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上第三单元: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上第三单元: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强调全局观和整体观,为的是能保证具体任务的落实既有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的支撑,又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评估并得到保障,还能在各要素的联系和关系的发展中不断修正目标,调整策略和方法,以期使目标任务落实得更好。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既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学行为进行规划的学问,同时又是指向具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行为。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以一个单元为参照和背景,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要以整本教材为参照和背景,一本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要放在整个学年、学段,甚至整个六年或九年的背景下考量……以往已经形成的这些共识,就是属于系统思维的产物。不过,仅仅局限于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考量,只是涉及了系统思维中的一个角度而已,并非系统思维的全部。
那么,怎样才算做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思维展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部编版教材为什么更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学设计……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是结合具体的教材单元做一番探讨。下面就尝试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讨论如何在系统思维指导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一、立足目标“原点”,胸怀全局,整体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童话”主题,编写了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去年的树》《在牛肚子里旅行》和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课文之外,是一次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及“快乐读书吧”,除了语文园地中设计的具体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外,全部内容围绕“童话”展开。虽然部编版教材仍然是文选型教材,但相比之前的很多版本教材,在语文本体性知识学习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上,脉络不仅更加清晰,而且在学习目标呈现上努力做到了“显性化”,在每个单元“导读”中直接表述出来。这一单元在导读中明确表述:“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种显性化不仅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也是针对学习者——学生而言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客观上体现了“为学生编写教材”的理念。以往的很多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导语,但是从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而言,因语焉不详而显得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单元学习目标的显性化概括和表述,正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原点和指南。
有了明确的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再来解读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路线和活动,就有了线索和方向。其一,这一明确的目标表述和定位,既是对教师文体意识的提醒,又是对学生进行文体学习的启蒙。所以,这一单元的读与写,都要牢牢把握童话这一文体的特性(想象力、象征性、童趣,其中想象力是核心),读中感受、领悟、梳理,写中尝试、化用、体验。其二,我们要自觉地将这一单元放进整套教材系统中进行思考:旗帜鲜明地将童话文本组织在一起,像这样突出文体的学习,前面有过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有了这样的组元设计?是不是从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需要考量,文体意识应该成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读过哪些童话,以往童话阅读和学习的经验哪些是现在展开文体学习的基础……其三,这个单元内的四篇课文阅读、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是有逻辑地编排的。四个文本,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童话文体的特点,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尝试创造童话的欲望,读写的迁移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是对童话阅读经验小结、梳理的平台,同时是童话阅读延续、拓展、分享的平台,它的作用是在单元文本阅读(课文)与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之间的一个过渡和联结。其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单元内容有了整体性把握后,还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从学生学习经验和需要出发,对单元内容进行系统考量和分析。这应该是以个性化为基础进行的合理设计,因为每个教师所面对的班级和学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所有班级和学生都适用统一学习路线、方法、进度等。例如,班级学生都已经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与大多数没有读过的班级,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一定是不同的。
目标有“原点”,目标是“原点”,读懂目标,读透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读明白单元目标是怎样决定单元内容选择和编排意图等,教师就可以胸怀全局,在系统思维指导下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避免单元内各项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单兵作战,一盘散沙,避免学习效果的弱化和损耗。
二、带着目标上路,时时呼应,优化设计。
有了全局观和整体观,有了单元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在进行具体的课文教学、习作教学时,教师还要养成不断运用单元学习目标来检验具体教学行为的习惯,保证每节课的学习活动都能呼应单元学习目标,都能得到最及时最切实的评价,确保板块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的优化。这是系统思维对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的要求。
以《那一定会很好》的教学设计为例,该如何呼应单元学习重点目标呢?
从编排上来看,《那一定会很好》是略读课文。所谓“略读”,不是从目标上来定位的,而是从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手段上来定位的。就一步步落实单元读写等语文学习目标来讲,本文的学习,仍然要呼应的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为学生“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做好兴趣和方法等方面的准备。那么,课文前面的导读该如何理解和落实呢?导读是这样的:“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与《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第一个问题,表面看是梳理童话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情节发展的梳理,体会故事中丰富的想象——种子希望能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树希望能跑来跑去,老了的手推车希望能坐下来休息,老了的椅子希望能躺下来,感觉舒服的木地板觉得自己又成了一棵树。正是这种既丰富大胆又具有内在逻辑的想象,使这篇童话故事充满了儿童情趣,似幻犹真,似真犹幻。第二个问题,从儿童学习的本真状态看,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得出很多种答案。教师的引导在这时候就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呼应重点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从“童话”学习的角度梳理出有价值的答案。相同的是丰富的想象力、美好情感的寄托、细腻的语言,不同点聚焦于故事情节和具体童话形象的体会,最终仍然是发现童话的共同特征,让学生爱读童话,会读童话,而且生出创作童话的欲望来。
三、科学细化目标,注重关联,统筹设计。
用系统思维来认识一个单元,还会意识到单元内的每一个学习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使它们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统领下,建立起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既让目标的达成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又使各项具体学习活动形成合力,以有效帮助学生学语言,习方法,练能力,提素养。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已经有一二年级的童话形象奠定的认知基础,但那主要是模糊的、整体的感知,缺乏深入的、细致的体验。《去年的树》,可以在阅读对话中,引导学生从童话形象的拟人化、童话角色之间关系的象征性(友情)、文字背后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的细腻传神等多角度体会其丰富的想象。接下来的《那一定会很好》的阅读,既要在《去年的树》学习基础上自主体验童话的丰富想象,同时还要在对比中拓展,从故事情节的丰富性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情节不仅丰富曲折,而且十分惊险,丰富想象带来新的、更有意思的阅读体验。《蚂蚁队长》的阅读,学生经由想象的濡染,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角色体验中……习作、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都聚焦“丰富的想象”,学习的层次性、发展性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来。课内步步深入,课外积极拓展,课内课外相互促进,童话的核心要素——想象,也就与这一文体一起,沉淀在学生的心中。
每篇文本后面的思考题和前面的导读,几乎都聚焦了童话故事情节的把握。从《去年的树》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到《那一定会很好》要求理清“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再到《在牛肚子里旅行》要求“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线路,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这都是在为“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做准备。教师看到了这些关联性,就会进行统筹设计,让学习的每一步都建立起内在的积极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描绘出通向目标的路线图。
总之,系统思维避免了“1+1<2”,也避免了简单的、表面化的“1+1=2”,使教学设计在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同时,能发现和理清各学习内容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原文发表于《教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