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探索与实践: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要立足儿童立场
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要立足儿童立场
面向儿童的母语教育必须立足儿童立场,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和经验。革命传统类文本,大多因为情感强烈、故事引人入胜,而能够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同时,文本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精神,尤其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又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如此,在课堂上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这一核心,充分发挥革命传统类文本立体的母语学习价值,就必须立足儿童立场,在“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理念下精心设计、智慧开展学习活动,做到既聚焦革命传统主题,又根据具体文本准确定位读写目标,帮助学生建构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和经验。
在讨论如何立足儿童立场,开展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活动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到底哪些文本属于革命传统类文本。通常,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都属于革命传统类文本:描写近代中国革命以来艰辛而伟大的革命历程的,如毛泽东的《长征》(六上);讲述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人物故事的,如《狼牙山五壮士》(六上)《十六年前的回忆》(六下);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各行各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如《无名岛》(五上)。革命传统指的是什么?主要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付诸于行动中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情怀不是突然诞生的,而是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所以,从广义上讲,那些蕴含和表现着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本,如陆游的《示儿》(五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五上)等,也属于革命传统类文本。从体裁上看,革命传统类文本有诗歌、小说故事、议论文,甚至还有说明类文本,如《冀中的地道战》(五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统编版教材中,革命传统类文本占有很大比重,承载了重要的学习目标,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价值。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立足儿童立场,将这些文本用实用活用好,为学生言语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服务。
一、立足儿童立场,聚焦故事,读出内容的精彩。
除了大部分革命传统类文本都属于故事类文本,其他文体的革命传统类文本,如诗歌、论说文等,也都有“故事”作为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等。故事,恰恰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聚焦故事,也就聚焦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聚焦了文本最吸引人的维度。
聚焦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故事,并非一成不变地关注文本故事内容本身,而是立足儿童立场,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巧妙地选择切入点,让学生怀着不一样的期待,走进故事,感受内容的精彩。
1、从题目切入,走进故事。有些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题目非常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就可以从这样的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期待和疑问走进故事内容,体会期待着中的精彩。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小英雄”就是最好的兴趣触发器——“雨来是怎样的一位小英雄?”“雨来有什么样的本领?”“雨来做了什么事?”……一个个问题因为题目而自自然然地被提了出来,对小英雄故事的期待和问题一起从心底生发了出来。聚焦题目,目的是聚焦故事,是读出故事内容的精彩。
2、从关键情节切入,走进故事。《黄继光》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如果先将这样的片段呈现出来,或者让学生先聚焦这样的片段,学生一定会激切地关心:“黄继光是谁?他站起来干什么?他怎么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先聚焦这样关键的情节,契合了儿童的阅读心理,因为故事还没有完整呈现,内容的精彩已经可以预见了。《军神》(五下)《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都可以从这样关键的情节切入,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感受故事内容的精彩。
3、从特色语言入手,走进故事。有些革命传统类文本的语言特色十分明显,几乎第一时间就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例如《少年中国说》《桥》(六上)等。《少年中国说》虽是论说文,但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尤其是选文的第二自然段,运用的是文言句式,四字一句,节奏明快,充满力量。为什么梁启超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呢?文章内容本身还有怎样的精彩?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精彩?教师只要范读这段话,精彩就被学生初步感知了。《桥》是一篇语言特色十分突出的小小说,简短的句段营造了紧张的节奏,才使得读者的心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欲罢不能。例如开头就是:“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样的语言,已经暗示了故事内容的精彩,学生可能已经迫不及待了。
二、立足儿童立场,聚焦人物,读出人物的精神。
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人物,大多带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光环,或者本身就是世人公认的伟人。对于儿童来说,能够走进他们心中的,不是贴着革命英雄标签的人物,而是能从一言一行中读出可触可感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的人物。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只有从儿童的阅读趣味和思维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聚焦人物,从文本故事内容和细节中读出人物的精神。
