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真问一问,公益组织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关门?丨RE·NEW 活动回顾

“公益组织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关门?”

这个问题并没有百分百确定的答案。这次之所以要聊聊它,我们想做的,是解构成败标准,换个视角看待“关门”问题,希望能给到你多一点直面这个问题的勇气和坦然。



2022「RE·NEW - 我们」公益社创人大会第一期主题单元 #如何看待我们的下一步选择# 已于7月23日周六在线上开展,3场主题活动共吸引了200+位参会者共同参与。其中第二场「公益组织什么时候适合关门」,邀请到了两名 SEED Fellow —— 小柔和昂达作为嘉宾。

小柔曾于2018年关闭过作为公益领域先锋实践的鸿芷咖啡馆,鸿芷咖啡馆开业5年,做过1500场活动,吸引10万+人次参与。她的关门预告文 🔗 鸿芷咖啡馆闭店倒计时81天,感谢一直有你!在行业和舆论引发了强烈反响。

昂达是一名商业和公益领域的精益创业者,他从2019年起,就认为公益行业需要一门讲授“何时关门”的课程。在RE·NEW中,两位开诚布公地聊了聊大多数人或许很难直面的问题。



01

 为什么要来聊这个话题?

小柔 可能80、90初的一些公益人之前去过鸿芷咖啡馆,知道鸿芷经历过2018年5月20日关闭的事情,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心里话。 

昂达 做了很长时间商业创业,也创立过公益机构,现在做创业孵化。我跟几百个商业或者公益领域的创始人或想创业的人交流过,在商业领域我经常劝退创业者或者劝创业者放弃。公益领域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整个公益行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很初级,公益人相比商业人更难接受机构的“失败”。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希望能跟大家来探讨一下。

雪珊(本场主持人) 刚才提到了关键词“失败”。也让我想到,其实一个商业机构活过两年的大概只有20%,很多公益机构已经活得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限,但是在关门的时候大家依然会觉得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报名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刚刚进入行业的伙伴,还是工作18年的老职场人,都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思考关门,并不一定是因为稚嫩,也不一定是因为年头太长。是什么让大家关注这个话题?从报名表中,我们看到了这些答案:“入不敷出”、“未雨绸缪”、“可不能关在我手上”。很多伙伴都想了解,考虑关闭的时候要考虑什么。今天,我们邀请小柔和昂达,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与大家聊聊。


(词云图 - 活动报名时收集的参会期待关键词)

02

 鸿芷关门,我都经历了啥?

(公益人的心灵港湾-鸿芷旧照)


雪珊 当时为什么考虑关门?

小柔 鸿芷是2012年底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谈的公益项目。前三年有基金会的支持,快速发展。2016年开始,因为一些政策在变化,有些组织没有空间继续做活动,我们的营业收入明显下降。我们探索了几种业态,想做的事情很多,但精力不够,没有找到机构的第二曲线。面临机构收入的困境,入不敷出,得掏空精力接很多公益项目来养机构,也遇到个人成长瓶颈


雪珊 这样听上去这些瓶颈当时持续有一段时间了,18年元旦是第一次聊关门吗?

小柔 这些问题逐一出现。我们不是完全的商业机构。在商业和公益两难抉择的时候,会选择社会价值。比如,做活动和卖咖啡之间有矛盾,我们会选择做活动。我们的初心是给大家提供公益交流的空间,不能为了卖咖啡不做活动。我们收公益机构的费用很低,会考虑活动的社会价值而减免费用,但房东收房租的时候不是这么考虑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试过卖书,有试过青旅项目。如果我把鸿芷咖啡馆关了,专门做青旅每年还能挣钱,但当时精力不够了,必须关一个的时候,我们又选择留下咖啡馆,因为评估完了以后觉得这个项目的社会价值更大。

这就很拧巴,在做一个促进社会价值的事情,你又用商业的逻辑;而在冲突的时候,你总是去选择那个更有益社会价值的事情。很早就发现我们陷于这样的拧巴,只是2018年元旦前才开始认真地跟合伙人探讨了关门这件事。当时有很大的分歧和冲突。之所以成为合伙人,往往是因为认识上互补或一致,我和合伙人的思维比较互补,他比较谨慎,分析风险,建议暂停运营。我比较乐观,觉得还有希望。那个时候基本上谈崩了。


雪珊 之后为什么妥协了?

小柔 最后我妥协了,因为聊得非常深入,也非常直白——他直接指出我是因为虚荣心不想放弃,我也承认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很优秀,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那个时候就觉得鸿芷关门了就是我小柔失败了。我做了5年,1500多场活动,来了10万人,大家都知道这个空间,都很喜欢小柔很喜欢鸿芷,我关门了,那不就是这些人都知道我失败了吗?我接受不了。


雪珊 是否考虑过找一个更会经营的接班人?

