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物理与天文学院“光启”科普志愿项目获评 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十佳公益组织及志愿服务项目
“光启”天文台
十佳公益组织
志志愿服务项目
2023年1月12日,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十佳学生志愿者、十佳学生公益组织及志愿服务项目评选活动线上举行。经评审,物理与天文学院“光启”科普志愿项目获评202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十佳公益组织及志愿服务项目。
2021年11月,“光启”天文台在新理科楼群5号楼顶楼建成,让更多师生和民众有机会仰望星空、了解天文,立志探索未知世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光启,以科学之光、启迪智慧。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天文学科优势,依托“光启”天文台,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工作。
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志愿服务,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的46名学生组成了“光启”科普志愿团队。“光启”天文台建成一年多来,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科普志愿团队共开展了四十余场天文观测科普活动,接待了超过两千名校内外师生,志愿服务超两百人次,为广大学生及天文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天文教学实践机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图一:“光启”天文台全貌
一、 夯实人才基础,弘扬科学精神
“光启”天文台是天文系的重要教学实验设备,课程教师依托相关设备,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全过程人才培养,极大提高了天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科普工作的同学。他们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在展现学科魅力的同时涵养自身能力,展现志愿服务精神。
一年多来,“光启”科普志愿团队接待了十余个来自交大各附属学校的中小学生团体,小朋友们在这里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空,增强了对宇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二、 “天文台里的思政课”
基于多年来科普活动积累的经验,物理与天文学院科普团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科普主题:深空探测、月面探索、行星观测、天象讲解、光污染等。不同的天象条件和情境下,活动都能持续开展且“暗藏玄机”,在科普主题中融入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开设“天文台里的思政课”。例如,在观测月球时,带领大家查看我国探测器“嫦娥三号”落地的陨石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观测条件较差时,介绍光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引入生态文明教育;在介绍观测仪器时,引导大家思考天文设备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激发同学们投身祖国科学技术创新的热情。
三、 积极推进科普数字化转型
目前天文台对外开放的形式主要分为:每周五的公众开放日(“交我办”预约),特别预约的团队参观(10人以上)以及重大天象活动时的特色活动。此外,团队也在不断尝试摸索新的科普渠道,2022年11月,“光启”科普志愿团队在线上和线下同步举办了“天狗食月”月全食科普活动。这是“光启”天文台的直播“首秀”,在上海交大官方B站、微博、抖音三大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高达四万余人,收获了极高的公众热情和关注度。此次直播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也为科普志愿团队推进科普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二:“光启”天文台直播首秀
四、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规范化建设
一年多来,“光启”科普志愿团队已经建成了较为全面的队伍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目前,“光启”科普志愿团队由6名本科生及40名研究生组成,其中党员占80%。设置轮值台长一名,执行组长四名,志愿者经培训后参加志愿活动。每场活动前,当天的志愿者会由组长带领讨论活动内容,分工合作,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活动结束后,由组长记录活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记录的问题情况,每月开展一次工作讨论会和培训工作。
图三:指导老师为志愿团队培训
未来,科普志愿团队将继续以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旨,建立健全“光启”天文台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对外辐射持续服务于校内外公众和广大天文爱好者,把“光启”天文台建设成为交大的品牌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扩大和充实“光启”天文台科普服务的社会教育意义。
来源:学生工作办公室
图文编辑:胡泽心
责任编辑:叶丹、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