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离疫情,不隔离教育|新刊推荐



新刊推荐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爱。疫情当前,《教育家》没有停下工作,2020年2月刊第三期来了,与孩子和教师们同在。


疫情之下,我们可爱的孩子和幼儿教师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超长假期里,他们是如何童”心战“疫”的呢?本期《教育家》封面,我们采访了不同地区的幼儿园,看看他们是在这段“宅生活”里,怎样给孩子提供健康又有营养的活动,大手拉小手,让特殊时期的家庭陪伴成为流金岁月。隔离疫情,不隔离教育。


当前,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以及当代发达国家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婴幼儿、青少年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严重疾患和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期《教育家》聚焦栏目,推出“拉响安全警报,将意外伤害‘拒之门外’”特别报道,聚焦婴幼儿意外伤害问题,希望为生命健康成长织就一张保护网。


本期思享,我们关注男幼师这一幼师群体中的“少数”群体。多年来,男幼师一方面成为幼教界争抢的“宝藏”,另一方面流失现象颇为严重。我们重视他们的成长需求,汇聚其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挖掘他们的故事与坚守。


“为什么我家的小孩坐不住,屁股底下好像有钉子,一直扭来扭去的。”“为什么我家宝宝那么腼腆内向,儿童节的时候就是不肯上台表演。”“为什么我家孩子一不高兴,就会长时间大发脾气,怎么哄都哄不好……”今年新开设的新栏目“成长马拉松”,此次回应了这些令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


孩子们打架了,老师为何选择道歉?本期海外连线,我们从国际夏令营里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好奇究竟该怎样做?那就快来文中找答案吧!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抗击疫情,幼儿园在行动
封面报道


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安排与节奏。当前,举国上下合力战“疫”,幼儿园作为连接孩子、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环节,如何发挥自身角色的优势与作用?面对疫情这场从家国到个体的人生大课,孩子们需要从中懂得什么,获得什么?

医者医身,师者育心。身为幼儿园教师,纵然无法像医务工作者那样奋战在最前线,却并不影响他们为这场防疫阻击战奉献自己的力量。本期封面报道,我们聚焦幼儿园里这些美丽的人儿,疫情之下,他们用一片赤诚守护着可爱的孩子们,在稚嫩童心中播撒下教育的种子。



疫情下幼儿生态伦理教育的冷思考
时势


特殊时期的幼儿教育显得格外重要。疫情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幼儿的生活,也让幼儿直接观察到社会状态和人们行为发生的变化。我们应重视疫情造成的影响,变危机为教育契机,从生态伦理关系中思考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跟孩子们聊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拉响安全警报,

将意外伤害“拒之门外”


特别报道













当前,婴幼儿意外伤害不容忽视,已经成为非常危险的“隐形杀手”。事故重、类型杂、纠纷多,让婴幼儿意外伤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格外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大部分意外伤害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是谁导致了悲剧一次次重演?作为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园面对此类事故,究竟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而在更广阔的家庭和社会中,哪些因素无形中助推了意外伤害的“魔咒”发动?而在园所内,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安全教育的功效,让爱从预防伤害开始?

成长不能重来,伤害可以预防。我们从“溯源篇”“解决篇”“预防篇”三大视角出发,呼唤消除婴幼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隐患,从各级政府到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刻不容缓。


谁阻挡了男幼师的职业春天
思享

关注男幼师


他们有满腔的热忱,有美好的理想与期待,在充满童趣的幼儿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就是人称“宝藏男孩”的幼儿园男教师。凭借男性的身份,他们轻松敲开了幼儿园的大门,但也因性别标签,让他们在以女性为主的幼儿园中产生了诸多顾虑。这也是男幼师成长的吊诡之处。

幼儿的性格发展需要阳刚的一面。女幼师在幼儿教育中更细心、耐心,男幼师则更勇敢、有魄力,皆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走近一线男幼师,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在幼儿园中,男幼师到底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给予男幼师开放包容的成长空间?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和园长也纷纷出谋划策,期待更多“宝藏男孩”持续散发出光和热。


养育过程中的摩擦,是娃故意“ 使坏”吗
成长马拉松


我们可以观察到刚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安静祥和、保持愉悦,有的则是不停的哭闹,这些婴儿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不同气质的差异。气质是个体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孩子的种种反应,也常常和自身的气质有关。

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发展其潜在的天赋并试着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为人父母者都是艺术家,只要知道每件作品的“原型”,顺着原型的质地、形状、色泽等精雕细琢,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件上好的艺术品。


国际夏令营里孩子们打架,老师为何选择道歉
海外连线


孩子们打架,在注重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夏令营中,算是挺严重的事件。没想到,老师选择跟孩子郑重道歉,并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开动脑筋,寻求解决办法。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过一句类似“你们不能打架”“这样做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的话,没有向孩子任何知识和纪律的说教,也没有给任何孩子指派过任务,孩子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思考、讨论、意见发表、规则制定、认领分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 

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夏令营离自己有些遥远——国内并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可是别忘了,孩子还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从来不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是家庭教育。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复制一个夏令营,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融入我们每天和孩子的对话、相处中,却是可以实现的。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