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制你那该死的贪欲 - 谈 App 的退订率警告封号问题

风海铜锣 风海铜锣
2024-10-07

⬆️ 欢迎戳蓝字关注

「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

#周末闲聊时刻,无甚干货

我发现今年有个奇特的现象,和谷歌开发者为了账号问题撞得头破血流,还不住的掉进收割韭菜的镰刀之下(所有谷歌开发者请提防这样的「机构」)相比。有一部分苹果开发者,真可以说是得了便宜卖乖,吃了红利还觉得自己委屈。我的这种吐槽,是发自内心。

举个具体的开发者,我一个好朋友(所以要狠狠吐槽),我就化名小 B 吧,小 B 委屈的和我说,自己收到了苹果的警告信(遇到苹果的DPLA违规封号警告,开发者请慎重处理),他第一反应是产品现在的退款率和差评太高了,然后问我: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处理

这种问题,群里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成把的人问,最爱的句式就是,一般 怎么处理。

然后,我就看了一眼小 B 发来的,订阅界面原图,就一眼,再结合产品具体的类型,其实真相就了然了。

我反问一句「你是真的觉得你的订阅界面没问题吗,假如你自己是用户,你怎么看这个订阅界面。」

小 B 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你别岔开话题,退订率多少才会被发警告信。」

据我了解,小 B 真的是开发者里很聪明的那一种了,但最后还是和很多聪明的开发者一样,出现鸟为食亡的局面。

问题出在哪里,先放下不谈,我想聊聊谷歌和苹果,存在着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对待合规风险的差异。

这个差异就是,谷歌方,更依赖于结合机器的各个维度的判定,随着谷歌模型的成熟,这个判定准确率确实高,但同时有时候也会死板野蛮。而苹果方,是机器辅助人的决策,人的决策的依据,一方面数据非常重要(例如退款率),但是这个数据仅仅是起到一个提醒作用,提醒的结果是人还要去做一个确认。

那么问题来了,确认的依据是什么。以前我曾经听过一个苹果专家在这方面的问答,他有个回答关于 如何最终量化 App 开发者违规的问题,他的大概意思是这么说的:当我们抛开一切数据化的标准后,有一个重要的评估方式就是,我们有合理的依据认为你在做违规的事情,并且我们相信你心里也知道自己在这么做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如果从法律角度来类比,就和类似 “按常理推断” 一个道理。法律中有类似三常的概念:常理、常情、常识。

那么回到小 B 的问题,他在设计订阅付费页面的时候,我按常理明显能看出,他的订阅页在文案和素材各方面都刻意引诱用户不知不觉点击免费试用,而用户试用后大呼上当,认为体验价值远远不如预期,于是大批量的投诉,最终导致退款率下降,再最终导致苹果工作人员审查,审查结果是按照常理看出产品有猫腻,产品最终被警告。

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小 B 拒绝去认同自己诱骗用户,同时,他用过于理性的方式否认「常理」这种略显主观的判断手法,转而去寻找客观硬性的退订率「极限风险值」,去莫名惊诧的反问退订率为什么这么高。

退订率这么高,你心里没点笔数吗。

这背后的内心画像是:我知道我在想方设法为了让用户多几个进来订阅利用界面设计了各种暗示手段,我也知道这样是为了提高活跃用户的付费率,现在我就是想努力保持这个付费率,同时我想知道苹果确切的退订率标准,知道了标准后,我要么降价,要么把界面设计的稍微友好点,我就是想卡那个既要高付费率(最好让用户不知不觉被引导付钱),同时又要退订率别高到让苹果警惕的程度。

很多聪明人追问标准和细节,经常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寻找标准和细节的漏洞。这就是为什么那个问答里,会出现「我们相信你心里也知道自己在这么做。」

我有次和不是搞移动圈子的朋友吃饭,他就说,我发现你们开发者很双标,自己用手机的时候,一直吐槽别的产品和自媒体割韭菜,到自己做产品的时候,又说用户穷逼付不起钱还各种投诉。说得确实有道理。

当然,我知道确实有很多真无辜的被警告者,这部分参见我这篇文章以及上边提的文章。但小 B 朋友显然不在此列。

小 B 思路是很聪明,就是聪明过头了。太聪明的人,有时候经常喜欢去抓各种理性客观的数据和所谓事实,而刻意的忽略常理。但也许,仅仅是因为,用心地想忽悠用户,而把自己也给忽悠了。

这个常理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做产品稍微站在用户角度那边共情一下,很多设计问题、退订率问题就大可以规避。但正因为有个贪欲在,破了这个常理,非要去各种数据方面挤破头研究。其实既然是做商人,稍微别那么贪,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立意高远一点,让产品活久点多赚几年收益,毕竟我们说白了是站在平台的肩膀上捞金。这才是真正占大便宜。为什么就突破不了这层心魔呢。


🔗 补充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账号关联问题导致的 3.2f 封号惊险救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海铜锣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