过去的一切,每个人都不能做到,每个作者都有他要表达的东西。

前我是谨慎乐观的,现在我懵逼了。我竭力去找回那种偏乐观的感觉,但每一次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在文章里多次提到,我是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这种感觉,源于3700年文明史的辉煌,源于一代代仁人志士摆脱屈辱的抛头颅洒热血,源于改革开放让我们重燃民族自信心。愈挫愈勇的我们似乎正在成为目前唯一一个有可能匹敌西方的文明体。

这种成长,是真实还是幻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循环?个体价值到底有没有存在过?我们是不是被历史玩弄了?

新旧激烈碰撞的时代,有人悲愤之余,大声疾呼,有人自甘堕落,狂带节奏;有人批评不满,有人感恩戴德;有人相信常识追求理性,有人相信狂热追求感官;有人维护知识,开启民智,有人煽动情绪,收割智商;有人不眠不休,有人轻松懈怠。

一个国度,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两条平行线,感受不到温度与共识。从未见过的二元分化,你如何选择?

世人都期待鲁迅,自己却做了人血馒头的食客;人人佩服于谦,一有机会就做了和珅。红ten会的人欣赏韩红,韩红的人也有些想成为对方;在网上大声呼吁“假的”,见到活人就是“没有困难”。你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世界不是谁强加于你的,而是一个个你构成的。

无论怎样,本号“大历史观,原创+理性”的宗旨始终不变,“真实不一定说出来,但假话绝对不说”的写作风格始终不变,“写出来不一定正确,但绝对中立客观”的独立思考始终不变,“我所写的就是我想说的,跟你想不想听无关”的坚持自我始终不变,“工作为主,写作为辅”的生活态度始终不变。

这是一份承诺,也是自我提醒与告诫。初心不改,细水长流。

很早之前,老婆就跟我说:“你有没有想过,等你孩子长大了,这个公众号就是给他的最好礼物。”孩子长大似乎有点遥远,只希望两年半之后,这个号依然坚挺,依然能看到读者的一句问候:“小炒君,谢谢你的文章!

END
▼倡导理性,欢迎关注▼小炒出品,必属精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