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国上将肖华、王建安与鲁中淄博的情与缘

2017-08-15 书剑飘香 齐城剑侠

      (山东淄博饭店创新制作的“齐鲁盛宴”)

鲁中名城淄博,鲁菜的发源地之一,餐饮文化别有特色。开国上将王建安、肖华战争年代曾长期在鲁中一带征战,所以,他们一提起淄博,对博山菜赞不绝口,肖华上将更实在,来了淄博就要酒喝。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国上将王建安曾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鲁中军区司令员、华野第八纵队司令(后来的解放军第26军、主要有张店黑铁山起义部队和胶济线以南的淄川、博山、临朐、莱芜、新泰、沂源、章丘等子弟兵组成的部队),转战鲁中期间,打鬼子、除汉奸,曾组建胶济铁路游击大队,在数百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扒火车、夺取战略物资,破坏鬼子的主要交通线,取得重大战果(只是伤亡很大,几年下来,人员多次轮换,几任主要领导几乎全部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挖掘宣传的不够,不如鲁南“铁道游击队”闻名)。

王建安在抗战中,其所属部队最经典的一仗,就是“石桥之战”。我八路军、新四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战场上直接击毙日军将以上军官5名,这是其中的一次。

 从黑铁山起义走出的淄博将军刘佐参与指挥了石桥之战,时为鲁中军区二团三营营长。刘佐,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唐家庄人。193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起义。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战士,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三营排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鲁中军区二团连长、营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军区三师八团三营营长,警备二旅五团三营长,九师二十六团三营营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七团参谋长、二十二师六十五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七团团长等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参谋长、副师长。抗美援朝回国以后,历任第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副师长,海军内长山要塞副司令员,陆军内长山要塞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十六军副军长,烟威警备区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顾问等职。

   (淄博人民的骄傲——刘佐将军)

1945年5月,以我鲁中军区第二团为主,在山东省沂源县石桥及其附近对日军“扫荡”进行一次作战行动。此战击毙日军200余人,击毙、击伤伪军400余人,其余伪军被击溃,缴获战马62匹。尤其值得庆贺的是,这次战斗击毙日军第五十四旅团长吉川资少将,彻底粉碎了日寇对我沂蒙山区的扫荡计划,。

抗战胜利后,王建安所在的鲁中军区部队,大部分由政委罗舜初带领去了东北,主力老二团只有3营留了下来。

解放战争中,3营成为后来26军最具战斗力的骨干部队。据说,司令员王建安为了留下战斗力、火力配备非常强的3营,还与罗舜初争得脸红脖子粗呢。

在鲁中转战期间,王建安带领的鲁中子弟兵曾几度进出山城博山。博山聚乐村的“四四席”曾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淄博传统名吃——聚乐村“四四席”)

聚乐村是淄博最有名的老字号饭馆之一。聚乐村之名是集“聚太和气”与“乐适意游”双重意思而定。该饭庄开业初即生意兴隆,经理栾玉琢与副经理王广镛及王德汉都是技艺娴熟、身怀绝技的名厨。在他们的经营下,聚乐村饭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在博山一带无人不晓,在胶济沿线也广有影响。1932年,聚乐村饭庄由叠道街搬迁到西冶街新址后,经营达到鼎盛时期,整日顾客盈门,席无空位。1937年,日军侵占博山后,聚乐村饭庄生意逐渐凋零,营业时开时停。1948年淄博解放后,聚乐村又逐渐恢复发展,生意非常红火,其盛名妇孺皆知。国内外各界要人名士如临博山,多到此设宴请客,品尝聚乐村的独特风味。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博山籍党史工作者进北京采访鲁中军区的老司令王建安,他饶有兴趣地询问聚乐村的经营情况,还兴奋地说:“聚乐村的菜有味道,尤其是汤,开始一看清水淡气,不实在,但一尝味道,真是有滋有味,令人难忘。那饭店的装饰器皿也讲究,窑货全是用景德镇名瓷,象牙筷子是包银的”。

曾长期担任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开国上将肖华,对淄博也是感情颇深。

肖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谱写的《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1941年12月,肖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在山东工作期间,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了四股伪军先后反正,并使之改造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肖华统一指挥从山东抽调部队横渡渤海。

       (抗战时期,鲁中军区的抗日游击队伏击扫荡鬼子的画面)

当年,肖华率部挺进山东后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也与鲁中、淄博有不解之缘。曾任淄博市市长王韬的《峥嵘岁月总关情》一书,有一段开国上将肖华到淄博视察时遇到的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初,肖华将军在王韬等人的陪同下,这天参观完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的蒲松龄故居回张店,经过淄川硫磺厂时,车轮沾上了硫磺渣子。进张店市区后,渣子受磨擦起火苗,但司机没有发现,到人民公园附近时,轮胎着火。一代战将肖华非常机警,打开车门迅速跳了出来。后来,附近的消防队来人把车外燃烧的火扑灭。

(位于鲁中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的蒲松龄故居)

说起淄川硫磺厂,那可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地方,我从出生一直长到十八岁,直到上大学、参军离开故乡。这个厂从小给我的印象就是冒黄烟,生产硫磺,我只知道这是生产炸药的产品,固体的硫磺用火柴一点,就燃烧起来,冒着蓝氤氤的烟,刺鼻的酸呛。它燃点很低,非常易着,有些农民冬天生炉子,就用它做引火的料。平时,这些生产硫磺排出的黄烟,都随着空气飘到天上了,对当地人身体没有影响。可是到夏天,有时一串串的连阴天,大气层的气压非常低,烟气排不出去,整个厂子周围烟雾缭绕,特别是种的庄稼,倒大霉了,几乎整片整片的给薰死了。 

若汽车驶过,车轮碾压时粘上硫磺,时间一长,轮胎发热就会起火,而橡胶车轮遇火更是烧得厉害,这恰好让老将军遇上。好在肖华将军身经百战,一跃而出,比一些年轻的参谋、干事、秘书还机灵,这,看得出当年“娃娃司令”的风采。

据王韬市长回忆,回到宾馆时,肖华将军对淄博市陪同的各位市领导开玩笑,说:“过去,我在你们这里打过许多仗,多次经历危险,屡屡化险为夷。今天又受了一场惊吓。今天中午,给点酒喝行不行啊?!”

肖华将军,一个十七岁担任师政委的“少年才俊”,一个被誉为“娃娃司令”、而39岁就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我的三连我的情(四)、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人才难得”的我军高级指挥员。

哈哈,这也是淄博历史上,第一个开口要酒喝的“开国上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