1、利用儿童知识上的空白点,关注人物的身份,凸显人物的精神。很多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主要人物的特殊身份是儿童所不熟悉的,恰恰这种知识上的空白点,成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精神的切入点。谈歌的短篇小说《桥》,凸显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汉”的沉着和牺牲精神,而是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样,老汉的儿子“小伙子”,也是“党员”。细读文本会发现,“党”或“党员”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次。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老汉的“党员”身份,追问:为什么筑起这不朽的生命桥的不是随便哪一个人,而是“党支部书记”?如果没有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灾难的后果又将是怎样?这样的追问,就会让学生从普遍性的人性光辉中,看见“党员”这一特殊身份意味着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这“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的最坚实的最可信赖的“桥”,人物也就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这样的人物关注角度,恰恰利用了陌生化策略,让人物在儿童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样,学习陆游的《示儿》,追问“一个临终之际的老人,何以‘但悲不见九州同’”,再结合陆游生平资料,了解陆游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自然就对诗人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2、利用儿童形象思维的优势,关注人物的行为,感受人物的精神。小学生认识事物,更多依赖形象思维,他们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最关心的是人物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在课堂学习中,关注描述人物行动,尤其是动作描写细腻的片段,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人物的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的第四自然段有这样的描写:“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等动作,不仅表现了马宝玉的勇敢坚决,还表现出了他的沉着、机智,抓住这些动作描写,学生就能读进故事情境当中,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感受人物的行为,进而体会此时此刻人物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再如《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都有这样的描写。课堂上,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为动作描写,让学生边读边演一演,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言语思维充分结合,深切感受人物的精神。
3、利用儿童细腻的情感,关注人物的心理,探索人物的精神。儿童的情感是细腻的,进入了故事情境中,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设身处地地想故事人物之所想,所以,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人物的精神。《灯光》(六上)中,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帮后续部队照亮了突破口,写得很简单,但是,联系前面描写郝副营长跟“我”说的话,学生可以想象在点燃那本书的时候,郝副营长心里是怎么想的。关注了郝副营长当时的心理,就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为美好理想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无名岛》(五上)的课文导读中有“用将军的口吻,讲述自己登上无名岛后发生的故事”的学习任务要求。要能讲述好“自己”登上无名岛后发生的故事,必定要在阅读中进行角色体验,代入角色;要能代入角色,就要读懂人物一言一行背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读懂了人物心里的想法,也就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立足儿童立场,聚焦语言,读出文字的适切。
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阅读,也是为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服务的,要以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为核心目标。聚焦语言,聚焦革命传统类文本的语言运用的特色,既是体会文本主题思想的需要,也是丰富语言积累、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需要。立足儿童立场聚焦革命传统类文本的语言,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选择不同的方式策略。
以读为本,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体会语言表达如何彰显文本主题。儿童对语言,尤其是形式独特的语言有天生的敏感,他们能从语言的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特点中,感受到文本表达的情绪情感,从而准确地领会文本的主题。革命传统类文本,由于主题本身的需要,往往在语言形式上会有独特之处,例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描写英雄人物行动的语言,铿锵有力,充满豪情,节奏感强;《少年中国说》《桥》的语言形式更加特别,前者整齐而有气势,感情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后者几乎整篇都是短句短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表现了老汉的果断坚定。如何关注这些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地、有层次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体会,在朗读中积累、内化。《少年中国说》的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片,反复朗读,读出气贯长虹的气势,读出美好的想往,直至熟读成诵,文本表达的强烈情感和精神力量也就激荡在学生心中了。
关注文本内语言的变化,对比变化带来的表达效果。正因为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文本中语言的变化,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圆明园的毁灭》(五上)中描写圆明园曾经之辉煌的文字与被毁灭的文字,语言风格明显不同。前者大量运用明快的四字词语,句式整饬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欣赏和赞叹之情;后者多用短句、动词,写出了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字字句句让人感受到悲愤和憎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前后的变化,边读边想象画面与情境,语言的习得就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语言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就得到了凸显。《金色的鱼钩》中,“我”发现老班长每次都没有吃鱼,前后的语言变化也很明显,故事前面都是叙述性的语言,显得平和轻松,发展到后面多用描写性的语言,情感细腻,句句牵动着读者的心。如果课堂上能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一点,得意得言就水到渠成。
聚焦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独特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儿童来说,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阅读,聚焦环境描写,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主题,又能结合具体故事体会环境描写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学习迁移运用。《小英雄雨来》中,第一和第五部分都有整段的环境描写,作用各不相同,前者表现了村庄的美好,人们生活的安宁,后者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了人们沉痛的心情。引导学生结合当时人物的活动和遭遇,品读这些环境描写——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同,即使写的是相同的景物,词句运用不同,写出来的景物特点也不同——他们就会感受到语言表达的此中秘妙,感受到革命传统类文本语言学习的积极价值。
总之,正因为革命传统类文本似乎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才更需要立足儿童立场来选择课堂学习内容,进而聚焦文本独特的语言学习价值,运用适切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同时,自自然然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