小柔 当时觉得对下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我们做这个事情很辛苦、艰难,为什么要给下一个人。当时有一位很好的店长,我们不在的时候她都能很好地照顾到,也没有很着急地去找一个接班人,因为当时觉得我这个事儿自己都没想明白,我怎么给人家讲明白,我怎么给人家接下来带来希望呢?我如果要给,它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构,是我非常喜欢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机构,交到下一任的手里。


雪珊 5月20号关门那天是什么感觉?

小柔 特别奇特。上面那些照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那几张人很多的照片,展现的是鸿芷的状态。它是一个思维流淌的空间,是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大家在谈论一些社会话题,谈论一些我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我看那个照片真的挺动容的。就觉得这也是我这几年做的一个美好作品,我还挺知足的。那天让我觉得关门不是失败了,我在那天感觉整个人瞬间成长了。现场就像电影杀青或首映礼。

我记得当天有个人跟我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你们坚持下来,辛苦了。我当时一瞬间醍醐灌顶,你就当它是个作品,这个作品有完成的一天。不是说永续开下去是它的意义,它的每一天都是它的意义。我做了5年,1500多场活动,每一场活动都在影响着人。到那一天我终于累了,我说我想歇歇了,让大家过来庆祝,庆祝你的作品完成。所以那一天大家都在庆祝,非常开心,觉得在观赏一个美好作品,就像一个龙画龙点睛的那一笔,然后大家一起鼓掌说,哇,这个作品真挺好。那一天其实我已经被治愈了很大一部分,这个事情马上就让我释然了。


(2018年,鸿芷关门倒计时、大party、清零的空间)


雪珊 余下的部分,是什么时候被治愈的?

小柔 关门前有段时间我开始跟家里借钱了,最困难的时候跟我妈借了二十万。关门后,为了平复心情,出门去了很多地方旅行。我后来慢慢回想这个事情,在自己的心里去打包、整理它,一直在想,幸亏后来把我妈的20万还上了,不然觉得太亏欠家庭了。

我们家不是有钱的富二代。我不知道现场这些一直在做公益的朋友们,你们的家庭状况是怎么样的?其实很多公益人背后都有最亲近的人在默默支持。在你去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后来在我整理了心情以后,我是觉得幸亏那二十万还上了,不然我觉得我亏欠家庭就太多了。我一直在追求“治国平天下”,但我“修身齐家”的事情并没做到位。 


雪珊 嗯,所以后来去找修身齐家的方法了。2019年,鸿芷是因为什么又开门了呢?

小柔 碰到了合适的场所。2018年关门后,因为大家的关注和推荐,鸿芷陆陆续续又找了30多个场地。本来觉得就这样关了。我当时还有点虚荣,怕烂尾,不想再开续集了。但跟我们谈合作的伙伴也在公益领域深耕很多年了,他们特别喜欢鸿芷,希望有一天鸿芷能再开起来,于是有了后来的合作。我觉得就是缘分到了吧,各方面的条件都OK。心想,要不就再试试?

重新开门,整个过程在我看来是在「去我执」。第一个是把自己和机构分开,小柔是小柔,鸿芷是鸿芷;第二个,独行快、众行远,当时就觉得这个空间是要归很多很多人的,所以2019年后的“鸿芷书房”就一直在招募主理人。现在有一个主理人团队,五十多人,各种背景,并且持续在招募主理人,目前的空间是由这些主理人共创的。慢慢就把这个事情分开了,鸿芷是鸿芷,我是我啊,所以就比较佛系了。但这个佛系不是说突然就这样的,就是一点儿一点儿告诉自己去往这边转变。


雪珊 记得以前去鸿芷,小柔都在,现在小柔都在外面上班,每次就是见到各种主理人。刚刚问答区还有观众问,一个公益咖啡馆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吗?小柔现在的模式就是找到一个不用交房租的地方,然后主理人都是志愿者,不用给大家发工资。可以这么概括吗?

小柔 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没发现公益咖啡馆的成熟商业模式,普通咖啡馆都难以持续。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有残障人士在其中工作的咖啡馆,是解决残障小伙伴生计问题的商业化咖啡馆。这跟鸿芷在本质上的运营逻辑还不一样。后来也还没看到鸿芷这类的成功案例。鸿芷书房现在是一个公益图书馆的性质,主理人自组织协作,彼此服务,不是商业的逻辑了。

03

 如何思考机构的存续大事?

 如果想关门应该怎么操作?

