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卷鉴“自杀”,这事靠谱吗?

于杏林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2-10




教育家 · 快评


“你最近一周主动尝试自杀的愿望程度如何?”“最近一周,你已着手写自杀遗言了吗?”“最近一周,你是否让人知道自己的自杀想法?”单看这些问题,很难想象这是面向小学生的调查问卷。


11月18日,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接到家长来信,称长宁区不少中小学面向学生下发的调查问卷中存在大量负面消极的问题描述,不少问题与自杀相关,部分问题负面诱导性很强。


前不久,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从家长来信可以看出,长宁区11月上旬就开展了此项问卷调查工作,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对政策的响应不可谓不迅速。

        

面对可能潜藏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一言一行都必须慎重。然而,从该问卷中的调查问题来看,处处显露出草率和不负责任。“你准备自杀了吗”式直白的问题只会增加心理敏感的孩子的痛苦,甚至形成自杀诱导;而围绕自杀话题设置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自杀问题的“科普”。家长在信中表示,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对自杀的了解和兴趣有所增加就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问卷作为一种筛查方式必须考虑其科学性,掌握好尺寸,而这一问卷完全将心理问题简单化、粗暴化,用词、表述不合理的背后,是心理学等层面专业支撑的匮乏,出发点是为了摸排学生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有效干预,最终却可能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既然已经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就要做好、做透,多方讨论交流,增强问卷的严谨性,争取做到精准发现问题,为针对性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还应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复杂性、隐蔽性,抑郁症的显现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和评估并不是一次问卷调查就能完成的。学校、家长保持沟通,日常关注学生状态,探索合适的沟通方式,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作一项长期性、需要多方合作的工程,才更有可能精准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心理测评、问题干预上,能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科学,让孩子们更健康地学习,更阳光地生活。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者 | 于杏林
设计|朱强
统筹|周彩丽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近日启幕。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家长,你的孩子或许不是“娇气”
家长“一言不合就举报”,是爱子心切还是过度保护?
老师竟统计学生“领导子女”等身份,莫让教育公平成为纸上空谈!
《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亲自养育”!达不到条件的家庭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