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弃“刀”从“针”:翟博教授带你领略肝肿瘤消融世界
“正是弃‘刀’从‘针’的‘叛逆’给了我更好、更多为肿瘤患者服务的机缘,对此我只有感激和满足而没有后悔和遗憾!”
有这样一位弃“刀”拿“针”的外科医生告诉你:时至今日,尽管外科“利刃”魅力犹在,但已不是肝癌患者生命之树常青的唯一路径。尤其对于发生率高达70%以上的中晚期肝癌,“手术刀”逐渐淡出,局部消融等介入治疗则当仁不让,与高效低毒的系统治疗一起成为肝癌治疗的主导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翟博教授从事外科工作十余年后,2006年在导师吴孟超院士支持下毅然决然扔掉钟爱的“手术刀”,拿起了陌生的“消融针”。春去秋来,15年、近万例肝肿瘤患者在这把“消融针”下生命得以延续。
从外科到介入,从“刀”到“针”,翟博教授的从医经历又何尝不是一部“肝癌诊疗演变史”。肿瘤介入科创建7周年当天,“医学界”特邀翟博教授讲述了自己弃“刀”从“针”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肝癌现代治疗的认识和理念。
翟博教授
从事消融治疗的医生来源复杂,绝大多数乃由影像诊断和肿瘤内科的医生改行而来。客观来讲,与接受过长期而严格训练的外科医生不同,先天存在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和基础理论的薄弱性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可以实施消融术,但治疗结局的差异性比较显著。像外科医生一样接受更为规范的临床和技术培训至关重要。
在绝大多数医院,消融并未得到医院重视,介入医生身份尴尬。目前为止,设有专门肿瘤介入科室的医院极少,病人一般住在外科或内科,介入医生并不是患者的直接管理者,只能被动等待相关科室会诊,工作量小、经验积累慢、技术难以提高,如此状况容易让患者或医生失去信心,反过来影响消融治疗的普及与推广。
消融技术和辅助手段的单一性也决定了肝癌消融的不同结局。很多医院或介入科室即使开展了消融治疗技术,但是要么只有射频,要么只有微波;要么只会超声引导下消融,要么只会CT引导下;要么只开展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要么只在外科开刀过程中发现无法切除才偶尔消融辅助。相关构架的残缺性也注定了大多数医院只能少量开展安全部位小肿瘤消融术,一旦遇到较大肿瘤、高危部位肿瘤便一筹莫展,即使勉强为之,安全性和彻底性也难以获得保证。而这正是外科切除的优势所在。
翟博教授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翟博 愈顺
责任编辑:Sharon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