昂达 最开始有想要聊这个话题的想法是2019年初。有人问有什么课程对公益人有帮助。这个念头立刻出现在我的脑袋里,很多课程教人怎么把机构做好,战略规划,但没有教人关门。如何思考自己机构的存续大事,以及如果关门应该怎么办。

是不是关闭机构意味着失败?商业和公益领域有很不一样的假设。在商业领域,大家可以坦诚地谈这个事情。投资人认为这件事情可做是有机会,有团队,有资金,可以把这个事情做成。包含隐含假设:如果验证后这件事做不成,我们应该赶快放弃,节约时间和资金。很多投资人表达过,优秀的创业者失败并不可怕,你要赶紧转型去做一件新的事情,不要在原来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果断放弃,首先也是在节约你的人生。大家对失败比较包容。

而在公益领域,很少见到一个人公开表示你要是发现一个机构很难做就要赶快放弃。公益人极强大的使命感让大家觉得要迎难而上,越难越需要人做,不能放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问题。


思考该不该放弃,一般会有这些考量因素:

尤其是创始人意愿这部分,我们没有道理要求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初恋般的热情,并且维持一生,他或许本来的规划就是只做一段时间。

另外想让机构不关闭的一个核心就是能不能找到接班人,但这是一个极其不容易实现的情况。当你机构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情况下,你或许是能够找到的。如果机构发展不那么理想,其实很难找到接班人。可以想想是否转让给其他基金会接管,或者退而不休,调整成全兼职的运行模式。 

这个思考的过程当中,最难的是创始人自我心态的调整。跟很多人说这是我最大的初心,关闭是不是说明我这个人失败了?但本着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机构不是你的全部。


试试清零出发放下你的包袱。为什么要做公益?不能给自己强加做公益的责任。你有没有别的想做的事情?很多人去做公益,忽视了自己的家里人。家里人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吗?是不是要换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

为社会考虑,这个机构真的有价值吗?假设你自己作为捐赠人,与其他机构比较之下,你更愿意给你的机构钱吗?想要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可能不一定发生在现有的机构。如果重新出发,要重新思考使命愿景,梳理战略。如果你现在想的事情和机构做的事情有很大不同,那就有问题。

做公益机构就是在精益创业,你需要有可验证的关键假设。公益领域有很多社会问题是没解决的,首先要验证你能不能解决、成功和失败标准是什么。如果验证完了没办法,要有放弃的决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你考虑放弃,也要跟未来有可能成为你老板和同事的朋友聊聊,如果有offer,看到世界给你很多机会,不需要在这里干到老。拓展自己的选择空间,更容易做出好决策。


如果你决定好了要关门,有哪些事情要处理呢?

(以上PPT来自昂达总结与制作)

其实关门没有那么难。希望大家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勇敢地去想现在这个机构是存续还是关闭,哪个对我自己和对社会的价值是最大的。

04

 我们的关照与希冀

小柔 我们这次似乎有点劝退的意味,但在有人对你玩命劝退的情况下你就退了,就说明内心不够笃定,或许这一场听这么多内容下来,你还是会想把机构继续开下去。

可能一个人陷入两难选择的时候,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窄的空间,只看到零和一的博弈。但当你把时间拉长之后,当下的选择可能就没那么难,这只是个暂时的状态。一位公益前辈梁老师说过:当社会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暂时站住或原地踏步,等外部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再继续前行。

昂达 如果你自己没做一个机构,会觉得开关机构是理性的选择。但真的开机构了,绝少的人能果断,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难度高太多。

雪珊 回看这一场对话,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样一种关怀公共事务,并且愿意行动的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正视我们面临着落地实践时的纠结。

很多时候,我们问题的苦恼,根源在“既要、又要、还要”。我们既希望有社会价值,又希望有一些自我实现,又希望和我们关心的人群有连接,又希望我们在这个议题上发挥作用,又希望可持续,又希望和各种各样的单位去处好关系……很多时候在就陷在这些美好愿望里,反而动弹不得。人总是有选择的。我们在这里纠结不动,感觉是环境困住了我们,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被困在这个环境里。


思考关门or继续,看似是机构问题,但最终都回到我们自己。万物如镜,都在映照我们自己的境况与内心。就如小柔在关门时的心境转变:机构是作品,作品会有完成的一天。那么,不管最终是关门还是继续,都把这次直面的思考和未来的决定当做给自己的礼物吧。如果关门,庆贺你辛苦这么久,终于完成长达数年的守候;如果继续,庆贺你想得更清楚,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段路。


无论怎样,我们希望给予的,都是衷心的祝福。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有勇气,有选择和决心去大步地往前走,看清自己要的那一件事。

(部分参会者合影纪念)



感谢本场嘉宾张小柔、李昂达提供观点与内容

策划与撰稿:SEED实践研讨小分队 · 咦?四青珊呀小组

排版与审核:圆圆、希瑞


 活动预告 


公益社创人「RE·NEW大会」第二期 @7月31日

#疫情下如何面对变化:「我们」的破与立#

活动详情可戳图片直达↓🔗


 往期相关回顾 


考虑将机构交给下一任接班人,据说有共攻略?丨RE·NEW 活动回顾

2022-07-29

继续or离开?是一道单选题吗?丨RE·NEW 活动回顾

2022-07-26

第二场活动报名!2022 公益社创人「RE·NEW大会」

2022-07-27



办方

资金支持

【千百计划丨百个项目资助计划】

(由腾讯基金会、腾讯公益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

活动合作、或其他事宜联络&垂询:

微信丨SEED小助手(微信号ID:SEEDfellowship)

邮件丨secretariat@seedabetterchina.org  tongxinyi@ginkgofoundation.org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