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开发者的一种决策误区叫“别人怎么没事”,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来聊一聊
⬆️欢迎戳蓝字关注⬆️
前言
经常看我公众号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文章对于头部产品的成功史写的并不太多,反而更喜欢写和踩坑有关的故事,虽然我知道紧跟头部产品才是流量密码。
之所以有这种偏向性,是因为我知道,对于移动创业团队,紧跟头部产品跑的重要性,要比防止踩大坑把自己摔死的重要性要低多了。因此,我的文章经常讨论的是如何防止重大风险,首先要不死才有输出,创新的尝试也是基于只犯小错规避大错的原则。
而无论是私信还是群聊,经常会有网友一再的用“那别人为什么可以”这种方式来问问题,因此我感觉有必要单独发一篇文章来讨论,也方便以后大家问起来,有一篇能做替代私聊文本回答的文章。
坦白说,我现在私聊回复的很少,如果有人跟我私聊发消息我没回复,请见谅,有些问题实在重复度很高的,我会通过整理问题答案来写成稿子,以公众号文章的形式输出给各位。
我个人的实践和观察经历
有些开发者看到部分在应用市场上上架的产品是明显不合规的,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愤懑不平的感觉。自己费了老大劲解决合规问题,凭什么别人能上架呢。
紧接着进一步考虑问题,就成了“既然别人能上架了,那我也一样能上吧,干脆试一试再说。”
关于这个问题,咱先不辩,用我的实践观察来说明问题吧。
去年我基于自己的技术爱好,写了一个基于 C 语言的 FC 模拟器内核(全手撸!),我做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这是我为了本文提供图片素材,现场从我的xcode工程编译的 Mac SDL 做客户端的版本演示。
我在应用数据平台观察有没有和FC模拟器有关的产品时,确实看到有那么几款,数据看起来都挺好的。
同时,我发现有个作者其实有很多个马甲包,因为有很多账号都有类似的游戏,其实进去就是模拟器套个游戏壳子。
AppStore 评论区还挺热闹。
我也很心痒啊,反正模拟器我写都写了,为它套个客户端是非常顺手的事,万一上了随便维护下,多造几个套壳马甲,每个月多个把几万块收入那不香吗。
但是我还是没有这么做,虽然“看着别人违规吃肉”有点不爽,而且自己明明做好了一把锤子,不找颗钉子钉一下真的是心痒难耐,有过这种经历的应该懂我的意思。
但我还是决定放弃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再玩和苹果躲猫猫的游戏了,于是我决定持续关注这个开发者产品的动向,且看它活多久。直到去年 6 月份,它下架了。
再回看它首次发布的版本。
从 2021 年 8 月 20 日到 2023 年 6 月 9 日。它舒坦了两年,然后无限期的结束了。同样下架的还有好几个类似产品,估计是马甲包。
连带整个开发者产品线都没了。
想必账号是被封了。
看到这种案例,结合我对模拟器这个领域的合规性理解,我最终决定将我的 FC 代码扔 github 开源了。过去断断续续的开发,也是个人爱好,纯当满足自己对模拟器的技术瘾。而且技术在自己手里,未来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商业化机会呢,让子弹飞会儿。
那些没事的别人
如果一件不合规的事情别人始终没事,那么有几种可能:
别人享有你没有的特殊资源。
别人有特殊的通关套路,但这种套路一般有时效性。
别人是漏网之鱼,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根据我的经验,这个别人,大概率是第二和第三类,第一类特权人群肯定有,但毕竟不是大多数。坦白说,如果我决心要上架之前说的项目,起码我能成为第二类人。
如果开发者针对一个特殊的产品品类,去参考市场上的幸存者状况,那总能找到幸存者的。这世上还有很多罪犯在逍遥法外呢,能做犯罪参考吗?这就是参考幸存案例最大的弊端,个例现象不能解释概率问题,除非你能拿出统计样本来,而人的思维特点就是不擅长用样本统计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擅长通过具体的个例来类比,这种每个人固有的思维缺陷就很容易让人做出错误决策,得费很大劲才能克服。所以我开篇用个人的例子,让魔法打败魔法。
同样是人,我也一样,我是费了老大劲才压制了我跟风FC模拟器产品的欲望,否则最近半年我估计又要写很多封号怎么和苹果拉扯的文章了。当然,我很庆幸我有自己的一套观察竞品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帮我持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产品,通过具体的观察和统计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因此能通过科学的方法论来弥补人性固有的思维直觉上的不足。
是选择长线积累,还是捞笔块钱
可能有人会说,那这个产品也不错了,2021 年到 2023 年,而且还做了好几款产品,算上马甲包,假设一个月几万甚至十万收入,两年搞不好也捞了几十上百万了。
对这个观点确实是无法否认。
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发者长期的选择问题,是选择持续的赚不确定的快钱,还是做有价值的复利积累。
如果一个开发者几年里持续的搞没有营养的马甲包和违规包,也赚到了点钱,或许赚钱是好事情,那以后呢,是持续不断的这么做下去吗,市场规范后会给他持续做的机会吗,如果选择不做了“从良”,那他除了之前赚到的钱之外,还有什么技能、专业和认知层面的优势吗。
因为我的公众号定位的人群,绝大部分是移动独立开发者,我相信独立开发者真的要做到独立,那么抄短线赚快钱的做法,作为前期的权宜之计或许只是不得已,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最后都会因为路径依赖,把它当成一种长期的战术来打。就好比一直在山沟沟打转的人,是不可能从水手的角度看待海洋的。
更要命的是,离开了舒服的赚快钱,开发者忽然发现自己很无能,什么都抓不住要领了,这是切实存在的现象。
包括做 1V1,清理类app(清理类这种产品怎么赚钱,大家都懂),V梯子产品的开发者,有些把生意做得不小,但是忽然有一天产品线全崩了,或者开始担心缝纫机风险时,他们忽然发现原来自己除了这个什么都玩不动了。
我就认识一个做出海 V 类开发者,之前做的很大,还把公司开到了繁华商圈里,后来全线崩盘,开始想做小而美的独立应用,后来发现做这个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玩,于是最后又战战兢兢做回老本行,后来合规问题越来越严重,终于团队解散了。当然,从短期的经济层面来说,或许可以说他“赚够了”。
所以,正规做产品的开发者,可以偶尔羡慕下一些别人家的产品赚了不少钱,但是也别过于眼红,凡事都是有代价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支付。
如果有一些开发者意志不坚定,总看着快钱产品流口水,那么我建议多看一点正面点的案例。如下两文:
1. 日活千万却能专注十年呵护品牌,聊一个垂直工具矩阵的“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